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農民培訓工作匯報

時間:2022-08-15 09:21:13

導語:農委農民培訓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委農民培訓工作匯報

作為新型農民培訓的主體,縣農委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按照“政府推動、部門實施、機構培訓、農民收益”的思路,堅持以農民為本,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圍繞農民所需,精心組織實施,強化監督管理,扎實有效地推進了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實施。

一、實施情況

(一)培訓情況

2011年省下達我縣新型農民培訓任務6530人,至9月底,全縣累計完成培訓6530人,提前完成了任務。

陽光工程培訓全縣累計開展培訓31期(次),完成培訓人數2930人,其中陽光工程提升性培訓完成1130人,普及性培訓完成1800人,均完成培訓任務的100%。具體培訓對象為村級動物防疫員250人,農村建筑工匠880人,植保員200人,農機手280人,綠色食品內檢員100人,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240人,村級財務管理人員150人,沼氣工218人,測土配方員60人,動物繁殖員62人,從業漁民200人,農產品加工人員50人,農資經營戶240人。在這些培訓人員中,男同志參訓人員1852人,占培訓人數的63.2%。

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全縣開班27期(次),培訓人數1950人,其中提升性培訓完成400人,普及性完成1550人,均完成培訓人數的100%,具體培訓對象是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大戶200人,畜牧養殖大戶300人(禽類養殖大戶150人、養豬大戶150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1000人,村級農技員200人,糧食種植大戶50人,其他種植業從業人員200人。全縣培訓機構累計指導服務7982人次,人均指導為4.09次。在這些培訓人員中,女同志人員稍多,累計為1033人,占培訓人數的53%。

農民科技示范培訓按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示范縣項目要求,以技術指導員指導培訓為主,同時安排了縣農技中心對糧食種植作物的750科技示范戶和300個輻射戶進行了集中培訓,縣動物疫控中心對150可生豬科技示范戶和60個輻射戶進行了集中培訓,縣產銷辦公室對100個蔬菜科技示范戶和40個輻射戶進行了集中培訓。聯系科技示范戶的100個技術指導員分屬參加了培訓。全縣1000個科技示范戶人均接受培訓指導達6次以上,400個輻射戶人均接受培訓指導達4次以上。

農民創業培訓分3期對150人種養大戶、農村經濟人等全面開展了3天的集中培訓,創業設計及技術指導、市場調查等環節按要求全面完成。

(二)資金撥付情況

2011年按照省農委和省財政廳下達我縣新型農民培訓任務數和人均補助資金數,各級財政應到位資金317.04萬元,其中中央、省級補助資金281.3萬元,縣財政配套補助資金35.74萬元。縣級財政配套資金足額到位。補助資金實行財政專戶管理。10月29日,對培訓機構實施情況全部驗收完畢,11月上旬共核撥補助資金317.04萬元,撥付率為100%,其中陽光工程核撥補助資金111.84萬元,農業專業技術撥付補助資金84.2萬元,農民創業撥付補助資金13.5萬元,農民科技示范培訓107.5萬元(省級補助資金7.5萬元撥付到培訓機構,中央補助資金100萬元撥付到農技推廣體系項目專戶,按農技推廣體系示范縣項目的要求列支)。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建立了職責明確、分工負責的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管理機制,逐級落實責任制。委調整了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明確由縣農科教辦公室,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同時,轉發了省市新型農民培訓講師團,調整充實了縣新型農民培訓講師團,為培訓機構開展培訓,搭建了必要的專業技術培訓平臺。

(二)強化政策宣傳,營造濃厚氛圍。新型農民培訓是一項新的惠民工程,要讓群眾知曉接受,關鍵在于搞好宣傳。重點抓好培訓機構第一堂課政策宣傳,講解了民生工程、培訓政策的主要內容,發放《致參加全縣新型農民培訓朋友的一封信》和《新型農民培訓政策問答》各20000份,印制《縣2011年新型農民培訓調查問卷》5000份,懸掛宣傳橫幅120條,編印宣傳簡報10期,在縣以上新聞媒體刊登宣傳文章38篇。縣電視臺9次對新型農民培訓情況做了報道。通過多途徑、廣覆蓋、高頻率的廣泛宣傳,擴大了新型農民培訓的影響力,吸引了更多的農民參加培訓,同時也增強了新型農民培訓項目的社會透明度。

(三)加強制度建設,責任落實到位。為了把培訓任務落到實處,我們實行了嚴格的目標責任制。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制訂了新型農民培訓聯絡員工作職責和《培訓監督管理制度》、《基地認定制度》、《報表和信息報送制度》、《補助資金使用管理制度》、《培訓資料歸檔制度》、《培訓績效考核制度》、《第一堂課制度》、《電話回訪制度》、《培訓責任追究》等9項制度。在工作實施中,責任主體明確,用制度約束人,避免了工作中的推諉扯皮現象發生,確保了培訓質量。二是落實合同培訓制。縣農委與各培訓機構簽訂了培訓項目合同書,明確雙方在項目實施中的任務和工作責任,并根據合同履行情況兌現補助資金。

(四)制定培訓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制定了《縣新型農民培訓工作計劃》(濉新農培【2011】01號),同時,分項目制定了《縣2011年農民創業培訓實施方案》(濉新農培【2011】05號)、《縣2011年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實施方案》(濉新農培[2001]04號)《2011年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方案》(濉新農培[2011]03號)、《縣2011年新型農民科技示范培訓實施方案》(濉農林[2011]39號)等五個文件,進一步明確新型農民培訓的指導思想、指導性任務、組織實施、培訓管理等工作要求。針對不同培訓內容,分別于4月12日、4月20召開了全縣陽光工程會議、全縣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工作會議和農民科技示范培訓會議。會議對全縣的新型農民培訓工作作了全面細致安排,提出了明確的規范要求。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流程。6月1日,再次召開了全縣新型農民培訓調度會,對下步工作做了強調。10月18日,又召開了問題排查整改工作會議。各項培訓工作按照工作方案和計劃逐步運作實施。

(五)細化培訓環節,做到有章可循。在細化培訓方案的基礎上,重點做好四個環節的工作:一是制定《縣2011年新型農民培訓檔案管理辦法》,按照統一格式、統一內容、統一建檔的原則,分類指出了檔案重點整理內容,一期(次)一卷,單獨成盒,專柜擺放;二是制定了《縣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了資金的使用范圍和核算內容,嚴禁超范圍支出和收據白條列支,不得年終累計建賬,不得擅自改變資金用途等;三是制定了《關于做好新型農民培訓核定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做好新型農民培訓監管工作的意見》(濉新農培【2011】23號),嚴格了培訓程序及核定內容,逐一列出培訓中存在的不合格人員或違規問題,以避免在實施中有類似現象發生;四是規范教學管理,嚴把培訓教材關、授課教師關和培訓時間關。全縣訂購省統編教材4310本,免費發放農民轉移就業培訓讀本3600本,自編教材4200余本。同時嚴格按照省確定的分類培訓內容規范實施,授課教師均是中級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或省市新型農民培訓講師團成員擔任,嚴查培訓課程和培訓時間縮水現象,確保培訓時間。五是制定了《2011年新型農民培訓實施情況考核辦法》,細化了考核內容、計分標準和考核依據,用考核結果兌現獎懲。

(六)加強項目監管,保證培訓質量。在抓好項目公示、管培分離等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做好了五個方面的監管工作。一是嚴格實行第一堂課,切實掌握培訓動態。培訓機構必須遵守書面開班報告,沒有申請開班的,不予上報培訓人員。培訓開班第一堂課上,縣農委主抓培訓工作的同志到班,認真宣講培訓的有關政策,提出相關要求,核實學員身份,檢查培訓方案,了解農民的培訓需求等。二是嚴格檢查培訓臺賬,保證學員信息填寫規范。重點檢查培訓課程安排、學員登記卡與培訓臺賬填寫是否一致,學員簽字是否有代簽現象,各種信息填寫是否齊全以及多個學員使用同一聯系電話現象等。三是嚴格電話回訪,確保培訓真實性。按照要求,對6530人進行了電話回訪,重點了解了參加培訓情況、培訓時間、培訓內容、政策知曉度和農民參加培訓滿意度。同時,對發現的錯號、空號或停機等現象進行了核實,確保聯系電話暢通。四是嚴格現場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改正。培訓期間,隨時檢查培訓機構的培訓情況和學員參訓情況,真正掌握培訓機構的培訓真實性和實際工作開展情況,針對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及時提出整改意見。根據進度適時調整培訓計劃指標,推行動態管理。五嚴格檢查驗收,避免驗收流于形式。按照市農委安排,縣新型農民培訓辦公室會同財政局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驗收,對照考核表,逐項量化打分,并在政府網信息公開欄目對驗收結果進行了公示。驗收合格的,出具檢查驗收報告。針對驗收工程中發現的問題,再次進行了整改。

三、存在問題

(一)培訓組織難,參訓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農業專業技術培訓人員上,給推介農業新技術帶來一定難度。同時影響了培訓效果和培訓滿意度。

(二)宣傳工作有待加強,社會知曉度有待提高。因宣傳工作多限于第一堂課、發放明白紙、懸掛條幅、媒體宣傳等形式,參與培訓人員知曉情況較好,社會人員知曉度較低,必須利用下鄉趕集等形式大張旗鼓的宣傳。同時,培訓機構大多沒有按要求上報信息及相關宣傳文章。

(二)培訓檔案整理不及時。資金使用建賬、培訓資料整理等都相對滯后于同期培訓工作。

四、后兩個月及明年的重點工作

(一)加強督促檢查,及時做好培訓后的“回頭看”工作,查缺補漏,確保培訓工作完全落實到位。

(二)做好調研工作,摸清明年的培訓底數及培訓需求,確保明年的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大培訓宣傳力度,提高政策知曉率,讓新型農民培訓的惠農政策進入千家萬戶,使廣大農民有機會得到公共財政陽光的普照。

(四)加大監管力度,規范操作運行,確保新型農民培訓工作制度化、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