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年度財政決算報告
時間:2022-03-17 04:48:00
導語:市年度財政決算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市*屆人大一次會議審查批準了《關于*市*年預算執行情況和*年預算草案的報告》。現經編審以及與財政部結算,*市*年決算已正式匯編完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和《*市市級預算審查監督規定》等法律規定和市人大常委會的安排,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會提出*年市本級決算報告和市本級決算草案,請予審查。
*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各行各業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迎接黨的*勝利召開和學習貫徹黨的*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方針政策,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社會事業不斷推進、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的良好勢頭。在此基礎上,全市預算執行情況良好,財政改革和發展也取得新進展。
匯總市本級和區縣決算,*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2102.6億元,完成預算的118.4%,加上中央稅收返還及專項補助收入、上年結轉、調入資金等398億元,減去本市上解中央154.1億元,收入總計2346.5億元。全市地方財政支出2201.9億元,完成預算的111.6%,加上市級和部分區縣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10.4億元,中央專項支出結轉1.8億元,部分區縣列支預算周轉金1.3億元,支出總計2315.4億元。收支相抵,當年結余31.1億元。
*年,市本級財政收入1083.1億元,完成預算的123.6%,加上中央稅收返還及專項補助收入、上年結轉396.8億元,減去本市上解中央支出154.1億元、減去市對區縣的體制改革收入基數返還等449.7億元,收入總計876.1億元。市本級財政支出770.3億元,完成預算的115.5%,加上市級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03億元,中央專項支出結轉1.8億元,支出總計875.1億元。收支相抵,當年結余1億元。
上述市本級財政收支中各項目的決算數與*年1月向市人代會報告的*年市本級預算執行數一致。但中央和地方兩級財力結算后,市本級地方財政總收入增加2.8億元,主要是中央與本市財力結算中,財政部凈增加下撥基建等專款。市本級財政總支出增加1.8億元,主要是相應增列市本級中央專項支出結轉。
市本級財政運行的主要情況如下:
(一)財政收入實現快速增長。*年,市與區縣兩級政府堅決貫徹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本市經濟呈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態勢,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在此基礎上,各級財稅部門在完善和落實各項財稅政策的基礎上,依法加強收入征管,順利實現財政收入年初既定目標。市本級財政收入1083.1億元,占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51.5%,主要收入項目完成情況是:增值稅172.1億元,營業稅360.9億元,企業所得稅244.3億元,個人所得稅74.7億元,城市維護建設稅43.6億元,契稅17.6億元,其他收入141.7億元,地方附加收入28.2億元。受一些因素影響,與預算相比部分收入項目變化較大。其中,全年證券交易量倍增,加上證券交易印花稅率上調,與之相關的稅收大幅增收;銀行業在利率上調等因素推動下,營業稅、所得稅增收明顯。財政收入形勢好主要是經濟形勢好的反映,但也存在一次性、政策性和超常規因素所帶來的增收。總的來看,經濟抗波動能力進一步增強,財源基礎更趨扎實,財政收入增長機制逐步健全,財政發展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協調性。
*年,市本級財政實際比預算超收206.6億元。根據中央明確的超收使用安排原則和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當年市本級超收收入集中用于加強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一是建立市級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安排103億元,以豐補歉,確保財政投入持續穩定地向改善民生方面重點傾斜。二是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財稅體制規定,安排54億元,用于確保教育、科技、農業等達到法定增長要求,以及落實教育費附加等專項支出共計23.1億元;用于市對區縣體制轉移30.9億元。三是進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安排49.6億元,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新出臺的各項惠民政策資金,彌補本市社保基金赤字,完善本市醫療和醫保政策體系,以及建立推進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等。*年市財政超收收入安排使用的情況,市政府已向市人大常委會備案。
(二)財政支出聚焦保障重點。*年,市本級財政支出突出年初預算確定的“四個傾斜”財力配置重點有序安排,教育、科技、農業等支出均達到法定增長要求,支出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
1.落實惠民政策。向支持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傾斜,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一是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市級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131.3億元,同比增長91.6%,主要用于做實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和補充本市社會保險基金,落實城鎮高齡無保障老人、職工遺屬、少兒學生、重殘無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標準等。二是加大公共衛生投入。市級醫療衛生支出30.5億元,同比增長55.2%,主要用于推動社區衛生綜合改革,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為3506名70歲以上老年白內障患者免費實施復明手術等。三是健全民生保障。加大公交油價補貼力度,將公交優惠換乘線路從73條增加到409條,并將優惠換乘范圍擴大到軌道交通,實施老人免費乘車,支持公交車輛更新換代,進一步降低百姓出行成本。繼續安排實施廉租住房租金和中低收入家庭購房貸款貼息政策,惠及家庭逾3萬戶。加大食品藥品快速檢驗裝備投入,健全本市食品藥品抽檢和污染物監測體系。新增10050張養老床位和21家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機構,并通過購買服務,大力推進社區居家養老,享受補貼人群達7萬人。
2.加大“三農”投入。向支持解決“三農”問題傾斜,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市安排財政“三農”資金386.3億元,達到“三個高于”的要求,其中市本級安排126.7億元。支農資金主要用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新建設施糧田28萬畝、設施菜田4萬畝、標準化畜牧養殖場16個、標準化水產養殖場8個,實施自然村改造試點27個;提高糧食直補標準,擴大農業保險補貼的險種,實施為農綜合服務信息千村通工程,落實特色農產品生產基金扶持資金等。在加大投入的同時,積極開展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統一項目申報、規范立項會審、統籌安排資金,切實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3.推進科教事業發展。向支持科技和教育事業發展傾斜,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是促進科技事業發展。市級財政科技專項投入總量68.1億元,占當年財政支出的8.8%,達到《*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中“不低于7%”的政策要求。一批科技領域領軍人才、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得到政府資助。二是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市級教育支出105.5億元,同比增長39.2%,主要用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等化發展,建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品牌學校,建立健全本市普通本科高校、各級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提高高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等。同時,大力支持文體事業發展,市級公益性文化和體育支出14.4億元,同比增長42.6%,主要用于建設20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拓展東方社區信息苑功能,落實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等項目,積極推動全民健身,支持重大賽事的舉辦等工作。
4.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向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管理傾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一是推進現代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市級財政安排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支出190億元,在大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主要用于軌道交通、虹橋綜合交通樞紐、A15(機場高速)等重大交通設施建設;市公共衛生中心、水產大學新校區、文化廣場改造等社會事業設施建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信息系統、電子政務災難備份中心等信息化項目建設等。二是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市財政安排資金6億元,建立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大力支持技術節能和結構節能,通過財政按節能量以獎代補,鼓勵和引導重點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技術改造;繼續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推進吳涇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污水治理三期、郊區污水管網等建設項目。三是加快推進建立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市級財政安排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1億元,對首批公共服務平臺、重點區域發展規劃等兩大類10個項目提供無償資助或貸款貼息;安排金融發展資金8.7億元,推動金融機構總部在*的發展和外資銀行法人化。
(三)財政改革提升監管效能。*年,市級財政管理以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系為目標,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繼續加強財政性資金和社會公共資金監管的制度建設。
1.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體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繼續完善“稅收屬地征管、地方稅收分享”市與區縣財稅體制的基礎上,市級集中的收入通過體制安排下沉區縣,有效提高區縣提供本轄區公共保障的財力,促進公共財政均等化發展。一是完善市對區縣轉移支付。市對區縣轉移支付總量安排60億元,比上年大幅增長95%;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從38%提高到59%,轉移支付結構更趨合理。同時,重點公共支出項目保障標準繼續大幅提高,義務教育生均經費從7700元提高到8500元,公共衛生經費從人均30元提高到35元。轉移支付前后,崇明等七個困難區縣的人均財力從6400元提高到7600元。二是推進區縣以下體制改革。制定《關于完善*區縣以下財政體制的指導性意見》,全面指導區縣落實以均衡公共服務水平、強化社區管理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區縣以下財稅體制改革。逐步將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務納入區縣本級統籌范圍;完善街道財力保障方式,促進街道辦事職能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回歸,改革在浦東新區取得試點成功。三是推進“鄉財縣管”試點。結合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在金山、奉賢、南匯和崇明四個區縣試行以“預算共編、賬戶統設、集中收付、采購統辦、票據統管、嚴控債務”為核心的“鄉財縣管”試點并取得階段性成效,試點鄉鎮財政運作更趨規范、公共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
2.財政制度改革進一步體現管理服務規范化。貫徹落實“三個更加注重”和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從制度創新、機制完善和規范操作入手,著力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一是深化分類核算的預算支出管理。出臺《*市市本級基本支出預算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規范市級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經費管理。人員經費實施定員統一管理,公用經費實施綜合定額管理,專項經費實施項目庫管理,按照“不入庫不安排預算”的要求,推進零基預算,強化預算剛性管理。二是推進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將市級行政機關和享受公務員待遇的事業單位全部納入國庫單一賬戶改革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財政直接支付范圍,規范支付程序,強化資金監管力度,增強財政資金運行透明度。三是加快政府采購制度改革。貫徹“管采分離”的要求,將市政府采購中心由市財政局受托管理,移交市機管局管理,進一步規范政府采購管理體制。研究出臺《關于規范市級政府采購管理操作辦法》和《政府采購支持自主創新產品暫行規定》等系列政策文件,完成全市一體化政府采購信息管理平臺的業務需求規劃和設計工作,正式啟動一期項目的開發建設。四是改進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在市級行政性事業性收費實現收繳分離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管理模式,組織收繳分離落實情況專項檢查,開展行政事業性收費清理工作,鞏固改革成果。五是夯實財政基礎管理。通過信用衡量和分類測評,深化會計誠信建設,加強內外協同的會計監督檢查,規范會計從業資格管理和會計隊伍建設。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納入政府基金預算管理,認真執行社保基金財務管理辦法,完善社保基金財政專戶管理。開展本市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研究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的有效銜接機制。
在看到*年市本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趨好、財政運行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等可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財政運行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在世界經濟波動加劇,我國經濟發展不確定性明顯增多的情況下,必須深入研究建立財政收入長效增長機制,確保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公共財政持續保障能力。二是對照中央、市委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改善民生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進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的工作仍任重而道遠。三是各項財政管理改革舉措尚處于推廣實施階段,財政運行的規范性、有效性和公開透明度需要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審計部門在《關于*市*年度本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一些部門的預算編制科學性不強,預算執行隨意性較大;一些單位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收繳管理不夠規范,“收支兩條線”規定未完全落實;一些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轉移支付制度尚需進一步統一、規范和透明;少數單位的財務管理較為薄弱等目前市級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亟需改革完善。
對上述問題,市政府高度重視,已要求各有關部門切實按照市人大有關決議和審計意見,深入分析造成問題的深層次根源,研究防范化解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切實采取措施進行整改。財政將積極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著力深化財稅改革、優化支出結構、落實財稅政策、增強監管效能,不斷提高財政財務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法治化水平和規范化、透明化程度,努力從體制、機制、制度上預防各類違反財經法規問題的產生,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為全市改革發展穩定提供有力保障。
*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及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的關鍵之年,也是新一屆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局年。我們將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的監督幫助下,圍繞深入學習貫徹市委九屆四次會議精神,結合市委部署的14個重大課題調研和市政府確定的22項重點工作推進,在立足年初提出的“四個傾斜”,繼續加大民生改善等工作力度的同時,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全力以赴抓落實、抓聚焦、抓突破,一方面積極完善各項財稅政策,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一方面穩步推進財稅體制和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著力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和透明度,確保*年預算和各項財政工作任務圓滿完成,為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努力奮斗,為奪取抗震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勝利作出更大貢獻!
以上報告,請予審查。
- 上一篇:企業負債籌資風險分析論文
- 下一篇:論高科技企業融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