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假期狀況調研匯報

時間:2022-06-27 05:49:00

導語:學生假期狀況調研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假期狀況調研匯報

一、研究思路

研究目標:

本研究的基本目標是通過調查,了解當代大學生假期生活狀況,并對當前的現象進行分析、總結,從中挖掘出當代大學生假期生活狀況的共性。并以此為基礎,剖析現象成因,找到問題所在,提出相應的建議,引導大學生科學安排假期時間。根據以上的基本目標,具體目標如下:

1、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詳細了解我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大學生的假期實際生活狀況,找出普遍性問題

2、在找出普遍性問題的基礎之上,進行深入剖析,探究產生現象的原因

3、依據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議,以達到引導大學生形成自我學習的習慣,自主合理安排假期時間的目的

研究內容:

基于以上研究目標,本文擬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當代大學生假期的實際生活狀況

1、當代大學生假期實際生活情況的調查

2、統(tǒng)計、分析調查數據,找出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第二部分:個案訪談,典型案例分析

1、選擇出兩個個案進行訪談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個案進行重點調查

2、紀錄訪談,深入分析,形成訪談報告。

第三部分:從各個角度分析現象,剖析問題成因

1、根據已有的數據結果,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提出存在的問題

2、聯系當今青少年成長中所存在的問題,尋求大學生假期實際生活狀況背后的

3、總結分析結果

第四部分:研究結論與提出建議

1、歸納研究結果

2、提出對于大學生假期規(guī)劃的幾點建議

3、提出對于大學生假期生活的幾點希望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在不同類別的大學生中廣泛發(fā)放問卷,對具有突出特點的個案進行深入訪談。隨后根據調查結果進行本課題的總結和討論,并形成最終的科研報告。

調查時間:

二、問卷調查及分析

問卷構成:

本次問卷由十一道客觀題,兩道主觀題構成。問卷分別從對于假期生活的感受,假期主要活動,對于假期學習、打工的看法,假期同父母的交流以及長期規(guī)劃對于假期的影響這幾方面考察了我校大學生假期的生活狀況。

問卷發(fā)放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60份,收回有效問卷57份。此次問卷調查范圍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涿州校區(qū),問卷發(fā)放分布于大一、大二,專業(yè)分布很廣。其中大一被調查者人數占到總人數的52.6%,大二則占到47.4%,在被調查者中有14%的同學屬于貧困生。

結果及分析:

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的各項數據,本調查小組總結出以下幾種現象:

1、我校多數大學生并未形成學習的習慣,假期的主要活動大多以睡覺,看電視等休閑娛樂活動為主。

在對于假期學習的態(tài)度這一問題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有45.6%的被調查者覺得雖然學習很重要,但沒有了考試壓力就不想學習,另外還有26.3%的同學覺得假期就應該最大程度的放松,可以暫時不學習,而選擇學習很重要,假期也要抓緊學習的只占到被調查者的15.8%。而在選擇自己假期的主要活動時,排名前三的選項分別是看電視(22%)、睡覺(18%)、上網(16%)。大多數的同學都覺得沒有了考試的壓力、學校的氛圍,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假期中不想學習、只想睡覺上網也就成為了大學生中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這反映出我校大學生并沒有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在大多數同學的眼中只是作為一名學生所應該完成的任務,終身學習,時刻學習的理念并沒有貫徹于每一個當代大學生。

2、我校大學生認識到了當今社會競爭的激烈性,對于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意愿較高,接觸社會的主動性大。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有66.1%的被調查者認為假期外出打工是大學生接觸社會、提升自身能力的良好途徑,而在假期計劃中以打工或參與社會工作為主要內容的也占到了22.5%。這說明同學們都認識到了當今社會競爭的激烈性與殘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自身社會實踐能力的不足,并愿意在假期中參與一些實踐活動,為自己今后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3、我校多數大學生存在著惰性大,自控能力差等問題,并對同學們假期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上文中已經提到,大部分的被調查者都具有很高的接觸社會,進行社會實踐的意愿,但也有很多人表明自己在假期中沒有了壓力就不想學習。在對于假期計劃地制定以及實施狀況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選擇制定計劃但沒有實施的同學所占比例最大,達到57.9%。這些調查結果都表明了我校大學生惰性大,自控能力差的問題。很多同學原本對于假期有著非常充實而有意義的設想,但放假回家后卻并沒有實現,這其中自身的原因是主要的因素。很多同學回到家中就開始過度放松自己,懶得出門,懶得學習,呆在家中則只是睡覺、上網、看電視,再加上家長對于上了大學,放假歸來的孩子管教的減少,更是滋長了大學生的惰性。而自制能力差也成為了我校大學生假期生活較為混亂,空洞的一個重要原因。管不住自己,忍不住要上網,看電視,以至于將假期開始前所制定的學習和工作計劃完全打亂。由于惰性和自制力差,同學們的假期開始陷入毫無克制的睡覺,看電視,上網之中。

4、大學生心理趨于成熟,更加注重同父母的溝通,同父母的溝通也更加順暢。

在對于大學生假期同父母交流頻率這一問題的調查中,有45.6%的同學選擇假期時同父母經常談心,38.6%的同學選擇假期中偶爾和父母談心,只有15.8%的同學選擇幾乎沒有在假期中和父母談過心。在被調查者中68.4%的同學覺得自己同父母的關系如同朋友一般交流無障礙。同初高中生的叛逆心理相比,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同父母的關系都較為融洽,這表明進入大學后,同學們的心理都逐漸趨于成熟,開始逐漸認識到父母的辛苦,由于遠離家庭獨自生活,大學生們也意識到應該珍惜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多與他們談心、交流以消除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在調查中我們還發(fā)現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自己的假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父母的影響,占到了被調查者的59.6%。父母對同學們的假期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在調查過程中通過詢問調查者和總結自己的假期生活我們發(fā)現父母對大學生假期生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父母所具有的生活習慣、傳統(tǒng)思想對大學生假期生活的影響。

5、多數被調查者對自己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并不明確,這也對他們的假期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對于是否有一個較長期的計劃這一問題多數人都選擇了沒有,占到被調查者的54%。多數同學對于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還是比較迷茫,這也使得他們的假期很難起到為自己未來規(guī)劃作準備的目的。這也使得大學生假期生活缺乏了學習和實踐的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學生假期乏味的生活狀況的形成。

6、貧困生的對于自己的假期滿意程度相對較高,假期充實度也相對較高。

在被調查的貧困生中有50%的同學覺得自己的假期生活充實而有意義,這一比例大大超過了其他的被調查者,而選擇假期計劃中以打工或參與社會工作為主要活動的也占到了42.9%.這表明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假期滿意程度普遍較高,這表明了貧困大學生對于假期的時間安排更為合理,大多數的貧困大學生覺得在假期應該外出打工實踐,而不是整天沉溺于睡覺、上網、看電視之中。

三、個案調查

個案一:

小榕同學是我校一名大一學生.性格開朗,家庭殷實.屬非書呆子型.為了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的假期活動情況,,我們從假期計劃,主要假期活動,對打工的看法以及家庭因素對假期的影響四個方面對她做了訪談

暑假寒假對大學生來說都是一段不短而又具有完全支配權的時間。每當快要放假的時候,一個個假期想做的事情就成為大家熱烈討論的焦點。很大一部分同學都為自己做出了假期計劃。這些計劃到“假末清算”的時候到底結果如何呢?

計劃不能實現?!

小榕同學在放假前有度過一個充實假期的愿望,并把看書的作為計劃中的一項。放假后通過挑選,帶上了四本書回家。但實際卻只讀了小部分而未完成自己的讀書目標。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計劃流于形式?小榕同學萌發(fā)了一個“放假后我要看看書”的想法型計劃,卻并沒有做出有步驟的具體實施方案。計劃在假期里實際上被無限期的拖延,直到開學才發(fā)現書還處在未翻動狀態(tài)。從中可以看出,具體可操作的細致假期計劃是引導大學生度過優(yōu)良品質假期的前提與保證。

假期生活多種多樣,面對學習,娛樂,賺錢等等我們何去何從?

是不是在假期一定要想盡辦法來鍛煉自己呢?也許,單純地把假期當做一個放松的機會也不錯.小榕同學認為假期之所謂為假期就應該給人一種放松的狀態(tài),拋下學習的壓力。其意義在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即使在家吃吃東西,看電視,打牌,串串親戚,雖然不夠充實,但是覺得放松了自己,很舒服,愜意。在自己選擇的假期生活中雖然沒有獲得物質等上面的回報,卻在精神上得到了滿足。假期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都應為自己的人生創(chuàng)造價值,每個人對自己的假期期待不同,但目的都是要讓自己有所收獲。我們提倡健康而有價值的假期生活。

打工是對大學生來說和考研出現頻率一樣的詞。在各個大學的宣傳版面上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類似招聘小時工之類的廣告.雖然打工現象普遍,但仍一部分同學認為打工并不是必要經歷.就如小榕同學認為.實際上,大學生打工市場大多是一些低級的勞動力市場.能學到的對自己將來的職業(yè)等沒有太大的價值.自己所需要的能力可以通過非打工方式來獲取。對于大多數家境殷實的同學來說,他們并不重視打工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看中的是其中的帶來的社會體驗.廣大大學生對于社會要求更多的職業(yè)型實習而非出賣廉價勞動力。當社會還不能滿足我們時,是否打工就成了一件值得大學生認真考慮的事情。對打工我們需要的是理性對待而不是盲目跟風。

2、客觀因素

A.家庭環(huán)境的因素

(1)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多數同學同父母的交流狀況還是比較好的,但仍舊形成了假期中比較封閉的生活狀態(tài),這其中除了自身的主要原因外,還有部分原因源于父母。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負擔的減輕,父母對于孩子的過度放松促使同學們開始了毫無節(jié)制的睡覺、上網。

(2)貧困大學生由于較為特殊的家庭情況,在假期大多選擇了外出打工,以緩解家庭經濟困難的狀況。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家庭貧困狀況的影響。

B.社會環(huán)境因素

(1)我國現存的應試教育制度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性,使得大學前長期接受這種教育模式的同學們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缺少自我創(chuàng)新意識,因而也不敢,不愿在假期中獨自尋找社會實踐機會。同時,這種制度也使得考試成為鞭策同學們學習的最重要因素,難以讓同學們形成時刻學習,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

(2)當今社會并沒有為大學生假期實踐進行科學的引導,也沒有為大學生假期實踐提供良好的途徑。使得放假在家的大學生們不知道怎樣選擇社會實踐的工作,也找不到有助于提高自身能力的崗位。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陷入了沒有好機會或者只能發(fā)傳單的尷尬境地。

六、可行性建議

針對調查結果,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A.自身方面:

1.大學生假期空虛,無所事事,因此應積極培養(yǎng)自身興趣,不要虛度假期寶貴的時間,過一個充實的假期。

2.對于“想一套,做一套”的同學,應努力提高自控能力,學會自控自律。

3.作為一名大學生,應主動關心時事,關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關注社會現狀,珍惜時間,做好準備,不斷完善自我,迎接挑戰(zhàn)。

4.現實與計劃“南轅北轍”,因此制定計劃時應貼合實際,不要“眼高手低”,應腳踏實地,量力而為,按部就班完成計劃。

5.為自己擬定一個目標,做好人生規(guī)劃,職業(yè)規(guī)劃,定好未來發(fā)展方向。

B.家庭方面:

1.家長作為子女的第一啟蒙老師,應加強與子女溝通,尤其在假期做好正確指引,不能放任其自流。

2.家長應為子女樹立正確榜樣,生活有規(guī)律,為大學生假期生活營造一個健康的氛圍。

3.即使大學生大多已是成年人,但自控能力,是非觀念仍未足夠,因此家長應監(jiān)督子女假期行為,適當為其添加壓力,避免過分放縱。

C.社會方面:

1.學校方面,應增強對學生假期安排的指引與教育,引導大學生過一個充實有意義的假期。

2.社會媒體應利用其影響力,為大學生提供假期安排建議,給大學生作為參考。

3.政府相關部門應不斷改進教育制度,不斷改進現今應試教育模式,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更自主更豐富的大學生活。

七、結語

本次調查研究著眼于大學生的假期生活,貼近大學生實際,反映了大學生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些現象,也凸現了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的一些問題,為正確引導大學生合理、自主安排假期生活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在此,我們也希望各位同學能夠從中找出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便更好的安排假期生活,規(guī)劃未來方向,為能夠更好地迎接未來的各種挑戰(zhàn)打下堅實的基礎。

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對于家庭因素在大學生假期中的影響程度有多大呢?榕同學的父母很少干預她的假期安排,假期事宜基本自己處理.跨過高考的門檻,大學生在社會角度上站在了同父母同樣的平臺.作為個體,具有了編排自己的能力.父母”權力的下放”給了我們更大的空間.家庭因素對于拓寬大學生假期內容是個很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