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01 09:03:00

導語:縣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的調研報告

我縣*鎮原是全國著名的棉花交易市場,具有多年的棉花加工的傳統優勢,培育了大量的棉花加工的產業工人和市場營銷人員。該鎮的紡織工業于2000年開始起步,經過7年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以棉紡織、針織、印染為主體的主導產業群和產業區域塊狀經濟,成為該鎮工業經濟重要的支柱行業之一,其中粗支紗產量居全省鄉鎮級同行業第一,且保持著明顯的增長勢頭。該鎮棉紡織積聚區的發展已被納入徐州市的紡織工業規劃,這又將成為該鎮紡織產業快速發展的助推器。

一、市場分析及預測

國際市場分析及預測。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紡織品服裝貿易和纖維消費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依然會保持繼續平穩增長的趨勢。激烈的零售和貿易競爭,使紡織品消費產生極化現象,低端和高端產品都在迅速發展,以中高價和高檔市場為目標的制造商更加注重產品品牌、產品設計規格、快速變化和購買的方便性等商業性特征。國內市場分析預測。紡織工業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不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我國國內紡織服裝市場增長潛力堪稱世界之最,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隨著人均GDP水平的提高,纖維消費也將進入快速增長的時期。因而,紡織工業潛在的巨大生機和活力將使該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二、自然資源狀況

原料資源:*鎮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區,是我國的棉花主產區之一,棉花資源豐富,2007年種植面積達100多萬畝。棉花品種主要為中短纖維產品,適宜一般(中低支)棉紗的紡制(高支棉紗的紡制需要從西北地區購進)。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是*鎮發展紡織產業的又一大資源,全鎮勞動力資源2.8萬人,可為發展二、三產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且勞動力成本低,足以支撐勞動密集的紡織工業的發展。電力資源:*鎮緊鄰中煤集團大屯煤電公司大屯電廠,享受充足優惠的電力資源,不存在拉閘限電現象。區位交通資源:*鎮交通優勢明顯,只需半小時即可進入全國高速公路網,直達霍連、京滬、京福等高速公路;距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徐州不到一小時的路程,可進入京滬、隴海兩大鐵路線;京杭大運河臨鎮而過;約一小時的路程,可進入國家一級航空干線機場——徐州觀音機場;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物流、基礎設施優勢:*鎮位于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的徐州北部,是冀東南、魯西南進入蘇北魯南的重要道口,具有獨特的商貿流通區位優勢,是全國重要的貨物集散地。目前徐州建有國家儲備棉花庫,倉容量5萬噸(100萬擔)。發達興旺的商貿流通業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物流發展空間。

三、*鎮紡織工業企業基本情況

據2007年統計,目前全鎮共有紡織工業企業41家,其中列統紡織工業企業29家,全年銷售收入6億元,利稅總額8000萬元,全鎮擁有紡紗紗錠5萬枚,氣流紡機200臺,絡筒機16臺,織機200臺。紡織設備正向高科技含量的設備行列邁進,產業升級已經凸顯。

四、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發展為主題,以發展紡織服裝產業鏈為主線,提高工業集約化程度,以科技進步為動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紡織工業生產能力,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勞動生產率和整體素質有較大提高;以制度創新為重點,進一步加大改革改組和結構調整的力度,全面實現產業升級。加快產業集聚,全面提升*鎮紡織工業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使其真正長久成為*鎮工業經濟中的支柱產業。

(二)發展目標

1、發展重點

*鎮紡織工業發展的戰略重點是提高原料、高檔面料的技術水平,發展品牌服裝、產業用紡織品及裝飾用紡織品,重點培育現代紡織工業集群,建立棉紡、織造、印染、服裝有機銜接的產業體系,促進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的延伸,將*鎮建設成為重要的紡織品生產供應基地。

2、發展目標

全鎮紡織工業到2015年實現發展目標(規模以上企業)

銷售收入20億元

現價產值22億元

工業增加值4億元

利稅總額3億元

創建企業技術服務中心1個

創江蘇省名牌2個

在以上量化目標基礎上,建設培育紡紗、織造、印染、服裝等為主的紡織產業集群。

3、產業鏈發展目標

到2010年,*鎮紡織業要形成從紡織原料、織物織造、印染后整理、產業用紡織品、服裝生產、紡織機械和專業營銷市場等較為完備的生產營銷體系,并向商貿、營銷、管理、展覽等方向延伸發展,形成門類齊全的紡織服裝產業體系。

4、主要技術水平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鎮將繼續淘汰落后生產方式,加快技術改造步伐,重點引進清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及配套的整理漿紗設備和全自動氣流紡、噴氣紡等新型紡紗設備;引進國際先進的縫紉、裁剪、整燙設備;國際先進的印花機、染色機、絲光機、定型機、特種整理設備等,使*鎮50%的紡織技術裝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三)重點發展產品門類

*鎮紡織工業應以發展重點產品為龍頭,建立棉紡、織造、印染、服裝等產業集聚群,增強服裝、產業用和裝飾用紡織品的市場競爭實力。*鎮重點發展的產品門類有:

1、棉紡業

加快對現有棉紡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全面推廣應用清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發展緊密紡、噴氣紡等新型紡紗技術,支持優勢企業、骨干企業發展,通過調整、聯合、兼并,優化產業結構,組成專業化生產企業集團,建立高檔針織用紗、面料用紗生產基地,以提高棉紡織企業規模效益。

2、針織業

繼續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特別是新型針織大圓機的擁有率,提高產品設計開發能力,重點開發新型原料和環保型纖維在針織品上的應用,開發保健型針織品、針織外穿服裝、高檔針織內衣等。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建立針織業的織、染、整理的高檔針織面料生產基地。

3、合成纖維

發展大容量熔體直接紡技術,降低投資成本,形成原料、聚合及紡絲配套發展。積極鼓勵開發紡織用合成纖維,通過引進和自主開發,積極發展高性能纖維和功能性纖維,并進一步拓寬應用領域。

(四)產業集聚區發展目標

為促進*鎮紡織工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鎮將科學、合理地規劃建設具有自身產業優勢特色的紡織工業集聚基地,提高集聚地的集約化程度,促進集聚地內的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集群,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鎮工業集聚狀況,將重點培育現代紡織工業集聚區。

集聚區規劃占地面積50萬平方米,由原料加工區、紡織區、印染區、成衣區、儲運區、公共生活區及交易區構成,園區充分利用*縣眾多棉紡及毛紡企業所產棉紗、毛紗的資源優勢,重點發展新型紡織材料、品牌服飾、印染及后整理,先進紡織織造,將我縣的資源整合優勢轉化為產品加工基地優勢,提高紡織產品的附加值和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在五年內使紡織積聚區發展成為蘇北重要的紡織品生產基地。到2015年力爭完成投資額10億元以上,可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利稅總額3億元。

五、對策與措施

(一)依靠科技進步,實施產品結構調整

引導企業樹立自立、創新、精品、競爭意識。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紡織業,突出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

(二)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加快紡織產業發展,人才是關鍵。*鎮將加快紡織工業人才基地的建設,通過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采用“派出去,請進來”或與國內外合資辦學等方法,提高師資水平和紡織教育水平,培養更多的高級服裝設計人才。提高企業專業人員整體素質,培養有創造性的復合型人才。制訂企業的決策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營銷人員等都需要進行再學習的制度。一方面培養使用好企業現有人才,同時加大吸納社會科技人才的力度,促進人才流動,有針對性地制定各項優惠政策,使技術要素更好地參與到企業分配中來。

(三)實施名牌發展戰略,提高企業自我發展能力

品牌是企業的生命,特別是紡織服裝品牌是產品高質量、高信譽、高市場占有率、高經濟效益的集中體現,實施名牌發展戰略是加快發展*鎮紡織工業的關鍵。一方面*鎮紡織企業要積極發展區域品牌、名牌;另一方面爭創中國名牌和江蘇名牌,擴大市場占有率。

(四)加快產業集聚建設,科學做好產業集聚基地規劃

為促進*鎮紡織工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統一的規劃建設具有自身產業優勢特色的產業集聚基地,進一步加強公用設施建設,提高技術服務水平,提高產業的集約化程度,使*鎮紡織工業向集群經濟、特色經濟轉化,促進產業集聚基地內的產業鏈銜接和延伸,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加強行業協會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在紡織產業集聚地,鎮政府將積極引導發揮紡織工業協會作用,組建紡織產業協會,同時加強市場導向及市場建設方面的指導和扶持,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促進各種配套服務機構的建設,維護行業利益,規范行業行為,引導產業集聚,保證*鎮紡織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六)注重環境影響,完善環境保護措施

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紡織工業中存在的噪聲污染、粉塵污染、煙塵污染等將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紡織工業積聚區將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評價法》的規定對項目進行環境評價,防止對環境影響較大,又沒有可靠防止措施的項目開工建設,實現環境保護的預防措施控制。對環境影響大,又對產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項目,污染處理措施要與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另外,通過技術改造,對老企業的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治理,降低生產環境對人體的傷害,并確保生產企業達標排放,同時,還應對廠區及園區進行綠化。通過積極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治理工作,使環境保護和經濟運行協調發展,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基于以上調研分析,我認為應把*鎮紡織工業集聚區納入我縣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和我縣其它園區一樣,在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