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稅局民生問題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10 08:48:00

導語:地稅局民生問題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稅局民生問題調查報告

地稅部門如何為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做出應有的努力,最為直接有效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稅收收入總量,為支持民生和改善民生提供充裕的財力保障,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關注服務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結合地稅工作實際和正在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作者深入調查研究就地稅部門落實國家有關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發展改善民生淺談一些思考及建議。

一、當前促進民生稅收優惠政策執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技術創新、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稅收政策;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消農業稅等涉農稅收政策;解決弱勢群體的下崗職工再就業、大學生就業創業、返鄉農民工創業稅收政策;促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稅收優惠政策等等。集中體現了黨和國家關注民生的政策導向和施政意圖。將這些惠及民生的稅收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是各級稅務機關義不容辭的職責。筆者身處地稅工作的一線,有機會經常深入本市企業、接觸個體工商業者等群體詳細了解其生產經營、社會保障、就業再就業、申報納稅及稅收優惠政策執行等方面的情況以及他們的需求,發現政府各職能部門和企業雖然都在積極想辦法、添措施,以實際行動“保穩定、保增長、保民生”,為弱勢群體解決實際困難。但是從整體看,當前由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和經濟效益參差不齊、就業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促進發展改善民生任務艱巨而繁重。綜合起來目前促進民生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稅收政策的過渡性特征明顯,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樹立

大凡最新出臺的促進民生改善的及就業再就業稅收政策實際上是原政策的一種延續,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極易造成納稅主體的短期行為。有些企業往往僅為享受一定時間內的稅收優惠而暫時雇用下崗人員或解決其他與享受政策有關的人員,一旦享受到稅收優惠政策后,又以各種理由解雇這批人員,不僅導致國家稅收流失,也沒達到促進下崗人員再就業的目的或制定稅收優惠政策的初衷。

(二)稅收政策受惠對象范圍局限,就業壓力有待進一步緩解

除殘疾人稅收優惠政策外,其他促進就業稅收優惠政策所涉及的稅種主要是營業稅及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不包括增值稅,總體免稅范圍較窄。事實上,就業困難群體從事個體經營時大都選擇商業零售、加工、修理、修配以及飲食服務等行業,這些行業投資小,見效快且容易規避風險,較適合自主創業。但上述行業除飲食服務業外均屬增值稅征收范圍,而現行政策對從事這些行業的增值稅納稅人并沒有給予照顧,挫傷了就業困難群體自主擇業和創業的積極性。此外,促進就業優惠政策所涉及的稅種主要是地方稅種,勢必減少當地財政收入,存在一定的執行阻力,進一步加劇了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財政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執行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積極性。

二、政策跟進,狠抓落實,為服務民生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

各級地稅部門要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充分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在積極挖掘和培植稅源的同時,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稅收優惠政策,以稅收大發展,促進民生大改善,努力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優惠政策

在依法治稅的前提下,用足用活稅收政策,樹立為納稅人創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就是最好最大的服務,就是促進和諧發展的觀念。牢固樹立“不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也是收過頭稅”的觀念,凡是國家出臺的惠及民生的稅收政策,必須及時地、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凡是與國家稅收政策規定不符的,必須堅決予以制止、糾正,切實減輕納稅人的不合理負擔。進一步用足、用好、用活國家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大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惠民的稅收發展環境。

(二)盡職盡責地搞好政策服務

一方面加強宣傳。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稅收優惠政策的宣傳和輔導,切實把稅收優惠政策的具體內容、適用范圍、適用條件以及具體操作程序交給納稅人,從而使納稅人充分運用各種稅收優惠政策來進行合理投資、生產經營,加快自身發展。另一方面,突出政策服務。要把政策服務貫穿于稅收征管的全過程,稅前要為納稅人提供及時的政策提醒、培訓輔導和稽查預警等服務,提高納稅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的能力,減少由于了解政策不及時或不全面面臨處罰的問題;稅中要為納稅人創造良好條件,在各辦稅服務廳繼續開設“辦稅綠色通道”,嚴格控制檢查次數;稅后為納稅人提供行政復議、損害賠償等納稅救濟方面的政策支持,切實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三)統籌兼顧地扶持創業主體

當前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突出、就業壓力較大,實用技術型人才較為缺乏,從經濟結構和企業結構的角度來看,為擴大就業需求,應通過積極的就業投入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在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也要兼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從行業角度看,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與傳統產業相比,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特別是在就業方面,現代服務業可以提供相對多的就業崗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就業壓力。目前我市三次產業比重為19.3:56.5:24.2,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11:59:30的要求,我市第三產業發展和就業空間都比較大,政府應通過整合、規劃、引導來鼓勵其健康發展。在鼓勵“三產”的發展進程中特別要注意吸收外來資本和民間資本的加入,要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政策幫扶力度,應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主動為民營企業提供高效服務、幫助企業排憂解難。

(四)積極主動地營造良好稅收環境

一是要豐富納稅服務內容。要突出地稅部門工作特點,樹立地稅部門誠信良好形象,充分保障納稅人的合法權益;要不斷完善納稅服務制度,統一和規范納稅服務標準,建立健全納稅服務考核指標體系;全面統一納稅服務工作流程、服務承諾和行為規范,建立健全納稅服務崗責體系,積極構建和諧誠信的稅收信用體系;要充分有效促進就業創業,維護社會穩定,發揮好稅收對社會民生的扶持功能。二是要加強稅收政策研究。認真研究與國家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地區結構等宏觀調控政策對接的具體措施,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稅收政策研究,以合理可行的政策建議,為創造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優勢、推進承接產業轉移進程服好務。三是要加強稅收政策執行情況檢查,對稅收政策執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糾正,確保稅收政策準確、全面落實到位,充分發揮稅收的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