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需求情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30 09:51:41
導語:群眾需求情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暨帳篷新生活行動、‘9+3’免費教育計劃和衛生事業發展計劃”為主要內容的藏區“三大民生工程”實施3年多來,不僅極大地改善了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而且對促進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全鄉各項事業得以長足發展。但近日來,我縣境內連續發生“11.27”、“11.30”“12.2”自殺案件,給我縣當前良好發展局面和全縣農牧民群眾正常生活、生產造成了極大危害。目前,我鄉為確保轄區穩定,圍繞農牧民生產生活、醫療、教育、就業、干部作風建設等做了深入調研。
一、基本情況
“三大民生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夯實了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至少帶來四個方面的顯著變化。
一是社會環境得到優化。“9+3”免費教育計劃實施后,藏區青年通過職業教育走上工作崗位;游牧民實現定居后,相對集中居住,各地始終把定居點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擺在重要位置,引導牧民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路子,形成公共管理的強大合力,社會管理得到加強,治安環境明顯改善;隨著農牧民群眾利益訴求的逐步解決,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為藏區抓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生活功能齊全的牧民定居點及與之相配套的公路、學校、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極大地改善了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畜牧業經濟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在定居點建設過程中,注重融入藏族傳統文化特點和地方特色,按照精品旅游村寨進行規劃設計和精心打造,形成了獨特的優勢資源,為培育和發展生態畜牧業、畜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創造了條件。隨著衛生事業發展計劃的實施,一座座嶄新的鄉(村)衛生院(室)拔地而起,一批批先進的醫療設備配置到基層,藏區醫療衛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三是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加快藏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藏區長治久安,關鍵在人才。通過“三大民生工程”的實施,逐步培養起一批思想品德素質高、科學文化素質強、職業技能掌握好的藏區青年人才,成為帶領藏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
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高。牧民定居后,其生產生活由傳統游牧粗放模式逐步向集約化家庭牧場的可持續模式轉變,牧區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歷史性變革,經濟效益大幅增加,發展質量明顯提高。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進程加快,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迅猛發展,農牧民文明素質大幅度提升,基層服務功能不斷強化,激發了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增強了藏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在肯定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清醒的認識到,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任重道遠,仍然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質相對不高。因受傳統觀念、宗教氛圍、學校軟硬件等條件影響和制約,當地的牧民子女入學習積極性不高,給牧民子女接收文化知道和更新觀念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另外,由于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沒有很好的理財觀念,外出打工的技能技術不高,導致大多群眾無法外出打工。
二是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牧民群眾收入渠道不多。由于生活環境和歷史原因,習慣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發展方式,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依舊存在,對新型的生產生活方式難以接受,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生產方式無法推廣。牧民群眾中75%依賴于傳統的放牧來維持生計以外,15%依靠經商維持生活,還有10%牧民依靠外出打工過日子。2009年該村牧民定居后,定有所居的問題得以解決,但仍有30%群眾在溫飽線上掙扎。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制約產業發展。由于地處邊遠山區和高寒山區,生產和生活的環境相對惡劣,近年來,盡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建設和改善,但仍然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特別是鄉境內通鄉油路,由于在牧民定居建設過程中,大型車輛過往頻繁,加之今年內降雨量大,因此鄉道損壞嚴重,目前鄉道給全鄉農牧民出行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成為全鄉社會發展的瓶頸。
四是村兩委會待遇不高,嚴重影響村兩委會干部工作積極性。村支部書記每月工資為860元,村委會主任每月工資780月,民兵連長、婦干、團干每月工資286元,村組長每月為200元。村兩委會每年辦公經費為20000元。隨著物價日益飛漲,村兩干部所得報酬遠與所付出勞動不相適應。加之地區物價飛漲,村干部也無時間進行其他創業增收,也將從先富的“領頭羊”變成“貧困戶”
三、加快地區經驗社會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認識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于增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施,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少數民族地區。因此,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
(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人口的綜合素質。一是要破除各種形式的“等、靠、要”思想,教育幫助民族群眾樹立“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意識;二是崇尚科學,樹立商品意識,科技意識;三是破除守舊觀念,大膽創新;四是組織勞務輸出,增加收入,并學習外地先進的技術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牧業發展。一是加強暖棚建設,降低牲畜死亡率;二是優化草畜結構,加強畜種改良;三是加強沙化治理,改變生態環境,由過去的“靠山吃山”轉變為“靠山養山”。
(四)加強民族地區基層組織建設及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力度。一是把那些有知識、有文化、有一定特長的少數民族青年,培養成優秀的少數民族干部人才,這樣他們就能帶領少數民族群眾走科學致富的路子;二是積極爭取提高村干部待遇,提高村干部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村干部任用由“你來當”成為“我要當”。
- 上一篇:不動產登記現狀調研報告
- 下一篇:文廣局群眾工作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