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經濟促農增收工作匯報
時間:2022-03-04 05:53:00
導語:勞務經濟促農增收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縣委、縣當局容身縣情,積極指導城鄉充足勞動力外出務工,促進勞動力轉移就業,勞務經濟完成了“五個改變”:一是由“游擊隊”向“集團軍”改變。外出務工人員由1995年的1萬人開展到當前的21萬人,個中100人以上規劃的務工步隊300多個,500人以上的140個,1000人以上的有20多個。二是由“膂力型”向“智能型”改變。每年培訓外出務工人員8000人次以上,輸出技能人員3.2萬人以上,占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的16%。三是由“打工潮”向“創業流”改變。全縣務工族中擁有100萬元以上資產的已逾50人,個中資產過萬萬元的企業家有7人,構成了一個新興的“老板群體”。四是由“掙輔幣”向“掙洋錢”改變。當前,全縣在國外務工的農人已達500多人,外派勞務收入達100萬美元。五是由“東南飛”向“鳳還巢”改變。當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1685人,投資1.4億元,興辦各類經濟實體1440個,帶動了3.5萬人就業。2007年,全縣完成勞務總收入達12.15億元,占GDP34.4億元的35.32%。勞務收入成為全縣農人最直接、最有用的增收起原,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柱。我們的首要做法是:
一、統策劃劃,送農人一個“金手指”。“金手指”就是當局指導。一是樹立大勞務觀念。縣委、縣當局把開展勞務經濟作為全縣重點開展的五大支柱財產之一,列入全縣經濟建立和社會開展總體目的及“十一五”規劃,制訂了實在可行的勞務輸出治理方法和輸出方案,確保勞務經濟可繼續開展。二是樹立大協作觀念。各級各部分把開展勞務經濟擺在凸起地位,仔細實行職責,自動參加效勞,構成了連合協作、齊抓共管的優越場面。三是樹立大市場觀念。我們既注重占據國內市場,又注重拓寬國外市場;既注重規劃市場,又注重零散市場;既注重普通化市場,又注重特性化市場。對峙走市場化、財產化、特征化之路,構成全方位的勞務輸出格式。
二、強化培訓,送農人一把“金鑰匙”。“金鑰匙”就是技藝培訓。一是渠道多元化。鼎力開展職業教育,樹立培訓基地和培訓機構,加大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全縣已建省級勞務培訓基地1個、市級勞務培訓基地3個。近年來,各級就業培訓機構共培訓外出務工人員近4萬人,完成了每年“千名技工出”的目的。二是條理合理化。積極展開技工培訓、勞動預備制培訓、下崗賦閑人員免費轉崗培訓等短、中、長時間培訓,對外出務工人員分初、中、高級三個條理進行培訓,知足了外出務工人員分歧條理的需求。三是內容適用化。凸起操作入手才能,進步練習課時比重,把教室搬到練習現場,邊練習邊學技藝,進步了學員的入手才能,順應了勞務市場的實際需求。四是專業正軌化。全縣8家培訓機構已開設了電腦、電工、電焊、車工、治理等20多個專業,經由正軌培訓的人員,外出就業的成功率達98%以上,收入程度比普通外出人員凌駕近30%。
三、完美機制,送農人一座“金橋梁”。“金橋梁”就是組織凝集。一是完美政策,架起勞務輸出的“縱貫橋”。經過戶籍治理準則變革、完美地盤承包政策、完美城鄉勞務市場和標準中介效勞等政策辦法,清算和作廢農人進城務工的各類限制性規則,完成勞動力雙向活動,積極擴展勞務輸出,推進勞務經濟疾速開展。二是健全組織,架起溝通銜接的“信息橋”。充沛發揚行政資本優勢,出力完美縣、鄉、村三級勞務輸出組織。縣鄉均成立了勞務任務治理辦公室,詳細擔任勞務培訓、輸出指導和治理效勞任務;在鄉鎮、街道和社區樹立了勞動保證機構67個,成立各類職業中介機構49個;開通了勞務信息網,實時精確地供應勞務需求信息,建立對接平臺,構成“雙贏共進、互惠協作”的勞務經濟協作機制。三是強化監管,架起組織建立的“連心橋”。注重對外出務工黨員的教育治理,確保黨員離鄉不離黨,活動不流掉。在外出務工經商黨員相對集中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新疆等10多個城市樹立黨組織,把70%的外出務工黨員歸入組織治理,加強了務工人員的凝集力、戰役力。
四、聯動效勞,送農人一根“金手杖”。“金手杖”就是雙向維權。一是維護權益,積極探究“泉源建會、屬地治理、結合互動、雙向維權”的任務機制。2003年以來,共為全縣務工人員追繳拖欠工資1800余萬元,協助農人工簽署和補簽勞動合同近4萬份,協助處置農人工侵權案件150起,依法索賠金額1200余萬元,對農人工展開司法援助53起,挽回直接經濟損掉近600萬元。二是營建情況,叫響“勞務致富、致富榮耀”的標語。實時清算、修訂和廢棄“限農、歧農、排農”的政策和規則,加速地盤流轉,讓更多的農人從地盤上走出去。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者,與外商外資一致看待,落實優惠政策,支撐和鼓舞外出務工人員回歸創業。三是供應保證,鼎力展開各類幫扶效勞運動。充沛發揚各級組織和本能機能部分的效果,組織意愿效勞隊、出產突擊隊、群眾合作組,協助外出務工農人搶種搶收,解除出產上的后顧之憂;在縣城建了“農人工公寓”,處理進城務工農人的吃住難題;兌現落實“兩免一補”政策,處理農人工后代上學問題;展開“關喜歡留守兒童舉動”,確保存守兒童安康生長;履行“一證制”,讓參與鄉村協作醫療的農人工可以在務工地治病并報銷醫藥費,開通了農人工就醫的“綠色通道”。
五、培養品牌,送農人一塊“金招牌”。“金招牌”就是打造品牌。一是本質培養品牌。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鼎力推行“訂單式”、“定向式”、“儲藏式”培訓,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步勞務人員的就業技藝。二是特征定位品牌。依托傳統優勢,找準市場定位,確立了以磚刀、菜刀、鉸剪、螺絲刀為主的“四把刀”勞務品牌計謀,打造特征勞務,全縣以“四把刀”為業的務工人員近2萬人。三是形象塑造品牌。注重具體提拔外出務工人員的綜合本質,打造“巴山漢子、諾水妹子”的勞務新品牌,樹立籍務工人員的優越形象,加強外出務工人員的全體競爭力。2000年以來,有3名務工者遭到省委、省當局的表揚,25人被評為全市“回籍創業標兵”,為革命老區博得了聲譽,樹立了形象。
- 上一篇:有關食品安檢的通知
- 下一篇:化工生產企業搬遷整頓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