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綜合配套改革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2-10-30 03:38:00
導語:鎮綜合配套改革工作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依據政策抓改革把握方向促發展
牌洲灣鎮是嘉魚縣的一個農業大鎮,是湖北省第二屆楚天明星鎮、咸寧市××年農村工作先進鎮。全鎮轄4個行政村、一個街道居委會、一個省級鄉村工業園區,總人口萬人,鎮域面積平方公里,耕地面積萬畝。××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近兩年來,我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認真貫徹落實省委號、號和縣委號、號文件精神,積極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作法
一精減黨政機構,加強編制管理。
我們按照上級改革要求,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壓縮機構編制,建立剛性約束機制,加強編制管理,轉變政府職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一是實行歸類合并,精減內設機構。改革前,我鎮機關機構設置小而全,共有個辦公室,可謂兵多將廣,廟多和尚多。在改革中,我們從精減內設機構入手,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則,歸并設立了黨政綜合、經濟發展、社會事務三個辦公室和直屬財政所共個內設機構。每個辦公室設主任名,副主任名,干事名,主任和副主任在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中產生,干事在鎮其他機關干部中通過競爭上崗產生。在精減機構的基礎上,我們明確和規范了三辦一所的職責和任務。
二是實行交叉任職,精減領導班子職數。我鎮嚴格按照上級文件要求,設黨委委員職數名,其中,黨委書記兼任鎮長名,副書記名,一名擔任人大主席,一名兼任紀委書記,一名兼任常務副鎮長,黨委委員兼任副鎮長名,其他名委員分別兼任人武部長、組織委員、宣傳委員。黨政班子成員比原來的人減少了人,撤銷鎮政協聯絡組,指定一名同志協調政協工作。
三是實行定編定員定崗,嚴控機關編制。我鎮屬一類鄉鎮,鎮機關人員定編人,為了確保不超編制,我們采取多種辦法分流人員:一是對鎮機關臨時工實行一次性買斷清退。按照按工齡多少,每工作一年支付其本人一個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資的辦法,先后清退買斷由機關自收自支臨時工人(機關人,財政所人)。二是實行到齡離崗退養。對男年滿歲,女年滿歲的名鎮機關干部實行離崗退養。三是鼓勵干部到企業應聘和創辦實體。正科級助理羅江山應聘擔任咸寧市公路處橫溝橋瀝青油庫總經理,年薪達萬元,副科級干部劉偉到武漢自辦經濟實體;四是鼓勵自謀職業。副科級干部楊厚安發揮自身特長,到學校應聘擔任教師;五是選派加強基礎。我鎮選派名正鎮級干部殷衍槐到村任支部書記。通過分流,到目前為止,鎮機關在編人員人(含病休人,請長假人分流人,安排外出駐點招商引資人),實際在崗只有人。此外,我鎮還按照“公開化、實名制”的要求,推行“編制到人,一人一編一卡”的動態管理辦法,并向社會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二)轉變站所性質,轉換運作機制。
按照省委、市委的改革精神,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取向,從改革“七站八所”的管理體制入手,轉換機制,理順關系,建立起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農村社會化服務主體,實現“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養人”向“養事”轉變。
一是改革管理體制。根據縣委的統一部署,我們對原鎮屬事業單位即“七站八所”進行了“撤、并、轉”。撤消了建設站、國土管理所、農機站、漁政站等四個站所;把計生辦并入到鎮社會事務辦公室,經管站并入到財政所,水利站并入到堤防段;將農技站、畜牧獸醫站、計劃生育服務站、文化站、廣播電視服務站成建制轉為農技服務中心、畜牧服務中心、計生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和廣電服務中心,五個服務中心全部改過去的事業單位為企業實體,取消事業編制和人頭經費,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化發展之路。
二是確定中心性質。依照縣委的有關精神,我們將農技、畜牧、文體和計生服務中心改制為集體所有制企業,在工商部門依法進行注冊登記。對于廣電服務中心,根據其資產和業務的特殊性改制為國有企業,但不具有一級獨立法人資格,由縣廣播局實行派駐管理。
三是明晰服務職能。改制后,我們按照“執法職能在縣、服務職能在鎮”的總體要求,將中心原來承擔的行業管理和執法職能收回,移交到縣主管部門,只保留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的職能。在強化各中心公益服務職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放活經營性服務,使其謀求自身更大發展。鎮政府對農技、畜牧、計生、文體四個服務中心進行行政管理和合同管理;縣主管部門負責行業管理、執法監督、人員教育培訓和資質管理。廣電服務中心實行派駐管理,由縣廣電局對其進行行政管理,鎮政府予以監督和協管。
四是清理原有資產。由鎮政府牽頭,會同縣主管局組織專班對服務中心的債權債務、資產資金進行了全面清理核定。在此基礎上,農技、畜牧、文體、計生等四個服務中心按照“享有原債權、承擔原債務”的要求,實行“債權債務同走”。中心所有的資產和債權屬于集體所有,中心處置資產需報經原產權單位批準同意,處置資產收益優先用于辦理職工養老保險和償還債務。
(三)置換人員身份,穩定專業隊伍。
人員是改革中的難點和重點。改革的目的,既要減員,更要增效。為此,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一方面,置換身份,分流富余人員,把服務中心的人員包袱減到最小化;另一方面,定崗競聘,落實保障舉措,促進了農村科技服務隊伍的進一步優化和相對穩定。
一是整體轉換身份。改革前,各站所職工全部由縣主管局調派和分配,職工身份分為三六九等,有的為在編的干部或工人,有的是主管局內招的合同工,有的是站所自聘的臨時工,身份不同,待遇不一。改革后,服務中心退出事業編制管理序列,人員檔案資料全部移交到縣人才交流中心代管,用人實行自主聘用,由中心與被聘用人員簽訂勞動合同,按企業職工模式管理,人人身份都平等一樣。
二是設置公益崗位。根據我鎮的人口、耕地等實際情況,我們在全鎮設置公益性崗位個,其中農技服務定崗人,計生服務定崗人,畜牧服務定崗人(包括防檢監督員人),文體服務定崗人,廣電服務定崗人。
三是全員競爭上崗。定崗后,各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打破財政編制、自收自支編制的界線,實行全員競爭上崗,中心與上崗人員簽訂聘用合同,一年一聘。為提高競崗人員的專業水平,我們對農村公益事業服務人員實行資質準入制度,技術人員憑行業主管部門和人事部門核發的資質證上崗,無資質認定證書的不得上崗。今年下半年,我們與行業主管部門一起組織進行了各服務中心的競爭上崗,目前名具有行業資質的服務人員已全部到崗。服務中心主任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通過選舉或考核產生。畜牧服務中心名有資質證書的人員競聘個崗位,在此基礎上,通過主管局和鎮政府聯合組織專班考核,由有多年從業經驗的金維高出任中心主任,擔任中心法人代表。
四是分流富余人員。五個站所原有職工人,定崗后有人需要分流。對此,我們本著無情分流、有情操作的原則,以資金補償、內部調整等辦法妥善安置富余人員。廣電服務中心對落聘的名員工根據工齡按每年元的標準進行買斷分流。
五是完善保障機制。按照縣里的統一安排,我們將原“七站八所”在編人員統一納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已參保人員的單位欠繳保費和這次應保未保人員的單位應交保費,全部由縣財政一次性補交到××年月日。××年以后,公投部分由各服務中心負責交納。此舉徹底解決了鄉鎮事業單位多年來的老大難問題,解除了農村科技人員的后顧之憂。
(四)改革服務方式,創新養事機制。
通過改革,農村公益事業實現了“管辦分離”,行業管理職責屬于縣主管局,鎮政府是作為責任主體,承擔興辦農村公益事業的職能。為真正把公益事業辦好辦實,我們積極履行職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一是明確主體定責任。我們對農技、畜牧獸醫、計生、文體四個服務中心實行委托服務形式,鎮政府對其進行合同管理;縣主管部門負責業務指導、執法監督、人員教育培訓和資質管理。廣電服務中心實行派駐管理。
二是因地制宜定項目。每年年初,鎮社會事務辦公室根據縣政府批準的農村公益事業各行業年度計劃,結合我鎮實際,確定本年度的公益事業常規性服務項目。遇有臨時性、突發性的工作,鎮社會事務辦公室與縣行業主管部門一道制定方案,報縣政府審批后組織實施。鎮政府針對服務事項,以委托服務制的形式與服務中心簽訂養事合同,并負責監督確保服務事項優質高效落實到位。
三是財政出錢定經費。為保證養事經費的穩定、充裕,我們將農村公益事業服務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并分解落實到具體服務項目。農技服務按照畝平元標準預算經費;畜牧服務按照每農戶元標準預算經費,另外再按每人每年元標準預算名防檢監督員經費;文體服務按照人平元標準預算經費;計生服務按全鎮育齡婦女人平元標準,加已婚育齡婦女三查對象每人次元標準預算經費;廣電服務中心按每戶元預算補助事業經費。今年,全鎮共預算養事經費萬元,比改革前增加了元,增長,確保了農村公共服務的正常開展。
四是合同管理定目標。改革后,政府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和管理由“養人”變為“養事”。我們按照改革要求,建立健全了“以錢養事”的目標責任管理體系,真正把農村公益服務落到實處。每年年初,鎮社會事務辦公室根據縣政府批準的農村公益事業各行業年度計劃,結合我鎮實際,確定本年度的公益事業常規性服務項目,與各服務中心簽訂興辦農村公益事業的政府購買合同。合同內容要求做到“六個清楚”,即服務項目清楚、工作責任清楚、標準標的清楚、資金投入及拔付方式清楚、違約責任清楚、合同考核兌現辦法清楚。對臨時性、突發性的公益性項目,由鎮政府鎮社會事務辦公室與縣行業主管部門一道制定方案,報縣政府審批后委托服務中心組織實施。根據合同,我們對服務中心開展的公益事業服務進行目標責任管理,以事項多少定支出,以考核結果定報酬,以辦事質量定獎懲,實行錢隨事走,以錢養事。如:今年我們與文體服務中心簽訂養事合同,由鎮政府撥付萬元養事經費,規定了文體服務中心的職能目標和工作要求。按照合同約定,目前中心已創作戲曲作品件,編排兩臺節目演出場次,開展戲曲培訓兩期多人次,發展文化中心戶戶,大大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
五是監督考核定結算。我們按照《嘉魚縣農村公益事業考核管理暫行辦法》,對各服務中心的養事合同實行百分制量化考核管理,每年與主管局一起,對項目完成情況組織進行半年和年終兩次考核。半年考核主要考查工作進展,通過考核情況適時加以督辦。年終考核與經費掛鉤,采取聽取匯報、查看資料、群眾評議等方式進行,實行百分制評分,其中群眾評議占分。考核結果以服務對象簽字卡、服務單位簽字卡和鎮社會事業辦簽字卡等“三卡”管理情況為準。我們將公益事業養事經費按照縣里的規,按月拔付,預留資金作為年終考核結算。
二、主要成效
一從體制上消除了機構臃腫的弊端。無論是黨政機構設置,還是事業單位的撤銷轉制,都打破了舊有的管理體制,實現了精簡、統一、效能的目標,解決了“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的體制性弊端。特別是從體制上切斷了伸向農民的手,初步建立了預防和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的長效機制。
二從機制上增強了基層綜合服務功能。改革后,由于實行“以錢養事”,把競爭機制、利益驅動機制引入農村公益性服務領域,服務人員由原來依賴財政撥款和收費變為依靠發揮自身專長,參于市場競爭求生存、求發展,使農村公益性服務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是事有人干。人員競爭上崗,使有本事、有技術的人留了下來,服務隊伍整體素質得到提高,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增強。鎮農技服務中心推行承諾服務和掛牌上崗,服務質量明顯提高,今年已按合同要求印發病蟲害情報及防治技術簡報期萬多份,推廣了蔬菜、水稻、玉米等多個新品種和萬畝水稻直播、畝稻鴨共生、畝測土配方施肥新技術,并舉辦了期技術培訓班,把農業技術服務落到了實處。計生服務中心的兩名醫生一改過去的足不出戶、坐堂問診為下村組巡回診治、送醫上門,今年已開展重點服務對象“三查”達多人次,受到廣大農村育齡婦女的好評。二是有錢辦事。財政增加公益性事業經費,“以錢養事”的資金得到落實,技術人員的收入水平也明顯提高。廣電服務中心現有4名職工,承擔過去9人的工作量,工作壓力增大了,但由于企業負擔減輕了,職工工資收入比改革前增加了。三是有章理事。公益性服務實行合同管理,錢隨事走,以錢養事。轉制的單位資產不搞簡單處置,由轉制后的企業使用,政府負責監管,保證資產不流失,保值增值,公益性服務功能得到增強。形成了“政府的公益性服務職能得到切實加強,為農服務質量得到切實提高,服務人員收入得到切實保障”的三贏局面。
三更新了干部職工思想觀念。通過改革,各中心員工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進一步增強,農村公益事業服務開始由指令性向競爭性轉變,服務中心在認真履行合同的同時,積極主動拓寬服務渠道,公益事業的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可喜變化。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在今年的禽流感和豬口蹄疫防治工作中,反應快捷,不漏一村一戶,分別注射豬口蹄疫苗萬頭,禽流感疫苗羽。
四轉變了政府職能。改革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職能,規范了機關機構設置,落實了干部工作責任制。政府職能由過去的主要是“催糧、催錢、要命”開始轉變到提供公共產品,加強對農村的公益性服務上來。今年,鎮里積極向上爭取項目,為個村新修鄉村水泥公路公里,建立了個改廁示范村改廁戶;通過招商引資,個投資分別逾千萬元的項目先后落戶我鎮,開工投產。
五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改革規范了干部的行政行為,增強了基層工作透明度,減少了基層干部與農民的磨擦和矛盾,從制度上加強了黨風廉政建設。同時,改革使農民得到了實惠,過去農民反映“服務就是收費”,現在是財政負擔農村公益事業服務經費,“群眾簽字,政府賣單”,農村公益性事業發展得到了加強,農民到了實實在在的服務,實現了農民滿意、政府滿意、業務部門滿意、干群關系明顯改善。
依據政策抓改革,把握方向促發展。一年多的改革實踐證明,農村公益事業通過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得到了穩步發展,滿足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下一階段,我們將對服務中心的養事機制進一步予以規范和完善,促進我鎮農村公益事業穩步發展,更快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