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保障和民生改善調查
時間:2022-08-01 03:18:39
導語:工會保障和民生改善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把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擺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強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對工會組織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履行職能、發揮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工會必須在黨和政府民生工作大局中發揮作用,有所作為。
一、參與民生工作是工會組織面臨的時代課題
第一,參與民生工作是工會組織服務大局的必然要求。關注民生,是近年來我們黨和政府的核心議題和公開的政治承諾。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了具體部署。這充分表明,民生工作已擺在黨和政府工作大局的突出位置,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工會組織的政治要求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這就要求工會組織必須主動融入黨和政府民生工作大局,積極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
第二,參與民生工作是工會組織履行職責的重要內容。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維權觀強調以職工為本,主動、依法、科學維權。這是對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創造性的貫徹。工會堅持以職工為本,就是要求一切從職工的切身利益出發,代表好、維護好、實現好職工的合法權益。民生問題包含了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職工權益之本。因此,工會履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基本職責與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具有一致性,而且可以說,工會參與民生工作是工會維權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
第三,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工會自身建設發展的現實需要。當前,民生問題既是黨委、政府關注的重點,也是職工群眾關心的熱點,又是各方面開展工作的難點。對工會組織來講,一方面,積極參與民生工作,為黨委、政府分憂解難,增強了工會在黨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的作用,得到黨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工會組織的地位、增強工會工作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工會通過參與民生工作,加強與職工的密切聯系,為職工解決最關心、最迫切、最需要的現實利益問題,贏得了職工群眾的理解、支持和信賴,進一步增強工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再一方面,工會要把職工生活生產方面的問題解決好、落實好,在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有效發揮作用,就必須在不斷的破題實踐中,解放思想,創新思路,提升能力。
二、工會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探索實踐
近年來,各級工會組織高度關注、重視民生,并把幫助解決職工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工會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作,推出一系列幫扶舉措,著力解決職工生產生活方面的難題。
就市工會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通過送溫暖和特困救助,著力解決職工生活困難。連續17年在元旦、春節期間,組織開展向困難職工送溫暖活動,累計籌集、發放慰問資金1.2億多元,慰問困難職工達57萬人次。從2003年起,利用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特困救助”窗口,開展對特困職工的日常生活救助,累計發放救助款200余萬元,救助職工1000多人次。最近我們又開辦了“愛心幫扶超市”,為困難職工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生活幫扶。
二是通過開展金秋助學活動,著力解決困難職工子女就學困難。從1998年起,連續10年以多種形式開展“金秋助學”活動,共籌集、發放助學款近550萬元,讓近萬名困難職工子女圓了上學夢。同時,開展“六一”節向小學段困難職工子女送學習用品活動,組織效益好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結對幫扶70名考上大學的困難職工子女,有效解除困難大學生上學的后顧之憂。
三是通過職介、職培和建立再就業基地,著力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開辦曙光職業介紹中心,開展為下崗失業職工免費職業介紹活動,僅2006、2007年就舉辦了50余場下崗職工專場招聘會,累計為下崗職工提供工作崗位3萬多個,近萬名下崗職工通過工會職業介紹實現了就業。利用市職工大學和工會再就業培訓基地,累計培訓下崗職工近萬人。此外,在全市建立30多個下崗職工再就業基地,提供再就業崗位6000多個。
四是通過大病救助和職工醫療互助互濟,著力解決困難職工大病救治問題。2003年起,在市幫扶中心設置大病救助專窗,對患大、重病職工開展救助,累計發放救助款200余萬元,救助大、重病職工近2000人次。2007年下半年,在全市開展職工醫療互助互濟活動,僅四個月就籌集資金500萬元,有近3萬職工參與,至今已有近千名患大病職工得到救濟。
五是通過加強幫扶中心建設,著力解決工會民生工作長效發展問題。加強了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場地、設施、管理等軟硬件建設,幫扶中心場地由150平方米擴大到500平方米,改善了環境。推動建立縣區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和在鄉鎮(街道)、社區設立幫扶站,健全困難職工三級幫扶網絡。加強建檔、建證、建站、建制的“四建”工作,建立完善全市特困職工數據庫檔案,加強《市特困職工幫扶證》、《市困難職工幫扶證》的管理使用。
六是通過積極的源頭參與,著力推動工會民生主張得到重視和解決。積極開展民生調研,2002年以來,市總工會先后獨立或會同有關單位(部門)開展了“特困職工群體狀況”、“農村義務教育若干難題”、“中小企業改制情況”、“弱勢群體及對弱勢群體幫扶”、“進城務工人員基本狀況”、“企業職工收入分配情況”等10多次有關民生問題的調查研究,并形成調研報告,通過專題報告、工會與政府聯席會議、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等方式,積極向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反映實情、建言獻策,為民生政策法規的制定和落實提供依據。此外,積極參與社會保險、生產安全、農民工工資落實等方面檢查、督查工作,充分發揮工會在民生問題的參與、推動、監督作用。
可以說,在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先期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民生問題正式提出和實際推動時間還不長,工會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還存在思路不夠成熟,工作形式還不夠完善,工作機制還不夠系統,工作社會影響還不夠大等問題,具體講,第一,工作定位難以把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容易“越位”。工會參與民生的有些工作面過寬,涉入了本應是政府有關部門或其他單位的主要職責。比如在送溫暖中涉及到了一些退休人員、傷殘人員等屬于勞動、民政、殘聯等救助的困難群體等。二是往往“缺位”。主要體現在參與涉及民生問題的政策法規制定和在社會保險、勞動工資、安全衛生、醫療和住房等制度的推動落實、監督檢查和查處等方面,有時主動性還不夠,往往被動“缺位”。第二,工作合力尚待形成。工會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多的是要解決職工最現實、最迫切的生活生產難題,這就需要較強的財力、物力、人力來支撐和保證。但當前的實際情況是各級工會的人、財、物等力量都相對有限,整體實力還不足,必須充分整合和利用工會以外的力量。由于種種原因,當前工會所期望的“黨政重視支持、部門協作配合、社會積極參與”的格局還未真正形成。比如,黨委、政府對工會參與民生工作,一定程度上還未做到同計劃、同布置、同促進、同支持;工會的幫扶救助工作還沒有與民政救助等政府救助體系有機銜接;職介、職培等促進就業工作還沒有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就業工作體系有機銜接……等等。因此,當前工會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很多工作領域,缺少協同和支援。
三、工會組織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應把握的幾個問題
第一,要找準定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黨委和政府主導,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具體操作和實施。工會作為群眾團體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補充。因此,必須把工會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放到黨委和政府民生工作全局中去考量、去把握,爭取黨委政府把工會的保障參與民生工作納入政府民生工作大格局,做到一起計劃,一起布置,一起落實,切實找準定位和工作著力點,發揮工會組織“方便快捷”的獨特優勢,遵循“到位不越位、補位不缺位”的原則,努力做好拾遺補缺、解急救難工作和履行好反映、參與、配合等職責。
第二,要突出重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個大課題,是一項涉及內容多,牽涉面廣的系統工程。工會由于自身條件有限,要在參與民生中真正發揮作用,就不應全面涉及,大包大攬,重復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必須突出重點,力所能及,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內容上,要把開展特困和大病救助、就業和就學幫扶、醫療互助互濟以及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安全衛生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問題上的參與、推動、監督作為工作重點;在對象上,要突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困難職工群體為重點,尤其要把困難勞動模范、工會會員作為重中之重。
第三,要建好陣地。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是當前工會參與民生工作的重要陣地。去年底,總書記在視察天津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時,充分肯定了工會幫扶中心的地位作用,為工會幫扶中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工會組織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大好機遇,加強幫扶中心硬軟件建設,建立健全網絡體系,著力拓展領域、提高質量、增強實效,不斷鞏固和發展幫扶中心這個陣地。
第四,要展亮新的品牌。“送溫暖”、“幫扶中心”、“金秋助學”、“職介職培”等是工會在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探索實踐中形成的幾個有影響“品牌產品”,而且這些“品牌”工作已成為當前工會參與民生工作的主要抓手并發揮了實效。下一步我們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繼續培育新的品牌,重點打造“職工醫療互助互濟”、“職工創業小額貸款”、“愛心幫扶超市”、“在職女職工特殊疾病和意外傷害保險”等工會民生工程的“新品牌”,推動工會民生工作的新發展。從而形成工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系列品牌工程,達到拓展擴大工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社會影響力,達到不同困難職工的不同救助系列化、規模化、穩定化。同時,要加強經驗總結,積極向黨委、政府和上級工會“推介”工會民生品牌,努力在黨委、政府和困難群體中擴大影響;還要充分利用社會新聞媒體和工會自身宣傳平臺,加強對“品牌工作”的宣傳報道,以增強知名度,擴大影響力。
- 上一篇:工會經費審查調查情況匯報
- 下一篇:工會服務工業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