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區中華門街道關于對構建大調解機制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2-15 07:07:00

導語:秦淮區中華門街道關于對構建大調解機制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秦淮區中華門街道關于對構建大調解機制的幾點思考

xx市xx區首開構建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先河,這不是原有社會矛盾調解方式的簡單綜合,而是對調解方式的全面優化改革,是針對新形勢下社會矛盾特點做出的必然選擇,必將產生1加1遠大于2的效果,有效地提高社會矛盾調解的質量和效率。

一、整合調解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新形勢下的社會矛盾主要以征地補償、拆遷安置、企業改制、滯后行業的取締(如三小車)等社會活動和政府行為帶來的矛盾,具有復雜性、群體性、綜合性和敏感性的特點,加之群眾民主意識的增強,易引發群體上訪事件的發生,甚至帶來社會動蕩。一是構建調解網絡。把民間調解、治安調解、信訪調解、行政調解、訴訟調解綜合起來,組成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綜治委組織協調、司法行政牽頭實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格局,形成多種調解主體協同作戰、聯合作戰,多種調解方式多管齊下、聯動運作的新格局,增強對矛盾糾紛的調處力度,保證調處成功率。二是制定應急預案。預案的對象主要是大規模的群體上訪和惡性社會矛盾。針對本地區社會矛盾的特點和規律,進行科學合理地預測,制定必要的應對策略和應急防范措施。在總體預案的基礎上,各業務職能部門根據任務分解還要制定各自的應對細化方案。三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綜治部門牽頭,定期召集聯席會議,遇有任務隨時召開。會議主要內容是各成員單位匯報社會矛盾情況,對當前社會矛盾的特點規律進行討論分析,提出應對方法措施。會后按要求抓好落實,并將落實情況及時反饋。

二、暢通信息渠道,掌握工作主動權。針對當前社會矛盾具有動態性、可變性的特征,為準確及時掌握第一手信息,把握工作主動權,超前做好化解工作,防患于未然,應在信息的渠道上把好三個環節。一是下情的收集分析。基層組織設立的民調信息員、黨團員,發揮了骨干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及時了解掌握民情、社情動態,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依托基層,多方參與”的信息收集網絡,盡快收集第一手資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形成對社會矛盾動態分析和發展預測判斷,為決策提供依據。二是上情的。當前社會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建速度的加快,必然帶來部分社會群體的利益再分配再調整,這是社會矛盾,更是群體性矛盾爆發的重要誘因。作為社會矛盾調解的專職機構,要及時把握政府部門的每一項決策,制定應對方案,做到有備無患。上級每個政策的出臺,要積極提出化解社會矛盾的對策建議,為政府分憂,為人民謀利。三是信息的共享。打破過去調解機制行業封閉,各自為政的弊端,實現信息共享,力量整合。在堅持必要的聯席會議互通有無的基礎上,建立大調解信息網絡,借助政務網等專業網、局域網,設立大調解專門網頁,資源共享。

三、把握調解重點,抓住主要矛盾。針對當前社會矛盾具有多發性、廣泛性、敏感性的特點,應該把工作的著眼點和重點放在應對可能給社會穩定帶來重大影響的群眾關心、社會關注、性質嚴重的熱點、重點問題上。一是在對象上突出群體性上訪。群體上訪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各級調解機構要把這類人員作為關注的重點,深入一線傾聽呼聲,真心實意幫助解決困難,超前做好思想工作。對個別挑頭的個人根據法律法規,采取一些果斷措施,力爭把事態解決在可控階段。對已發生的群體上訪事件,要本著公開、透明、關心的原則,耐心細致做好解釋工作,督促有關部門兌現優惠政策,盡量化解矛盾,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二是在時序上抓好敏感時期社會矛盾的處理。社會矛盾是動態的,具有聯發性、互動性的特征,有些易與國內外形勢和重大社會活動產生聯動反應。大調解部門要增強前瞻性,加大重要節日、全國性世界性重大活動期間調解工作力度,尤其是在某一時期連續發生幾種不同類型的群體性社會矛盾的苗頭,要高度關注,防止相互串連,帶來大規模的社會動蕩。三是在內容上高度關注重大改革政策出臺引發的社會矛盾。隨著各級政府陸續出臺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有些會涉及到許多人的切身利益,如國有企業的改制、事改企的推進、三小車取締等都造成大批人員失去工作,這是引發群體性矛盾的高發期、高危期,大調解各部門要提前進入情況,協助有關部門搞好政策宣傳,做好群眾工作,及時發掘事故苗頭,超前防范,防止矛盾激化。四是在人員上以老信訪、老舉報和具有一定社會號召力的知名人士為重點。這些人在當地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個別人對社會有一定的不滿情緒,有人振臂一呼,往往帶來應者云集的爆發效應,要把這些人員作為關注的重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威之以法,把這類人員工作做好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四、抓好宣傳教育,營造調解氛圍。群眾是社會矛盾調解的對象和主體,走上群體上訪之路往往是個人利益受到損害,多次反映無果或不明真相,不滿情緒逐漸上升,加上外界因素的影響,聚發而成。上訪一旦發生,處在十分被動的境地。應把工作做在前面,搞好宣傳教育,平息群眾的不滿情緒。一是在宣傳的內容上,抓好法律法規和典型案例的宣傳。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辦事、按程序辦事、按級辦事的自覺性。尤其是可能給部分群體利益帶來損失的事件,更要將推行的依據、目的和可能帶來的后果、政策的優惠、便民措施等向群眾公開,以透明求公平公正,以公開求理解支持。二是在宣傳的時效上,把握時機,抓好政策制度的宣傳。政府每出臺一個重大的決策或開展一項重大的活動,應在活動前和活動執行中重視宣傳,借助各種途徑和媒介,引導群眾正確認識活動的重大意義,正確把握個人目的的實現途徑,使居民群眾心里明白,有數,就不會再有不滿情緒,即使有一時想不通,工作也好做一些。三是在宣傳的載體上,通過報刊、電視、告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直接向群眾宣傳。采取走村到戶和召開相關人員會議的方式,面對面把政府的政策傳達給群眾,聽取群眾的呼聲,做好調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