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促進三農發展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23 09:12:00
導語:土地流轉促進三農發展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準確掌握全縣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情況,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統籌城鄉發展,近期,縣委辦公室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做法和成效
近年來,縣上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土地經營機制,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取得了明顯成效。止目前,全縣共流轉土地7250.85畝,涉及1947戶農戶,分別占承包耕地總面積36.9萬畝的2%和承包經營總戶數40453戶的4.8%。其中:通過轉包形式流轉土地1510.37畝,占流轉總量的20.9%;通過出租流轉土地5650.68畝,占流轉總量的77.9%;另外,有89.8畝土地在民間不定式流轉,占流轉總量的1.2%。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強化扶持激勵流轉。對進入“一園三區”和其它特色產業基地,規模化發展農業產業經營主體,按日光溫室20000元/座,普通拱棚500元/座,千畝藥材基地50000元/處,標準化肉牛養殖小區240000元/處,核桃大苗15元/株,普通苗4元/株的標準,給予補助,并視規模大小安排貼息貸款予以扶持,充分調動了流轉土地、規模經營的積極性。
二是打破區域科學流轉。從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協調鎮、鎮為煤炭資源日益枯竭、采礦塌陷問題突出,但具備較強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的硯峽鄉流轉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用地1000畝,同時,將原示范園整體移交給硯峽鄉經營,不僅推動了資源型鄉鎮轉型發展,而且加快了土地流轉步伐。
三是培育大戶引領流轉。鼓勵縣內龍頭企業、產業大戶、合作組織以及外來客商,積極承包、租賃土地,規模化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示范引導農民群眾積極流轉土地、壯大產業。農業科技公司、硯峽利源蔬菜加工交易市場、茂源綠色蔬菜公司、中藥材繁育中心等龍頭企業流轉土地2600畝,中藥材協會等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畝,帶動全縣近2000戶群眾參與土地流轉。
四是完善社保保障流轉。搶抓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機遇,加大工作力度全縣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8%,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實現了應保盡保,解決了農民群眾的后顧之憂,使其放心、大膽地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在此基礎上,對轉出土地的農民,一律辦理城市低保,并安置就業,保障了其正常生產生活。
全縣土地流轉取得了四個方面的成效:一是提高了生產水平。土地流轉機制的建立,促進了土地、資金、技術、市場等各類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加快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實現了農業生產力的新提升。建成“一園三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新建全膜玉米、良種小麥和特色產業科技示范點60個,全縣農作物良種率達到95%,先進適用技術普及率達到90%,農機總動力達到60773千瓦。二是促進了產業開發。通過推動農村土地向優勢區域和產業大戶流轉,建成3個千頭、7個百頭肉牛養殖小區,發展10頭以上養牛大戶10戶;新建培育500畝以上核桃新植示范點12個、千畝以上補植示范點7個;建成無公害千畝藥材示范基地5個、百畝育苗基地5個,發展10畝以上種藥大戶2000戶;在、等鄉鎮建成蔬菜示范基地7個4200畝,全縣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三是增加了農民收入。一方面,流出土地的農戶獲得了穩定的土地流轉收益;另一方面,隨著新的經營主體的進入,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需要大量農業勞動力,使流出土地的農民得以就地就業,成為“產業工人”,獲得工資性收入。如:鎮村村民,將4畝川地以租賃形式流轉給高效農業示范園,租賃費每畝每年360元;同時,本人在園區務工,日收入30元,每年按6個月務工期計算,可創收5400元。兩項合計,每年收入近7000元,是以前種植小麥收入的近6倍。四是深化了城鄉交流。通過土地流轉,一些農民進入城市務工經商,傳統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消費理念得到改變,加速了農民“市民化”進程;一些城市居民和游客進入農村,參與農事項目,體驗田園生活,在活躍農村經濟的同時,也為農村帶來了先進的思想觀念、種養技術和經營模式。如示范園流轉土地200畝,建成“假日菜園”,吸引500多名城市(鎮)居民及機關單位干部職工前來“認種”,他們不僅收獲了新鮮放心的蔬菜,鍛煉陶冶身心,而且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存在的問題
全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總體上呈現出良好趨勢,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
一是部分干部群眾認識不到位。部分鄉村干部認為土地流轉是農戶自己的事,應由農戶和業主自由協商,與鄉鎮村社無關,不加強管理,對之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加之農民的戀土情結、小農經濟等意識較嚴重,嚴重阻礙了土地的合理流轉。
二是一些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是目前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①部分鄉鎮以村(組)集體為流轉主體,將村(組)集體預留的機動地和村民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流轉時,未經村民代表大會決議、公告和公開招標。②村(組)集體在組織農戶承包地流轉時,農民自愿委托流轉的程序缺失,委托手續不全。③部分農戶自發進行土地流轉仍以“口頭協議”,缺失統一規范的書面流轉合同。特別是部分私自轉讓承包地的,未申請發包方同意,一旦發生矛盾糾紛,將很難依法維護自身的權益。
三是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不健全。雖然成立了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但尚未建立健全多功能的市場化服務網絡體系,造成土地供求雙方的信息流動受阻,信息輻射面狹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村土地流轉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和土地流轉收益,農民對接受土地流轉服務組織的服務和通過土地流轉服務組織來流轉土地的愿望不夠高,土地流轉服務組織的功能未能有效發揮。
三、對策建議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就必須要高度重視土地流轉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大膽探索實踐,推動農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轉。
一是深化對土地流轉必要性的宣傳。要讓基層干部群眾認識到,土地不僅僅是農民就業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筆龐大的資產,加快土地流轉正是合理利用這一資產、增加要素收入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宣傳有關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和通過流轉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讓農民了解政策,消除誤解,放心流轉。同時,要提高基層干部“以地生財”的意識,引導農民提高組織化程度,增強集中土地、運作土地的能力。
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鄉村兩級要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鼓勵農民流轉土地,積極引導工商資本介入農業開發,創辦農業龍頭企業,并適當予以扶持。要圍繞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一紐帶,按照統一生產、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要求把農民組織起來。要深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在農機、植保、測土配方施肥等方面通過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其它服務組織等方式,千方百計解決為農服務問題。
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管理機制。要按照“流轉形式多樣化、運作方式市場化、實施程序合法化、流轉合同規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強化管理服務,及時向農民提供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檔案,妥善處理土地流轉糾紛。積極探索通過市場調節土地流轉的長效機制,建立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立縣級土地流轉信息庫,成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村級土地流轉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供求登記、信息、土地評估、政策咨詢等服務工作,接收農戶申請托管的土地,合理利用撂荒地,由合作社進行規模種植或通過縣鄉調劑和網上招租等形式,把土地承包出去,解決“我想轉包,誰要”和“我想承包,誰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和土地撂荒問題,使土地流轉進入有序的市場化軌道。
四是制定鼓勵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建立土地流轉扶持資金,對于全部轉出土地的農戶給予一定的補助,扶持其進城務工創業;對于引導農戶流轉土地較多、增收效果顯著的鄉鎮和行政村給予適當獎勵;對于通過采取土地流轉合作方式集中農戶土地進行規模經營,并能切實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的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進行重獎,并從扶持資金、稅收政策、技術指導等方面給予傾斜。
五是加快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堅持以轉移農民、減少農民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做大做強工業企業和城市產業,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擴張企業規模,增加就業崗位,采取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更多地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就業。大力發展餐飲娛樂、物流配送、旅游服務等新型服務業,引導城郊鄉鎮、中心集鎮附近以及旅游景點沿線的農民率先從土地上脫離出來。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的能力。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健全勞務協作機制和信息網絡,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務輸出基地,引導更多農民在輸轉中實現勞務移民。
- 上一篇:區政辦工業企業安全生產治理方案
- 下一篇:全區取締土小企業實施方案
精品范文
10土地利用規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