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齊牦牛育肥標準化
時間:2022-07-20 10:58:00
導語:烏齊牦牛育肥標準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局在地區農牧局的大力協助下,為此。抽調專人組成工作組就類烏齊縣牦牛育肥如何實施農業規范化生產在類烏齊縣牦牛育肥基地開展了調研工作。
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時深入,隨著農業規范化的不時發展,地區實施農業規范化已顯得刻不容緩,要求我必需著眼于轉變農牧業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規范化,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不時調整、完善農牧業發展的思路和舉措,重點突破,全面推進,使全地區農牧業經濟基礎不時夯實,探索出具有特色的現代農牧業規范化發展路子,為促進全地區農牧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基礎。
一、類烏齊縣牦牛育肥基地發展的基本狀況
類烏齊縣是自治區指定的藏東牦牛產業帶,牦牛業是當地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畜牧業中的優勢產業。類烏齊的牦牛肉名揚全區,在市場上供不應求,走遍全區打下了牛肉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品牌,類烏齊牦牛肉品質好、口感好,而且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符合高蛋白、低脂肪的現代人健康飲食要求。類烏齊縣有人口4萬多,牦牛肉是當地群眾的肉食品之一,每年需145噸的牛肉產品,在市場上有明顯的市場優勢。除本地市場外,市場、拉薩市場對類烏齊縣牦牛肉的需求量也十分大。
目前,該縣已將類烏齊鎮、桑多鎮、卡瑪多鎮、伊日鄉四個鄉鎮建設為牦牛育肥基地,其基本狀況為:
(一)畜牧業基礎條件顯著改善
全縣上下圍繞提升畜牧業物質裝備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加快以水、電、路、棚、場、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相繼組織實施了人畜飲水、暖棚建設、畜種改良、扶貧整村推進等一大批項目,近三年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累計達到938.208萬元(其中2007年投資488.208萬元,年投資450萬元)。育肥區四鄉鎮共完成300戶牦牛產業養殖戶草地圍欄5000畝,人工種草3000畝;建牛舍12000m2,活動場所15000m2,飼養庫(暖棚)2100m2,青貯窖1200m2;防疫點4個(磚混結構)160m2。實現了戶戶修建養牛暖棚、活動場所、飼料庫、青貯窖,示范區交通、電力、通訊、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也進一步得到改善。
(二)生產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革
引導群眾打破靠數量擴張來發展畜牧業的思想禁錮,摒棄傳統粗放式生產經營方式,大力推進牦牛育肥專業化生產,其規模逐年擴大,效益不斷提升。年,育肥區育肥規模達到8000頭(只),涌現出了一大批牦牛育肥專業村和牦牛育肥大戶,使育肥區畜牧業蓬勃發展,基本形成了牧繁農育的格局,初步呈現出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發展勢頭。
(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全縣上下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市場為導向,著眼于調優、調活、提高效益,以實施“種子工程”為重點,依靠科技,著力調整優化畜種畜群結構。以牦牛提純復壯為突破口,積極引進、培育、推廣優良畜種,加快了牲畜的更新換代,提高了母畜比例,畜群結構趨于優化。同時,著力調整種養結構,擴大飼草種植面積,以種促養、以養促種、種養互補,探索出了一條農牧互補、效益雙贏的路子。
(四)產業化步伐加快
全縣上下堅持把產業化作為牦牛養殖育肥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扶持發展了一家龍頭企業(類烏齊縣牦牛肉風干廠),其帶動能力逐步增強。培育發展了一批農牧民專業合作隊伍,到目前為止,全縣共組建牦牛養殖協會4個,會員人數達700人,企業+協會+牧戶的經營形式和產業鏈逐步培育形成。近幾年,在政府的引導和幫助下,推行了獎懲出欄上市的銷售新模式,調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促進了產銷銜接,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年共出欄牦牛8000頭(只),養殖戶增收480萬元。
二、類烏齊縣牦牛育肥基地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類烏齊縣牦牛育肥養殖雖然有了較快發展并形成了一定規模,但作為一個主要產業,在還僅處于起步階段,其自身價值潛力和特色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揮,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在現有基礎上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大體表現如下:
1、集約化水平低。一家一戶的傳統生產經營方式,使草原經營細碎化,不利于合理配置資源和統一管理、建設,難以實現規模效益。
2、主要畜產品產量小、商品率低,產業化水平低。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不強,畜產品加工轉化率低。
3、生產銷售鏈不完善,難以實現農牧戶與大市場的聯結。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形不成規模優勢,農牧戶與政府、與市場之間缺乏有效的中介橋梁,農牧民難以有組織地參與到大市場中去。
4、基礎建設力度不夠。由于網圍欄短缺、化肥指標不夠等因素,不能為牦牛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飼草料。另外,由于冬季天然食草數量的減少,導致牦牛覓食困難,飼草料嚴重不足,致使牦牛吃不飽、掉膘,營養缺乏,疾病抵抗力低,易患病甚至死亡。
5、科技培訓力度不夠,農牧民飼養管理水平不高。長期以來,類烏齊縣牦牛飼養基本上都是靠天養畜,粗放管理。農牧民科技知識缺乏,在飼養管理、飼養技術方面知識欠缺,目前的傳統飼養方式,導致牦牛所食飼料營養缺乏,供應不足,飼養周期長,出欄率低,肉質下降,遠遠不能滿足正常的市場需求。
三、對類烏齊縣牦牛育肥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發展思路及措施
類烏齊牦牛育肥產業雖然還處在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大、條件優越,只要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把類烏齊牦牛育肥標準化納入全地區總體發展規劃,發展前景將是十分廣闊的。今后類烏齊縣牦牛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走集約化發展的路子。具體說,就是立足類烏齊實際,在鞏固以往有效做法的基礎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以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以產業化為目標,深入推進牦牛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進牦牛業集約化發展,形成合理的產業區域布局、科學的生產經營模式、完善的建設服務體系,推進傳統牦牛業飼養向現代牦牛業養殖轉變,實現牦牛業協調可持續發展和農牧民持續增收。
(一)調整發展布局,突出發展重點
根據類烏齊的自然條件、區域生產特點和發展需要,初步設想,將全縣牦牛業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發展類型進行分類指導:一是天然草原畜牧業區。以類烏齊鎮龍拉村、達果村、扎溝村、宗龍村為主,立足于生產和生態的協調,側重于完善基礎設施,以牦牛的提純復壯為重點,嘗試優秀種公牦牛、母牦牛集中管理,統一配種,統一產犢,做大做強牦牛產業。二是舍飼半舍飼畜牧業區。以卡瑪多鎮、伊日鄉為主。發揮農牧結合優勢,側重于提高養殖業科技含量,擴大舍飼半舍飼養殖、育肥規模。三是舍飼畜牧業區。以類烏齊鎮、桑多鎮為主,進一步調整種養結構,擴大飼草料種植,發揮品種規模優勢,擴大舍飼養殖規模,加快養殖小區和基地建設,推進畜牧業集約化產業化發展。
(二)積極穩妥地推進草場規模化經營
在穩定“兩權一制”(草場所有權、經營權,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保證現行政策穩定性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通過試點,積極探索改革草場經營體制,通過多元化方式整合利用草場資源。一是租賃經營。對部分生產經營狀況較差,難以維持正常生產生活的牧戶,通過扶持發展勞務經濟、二、三產業等方式,逐步向非農產業轉移,對其草地以流轉承包方式租賃給有較強經營能力的牧戶,進行集中規模經營。二是委托經營。對部分牧戶因勞動力缺乏等原因無法正常進行生產經營,但其生活來源主要依靠畜牧業的牧戶,由經營能力強的牧戶進行代牧,實行生產環節的集中,年終以核定的生產指標分成取酬。三是股份制經營。在群眾自愿的前提下,對若干戶的草地及牲畜、生產設施等集中起來折價入股,進行“四統一”經營(統一生產、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分配)。
(三)大力推進牦牛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大力引進培育龍頭企業。突出重點,從資金、項目、用地、稅收、科技、品牌、營銷及行政推動、政府采購、工商管理等方面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扶持龍頭企業發展。二是加快牦牛畜產品基地建設。按照不同的發展類型和區域,充分發揮牦牛畜產品優勢,加快發展一批專業化、商品化生產戶、生產小區,擴大規模形成特色基地。三是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一方面對現有中介組織進行整合,擴大規模,規范經營;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引導和扶持力度,新建一批專業合作組織,強化中介服務功能,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四是大力開發牦牛畜產品優勢資源,著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打造特色牦牛畜產品品牌。
(四)努力改善發展條件
一是以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牧區水利和牲畜棚圈建設、推進牧業機械現代化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二是突出抓好種子工程,加快優質牦牛畜種基地建設,嘗試種公牛集中管理,統一配種,統一產犢。積極引進、繁育、改良一批優良肉牛品種。三是以草地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為重點,高度重視草原生態建設。四是大力推進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科技人才培訓和技能培訓,加快成熟畜牧業新技術的培訓、推廣和應用。五是加大和整合發展投資。建立健全以國家投入為導向,信貸投入為依托,集體和農牧民投入為主體,吸收社會資金和外資的多元化投入新機制。擴大地方財政支農資金規模,建立穩定增長機制。整合各渠道農牧業的項目資金,繼續捆綁使用,集中解決突出問題。
- 上一篇:高校生書店實踐匯報
- 下一篇:法院主任個人優秀事跡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