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工程師技術工作匯報

時間:2022-02-20 02:54:00

導語:煤礦工程師技術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煤礦工程師技術工作匯報

我叫段煉,男,生于一九六〇年七月二日,一九七七年七月高中畢業,

一九七七年八月下鄉赤峰縣太平地公社,同年招工昭盟紅衛煤礦,一九八五

年七月畢業于烏達煤礦職工大學地下采煤專業,一九八七年七月加入中國共

產黨,先后任開拓隊、高檔隊、綜采隊技術員,井口技術付主管、技術主管、

礦生產技術部主任工程師兼副部長,一九九八年八月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

(自學考試)采礦工程專業。

一九九七年九月認定為工程師任職資格后,先后擔任生產技術部主任工

程師兼副部長、生產技術部主任工程師兼生產作業部副部長、二井技術主管,

現任二井技術主管兼通風副井長。現將工程師任職后的技術工作匯報如下:

一、加強技術基礎工作管理,體現了技術的嚴肅性。

我認為技術管理從應用到具體實施必須從基礎做起,從日常工作抓

起,從實踐工作著手,使其更規范、更具體,并能得到重視,才能體現

技術的嚴肅性。所以,從一九九七年任生產部主任工程師兼副部長期間,

針對全礦工程質量管理,作業規程編制,內業管理不盡完善及基層具體

實施過程中,重視程度不夠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提

出建議并具體編制出臺了全礦技術管理“311”工作管理制度。

一是每月“三次”集中檢查,重點檢查工程質量及具體施工方式與

作業規程是否相符,既檢查技術員日常工作,又提高了技術員的政治待

遇,既檢查具體的施工質量,又檢查基層領導對工程質量的重視程度。

二是每季度“一次”作業規程會審,重點審定各隊技術員作業規程

從編制到審批程序;從貫徹落實到具體施工中的規范性、嚴密性和實效

性。

三是每年對作業規程進行“一次”綜合性評比,以達到互相交流、

互相借鑒、相互競爭,共同提高的目的。

通過實施不但激發了技術員的工作熱情,而且達到了技術員與基層

領導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實現共贏的目的,使全礦的技術管理工作質

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時,任生產作業部副部長及二井技術主管后又

制定了二井技術管理辦法等,使技術管理工作逐步規范,并按規定定期

召開技術例會。

二、合理選擇回采工藝,體現技術的實效性。

我認為合理選擇回采工藝是實現產量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提高回

采率,降低成本的最佳途徑,真正地體現出技術指導生產、服務生產的

實效性。

由于我井初始設計是“一綜兩高”的現代化生產布局。但是現實的

地質構造,現實的煤層賦存條件及現實的回采狀況,使井下局部區段因

各煤層厚度沿走向及傾向變化比較大,工作面遺留大量未被回采的賦存

煤,如果用機采工藝,這部分煤將無法采出。既浪費資源,而且回采率

又上不去;既浪費人力物力,又加大了掘進工程量。于是從一九九九年

由我提出一四區從六煤組開始布置炮采工作面(放頂煤炮采)。此項建

議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認可,并使二井開始形成了“一綜兩炮”的生產格

局,由于礦、井領導重視加之工人素質不斷提高,從2001年起,一區采

用炮采后,其優勢得到了發揮,2002年創出了炮采最高月產4.5萬噸,年

產41萬噸的好成績,同時,大大提高了回采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現在

二區南翼5—2下分層也已經采用了炮采工藝。

三、優化巷道布置及工作面設計,體現技術的權威性。

我認為就煤礦而言,優化巷道布置,減少工程量,捷便運輸;優化

工作面設計,減少巖巷、提高回采率、延長回采周期,最能體現出技術

在指導生產上的權威性。因此,我在工作中,就是本著“以優化布局為

前提;捷便服務生產、提高回采率、降低成本為目的”的工作原則努力

在布置上進一步優化、設計上進一步合理、技術上進一步應用和創新。

并收到好效果。

三號井劃歸二井后,我建議對回風及運輸石門進行了改造,將運輸石門

改造后形成留煤眼,解決了緩沖的問題。減少了運輸影響,保證了生產的正

常進行。回風直接進入324石門(而不用300石門)使通風系統更加合理。在

三區系統改造的前提下,增長三區5—1南一片綜采工作面的走向及傾斜長度,

僅此一項可多采出煤炭10萬噸。三區四個工作面采用該種布置形式后可比原

設計多采煤炭40萬噸,協同礦總工程師齊國平編制的《紅廟煤礦六采區

優化設計方案》在2004年8月榮獲內蒙古自治區職工“經濟技術創新工程”

活動重大創新成果獎。

——我在進行四區6——2北一片工作面設計時,鑒于四區兩條皮帶

巷變形嚴重,巷道維修量大,占用人員多,設備多、設備事故影響多的

實際情況,新送一條140米的皮帶巷,而將原來的兩條皮帶及一條石門,

一條軌道下山報廢,從而減少六臺設備,1100米維修巷道,每天減少21

名工人,經測算該工程到四區回采結束為礦至少節余資金385萬元。月產

原煤也由改造前的2萬噸提高到月產3.5—4.2萬噸。此項目已經向集團公

司申報科技進步成果獎。

——為適應高產高效隊伍建設的需要,在現有的煤層賦存和設備條

件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工作面的走向長度及傾長,現在工作面的傾斜長

度已經由原來的130—150米的提高到180米。綜采工作面的最低可采厚度

由原來最低送到2.5米減少到現在的2米,為增加工作面走向長度打下了

基礎,提高了煤炭回收率,減少了資源量費。

——2001年我向領導提出2#副井不做回風井的建議得到領導的支持

后,不但節省了主扇設備及土建工程,而且三區的通風系統更加合理。

——2001年錨噴支護在我井實驗時進展并不順利,巷道成形不好,

支護質量較差,于是我就先在圍巖較好的巷道里試驗,并不斷配備配套

設備,嚴格質量管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在我井凡是具備條件的開

拓巷道已全部實現錨噴支護,破壞嚴重的砌碹巷道全部采用錨網、錨索

進行處理,現在回采工作面兩道正逐步推廣錨網支護。

——我井所送巷道的巖層大多數屬于軟巖,為此巷道施工及維護較

為困難,2003年開始我礦與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聯系,先后進行了煤巖基

礎數據測定及軟巖巷道支護研究,按礦領導的指示由我與遼寧工程技術

大學的老師共同進行巖石取樣、基礎數據測定工作,合作過程中我虛心

向老師學習,認真完成取樣和測定工作,經過近半年的工作,為煤巖基

礎數據測定及軟巖巷道支護研究課題提出了較為全面真實的基礎資料,

課題完成后將為我礦的巷道布置及支護參數選擇提供較為科學的依據,

在這段時間的工作中,我也向老師們學到在學校里很難學到的知識。

同時,由于我井煤炭自燃發火期較短,給防滅火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我從兼任通風副井長后,虛心向通風專業人員學習,經常深入現場排查

不安全隱患,在幾年的工作中,與分管連隊摸索出一條預防性包幫灌漿、

完善通風設施、規范炮采推進度,合理配風及“以風防火、以風治

火”的防滅火之路,通過努力,已經連續四年我井未出現因發火影響生

產的火災事故。

回顧近年來的工作,雖然自己做了自己本來就應該做的一些工作,但是

還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決心不斷學習新知識,研究新問題,

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完善技術管理,將學到的知識最大限度地運

用到工作中去,為煤炭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