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
時間:2022-02-27 02:53:00
導語:奮力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內容和精神動力。建設與中國重要中心城市定位相協調的先進文化,提升與直轄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黨代會提出的要求,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開辟文化建設新境界,實施文化發展新戰略,奮力把重慶打造成西部文化新高地。
一、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是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的時代要求
2007年3月8日,總書記對重慶發展導航定向,提出了“314”總體部署——“要把重慶加快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及四大具體工作任務。2007年9月20日,國務院批準了《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簡稱《總規》),明確重慶是“我國重要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西部地區綜合交通樞紐”。“314”總體部署和《總規》,在實質上對重慶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全面貫徹落實“314”總體部署,完成中央賦予的重任,體現全市人民愿望,必須把重慶打造成西部文化新高地。要深刻認識文化在推動落實“314”總體部署、促進重慶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強文化建設的主動性緊迫性,提高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堅定性。一要深刻認識和充分發揮文化的支撐作用。文化,是人類歷史進程中長期積淀的相對穩定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模式,是滲透到經濟、政治、社會、環境中的精神基因和價值基因。經濟社會要更快更好地發展,需要在指導思想、發展模式、工作措施等方面實現根本性轉變。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一座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城市,一座有強大軟實力的城市,其發展就穩健持續;即使在某一階段發展較慢,也可以憑借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謀求再發展、新發展。而一座表面堂皇、文化欠缺的城市,其發展就會像暴發戶一樣,大起大落,飄搖不定,甚至一蹶不振。二要深刻認識和充分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文化既是經濟、政治、社會的反映,又能為之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引領人們確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和文化價值觀,有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改進消費模式;能夠引領人們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有助于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能夠引領人們倡導和諧理念,培養文明風尚,有助于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三要深刻認識和充分發揮文化的競爭作用。進入新世紀,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實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從國際來看,許多發達國家都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來扶持和打造,作為軟實力來培育和提升,文化輸出已經成為其輸出價值觀、意識形態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從國內來看,一個地方與一個地方的競爭,表面上是硬實力的較量,歸根到底是軟實力的博弈。沒有強大軟實力作后盾,硬實力的優勢就會逐漸喪失。
二、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的有利條件
構筑西部文化新高地,不是一般性的工作目標,而是要求極高的戰略任務。在這個問題上,盲目樂觀、自鳴得意和信心不足、無所作為的思想都是不正確的。當前,重點是要克服那種認為重慶文化內涵缺失、底氣不足的消極情緒,牢固樹立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的雄心壯志,再鑄重慶文化新輝煌,再譜文化發展新篇章。認真分析,深入思考,重慶完全具備建設西部文化新高地的“天時地利人和”。第一,有較好的物質基礎。重慶直轄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財政實力顯著提高,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規模急劇擴大,硬實力不斷增強,為加快文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第二,有清晰的歷史文脈。重慶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巴國古都、大夏皇都、抗戰陪都、中央直轄市是她響亮的名字,閃亮的光環。巴渝文化源遠流長,貫通古今,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一脈。獨特的抗戰文化、三峽文化、民族文化、紅巖文化、移民文化所蘊涵的“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人文精神,推動著重慶的文明和進步。第三,有優越的政治資源。1994年,同志提出“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1997年,重慶再度成為中央直轄市。2007年,總書記對重慶發展導航定向,作出了“314”總體部署。緊接著被批準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總規》也得批復。市委主要領導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等等。中央的厚愛、歷史的選擇、機遇的垂青,既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又為重慶加快文化建設、構筑西部文化高地提供了政治資源。第四,有空前高漲的公眾期待。面對重慶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喜人局面,面對與直轄市地位不完全匹配的文化憂慮,面對重慶文化軟實力擴張性不強、并且有向內萎縮的趨勢,全市人民以及在重慶創業、生活的外來人,對加快重慶文化建設、深厚直轄市文化內涵的愿望日趨強烈,對增強城市文化品味、改善城市形象的要求日趨強烈,對提升市民素質、倡導文明風尚的呼聲日趨強烈,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需求日趨強烈。
三、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的幾點建議
建設西部文化新高地,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解放思想、珍惜機遇,全民動員、群策群力,改革創新、務求實效,努力把重慶建設成書香味與火鍋味俱濃、環境好與山水好輝映、內質美與形象美相宜的美的城市,打造成山環水繞、時尚陽光,沉穩儒雅、剛柔相濟,大氣謙和、文質彬彬的西部文化新高地。
一是著力做深,挖掘一批歷史文化。巴渝文化源遠流長、文物豐富,尚有眾多資源深埋地下,不為人知,也可能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民間,等待發現。要在基本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中加強考古發掘工作,力爭有重大發現,為做深歷史文化底蘊提供有價值的文物依據。加強對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搶救保護,防止珍稀文物損毀流失。特別是要做好重慶獨特的、集中中國物力智力形成的陪都文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加強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創造條件將有希望的自然、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為全國重點。著眼長遠,做好前瞻性研究,認真探討三峽庫區、重慶主城特別是渝中半島自然、文化遺產精華申報世界遺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是著力做優,建設一批文化設施。在大力提高三峽博物館、重慶圖書館等現有文化體育設施利用效率、使用效益的基礎上,集中力量、加快進度,高規格、高水平建好并用好管好重慶大劇院、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川劇藝術中心、國泰藝術中心、競技體育訓練中心等一批重點公益性文化體育項目,做到全國有位、西部一流,達到軟中有硬、硬中有軟、軟硬兼備。
三是著力做精,塑造一批文化品牌。抓住發展有基礎、群眾有需求、市場有前景的優勢文化項目和產品,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實施重點突破,開發和推出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帶動力強的文化精品。對現有文化特別是巴文化、抗戰文化、三峽移民文化、渝山渝水渝橋文化進行精包裝、深提煉和再創新,向全國、向世界營銷重慶、彰顯重慶。叫響重慶是“三個月變一次地圖的城市”、“機遇常常光臨的城市”以及“美景多多、美食多多、美女多多的地方”的口號,讓“站在解放碑,前有朝天門,后有大禮堂,左有洪涯洞,右有十八梯,我在美女中”成為中外游客美的感受。
四是著力做特,催生一批文化名人。提高文化軟實力關鍵靠人才。前不久成都政協委員提議,川美屬四川應回歸,看中的是川美的人才資源優勢而形成的品牌。要發揮重慶文化教育資源優勢,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和文化培訓機構的合作,構建文化人才培訓體系,多渠道、多層次培養文化人才。特別是要根據文化發展規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培養造就一批文化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創設人才成長“溫床”,催生文化名人,吸引世界目光。
五是著力做活,繁衍一批時代文化。以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契機,加快城鄉文化融合,重視對農民工心理、精神和文化的轉化,使之盡快融入城市生活,成為新型市民。深刻關注農民工文化問題,大力開展以農民工為題材的文化創造,不僅創作《農民工之歌》,還要創作出農民工之舞、之畫、之塑、之劇、之書等等,形成特色鮮明、昂揚向上的新移民文化。加大開放開明力度,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刮骨療傷的勇氣,讓中原文化、齊魯文化、湖湘文化、吳越文化等中華文化與巴渝文化在重慶城鄉彼此交流、相互融合、碰撞揚棄、吐故納新,綻放出與時俱進、異彩紛呈的時代文化之花,嫁接出剛健昂揚、和諧奮進的時代文化之樹。更加放寬投資領域,張開雙臂、敞開大門,鼓勵、支持和引導象小天鵝集團、龍湖集團那樣有實力、有熱情的非公企業進入文化領域,打造出更多的洪涯洞、釣魚城文化景觀,形成生機勃勃、獨具魅力的民企文化。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廣泛參與全國性、國際性文化競爭,吸收外來文化精華,展示巴渝特色文化,讓世界優秀文化走進重慶,讓重慶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