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三大群體民生匯報
時間:2022-10-23 02:46:00
導語:改善三大群體民生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以來,**民政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第十二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堅持以為民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理念,以改善民生為工作主線,以“惠民、善政、強基”為工作著力點,全面落實市政府下發的《**民政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加大政策創新,推進設施建設,完善工作機制,圍繞困難群體、老年群體、優撫群體的民生保障,進一步加大力度,讓群眾切實得到實惠,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
一、完善“分類施保”,對困難群體加強托底性保障
按照民政部“分類施保”的要求,**積極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對低保對象,動態調整低保標準,做到“應保盡保”;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對象,推動其就業自立,做到“應業助業”;對困難群眾的其他突出困難,發動社會進行針對性幫助,做到“應幫即幫”。截至2007年10月底,城鎮低保對象33.8萬,農村低保對象12.7萬,享受政府救助的人數50萬,占全市人口近4%。
(一)堅持救助標準動態調整,積極應對物價上漲。根據上半年物價普遍上漲的情況,較大幅度地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城鎮低保標準每人每月從320元調整為350元,為本市8年來調幅最大的一次;農村低保標準從每人每年2560元調整到2800元,為歷年來增加金額最多的一次。同時,將醫療、教育、住房等單項救助進一步拓展到低收入群體,較好地緩解了因物價上漲對其基本生活帶來的影響。認真落實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的文件要求,從10月起至12月,對全市低保對象每月增發10元的臨時補貼;同時,會同糧食、物價、經委等部門建立糧油食品監控機制,密切關注糧油等主食品價格波動情況,確保低保家庭中的糧油幫困對象能夠足額領取20斤大米、1斤油、1斤糖的實物供應量,將物價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二)實施收入豁免政策,促進救助與就業聯動。針對客觀上還存在少部分有勞動能力的困難對象對救助的依賴現象,在“救助漸退”、“就業生活補貼”等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政策基礎上,今年對困難群體中有勞動能力的對象,出臺了“部分收入免予計入家庭收入”的政策。該部分人員申請低保時,按照有正常勞動收入人員的就業生活補貼標準(每月270元),從其本人實際收入中先予以豁免,不計入家庭收入。這項政策促進了低保就業年齡段有勞動能力人員積極就業,效果明顯,低保群體總量日趨平穩。同時,城鎮低保家庭中退休老人申請低保時,部分養老收入也先予以豁免。
(三)開展社區綜合幫扶,緩解部分對象的特殊困難。社區中還存在少數保障政策未能覆蓋或經民政、勞動、醫保以及方方面面救助后,仍然有一定的特殊困難的對象。考慮這一人群不宜通過政府救濟實行剛性保障,我們著力探索開展了社區綜合幫扶工作。按照政府資助和社會募捐相結合的辦法,各區縣普遍建立了“社區市民綜合幫扶專項資金”,由市慈善基金會、市民幫困互助基金會等公益性組織運作,通過臨時、靈活的方式,實施社區個案幫扶,緩解他們臨時性、突發性的特殊困難,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二、打造“9073”養老服務格局,對老年群體加強改善性保障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十一五”期間,**要為3%的老年人提供機構養老,為7%老年人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90%在家庭自我照顧的老年人,提供助餐等社會化服務。通過打造“9073”養老服務格局,推動老年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發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養老福利服務受益面。**連續13年將養老床位建設列為市政府實事項目,先后出臺了養老機構醫保聯網結算、養老機構納入公建配套、一次性建設財力補貼等30條扶持措施,使養老床位迅速增長,連續三年均年新增1萬張,總量達7萬張,初步緩解了中心城區老年人入住機構難的矛盾。同時,更多的老年人希望在社區得到生活照料服務,對此,從2003年起,通過政府發放服務券的形式為困難老年人購買服務,推動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快速發展,到今年底覆蓋13萬人,其中,近7萬人享受政府購買服務補貼。
(二)圍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拓展社會化的服務內容。老年人很多生活服務需要社會來提供,針對大多數社區老年人普遍的、共同的突出需求,我們通過社會化、市場化方式,從傳統的生活照料服務逐步拓展到助餐、助潔等生活服務和精神慰籍關愛服務。目前,全市有13個區設立了118個助餐點,采取市場招標、社會運作的方法,為老年人提供餐食服務,深受老人歡迎。隨著家庭結構小型化,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空巢”家庭。2006年底,“空巢”的老年人約79萬人,其中獨居老人17萬。對此,我們依靠社會、依托社區,開展了獨居老人關愛活動,建立了長效的工作機制,并為他們安裝了緊急呼叫裝置,今年新增了2萬多名老人,目前,全市享受緊急呼叫服務的老年人有7萬人。
(三)完善工作機制,提升養老福利服務水平。一是推進養老服務的規范化。為保證政府福利服務資源的公平公正、合理有效使用,**積極推進養老服務的規范化建設,開發出符合市情、較為規范的《老年身體狀況評估標準》、《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和《養老機構服務標準》,由專業評估人員根據老年人身體、精神和經濟狀況,按照輕度、中度、重度實施分級評估,讓資源向身體不能自理的經濟困難老人傾斜,使公共養老資源發揮最大效應。二是完善養老機構意外保險機制。由于養老機構具有公益性,尤其是社會辦養老機構盈利空間小、抗風險能力低,我們在浦東、閔行等區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養老機構中推廣“意外責任險”,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為養老機構解除后顧之憂。三是完善老人人身意外保險機制。委托保險公司開發的“銀發無憂”人身意外保險,政府為5.5萬困難老人購買了這一保險。
三、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優撫群體加強優待性保障
針對軍人的特殊性,在補償原則的基礎上,從物質幫助、精神褒揚等方面繼續加大力度,體現國家和社會對這個特殊群體的尊重和優待。目前,我市重點優撫對象為2萬多人,享受定期撫恤補助的重點優撫對象近1.6萬人,每年退役士兵約5000人,軍休對象5000多人。
(一)健全“兩個機制”,落實各項優待政策。按照今年黨中央國務院就進一步做好優撫對象和軍隊退役人員有關工作的要求,我們結合**實際,進一步完善保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和臨時補助機制,加大保障力度,確保重點優撫對象生活水平不低于本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二)落實軍嫂就業和生活保障,提升雙擁工作水平。近年來,我們堅持為駐滬部隊辦實事、解難事,對部隊反映比較集中的軍嫂就業和生活保障等難點問題,以市委辦公廳名義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隨軍隨調軍官配偶就業和生活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見》,并制定了實施細則,建立了隨調軍官家屬基礎信息數據庫,及時掌握并實施動態幫助。
(三)政府和市場“兩手”安排退役士兵。按照“計劃與市場相結合、計劃向市場過渡”的原則,不斷深化安置改革。今年,我們重點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就業能力,通過舉辦專場招聘會,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等措施,為退役士兵提供免費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創業培訓等服務。2007年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率為72%,較上一年又提高了5個百分點,原**市委書記習專門批示,給予充分肯定。
下一步,我們將在民政部的領導下,認真學習兄弟省市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推進在民生保障工作。在此過程中,我們注重方式方法的改進,把社區建設作為社會管理和服務的重要平臺,把社會組織作為社會自治和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把專業社會工作作為改進社會管理的有效方法,通過“三社互動”,完善工作機制,聚集社會力量,更好地改進民生保障,為促進社會和諧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