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村城市化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07 10:02:00
導語:郊村城市化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基本村情;存在的困惑與影響;思考與對策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保障缺失,被征地村民抗風險能力差、再就業難,被征地村民無地即失業、管理難到位,違規亂建屢禁不止、文化差異,被征地村民難與城市文化相融、地域限制,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城市化和工業化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必由之路,村落社區化、村民市民化也是城郊村發展的一種現實決擇、完善機制與加大宣傳相結合,實現基本生存社保化、有效疏導與嚴格堵治相結合,實現個人建房合法化、提升素質與教育引導相結合,實現農民觀念現代化、政策扶持與發展三產相結合,實現村集體資產股份化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郊村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必然會被城市所逐漸包圍直至全部融為一體,村落最終將轉軌為社區,村民最終將嬗變為市民。那么,作為城市化過程中的被動適應者——城郊村及其村民,在這個轉軌與嬗變的進程中,將主要受到哪些影響?存在著哪些困惑?如何消除這些影響和困惑?本文以××縣城郊的××村為例,作一些初淺探析。
一、基本村情
××縣××村隸屬于縣城所在地××街道,地處縣城東南郊,是正在建設中的新城區的核心區域。該村共有14個村民小組,面積2.5平方公里,總人口3215人,耕地面積700多畝,村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水稻、蔬菜種植、在縣城打工以及店面出租。隨著縣城新城區××大道商住樓、汽運城和鳳凰山公園等項目的陸續開工,該村大量土地被征用,耕地由最多時期的2000多畝,縮減至現在的700多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3畝,其中有6個村民小組的耕地全部被征用,1300多人成為無地農民。
二、存在的困惑與影響
在郊區城市化的進程中,××村大多已被不斷擴大的城市包圍,部分自然村實際上已經由郊區變成了市區,有的甚至已處在城市中心區域。失去了土地的××村,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道路上正發生悄然變化——村落社區化、村民市民化。但就目前而言,××村及其村民僅僅是實現了居住地域的變遷和身份的變化,而思想觀念、生產方式、行為方式和社會組織形態的轉變仍沒有及時跟上,政府的相關保障、服務工作也相對滯后。這種矛盾的現實,給××村及其村民帶來了一系列后遺癥。
癥狀一:保障缺失,被征地村民抗風險能力差
目前,農民基本上是自我保障,其主要形式是土地保障、家庭保障。農民的養老方式也主要是土地養老、家庭養老、村集體福利養老,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養老保障手段。××村村民土地當初被征時,均是采取貨幣安置、自主就業的辦法,沒有辦理相應的養老保險,只是為少數完全無地的村民辦理了農村低保。加上村民對土地征用補償費缺少合理規劃,沒有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再生產,而是用在消費上(如大多數人把征地后的補償費用于建房、供子女讀書等),這些有限的征地補償費一旦用完,他們今后的生活將逐步陷入困境。有的村民即使手頭上還有部分補償款,但由于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時間一長也將會面臨困難,其中的一部分人將成為無土地、無資金、無生活保障的“三無農民”。
癥狀二:再就業難,被征地村民無地即失業
被征地村民在向非農就業轉移過程中,除少數人能利用發展機遇自謀職業外,大多數存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觀念障礙,加上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較低,在就業崗位競爭中處于劣勢,難以實現新的就業。特別是40歲以上的失地村民,再()就業難上加難。目前,××村的被征地村民大多數在城區從事建筑工地小工、搬運、蹬三輪車等重體力勞動。這部分村民看到土地在城市建設中不斷升值,而自己又沒有充分享受到土地升值所帶來的好處,往往容易心理失衡。再加上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較為密切,很容易組織起來進行群體性上訪和集體鬧事。
癥狀三:管理難到位,違規亂建屢禁不止
城郊村一般都處于縣城規劃范圍內,按有關規定是不允許村民私自建房的。特別是××村地處縣城新城區開發建設的核心范圍內,對村民建房更是嚴格控制,所在街道辦事處對符合建房條件、提出建房申請的村民,也只能采取壓的辦法,如××村最多的時候壓了68戶符合建本文來源:文秘范文房條件的建房申請。由于缺乏有效的疏導辦法,村民違規突擊建房、造成既成事實的現象屢禁不止,而且都不拆除老宅基地,而是采取異地新建,導致該村一方面建房雜亂無序,另一方面大量老宅閑置、荒廢。例如該村王家屋、新家屋村民小組內大量老祠堂、老房屋因無人居住成了危房,總面積達40畝。
癥狀四:文化差異,被征地村民難與城市文化相融
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勞動技能較差、行為方式與城市環境格格不入等,城郊村農民雖然長期生活在城區邊緣,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難以融入城市生活,缺乏對城市生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一點在××村村民身上表現尤其突出,不少村民對城市管理中的一些制度法規、市民準則等視而不見,自行其是;在社會交往上,仍奉行以血緣、地緣關系為紐帶的交往方式;在生活習慣上,仍固守一些不文明、不衛生、不科學的陳規陋習。
癥狀五:地域限制,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
××村由于地處城郊,不適宜興辦花炮等高危行業企業,加上沒有固定資產用于發展第三產業,僅靠出租原有的一些廠房,村集體一年的收入不到3萬元。土地被征用后,廠房被拆除,出租收入也沒有了,當前主要靠上級的轉移支付和征地的工作經費來維持村級組織的運轉。
三、思考與對策
城市化和工業化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必由之路,村落社區化、村民市民化也是城郊村發展的一種現實決擇。××的城市發展給××村及其村民帶來的種種影響與困惑,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其典型性。如何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使城郊村盡快擺脫當前困境,走上又好
又快的發展道路,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
對策一:完善機制與加大宣傳相結合,實現基本生存社保化
當前各地在征地補償上,基本上都是采取貨幣安置的方式,一次性發放給被征地村民。對縣里制定的征地補償標準,××村大部分村民都能夠接受。但很多村民擔心失去土地后找不到工作,今后生活沒有著落,對征地工作存在著抵觸情緒。對此,××縣政府積極探索建立政府、土地開發增值收益、村民三方各出一部分的社保體系,逐步實現城郊村村民基本生活的社保化。在此政策出臺之前,該縣把城郊村完全無地的農民統一納入農村低保,如××村1539名完全無地的村民已納入了農村低保,每月可享受30元的低保金;今年新農合在全縣全面啟動,××村90%以上的村民參加了新農合。同時,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大力宣傳推進城市化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使城郊村村民自覺服從全縣發展大局。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如今××村沒有出現因征地而發生集體越級上訪的事件。
對策二:擴大就業與鼓勵創業相結合,實現收入來源穩定化
靠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和納入社保體系,還不能完全解除被征地村民的后顧之憂,只有讓他們像城里人一樣,擁有一份工作,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徹底解決其后顧之憂。對此,××縣對××村被征地村民進行了分類管理、區別幫助。一是對有就業愿望和就業能力的青壯年,由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對他們進行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術,并積極向工業園區企業、縣城賓招場館推介。據統計,通過技能培訓,××村有300多名村民在工業園企業中實現了就業,縣城所有餐飲賓館的工作人員中幾乎都有××村的村民。二是對有經營頭腦和自主創業愿望的,由政府相關部門負責提供創業培訓,在稅收、辦證費用等方面按照下崗職工創業的標準予以減免,并向他們提供一定的小額貸款。在這一政策的激勵下,××村有近百人辦起了小餐飲店、小型機械加工廠等實體。三是對于一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村民,由政府出資購買一批公益性崗位進行安置。如縣國稅局、地稅局辦公樓都建在××村轄區內,建設時征用了該村土地,其招聘保潔、保安崗位都優先安排給××村的村民。
對策三:有效疏導與嚴格堵治相結合,實現個人建房合法化
城郊村村民強烈要求私自建房,但規劃審批相對滯后,加上監督管理不夠到位,違規違章建房特別是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突擊加層的現象比較普遍,已成為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處理起來比較棘手的一件事情。對此,××縣采取標本兼治、疏堵結合的辦法,一方面,按照城市規劃設計方案,由縣政府在新城區中心地帶統一征地50畝,用于××村拆遷戶安置,采取拆一補一的原則,凡是××村拆遷戶和符合建房條件又自愿拆除舊宅基地的都可以到那里建房,由政府統一房屋外觀設計,統一樓層高度,完善基礎設施,農民出資自建。另一方面,對于今后出現違規建房的,一律按違章建筑予以堅決拆除。通過疏堵結合的辦法,既保證了城郊村村民居者有其屋,同時又符合城市規劃要求,實現村民與政府的雙贏。
對策四:提升素質與教育引導相結合,實現農民觀念現代化
城郊村村民在失去土地依附后,雖然在身份上實現了村民向市民的轉變,但多數村民的交際范圍仍然局限于地緣關系、血緣關系,休閑娛樂也仍然以玩麻將、打撲克為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有一定的差距。為了盡快改變村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城市生活,××縣主要采取了兩種辦法:一是加快撤村并入社區的步伐,對緊鄰城市又完全無地的村民小組,就近并入已有的社區居委會,實現了村民社區化管理;二是通過以社區為平臺,經常組織一些村民喜聞樂見、健康有益、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對剛進入社區的村民開展城市文明規則意識、交通意識、環境衛生意識、人際關系意識等培訓,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改變村民不合時宜的傳統意識,促進村民與市民的文化交流,加快村民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更新。
對策五:政策扶持與發展三產相結合,實現村集體資產股份化
要使部分城郊村村集體經濟從薄弱到壯大,政府可在征用土地時,考慮給他們預留一定的土地,拓寬村集體和被征地村民生存發展空間。具體操作上,為了使被征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有長遠穩定的保障,在征地規劃過程中,可在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安排一定面積的經濟建設用地,支持被征地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從事生產經營,鼓勵村集體建造寫字樓、商住樓、市場等,被征地村民可以以土地補償款入股。這樣一來,既可增加集體經濟的收入,又可提供一定的崗位安置被征地村民,實現村民增收和集體經濟良性互動和發展。
- 上一篇:立足國內外實際制定積極財政政策論文
- 下一篇:借鑒國外完善我國生產型重復征稅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