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六復查推進普九工作報告
時間:2022-05-13 04:26:00
導語:普六復查推進普九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基本縣情;“普六”鞏固提高工作開展情況;“普六”指標鞏固提高情況;存在問題和面臨的困難;下步工作打算及有關建議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加大貫徹執行教育法律法規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教育“一綱”、“四法”的宣傳力度,保證“普六”成果的鞏固、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控輟保學”、加強學校內部管理,樹立教育良好形象、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繼續抓好師資培訓和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不斷優化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穩步發展現有高中辦學規模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嚴格教學管理,健全激勵機制、農村貧困面較大,貧、特困生數居高不下,給“控輟保學”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當年低水平,“軟件從嚴、硬件從實”式的“普六”,加之驗收后投入大幅度減少,致使目前生均面積特別是建筑面積嚴重不足、“普六”后學生數增加,而隨著國家人事制度的改革,補充教師數量極為有限、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切實把教育擺在全縣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貫徹落實《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力度,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繼續加大多方籌資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和救助貧困學生、強化教育教學管理,提高辦學效益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今年以來,縣人民政府始終把“兩基”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手抓掃除青壯年文盲,一手抓鞏固“普六”成果、推進“普九”進程,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自查,“普六”的各項指標已達年審要求,現將具體情況報告于下:
一、基本縣情
**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東鄰鎮雄、威信,西連昭陽、大關,北與鹽津和四川省筠連縣接壤,南與貴州省威寧、赫章縣相連。國土面積2804平方公里。全縣轄18個鄉(鎮),135個村(居)委,2921個村民小組。2003年全縣總人口52.4萬,居住著漢、彝、苗、回等17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7.16萬,占總人口數的13.68%。2003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為67734萬元,地方財政總收入2582萬元,財政對教育的撥款7073.4萬元,教育經費總支出7863.1萬元。
全縣有完全小學178所,初小244所。2004年秋季學期,有小學專任教師2472人,頂編代課教師908人,在校學生78936人,上學年初在校學生79940人,學年末在校學生79307人,輟學633人,輟學率為0.79%,適齡兒童66360人,入學65700人,入學率為99%,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及文盲率分別為98.3%和0.44%。
二、“普六”鞏固提高工作開展情況
(一)加大貫徹執行教育法律法規的力度,進一步認真落實《云南省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按照《彝良縣實施義務教育法辦法》和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縣直各有關部門及鄉(鎮)實施義務教育職責的通知》的要求,全縣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使“普六”成果的鞏固、提高工作責任落實。繼續推行縣人民政府、縣教育局分別對鄉(鎮)人民政府、鄉(鎮)中心學校實行義務教育“雙向”目標責任管理,強化政府行為和落實法律責任,使“普六”成果的鞏固和提高工作落到實處。
(二)進一步加大教育“一綱”、“四法”的宣傳力度,保證“普六”成果的鞏固。一是在全縣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電影等宣傳工具,廣泛宣傳《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教育法律、法規,在《彝良新刊》上開辟教育專欄,使教育法律法規深入人心;二是利用今年全縣實現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接受省、市評估驗收之機,教育局及各鄉鎮廣泛書寫標語,大力宣傳“一綱四法”及教育新體制實施內容;三是組織各種會議進行宣傳、學習《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講解鞏固提高“普六”成果、推進“普九”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控輟保學”。要做好“普六”驗收后的鞏固提高工作,“控輟保學”至關重要,縣政府出臺文件,將控制學生流失工作與鄉、村干部、教育部門負責人工作政績掛鉤,明確任務,落實責任。一是認真指導和督促各半寄宿制校點使用和管理好經費,做到專款專用,確保鞏固提高“普六”成果發揮作用;二是積極爭取香港苗圃行動助學工程和省、市助學基金22.592萬元解決學生書雜費;三是干部、職工、教師廣獻愛心,每年拿出100元結對幫助面臨輟學的貧困生;四是各扶貧掛鉤單位職工為掛鉤貧困家庭兒童少年支付部分或全部書雜費,使掛鉤村未出現兒童少年失學現象;五是動員個體工商戶和有識之士解囊助學,為面臨失學的兒童提供上學的機會;六是山區教師無私奉獻,為貧困戶子女入學墊支書雜費,有的已累計逾千元;七是認真管理國家免費提供教科書的發放,使其充分發揮效益;八是在學校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仍酌情減免困難學生雜費;九是嚴格執行農村中小學“一費制”收費標準,學校實行亮證收費,杜絕學校亂收費和搭車收費現象;十是及時兌現農業人口獨生子女或雙女“兩免一補”政策。通過以上措施,使一大批瀕臨輟學的學生繼續完成學歷,既提高了入學率,也為我縣鞏固“普六”成果,加快“普九”步伐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加強學校內部管理,樹立教育良好形象。一是從隊伍的建設抓起,突出抓學校領導班子建設,使學校黨、政、工、團共同配合,相互協調;二是抓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突出教師的師德形象;三是從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抓起,突出抓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四是加強學校常規管理,認真落實“建設一個堅強的學校領導班子、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一個良好的學校校風、建設一個優美的校園環境、建設一個高尚的校園文化”的目標要求,強化“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切實貫徹縣教育局提出的“向管理要質量,向教師要質量,向45分鐘要質量”。加強教學管理,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快、想學、愿學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因厭學、課業負擔過重而輟學。五是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關于推進素質教育調整中小學教學內容加強教學過程管理的意見》及省地實施意見,制定了《中共彝良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設立教育督導機構,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使《義務教育法》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得到有效落實。
(五)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為繼續加強和完善學校配套設施建設,使學校校舍和占地面積、教學辦公用房基本滿足初等義務教育的需要,縣委、政府高度重視中小學的排危和解決校舍緊缺問題,在積極爭取上級投入的同時,從今年起在全縣干部職工中征收個人工資總額的2%作為人民教育基金,用于解決學校排危配套資金和完善“六配套”建設。縣教育局在校長會上重申,仍按《關于做好勤工儉學工作的意見》(彝教字〔2001〕10號)要求,發動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為解決部分貧困生書雜費籌措資金。同時積極爭取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項目,已爭取到林口村中心小學、發達鄉梁子小學等8校列入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項目。積極爭取國債項目修建學校,縣一中和職高共爭取國債項目貸款540萬元,項目已完工投入使用。還積極爭取香港苗圃助學行動的資助,有4校2923m2拆除重建,有3300名貧困中小學生得到資助。
(六)繼續抓好師資培訓和教師隊伍建設。抓好校長培訓,提高管理水平,是學校教育質量提高的主要工作,也是“普六”工作的客觀需要。我縣及時落實“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要求,撤消了鄉鎮教委,由鄉鎮中心學校管理鄉鎮內各小學,小學校長仍做到持證上崗,并積極組織了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今年,《世貿組織讀本》等學習的專題已經考核全面結束,合格率達98%,教師的業務素質得到大幅度提高。還鼓勵教師積極參加“三溝通”、離職進修、函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多種形式的學習,使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2.52%,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鞏固“普六”成果和加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程奠定了師資基礎。
(七)繼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按照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及省、市有關文件的精神,就改革和完善我縣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更進一步統一了思想認識,向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直各部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通知》就縣、鄉人民政府在實施義務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職責進行了明確,并要求各級要認真落實“在國務院領導下,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增強振興我縣基礎教育的緊迫性和自覺性。
(八)不斷優化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02—2004年間,全縣共撤并了44個教學點,完小數由2000年的170所擴大到178所,所合并學校的663名學生分散到其它學校就讀。
在有條件的鄉鎮學校,鼓勵舉辦農村學前班,積極發展學前教育,讓更多的兒童提前一年接受教育。積極創造條件擴大幼兒教育規模,擴大幼兒招生計劃,提高幼兒入園率。
(九)在穩步發展現有高中辦學規模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
(十)嚴格教學管理,健全激勵機制。按照人事制度改革要求,教育局根據我縣實際,不斷補充完善《彝良縣教育系統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和《彝良縣教師管理實施細則》、《彝良縣教育局關于全縣教師結構比例實施意見(試行)》,這些方案、細則、意見等已在全縣教職工中深入人心,教育教學管理及激勵機制健全,依法治教、依法辦學、依法從教已形成氣候。
(十一)安全工作。為維護我縣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確保學校師生安全,從縣教育局到各中小學、都調整充實了以局長、校長為組長的學校安全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組及辦事機構。遇有人事變動就及時調整充實,做到有組織、有領導。2004年,縣教育局根據3月份與縣政府簽訂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書》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在中、小學開展反邪教教育的通知》精神,要求在師生中開展遵紀守法、崇尚科學、抵制邪教的活動。為健全和完善學校安全管理制度,縣鄉教育部門指導各學校對實驗室、圖書室、門崗、食堂、配電室、師生宿舍等部位健全和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做到專人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明確各級領導、各級學校的職責,切實做到“看好自己的門,辦好自己的事,管理好自己的人”,使學校安全工作形成齊抓共管,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2004年度教育局學校安全領導組分別與機關各股(室)、各鄉鎮中小學和縣直各學校(園)等49個單位簽訂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學校安全工作責任書,作為年終對學校領導政績及學校目標責任完成情況的重要內容進行檢查考評。由于將安全工作納入各級工作議事日程,措施過硬,責任落實,有章可循,檢查到位,從源頭上消除了各種安全事故隱患,各學校未出現重特大安全事故。
三、“普六”指標鞏固提高情況
(一)普及程度
1、適齡兒童入學率
2004—2005學年全縣有正常適齡兒童66360人,已入學65700人,入學率99%。
2、在校學生輟學率
2003—2004學年初在校學生79940人,學年末在校學生79307人,輟學633人,輟學率為0.79%。
3、殘疾兒童入學率
2004學年度全縣有7-15周歲殘疾適齡兒童(視殘、聽殘、智力)234人,已入學202人,入學率為86.3%。
4、15周歲人口初等義務教育完成率
2004學年度全縣15周歲人口初等義務教育完成率為98.3%。
5、15周歲人口中文盲率
2003年末15周歲人口中文盲率為0.44%。
(二)教師、校長
6、全縣有小學在校生78936人,現有小學公辦教師2472人,學歷合格率為92.52%;代課教師908人,學歷合格率為88.77%。教師配備率為100%。
7、新補充教師學歷合格率
1990年以來新補充教師2127人,學歷合格2127人,合格率為100%。
8、校長任職條件合格率
全縣有小學校長178人,符合任職條件的178人,合格率為100%。與驗收年持平。
9、校長崗位培訓合格率
全縣有小學校長178人,經崗位培訓合格178人,合格率為100%。
(三)教育質量
10、按國家和省的課程計劃開設課程
全縣178所完全小學,按計劃開設課程的178所,開設率為100%。
11、在校學生品德評定合格率
2003—2004學年末在校學生79307人,品德評定合格79307人,合格率為100%。
12、畢業班學生畢業率
2003—2004學年度畢業班學生14108人,實際畢業14009人,畢業率為99.3%。
13、畢業班學生體育合格率
2003—2004學年畢業班學生14108人,體育考試合格13995人,合格率為99.2%。
(四)辦學條件
14、生均占地面積達標率
全縣完全小學178所,生均占地合格學校152所,合格校數占85.39%,生均占地面積9.92m2。
15、生均校舍建筑面積達標率
全縣小學校舍建筑面積為242697m2,合格學校161所,合格學校占90.45%,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為3.07m2。
16、教學用房達標率
全縣完全小學178所,基本達到要求的162所,達標率為91.0%。
17、“六配套”達標率
全縣完全小學178所,有院墻162所,達標率為91.01%;有大門161所,達標率為90.45%;運動場地175所,達標率為98.31%;有廁所164所,達標率為92.13%;有水源175所,達標率為98.31%;有旗桿178所,達標率為100%。六配套比驗收年略有上升。
18、危房率
全縣小學校舍總面積242697m2,其中危房面積為55863m2,危房率為23.02%,我縣危房面積比例較大且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因我縣連年自然災害,特別是洪水和泥石流的沖擊,造成大量危房。二是原來學校的房屋情況由各鄉(鎮)作鑒定,對危房的定性不準,后經縣質監站核實,認定了許多原屬重損房的都屬危房;三是我縣石木結構的校舍承載的負荷較大且又年久失修,因而成為了危房。
19、課桌椅配備率
全縣現有小學在校學生78936人,有課桌椅78936單人套(含少部分不規范的課桌凳),配備率為100%。
20、圖書配備率
全縣完全小學178所,圖書配備合格161所,合格率為90.45%,總生均有圖書6.86冊。
21、教學儀器配備率
全縣完全小學178所,儀器配備合格176所,配備率為98.8%。
22、文體器材配備率
全縣完全小學178所,配備合格校數165所,配備率為92.7%。
23、勞動課設施配備率
全縣完全小學178所,配備合格172所,配備率為96.63%
24、實驗教學普及率
驗收年有完小170所,合格21所,合格率為12.35%;本學年有完小178所,合格51所,合格率為28.68%。
25、信息技術課設備配備率
2002年開設信息技術課的學校占0.5%,人機比例為40:1,2004年分別為13.5%和351:1。
(五)教育經費
26、財政對教育的撥款
財政對教育的撥款逐年增長,2004年其增長比例略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具體情況見下表)
27、小學年生均教育事業費
驗收年生均354.30元,上學年生均682元,本學年生均621.65元。
28、財政撥發的小學年生均公用經費
驗收年生均16.8元,上學年生均18.8元,本學年20.9元。
29、城市教育費附加征收情況
每年全面征收城市教育費附加,并從2003年起,縣財政供養人員每人每年拿出年工資總額的2%,主要用于救助貧困學生和改善辦學條件。
30、足額發放教職工工資。
四、存在問題和面臨的困難
(一)農村貧困面較大,貧、特困生數居高不下,給“控輟保學”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二)當年低水平,“軟件從嚴、硬件從實”式的“普六”,加之驗收后投入大幅度減少,致使目前生均面積特別是建筑面積嚴重不足,危房比例高,其中d級危房占危房總面積的94%,硬件不但難以滿足教學需要,而且給師生造成安全隱患,一些學校只能租民房上課,逐年增加了欠帳量。
(三)“普六”后學生數增加,而隨著國家人事制度的改革,補充教師數量極為有限,代課教師因待遇低也不穩定。同時,隨著“普九”的推進,初中學生逐年增長,小學教師被選拔到中學任教,導致小學教師緊缺的現象日趨突出,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五、下步工作打算及有關建議
(一)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切實把教育擺在全縣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在全縣各級特別是領導干部中認真宣傳學習《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云南省振興教育行動計劃》及市委、市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云南省振興教育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和各級領導有關講話精神,切實樹立“抓教育就是抓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績觀,充分認識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先導性、基礎性、全局性以及地位和作用,進一步統一思想,切實加強領導,促進全縣教育跨越式發展。
(二)加大貫徹落實《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力度,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在進一步加強宣傳的基礎上,加大執行力度,依法處理不送子女入學的家長或監護人,嚴厲打擊縣內雇用童工的現象。同時,堅決掃除當年新增15周歲文盲。
(三)繼續加大多方籌資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和救助貧困學生。一是堅持縣內掛鉤、結對幫扶學生入學制度,征收和使用好城市教育費附加,足額劃撥取消農村教育費附加后的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動員社會各界捐資助學;二是積極向上級爭取排危、“貧義工程”項目資金改善辦學條件。
(四)強化教育教學管理,提高辦學效益。教育系統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評價體系,加強教師思想道德建設,樹立先進、科學的教育觀,切實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真正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有關建議:
1、建議把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費由生均12元提高到24元。
2、隨著“普九”進程的加快,初中學生大量增加,但“控輟保學”工作難度隨之加大,建議省教育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對昭通市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實行初中生寄宿制生活補助,以提高其完學率。
3、建議按我縣“普九”規劃,分年度劃撥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專款,才能實現逐年改善辦學條件,穩步推進“普九”進程。
4、按照“合理布局,宜增則增,宜減則減”的辦學原則,整合中學教育資源,鞏固和調整好初小教學點設置,不宜再進行大規模減少,才能確保分散小區兒童就學,杜絕新文盲產生。
- 上一篇:完善監管體系約束規范政府投資論文
- 下一篇:街道勞動監察科科長就職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