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 積極推進農民市民化

時間:2022-02-15 07:34:00

導語: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 積極推進農民市民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 積極推進農民市民化

區委一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作出了全區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實現"兩個率先"的決定,制定了我區力爭"兩個率先"的時間表,沿江街道作為全區的經濟重鎮,要在"兩個率先"的征程中,爭做企業創新的先行街道、xx北大門建設的示范街道、"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特色街道。

沿江街道地處長江之濱,位于南京長江大橋以北1公里處,東鄰長江,西與盤城鎮接壤,南連泰山街道,北靠南京鋼鐵集團,總面積約30.9平方公里,人口約5萬人,下轄五個村、二個居委會,農業人口8754人。轄區內有南京xx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京大學xx校區、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等大單位。104、寧連、寧揚公路在轄區內交匯而過,交通十分便捷。2002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5759萬元,完成工商稅收403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600元。

新的xx區成立以后,區委、區政府把沿江街道作為江北主城區的一部分來建設。沿江街道為呼應新市區建設,在著力加大城市化建設的同時,也加快了農民市民化步伐,響亮地提出"建設城市化的新沿江,培育市民化的沿江人",并在六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

一、以加速推進城市化建設為手段,加快農民向市民的身份轉移步伐

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市民轉移是推進農民市民化的有效途徑,而要農民脫離土地,洗腳進城的最快方法就是加快建設發展步伐,走征地帶動之路。

多年來,隨著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大xx校區、南鋼等大單位的建設發展,已經使一批農民通過征地帶動轉變成城市居民。隨著江北新市區和沿江大開發速度的加快,沿江街道再一次成為開發的熱土。截止到8月初,先后有浦東房地產征下大外江3500畝土地建設威尼斯水城;京新、復興4500畝被蘇寧公司摘牌,用于房地產開發,同時蘇寧公司還拿下了航海儀器二廠以南的170畝和復興七組復興路以北的160畝土地;金飛成集團聯通公司的160畝土地、農科所30畝土地均被摘牌。另外,浦江學院征地手續已完成,已進入拆遷補償程序,這一系列的土地開發將一次性讓4516名農業人口轉移為城市市民。

沿江街道緊緊抓住這一大好機遇,將街道行政中心遷至農業人口較為聚集的洲區,以推動洲區的發展,并對還未掛牌的土地,由街道拿出資金來進行土地儲備,以盡快實現街道轄區內的農民在兩年內全部轉移為城市市民的目標。同時,積極推動房地產企業的早日開工建設,讓離土離地的農民,盡快集中居住到設施完善、功能完備的小區中,改善人居環境,實現農民身份和生活方式市民化的真正轉變。

二、構筑經濟發展平臺,增加農民轉移為城市市民后的收入

城市化建設,使農民逐步脫離土地,融入城市生活,離開土地后,如何增加他們的收入,沿江街道根據實際采取三種措施以增加他們的收入。

一是高品位建設工業產業群,增加就業機會。沿江街道擁有市級重點鄉鎮工業園區的牌子,為充分利用好這一塊牌子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崗位,街道按照"一牌三點"規劃建設了三個產業分布區,即原街道工業園、新化工業園和馮墻工業園。在認真做好現有工業園美化、馮墻工業園金飛成四個項目建設的同時,重點開發新化4.3平方公里工業園區。目前,馮墻工業園已建成的金鼎金屬材料有限公司已解決三百多人的就業,原工業園區已解決200多人的就業,新化工業園計劃解決1500人的就業。

二是打造三產發展新平臺,擴大就業面。三產經濟一直是街道發展中的短腿,隨著房地產開發的興起,為街道三產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人口的增加,將帶來商業、物流、餐飲、娛樂休閑、物業管理等三產業,街道將利用行政中心搬遷至洲區之機,科學合理的規劃街道三產的產業格局和布局,積極引導居民投入到三產發展中,增加收入,同時也徹底解決三產對街道貢獻份額較小的問題,促成街道經濟結構的轉移,預計三產將帶來3000個就業機會。

三是鼓勵居民參與投資。征地拆遷將給街道居民帶來一大筆收入,同時多年來農民手中也有一筆積蓄,為了聚集民間資本,引導居民用手中的閑錢參與投資,以錢賺錢,街道將運用經營城市的理念,在工業區的建設中,出臺鼓勵私人投資廠房、道路、水、電等設施建設的政策,增加居民收入中的投資性收入的比例。

三、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消除農民轉居后的后顧之憂

農轉居后,作為城市居民的沿江人,也應享受同市民居民同樣的待遇,尤其是社會保障須逐步到位,以解決農轉居后沿江人的后顧之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化。

一是醫療保障。街道將逐步為農轉居后的沿江人辦理大額醫療保險,并加大本地衛生服務水平,杜絕因病致貧現象發生。

二是養老保障。街道將根據《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在勞動部門的支持配合下,規范街道企業和事業單位用工、養老保險辦理工作,同時為鼓勵企事業單位辦理養老保險,街道將在政策上、資金外給予一定的扶持,以確保街道居民能夠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上的養老保險待遇。

三是勞動就業。在不斷擴大就業面的基礎上,街道將充分發揮街道勞動就業保障所和各居(社會)勞動就業保障站的作用。根據崗位的需要,對農轉居后的勞動力實行就業前的培訓,建立完善的勞動就業培訓機構,以確保人人適應就業需求,增強就業能力。

四、加強基礎教育,從源頭抓起

農民轉變成居民,身份的轉變是可以一夜之間完成的,而要讓農民徹底轉變小農意識,在思想上、行為上真正成為城市居民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此,沿江街道將以"創建學習型街道、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家庭"為龍頭,深入開展學習教育活動,以不斷提高農轉居后沿江人的素質。尤其是要從娃娃抓起,從在校學生抓起,立足源頭,立足基礎,落實到位。以學校、家庭為教育的主陣地,積極推動素質教育,引導孩子從小養成做文明市民的習慣,同時通過在家庭中開展教育,也帶動每家人在思想、行為上的轉變。與此同時,街道還將以社區少先隊活動為載體,加大對孩子們的德育教育,從小培養高尚的道德修養,如開展敬老愛老、互幫互助、勤儉節約、尊重社會、尊重他人等教育實踐活動。

五、深入開展精神文明系列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市民素質

從多年的精神文明創建經驗來看,開展文明創建是提高居民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沿江街道有著多年的精神文明創建經驗,為適應城市發展需要,街道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重點抓好兩個方面工作。

一是創建具有沿江特色的市民精神。市民精神是城市建設發展的精髓。沿江街道在向城市化進軍的同時,也要把創建具有沿江特色的市民精神活動作為提高士氣、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一個重要活動來抓,以此來促進街道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通過在全體居民中征集、討論等多種形式,以確定符合沿江發展特色的市民精神,以此激發大家建設沿江、發展沿江的士氣,實現沿江倍速發展的目標。

二是以人為本,深入開展精神文明系列創建活動。精神文明系列創建活動在沿江街道有著濃厚的群眾基礎,如"五愛雙評"、"文明戶、文明窗口、文明學校、文明工商戶等等",群團組織為做好這些創建還開展了"綠色家庭、文化中心戶、青年致富能手、雙學雙比"等評比活動,使全街道的精神文明系列創建活動形成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格局。隨著街道城市化建設的加快,有些創建已不適應發展的需求,為此,在下一步的創建工作中,街道將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以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目標,總結前面的創建經驗和做法,對"文明戶、文明學校、文明窗口、文明工商戶、文明企業"等創建評比條件內容進行修改、完善,開展符合發展需求的、富有時代精神的精神文明系列創建活動。

六、打造最佳人居環境,以優美的環境影響人

人是優美環境的締造者,優美的環境也同樣可以凈化人的心靈,改變人的行為,沿江街道將借大開發之際,從亮化、綠化、美化入手,打造最佳人居環境,讓沿江人生活在城市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氛圍中。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是綠化、亮化。街道將科學規劃建設好主干道、主要河流、主要街區和市民休閑區、居住區、商業區的綠化、亮化,同時規劃建設兩條百米寬的防護林,把大企業的污染徹底隔離,并建設一批市民綠化廣場,鼓勵企業進行花園式工廠建設,讓沿江人生活在綠色中,讓沿江的夜景亮起來。

二是美化。借大開發之際,建設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住宅區,將分散居住的農民向集中居住轉變,徹底改變沿江人散、亂、臟的居住環境。同時,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解決生活污水、工業污水處理排放難題,杜絕水質污染。建立衛生保潔長效管理機制,努力培育沿江人的衛生意識,保持街道的整潔,樹立沿江人愛護環境、講究衛生的新形象。通過這一系列的環境建設,讓沿江人生活在一個整潔、優美的城市環境中,同時讓整潔、優美的環境提高居民自覺愛護環境的意識,主動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加快推進農民市民化。所謂農民市民化就是農民轉變為市民的過程,就是減少農民、降低農村人口比重、增加城市人口的過程,因而農民市民化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城市化。沿江街道將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加快城市化建設的同時,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努力引導沿江人民身份由農民轉向城市居民的同時,意識和個人行為也由小農意識轉化為城市居民意識,形成和城市化進程相適應的人文環境,提升沿江的城市建設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