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勞務輸轉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2-10-26 03:17:00

導語:區勞務輸轉工作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現有農村人口46337人,人均耕地面積3.48畝,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645元。有農村勞動力28767人,其中富余勞動力11315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9.3%。農村勞動力按性別劃分,男14987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2%;女13780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8%。按年齡結構劃分,16-30歲7863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7%;31-50歲17218人,占勞動力總數的60%;51歲以上3686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3%。按文化程度劃分,初中及以下23088人,占勞動力總數的80%;高中(中專)5327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8%;大專及以上352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按產業分布情況劃分,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18898人,占勞動力總數的65.7%;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2531人,占勞動力總數的8.8%;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7338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5.5%。

2005年,全區共輸轉農村富余勞動力10047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079萬元。按轉移去向劃分,就地輸轉7454人(次),其中:向**公司輸轉4045人(次),異地輸轉2593人(次);按輸轉形式劃分,組織輸出3763人(次),其中:向**公司輸轉1868人(次),自謀輸出6284人(次)。今年1-6月,共輸轉農村富余勞動力民888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650萬元。

近年來,我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為總體思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相結合、培訓和輸轉相結合、就地輸轉和異地輸轉相結合,走城鄉統籌、培訓服務齊抓、需求供給對接、就業創業并舉的路子,推動了全區城鄉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

(一)加強培訓促轉移。勞動者素質不高,不能適應輸入地就業的需要,是制約我區勞務輸出的直接原因。據統計,我區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3%左右,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更重要的是沒有接受過各種就業所需要的專業訓練。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把勞動技能培訓、技術型勞務轉移作為增加勞務輸出的先導,以“10萬農民勞動技能提升計劃”和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為龍頭,制定出臺了《**區2004-2007年農村勞動力培訓規劃》,篩選確定了**市職業技術學校、**公司職工培訓中心、**公司萬方職業培訓學校等培訓機構作為我區開展技能培訓的基地,分層次對鎮村干部、存量農民和增量農民進行培訓,初步形成了政府牽頭、社會參與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培訓機制。2005年3月,我區與**公司礦產實業公司協商,由用人單位招考、定點培訓并聘用60名農村勞動力,安置到該公司工作,月工資700元。去年4月份以來,**萬方公司職業培訓學校以訂單培訓的方式為我區培訓農村勞動力223人,其中紡織工33人,拉絲工42人,縫紉工148人,有180多人實現了就業。通過培訓,特別是借助**集團公司的培訓資源,根據勞務市場需求,大力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定崗培訓,強化了職業技能。2005年,全區共培訓農村勞動力2604人,其中:引導性培訓1880人,職業技能培訓709人,創業培訓15人。今年1-6月,共培訓農村勞動力3120人,其中:引導性培訓2650人,職業技能培訓1256人。通過培訓,提高了農民工人員素質,增強了就業能力。目前,經培訓的農村勞動力,85%的順利實現了就業。

(二)內部挖潛促轉移。**區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近年來,隨著**集團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為我區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社區服務業等新領域對富余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加,這為就地轉移勞動力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此,我們在立足本地實際,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做好本地市場挖潛,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一是通過加強地企合作,本著“支持企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思路,通過及時了解掌握駐區大企業用工需求狀況,有計劃、有組織的就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我區兩鎮農民工到**公司建安公司從事鋼筋工、泥瓦工等工種務工人員達2000多人(次),到選冶化礦區從事廠區綠化、管道檢修等工種的務工人員達1000多人(次),到萬方實業公司從事縫紉、編制等工種的務工人員達200多人(次),全年共創勞務收入100多萬元。今年3月,我區**鎮石**、趙**、聶**帶領三支由229輛農用車組成的運輸隊,有規模、有組織地到**公司廠區清運垃圾,人均月收入達1300元以上。二是加快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通過扶優扶強我區冶金、建材、化工和農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使蘭州黃河(**)麥芽有限公司、華德林冶金有限公司、田升草業等一批龍頭企業快速崛起,積極引導齊林紙業、源達食品等中小企業優化升級,這些企業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300多人。同時,積極鼓勵發展鄉鎮企業,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離土不離鄉的轉移。目前,在全區農產品加工廠、磚廠、沙石廠等鄉鎮企業中勞務用工數量已達600多人。依托駐區**集團公司、金泥集團等大型企業發展起來的50多家地表礦采剝企業和加工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360多人。三是依托城郊優勢,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積極發展以休閑、觀光、度假為內容的城郊經濟,近幾年城郊相繼出現了200多家家庭羊肉館,吸納農村勞動力800多人。鼓勵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城市基本建設項目,發展個體運輸業、服務業,長年參與城市物流配送和農產品營銷,年均轉移農村勞動力2000多人。四是加快發展小城鎮,發揮小城鎮的聚集效應,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同時,我們加快推進北京路延伸段、高岸子村商貿一條街等經濟帶的綜合開發,啟動了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和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吸納了大量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農村勞動力,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開辟了新的渠道。

(三)能人帶動促轉移。經過多年的創業和市場的熏陶,我區農村也涌現出了一批素質較高、頭腦靈活、有開拓精神的農村務工致富“能人”,在他們的帶動下,一些農民群眾紛紛走出家門,走南闖北,逐漸形成了“一戶帶四鄰,四鄰帶全村”的局面。據統計,每年通過致富能人的帶動,輸轉農村勞動力在2000人(次)以上,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如**鎮舊溝村的王**、寧遠堡鎮夾溝村的馬**利用自己外出務工時掌握的用工信息,從2000年開始,帶領農民工常年在新疆哈密、石河子等地務工,目前,已帶出1000多人,每年創勞務收入300多萬元。去年9月,王**被甘、新兩省區勞動保障廳聯合評為優秀在疆務工創業人員。寧遠堡鎮中牌村的趙**,常年帶領500多人在市區及**公司從事建筑安裝、廠區建設等工作,年創勞務收入200多萬元。去年11月,趙**同志的建筑隊被**集團公司建安公司授予優秀勞務公司稱號。今年5月,又先后被評為甘肅省第三屆返鄉創業帶頭人、第七屆全國創業之星,分別受到了省上和國家的表彰。

(四)強化服務促轉移。一方面,進一步完善了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制度。充分發揮街道、鎮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的信息服務職能,為城鄉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快捷、及時的用工信息。2005年,共勞務用工信息892條,有效的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另一方面,依法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針對農民工工資被拖欠或克扣,影響農民工務工積極性的問題,我們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狠抓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及清欠農民工工資工作,累計為農民工討回拖欠工資364.31萬元。通過開展“春風行動”,全面清理整頓了勞動力市場秩序,改善了農民工進城就業環境。同時,從狠抓規范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完善勞動合同內容入手,狠抓建設等行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2005年,共督促用人單位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3939份,有效地維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三、幾點體會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我們深深地認識到:**公司的發展為我區農民進城務工創造了廣闊的天地,**公司的做大做強為**區農民增收、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首先,就地就近轉移是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途徑。我區農村勞動力要實現有效轉移,必須立足本地,在做好就地轉移的基礎上,加大對外勞務市場的開拓,逐步使農村勞動力轉移走上內外結合的良性發展軌道,加強地企合作已經成為當前解決我區勞動力轉移問題的重點突破口。其次,二、三產業已經成為我區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趨向。目前,工業、建筑業、商業、餐飲業是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行業,已成為農民在非農領域就業的主戰場。第三,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是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首要前提。要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提升,就必須加強技能培訓,增強務工人員的市場競爭力。

實踐充分證明,加強勞務輸轉工作、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工業帶動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發達地區帶動落后地區的有效形式,也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

四、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打算

回顧近幾年的勞務輸轉工作,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區勞務輸轉工作起步較晚,仍存在轉移速度慢、規模小、轉移面窄、勞動力素質偏低,組織服務機制尚不健全、培訓經費短缺等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有關文件精神,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做好服務的原則,堅持以就地輸轉為主、異地輸轉為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提高組織化程度,做好跟蹤服務,積極拓寬勞務輸轉渠道,做到有需即供、有務即勞,努力打造勞務品牌,做大做強勞務經濟。在培訓方式上,采取政府資助、企業訂單、市場動作、部門協作等辦法,逐步將中、高考畢業生整體轉入職業技校接受培訓,形成“先培訓、后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制度。輸出方式上,加強中介組織建設,積極提供和各種用工信息,充分發揮本地大企業的優勢,通過內外結合,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