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黨課思想總結5篇
時間:2022-08-14 04:40:00
導語:國慶黨課思想總結5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敬愛的黨組織:
這次黨課,對我內心的感觸很大,我深刻的領悟到黨是我們必須堅定的信仰!61年前的10月1號,告別舊中國四分五裂、災難深重的歲月,中華民族的歷史翻開嶄新一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黨帶領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解放思想、銳意進取,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和反射時代進步要求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逐步擺脫貧困落后、走向繁榮富強。要成為跨世紀的優秀年輕人,就要向中國——這個光榮而偉大的組織——靠攏。事實說明:我們黨無愧于一個偉大、光榮、正確的黨,翻開歷史的扉頁,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黨奮斗的光輝歷程。從風雨下鐘山到開國大典,乃至“貧油國”帽子的搞除,原子彈,氫彈的研制成功,“長征”系列火箭,宇宙飛船、嫦娥二號奔月、太空行走,成功舉辦奧運,青藏鐵路通車,從“一窮二白”到“泱泱中華”,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龍”,她無不指引著中國歷史的前進方向……
事實證明黨的正確性,而黨課使我對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民主和集中的這種辯證關系,一方面表現在,集中是以民主為基礎和前提的。黨內的集中統一是建立在黨內民主的基礎上的,沒有民主,集中就建立不起來。只有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讓各種意見都發表出來,各種方案都提出來,才能從中進行比較、鑒別,集中正確的意見,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也只有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才能做到統一認識,統一行動,真正實現集中。相反,集中如果離開了民主,就會變成個人專斷,這樣的集中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就會軟弱無力。另一方面表現在,集中是民主的目的和歸宿,是全黨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動的一致。集中就是要集中正確的意見。沒有集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因為民主只有在集中指導下,才有正確的方向,黨組織和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從而有利于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如果缺乏必要的集中,總是議而不決,“民主”就會變成“清談”,就不能形成全黨的統一意志和統一行動,黨也就不可能成為堅強有力的統一整體。
通過對黨的根本原則和紀律的學習,黨的形象在我心中高大起來,內心對黨的理解與感受真實而深刻起來。當然上述內容只是這次黨課的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認識,黨還有很多值得深入了解和探討的方面,我將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和探索。
國慶黨課思想總結(二)
在這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的美好季節,我們迎來了祖國媽媽的第六十一個生日。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參與下,我校舉行了隆重的系列國慶慶典活動,共同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
為了讓同學們感受國慶的氣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我校在9月10日——9月28日先后組織了“我和我的祖國”系列活動:
1、組織一堂慶國慶的主題班會
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活動時間內上好一堂關于慶國慶的主題教育課,各班級發言人數達到班級人數的三分之一。大大的激勵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2.五彩畫筆畫祖國
學生通過水墨畫、水彩筆畫等多種表現方式,畫出祖國巨大變化,畫出人們的幸福生活,感受祖國的偉大。
3.唱響紅歌頌祖國
9月29日晚,我校全體師生帶著金秋的喜悅,唱響了高亢奮進的頌歌,用誠摯的熱情為祖國送上了深情的祝福。本次歌詠比賽得到團市委、社區、兄弟學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學校師生共同參與,教師一首《四渡赤水》贏得滿場喝彩。全校24個班級合唱了24首紅歌,唱紅了校園,唱出了對祖國的祝福。晚會在《歌唱祖國》的歌聲中結束。這次晚會激發了我校學生的愛國熱情和集體精神,也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達到了育人的目的,再次證明了晚會的成功。
4.自制版報贊祖國
在9月21日下午由政教處組織評比各班黑板報。學生利用板報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
5、詩歌朗誦比賽
9月24日、25日學校按年級舉行主題為“迎國慶、頌祖國”的詩歌朗誦比賽。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愛中華民族、愛社會主義祖國的高尚情操。
國慶黨課思想總結(三)
敬愛的黨組織:
隨著九月份的到來,我們也已經開學一周了,下面向黨組織匯報新學期我的思想匯報。
為適應時展的迫切需要,我們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遵循“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原則,大力鼓勵、以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統籌兼顧的精神,始終“抓緊、抓實、抓好”學習,使讀書學習成為大家充實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成為加強思想理論修養、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手段有效地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是學習要著眼長遠。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學習要有寬廣的理論視野,要有胸懷全局的大局意識和深遠的戰略眼光。這就要求我們努力做到學習的時候視野更寬廣一些,看到的差距更大一些,從而壓力也更大一些,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更高一些,學習的針對性就會更強一些,促使學習更加深入一些。
二是學習要善于選擇。當今世界知識繁多、學科迭出,由于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畢竟有限,因此,要善于從自己的工作領域、工作實際和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出發,選擇性地豐富做好本職工作所必要的知識儲備和理論素養。積極不斷地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加快知識更新、理論提高的頻率和速度,不斷提高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科學發展的認知水平,為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上推進科學發展奠定好堅實、廣博、深厚的知識基礎和理論素養。
三是學習后不斷思考。學習后還要善于進行不斷的深入思考,而不能夠就此打住止步。四是學習要能夠堅持。目前經濟社會發展復雜、多變,知識更新也日益加快、頻繁。一個人不學習短時期看起來似乎是沒有什么的,但很快將會落伍而被時展淘汰出局。所以,必須要能夠始終堅持學習下去,要做到勤于學習,能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堅持不斷學習。由于科學發展觀是和現實的具體工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要深刻掌握好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又要堅持不斷地拓展專業理論知識的必要儲備,更要持之以恒地積極增強駕馭復雜多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項本領。
最后要學習應注重實效。檢驗學習的效果,最終要靠推動發展的成效來衡量。因此,要妥善處理好工作與學習的關系,努力做到“兩不誤、兩手抓、兩相益、兩促進”。學習的時候,既要不拘于形式,又要不流于形式,更要著重在提高學習效率上下功夫。每次學習中只要有一句話、一段話有觸動、引啟發、起作用,就算是成功的,就是十分寶貴的。衡量學習的最終標準,就是看在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跨越發展上有沒有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我向黨組織保證,我不會放松我的學習,我會通過報紙電視來了解和增長知識,讓自己的思想始終在進步,請黨組織相信我,我會用實際行動來證明的。
國慶黨課思想總結(四)
尊敬的黨組織:
2011年10月1日,全世界的目光卻聚焦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觀看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盛大的閱兵,那新銳的武器、嚴整的軍容、處處透露出來的中國軍人和武警的氣概,震驚了海內外,更使包括臺胞在內的全球炎黃子孫歡欣鼓舞。
最使我感動的是國慶閱兵中表現出來的我軍干部、戰士的“零誤差”精神。大家可以想象,天安門廣場走過的那么多步行方隊、武器裝備方隊、天上飛機戰斗方隊,都達到了“零誤差”,全部都按預定時間的方案通過,一分一秒都不差,這是多么地艱難!海外媒體注意到國旗護衛兵那169步,正好是1840年到2011年的169年,實在太精細了。閱兵場上,如果說由8000名官兵組成的13個徒步方隊一秒不差地通過閱兵中線還算可以通過強化訓練達到的話,那么,戰車機械方隊也要米秒不差地隆隆開進,這就難了,因為只要哪一輛車油門“踩”得或輕或重一點,馬上就會有誤差了。其次,這么多設備,臨場點火發動能開得起來,而且一開始就隊形整齊,按原設計開進,這后面該有多少人做后勤保障工作?而其要保證30個裝備方隊一車不出問題,其壓力多大!第三,空中機隊也做到米秒不差地通過天安門上空,而且機型不一,這難度多大!因為戰機速度快,稍有毫厘誤差,就會失之千里,這其中除了備優秀以外,還有飛行員的高超技術、戰術指揮的精心策劃設計、臨場的指揮等繁復工程在里邊。
總之,國慶閱兵,我們外行看熱鬧,海外各種人看武器裝備,而其背后訓練過程中的艱辛、后勤保障中的嚴謹、臨場指揮的調度,卻是人們無法想象的。而閱兵過程中的零誤差,則充分顯示了我軍指揮的科學、嚴謹,官兵的勇往直前、后勤保障的完美,而這正是未來戰爭中所需要的最寶貴的精神。
我贊美國慶閱兵中我軍所表現出來的“零誤差”精神,這應該成為我們民族在現代化建設中各行各業都要學習的偉大精神。這次大閱兵,雖然沒有打過一槍一彈,但又何嘗不是一次偉大的戰役?這么大的行動,牽動著我軍中樞神經和各個軍兵種,組織得這么完美,調動的兵力巨大,儼然是一場大戰役,我們打贏了,這充分證明,我軍能打大仗、打高科技仗、打勝仗,我軍的指揮系統非常強悍、非常有智慧。這就是軍隊在實踐科學發展觀,一切都講科學、講嚴精,是科學發展觀在軍事領域結下的碩果。
讓我們向人民解放軍學習,愿閱兵的“零誤差”精神在各行各業扎根、開花、結果,讓我們的工作業績實現零誤差,交通運輸實行零誤差,產品質量實現零誤差,科學管理實現零誤差,科研醫療教育縝密實現零誤差,成為一個零誤差國家。
國慶黨課思想總結(五)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身為入黨積極分子的我感觸頗多。而且我是歷史專業的,所以知道新中國克服了多少困難才走到今天這個繁榮的局面。國慶期間看了《建國大業》、腦子里出現了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那一刻時的畫面。身為80后的我,沒有親臨現場,但查閱了歷史資料后才發現原來開國大典定在哪里也是當時爭論的焦點。
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典禮上要巨型閱兵儀式,這個設想在1949年7月底就確定下來了。可是地點一直未定。在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的商量下有兩套方案。
第一套: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這兩套方案既有優點,也有缺點。閱兵式放在天安門,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臺,不必花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并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個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勢在于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后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為了歡迎黨中央進入北平,已經舉行過由一萬余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這里舉行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沒有檢閱臺,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臺,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
對于兩者方案,本人傾向于第一套,可總理直到據開國大典只有一天最終決定用第一套方案。
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閣樓,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遠,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樂十五年。毀于兵火后。清順治八年重建后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莊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的所有建筑,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筑的陪襯而建筑的,這就是為什么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原因。不管是外觀還是內在,它都為人所驚嘆,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建國大業》的公映講述了1949年前開國前的那一段歷史,那是一段留在歷史課本最顯眼處,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有特殊意義的歲月。
- 上一篇:人生價值觀思想報告5篇
- 下一篇:實習匯報參考7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