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國際化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09 04:24:00
導語:民營經濟國際化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主要特點:
一是發展快。“十五”期間,紹興市民營企業出口累計達150億美元,年均增長44.8%。臺州市民營企業出口已連續多年增幅達到50%以上。*市去年出口增幅也超過33%,波導股份有限公司、奧克斯集團、吉利控股集團等民營骨干企業出口量連續多年保持倍增。
二是比重大。截止20*年底,紹興市民營企業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超過60%。臺州市有1萬多家民營進出口企業,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超過50%。*市有進出口經營權的民營企業達5748家,出口比重超過40%。
三是品牌多。到20*年底,*市有中國名牌產品35個,中國馳名商標12個,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20個;臺州有國際商標注冊800多件,中國馳名商標6件,中國名牌產品8個,國家免檢產品20個;紹興市有中國馳名商標14個,中國名牌產品26個,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10個,國家免檢產品46個。在北京舉行的20*中國自主創新•品牌高層論壇和20*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峰會上,臺州、紹興被評為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則被評為中國品牌之都。
四是后勁足。臺州市民營企業通過自身擴張、聯合重組等方式,正逐步成長為大企業、大集團。全市銷售收入上億元企業220家,上5億元企業25家,上10億元企業9家,上市企業7家。*市外向型民營經濟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70%。在2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企業管理競爭力居全國第1位,制度競爭力居全國第2位。紹興市民營經濟總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二,在全國500強民營國際化企業中,紹興占50家。作為紹興市支柱的紡織業20*年利潤40.54億元,占浙江省紡織利潤36.72%,全國的9.5%。
二、基本做法。
一是領導重視,加快民營經濟國際化力度大,措施實。*把經濟國際化作為政府一號工程,連續5年,春節后第一個會,就是召開開放型經濟工作大會,并對民營經濟國際化工作進行重點部署。紹興市把民營企業利用外資工作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把手工程”,連續5年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市政府專門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全市“招商引資年”活動領導小組,強化對民營企業招商引資的推進指導。臺州、紹興等地在招商引資中紛紛出臺鼓勵政策,引導企業“以民引外”,對于民營企業與外商在合資合作、舉辦特色工業園區、以商薦商等方面給予經濟獎勵和稅收優惠,對有突出貢獻的民營企業家,政府還授予“招商引資先進企業”、“經濟發展功臣”等稱號。同時注重招商方式,多層次、高頻率地組織民營企業參加境外各種重大外經貿活動和專題推介活動。紹興市為本地紡織企業爭取到了全球所有的紡織服裝展覽會的攤位。不僅如此,三市還加大對民營經濟國際化工作考核力度,采用雙層考核的辦法,即:市委、市政府對各縣(市、區)政府進行考核,凡完成年初下達的目標任務,年終財政發放目標獎;市外經貿局對各縣(市、區)外經貿局進行考核,設有綜合獎和單項獎,按不同格次兌現獎金,獎金直接撥付給獲獎單位使用。
二是以加強品牌建設為中心,提升民營經濟國際化層次。*市實施了“321”自主品牌工程:重點培育30個自主出口品牌,鼓勵擴大20個“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品牌”,大力推動10個已有的全國知名品牌。同時規定,對于獲得“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的企業,獎勵6萬元;對評為“*市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的企業,獎勵3萬元;凡取得國外及港澳臺地區注冊商標證書的,一次性補貼5000元。紹興市政府專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品牌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規定:對新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和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給予獎勵50萬元;凡是企業到國(境)外注冊商標,并對每件國(境)外商標補助50%的注冊費。在廣交會、華交會及影響較大的境外博覽會上,都給予品牌企業支持。正是不斷加快品牌建設,使三市民營經濟國際化層次迅速提升,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力也迅速提高。
三是以產業對接為重點,加強產業集群招商。三市在招商引資中,注重本地產業優勢和國際產業轉移趨勢相結合,把招商目標瞄準國外大企業、大財團、世界500強企業。*市建立了16個優勢行業信息庫,以民引外信息庫,通過各種方式向外,每年還重點包裝100到200家民營企業向外推介。截至20*年底,全市引進37家世界500強企業,累計投資71個項目,總投資31.25億美元,利用外資10.69億美元。紹興市圍繞大項目,高科技項目,特別是世界500強項目,每年重點做好紡織業、信息產業、機械制造業等優勢產業包裝招商工作,實施了“3135”工程。“31”指每年推出100只重點招商項目;常年跟蹤100家世界500強企業;每年引進100只總投資千萬美元以上的項目。“35”指爭取500家民營企業開展合資合作;爭取推出50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開展項目招商;爭取組織開展50場次境內外對接招商活動。“十五”期間,有9家世界500強企業在紹興創辦企業12家。
四是促進境外投資,拓展企業發展空間。三市在注重“引進來”的同時,積極推動本地企業“走出去”。政府部門加強基礎性工作,建立企業信息資源庫,加強對企業情況的調研,掌握企業“走出去”的意向、能力和目標,建立重點企業、意向企業的“走出去”信息資源庫;積極幫助企業收集境外項目、政策、環境信息,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多便利。大力推進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鼓勵和引導企業發揮本地行業的比較優勢,到國外特別是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通過新建、并購、聯合等方式直接投資,建立境外生產基地,深度開拓國際市場。20*年*市新批境外投資企業97家,投資額達3500萬美元;紹興市新批境外投資企業57家,境外企業帶動出口3億美元。
五是優化投資環境,營造國際化氛圍。三市均把優化投資環境,營造國際化氛圍作為招商引資工作的重點。紹興市提出了“強化親商抓招商”,定期組織服務部門深入外商投資企業,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調查了解企業發展動向。*市有專門為外商服務的歐美俱樂部、臺商協會等組織,定期組織外商活動。全市有10多家民辦國際學校,可供外商子女就讀,設有外商定點醫院。每年還組織“百家外企評機關”、“外商投資企業服務月”等活動,努力為民營企業與外商的合作創造最佳環境。
三、四點啟示
一是政府推動是關鍵。大部分民營企業把國內市場作為自己發展的主要目標。然而,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有限的國內發展空間,使已很難為民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同時民營經濟相對企業規模小,產業層次低,品牌意識弱,無序競爭嚴重,單靠民營企業自身很難順利走上國際化的道路。因此政府推動就成為加快我市民營國際化的關鍵。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正確處理好引進與內育,放手與引導,服務與監管的關系,加強政策扶持、信息服務、搭建平臺等方面工作,開拓民營企業的視野,增強民營企業國際化信心,激發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積極性,真正讓民營企業雙輪驅動,雙冀齊飛。
二是政策環境是重點。政策環境是一個地方思想解放程度、市場經濟發展程度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集中體現。民營經濟發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地區發展環境的優劣。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發展環境差,享受的是“次國民待遇”。民營經濟要突破,政策環境必須要先行。政府部門要大力推進職能轉變,精簡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加大政府服務體系建設,從政策法規、融資擔保、信息咨詢、投訴維權方面為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稅收政策等各個方面切實讓民營企業享受“國民待遇”,為民營經濟國際化提供政策環境保障。
三是注重品牌是趨勢。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企業之間的競爭一般要經歷產量競爭、價格競爭、質量競爭、服務競爭到品牌競爭這樣一個過程。甬臺紹三市的民營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也大都走過一個從不重視品牌、缺少品牌到重視品牌,積極創建自主品牌的過程。實踐證明,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會從重視產品質量、價格逐步轉移到重視自主品牌建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的對外開放的深化,品牌經濟將成為加快民營經濟國際化進程最強勁和最持續的推動力。
四是發揮優勢是核心。從產業群和市場競爭性的形成過程來看,形成產業群聚的前提,就是這一產業一定要符合一個地方的比較優勢,沒有比較優勢,不可能形成產業群聚。從*的臨港經濟、臺州的九大產業集群、紹興的紡織基地,無不體現這一規律。借鑒他們的發展經驗,發揮我市汽車、紡織、化工、農業等行業比較優勢,利用自身有利條件形成競爭優勢,提升集聚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程度,逐步構建自有品牌優勢,就能占有很大的市場,規模,實現產品技術的升級,這樣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四、對策思考
一是建立健全民營經濟發展促進體系。一是領導促進。各級領導要充分認識到民營經濟國際化對于加快我市經濟發展和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意義,把推進民營經濟國際化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落實領導責任制,集中精力抓好、抓實、抓出成效。二是政策促進。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對于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各級政府也要出臺專門獎勵政策,對民營企業擴大出口、利用外資、境外經營合作予以優惠和獎勵,提高民營企業外向能力。三是考核促進。主要把推動民營經濟國際化作為考核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列入年度的考核目標計劃,加大獎懲力度。四是環境促進。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要加強對民營經濟國際化的規劃、組織、領導和協調作用工作,提供優質公共產品,要在整個社會層面上確立民營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主流地位,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是整合民營企業,提升競爭能力。在國際化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加快對我市民營企業進行整合,擴大單體規模,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企業內部規模經濟效益與鹽城特有的產業集群產生的地區規模經濟效益互動互促,提升整體的競爭力。首先是資源信息整合。加大對政策、產業規劃、行業信息的收集宣傳力度,建立民營企業之間交流合作平臺,促進民營企業之間的錯位發展、相互促進。其次是產業整合。更大程度地引導中小民營企業集聚發展。從推進專業化協作、培育骨干企業和區域品牌、創新市場組織上著力,進一步構建以特色產品為龍頭、以專業劃分為紐帶的中小企業生產體系,形成集群發展和規模化區域的新格局。再次是企業整合。重視對大企業的培育。在重點行業中排出龍頭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突破大企業發展的瓶頸,并以此兼并上游和下游的企業,加入到大企業的產業鏈中,帶動相關中小企業的發展,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三是加強品牌建設。提升民營企業產品的層次和競爭力,必須在創建自有品牌上下功夫。要充分發揮現有品牌的效益,加大宣傳力度,讓企業充分認識到品牌對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增強企業創立自有品牌的積極性。要重點培育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市場前景良好的企業,加大創牌力度。鼓勵企業進行境外商標及專利注冊、國際質量標準論證、安全論證和環保論證。對于企業新創品牌的企業要在政策扶持、信貸資金、展覽會攤位、申報貼息、配額研發資金方面給予傾斜和照顧,促進企業成長和品牌升級。通過輿論宣傳、政策扶持,營造一個促進自主出口品牌發展的良好環境,調動企業創自主出口品牌的積極性,提高出口商品的核心競爭力,力爭在玻璃工藝品、玩具、紡織服裝及機電產品、農副產品中,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出口品牌。
四是引導企業嫁接外資。進一步調動企業招商引資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作為利用外資的主體地位。一是出臺政策。對于民營企業與外商合資合作,引薦外商來鹽投資,在執行國家和省有關優惠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稅收優惠和財政獎勵力度,提高民營企業經營者引資積極性。二是建立平臺。加強對有利用外資計劃或有利用外資潛力企業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宣傳力度;建立專門的招商網站,組建與我市招商重點配套的世界龍頭企業信息庫和招商資源信息庫,為本地企業、境外投資者、中介機構交流合作提高一個信息互動平臺,提高網上招商效果。三是加強招商力度。要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境內外經貿洽談會、展銷會,加強企業對外交流;圍繞我市十大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有重點地包裝一批民營企業向外推介,制定和落實全市民營企業50強嫁接外資計劃,全面推進我市民營企業利用外資步伐。
五是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在大力“引進來”的同時,實施跨國經營戰略,讓更多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走出去”。一是擴大外經經營主體。積極幫助有條件民營企業申報外經經營權,增強我市民營企業境外工程承包能力,在對外工程承包上取得突破。二是增強民營企業外向能力。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到境外設立辦事窗口和貿易型企業,設立國外營銷點,帶動本地產品出口,增強民營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在帶動出口上取得突破。三是推動重點行業到境外投資。積極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特別是紡織、機電、農業類企業,利用成熟技術和富余生產能力,到境外投資辦廠或設立加工點,在境外投資上取得突破。
- 上一篇:三白西瓜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 下一篇:居住區綠地植物配置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