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生態糧倉工作匯報

時間:2022-11-15 03:30:00

導語:鄉鎮生態糧倉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生態糧倉工作匯報

開展“生態糧倉”建設宣傳,充分利用會議、廣播、宣傳公告欄等傳媒。技術、市場信息。鎮黨委、政府在關鍵農時季節準備組織對鎮村干部、技術人員、農民進行三次培訓(春季五項關鍵技術培訓、病蟲害防治培訓、機插秧育種培訓和機插秧觀摩開展交流活動,充分發揮核心示范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成立組織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

成立鎮2011年“生態糧倉”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迅速召開“三會”貫徹落實:1召開黨政聯席會。由分管鎮長具體抓,并確定專門班子抓落實,鎮各職能部門、農機、農技、農經、水產、林業和各村書記參加。2召開鎮村全體干部會,廣泛宣傳深入發動,全面貫徹落實。3召開調研會,鎮“生態糧倉”領導小組深入到核心示范區廣泛征求意見制訂方案,具體落實。

全面實施二、制訂方案。

1目標任務

總產2.6萬噸,糧食生產面積5萬畝。比2008年增長

質量安全符合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準。1.8%水稻、小麥單產分別比上年增長2%糧食優質率達95%以上。

2主要建設內容

一建立糧食標準化生產基地

推廣標準化生產,制定水稻、小麥等主要農作物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全鎮10個村建立4萬畝水稻、1萬畝麥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水稻良種補貼與良種掛鉤試點、小麥高產攻關活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項目帶動,提升水稻、小麥單產、品質和質量安全標準。

二抓好水稻高產優質核心示范區建設

沿滁河中心壩灌區包括(蔡集、再安、大同、周湖、晉集、石溪、石澗建立1萬畝以優質粳稻和長粒型中秈稻為主的3個核心示范區。核心示范區實行“五定”即定區域、定品種、定技術規程、定責任人、定市場。做到五有”即有明顯示范標志、有完整的技術方案、有行政和技術負責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觀摩活動。

三抓好稻米協會和訂單生產

明確要求每個村要求成立組織,鎮黨委、政府積極扶持村級稻米協會建設。幫助農民提高糧食生產、組織銷售,并組織儒林米業與農戶簽訂水稻訂單生產4萬畝,農戶訂單簽約率達95%以上。

四推廣五項關鍵技術

續推進沃土工程。秸桿還田,一是推廣優質高產良種。主推雜交粳稻9優418雜交長粒型中秈豐兩優1號、新兩優6號、兩優6326雜交短粒型中秈優118輻優827ii優608等優質品種。種植綠肥,實行“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增加農田有機肥投入,逐步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提高耕地有機質含量,改進理化性質,提高地力水平,為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奠定基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病蟲草害生態防治技術。

三、保障措施

建立目標責任制一加強組織領導。

負責統籌領導和組織協調各方面的力量,鎮黨委、政府成立生態糧倉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在鎮農委下設辦公室,建立目標責任制,任務層層分解,責任到人,確保生態糧倉建設任務落實到位。

搞好技術服務二開展技術培訓。

每人聯系20個示范戶,實行技術人員包村聯系戶制度。選派5名農技人員。2-3個種糧大戶,共聯系100個示范戶,12個左右種糧大戶。鎮農技綜合服務站幫扶2-3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龍頭企業。充分利用鎮、村、組干部會議,召開現場會和科技入戶等形式,大力開展主推技術培訓,做到一戶一張明白紙。核心示范區生產提供技術儲備,鎮政府在3月20日前對全鎮推廣的五項關鍵技術進行全面培訓。

開展高產優質攻關競賽三建立“生態糧倉”建設考核激勵機制。

開展高產優質競賽。對在生態糧倉”建設活動中做出突出成績的有關部門、鎮村干部、技術人員給予表彰獎勵,建立“生態糧倉”建設考核激勵機制。對帶頭學用先進技術增產顯著,并帶動周邊農戶學用先進技術的示范戶、種糧大戶給予獎勵,對核心示范區的農戶在種子機插秧給予一定的補貼(特別是軟盤、機插秧費用

營造“生態糧倉”建設的社會氛圍四大力宣傳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