縣整鄉推進扶貧開發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9 08:32:00

導語:縣整鄉推進扶貧開發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整鄉推進扶貧開發調研報告

*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為一體的特困縣,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縣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的川滇交界處,俗稱“小涼山”,東北與四川省鹽邊、鹽源、木里三縣毗連,西與玉龍縣隔江相望,南與永勝、華坪兩縣為鄰,其范圍為東經100°22''''~101°26'''',北緯26°33''''~27°56'''',總面積6025平方公里。*屬低緯高原氣候區,干濕季分明,四季不分明,立體氣候顯著,年氣溫在31℃至零下10℃,年降雨920毫米,無霜期190天。聚居著彝、漢、摩梭人、普米、傈僳、納西、壯、白、藏、苗、傣、回等12種民族,最高海拔4510米、最低海拔1350米。有“情、水、山”為一體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已初步探明金、銀、銅、鐵、鋁、錳等14個礦產資源;金沙江流經我縣105公里,境內分布著金沙江、雅礱江水系10條河流,可開發利用的水能6.7萬千瓦;有可利用天然草場24萬公頃,人工草場2萬畝;垂直變化的立體氣候和復雜地貌孕育著天然的蝦蟲草、貝母、靈芝、蘑菇、木耳、牛肝菌、松茸等珍貴藥材。

一、基本縣情及貧困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在中央、省、市的關心下,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整村推進項目的大力實施,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群眾飲水困難得到進一步解決,文化、教育、衛生發展不斷加強,農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社會、經濟發展穩步推進,農村貧困狀況得到進一步緩解。

(一)貧困人口數量及分布

*現轄15個鄉(鎮)、91個村委會(社區)、1152個村民小組,聚居著彝、漢、摩梭人、普米、傈僳、納西、壯、白、藏、苗、傣、回等12種民族。全縣總人口70865戶、25986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7968戶、212570人,占總人口的81.8%;農業人口65201戶、236145人,占總人口的90.8%,其中少數民族農村人口53334戶、198811人,占農業人口的82%,有貧困人口20.19萬人(按人均純收入低于1196元),有16.59萬人尚未解決溫飽。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該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差,自然氣候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同時也是我縣貧困人口較集中的區域。

(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了提高,基本解決了溫飽。但由于我縣地處高寒山區,交通閉塞,資源匱乏,經濟社會發展仍十分落后,文化、教育、衛生等發展緩慢,群眾生活仍十分較艱苦。到2008年底,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為111460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性收入5271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性支出71662萬元;糧食總產量71006噸,人均占有糧295公斤,人均純收入1049元。從調查情況來看,我縣經濟水平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增長緩慢,除條件較好的壩區和旅游開發區經濟發展稍微好外,其他地區經濟發展極為緩慢,部分區域還比較落后,要實現我縣經濟平穩較快的增長,任務還比較艱巨,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三)生產生活條件及貧困現狀況

我縣屬高山民族貧困地區,長期以來縣委、政府對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極為重視,把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作為政府重要工作長抓不懈。經過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扶貧開發的深入,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群眾生產生活得到了提高,文化、衛生、教育事業長足發展,貧困問題得到大幅度緩解,經濟社會發展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但由于我縣位于高山河谷地帶,居住分散,交通閉塞,民族眾多,貧困面大、程度深,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仍處在同類地區之末。目前全縣尚有13455戶43550人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喪失生存條件的地區,該地區群眾長期以來形成了用電難、飲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居住條件極其艱苦;有28645戶11.45萬人、22.42萬頭(只)牲畜仍處在背水、馱水的方式,飲水極為困難;有21242戶貧困群眾仍居住在杈杈房、黃板房、高危房中(部分為無房戶);有468個村民小組未通路,610個村民小組未能通電,70個村委會630個村民小組群眾無自來水飲用;13個鄉無農貿集市;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基礎建設落后全縣僅有1臺彩超,6臺黑白b超,病床每千人口只擁有157張,有1048個村民小組無衛生室,有420個村小組未通廣播電視,有527個村小組未建文化活動場所;村小危房230間共18400m2。

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取得的成效及經驗

(一)主要成效

長期以來,縣委、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特別是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作為我縣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在省市的關心下,在各部門的支持下,我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自實施整村推進項目以來來,全縣共實施整村推進331個,其中省級整村推進253個,溫飽示范村47個,市級配套整村推進21個,市級掛鉤扶貧整村推進10個,共投入扶貧專項資金5560萬元。

通過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飲水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農村貧困現狀得到進一步緩解。5619戶2.52萬人用電難題得到解決,2.47萬人和3.27萬頭(只)牲畜飲水問題得到改善,1.84萬人通路困難得到解決,2936戶13505人告別了茅草房、杈杈房,710戶3200人基本生存環境條件得到解決,新增灌溉面積1.2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72萬畝,解決絕對貧困人口2.42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0.35萬人。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22188萬元(90價)增加到2008年的111460萬元(現價),地方財政收入由1999年的1338萬元增加到2008年52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9年的424元增加到2008年的1614元。

(二)主要工作經驗

1、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貧困地區統攬農業、農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務來抓。全縣各級黨委、政府把扶貧開發,解決群眾溫飽問題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提出的各項扶貧方針、政策,切實加強對扶貧工作的領導,實行了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建立健全各級扶貧目標責任,層層明確任務,確保扶貧到村到戶。

2、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管理。嚴格按《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要求,資金跟著項目走,切實落實到貧困村、戶,項目資金封閉運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堅持項目資金的年度審計、報賬制。縣、鄉、村全面推行了扶貧項目資金公示、公告制,廣泛接受社會監督;

3、扶貧先扶智,切實搞好科教扶貧。在實施扶貧項目的同時,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培訓經費,采取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村適用技術培訓,使項目區戶均有1人掌握1-2項農村適用技術。

4、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事求是地制定扶貧規劃、項目實施方案。

5、堅持各級各部門、社會各界共同協作參與,堅持依靠農民群眾主體投入力量改變貧困面貌。成立了縣、鄉兩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把縣鄉各部門納入成員單位,形成了全縣上下相互配合、各負其責、真抓實干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實行了縣級領導聯系掛鉤到鄉,科級領導聯系掛鉤到村委會,部門聯系掛鉤到村民小組,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到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聯系掛鉤幫扶制度。在整個扶貧過程中,我們始終采取多種形式從思想上引導農民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最大限度地以農民群眾作為投入主體實施扶貧項目。

三、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縣農村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條件差,由此導致農田、水利、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和文化、教育、衛生事業落后,進而使貧困人口物質文化生活匱乏。

1、區位不優。*縣北與四川省鹽邊、鹽源、木里等三縣接壤,西與玉龍縣、古城區隔江相望,南與永勝、華坪縣相連。全境山高道窄,遠離省會市府,無鐵路,也無水路,僅有時有泥石流相阻的麗寧二永寧、華寧路與外相通,縣鄉、鄉村路多為過去伐木的林區便道。

2、地形復雜,氣候惡劣。綿綿山脈呈網絡狀連接,崗嶺起伏,叢巒疊障,地理氣候特殊。海拔2800-4510米的高寒帶,占全縣總面積的54.7%,年平均氣溫小于8.5℃,無霜期少于120天,基本喪失人生存的條件,但目前仍居住著3.5萬貧困人口。海拔2100-2800米的中涼帶,占全縣總面積的26.5%,全年溫涼多濕,洪澇、泥石流、冰雹、大雪等災害頻繁發生,中低產田(地)面積大,目前生活著14余萬農民群眾。海拔1340-2100米的中暖帶、低熱帶,占全縣總面積的18.8%,地形狹窄,日照較短,冬春晝夜溫差較大,洪澇、干旱、冰雹、大風等災害較多,耕地較少,目前生活著3余萬農民群眾。

3、起步較晚,人口素質差。和平解放的1950年以前,山區以彝族為主是奴隸制社會,壩區、半山區主要是漢族、摩梭人為封建領主制社會,金沙江邊以保保族為主是原始社會,多種社會并存,多種民族聚居,各民族發育程度參差不齊。長期以來由于教育落后,農村文盲、半文盲勞力占總勞力的67%,農民思想觀念陳舊,自立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嚴重不足。

4、政策因素。天然林禁伐前,*是一個林業經濟縣,靠山養壩,靠林養農,天然林的禁伐,使林業產值年減少2100萬元,并聯帶其它產業滑坡,地方財政收入年減少800萬元。1956年自治縣成立時各種社會形態直接過渡為社會主義社會,一夜間跨越了上千年歷史,而民族地區扶持政策和扶持力度卻等同于較發達地區,由此導致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科技等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

四、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存在的問題及應采取的措施

隨著扶貧開發的深入,特別是整村推進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我縣貧困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緩解了貧困矛盾。但隨著項目的實施,也反映出許多突出問題,主要是:

1、扶持力度不夠

*屬邊疆民族貧困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群眾生產生活困難。雖已實施了331個整村推進項目,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尚有780個貧困村民小組未實施整村推進項目。群眾對項目的需求十分迫切,希望列入整村推進扶貧計劃中實施。

2、扶貧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實施的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投資標準為每村15萬元。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貧困村群眾深刻認識到整村推進項目資金的重要性,群眾參與項目實施的積極性非常高。但由于,貧困村基礎設施差,急待建設的項目內容多,群眾又無力自籌更多資金投入到項目的建設中,同時又受到扶貧資金額度的限制,造成扶貧資金難以滿足群眾建設項目的需要。希望國家加大整村推進項目建設資金的投入。

3、項目規劃缺乏科學性、可行性

整村推進項目的規劃實施采取的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的,即:項目規劃采用村到鄉、鄉到縣、縣到市的方式規劃上報,而項目的實施則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市批復到縣、縣安排到鄉、鄉安排到村到戶層層落實、層層監督。然而,部分鄉鎮在規劃項目時不與群眾溝通,不結合實際,憑空規劃上報,致使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可行性。規劃項目時,要嚴格操作規范,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開展調研,充分發揮貧困群眾的意愿,確保項目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

4、資金整合力度不足

各部門對資金整合重要性認識不足,措施不到位。在項目實施中,缺乏相互溝通、協調,使各類扶持資金投入分散,點多面廣,資金效益不大。各部門要充分認識資金整合的重要性,加強溝通、協調,盡最大可能地將各類扶持資金加以整合,充分發揮項目資金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