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業發展工作匯報

時間:2022-12-29 03:01:21

導語:鄉鎮農業發展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農業發展工作匯報

我們鎮發展生態效益,實施生態興鎮戰略,發展第三產業,給力農業添彩,推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升級,促進基層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基層經濟增長點的重大舉措,是我們鎮創新發展模式的戰略性選擇,是全面提高城鎮競爭力的重要環節。

一、鎮實施生態興鎮戰略的大發展

我們鎮確定了生態興鎮戰略,積極發展生態觀念,按照農業發展生態工作理念,實現生態全面發展。一是優化發展環境,出臺鼓勵生態發展的優惠辦法,進一步優化服務機制,加強協調溝通,努力實現生態經?;?。二是發展生態建設。圍繞建設生態環境基地目標,加快規模專業鎮場項目規劃,積極抓好生態廣場、生態城鎮等一批在環境建設的續建工作,新上了蔬菜配送中心、進一步盤活資源,提高效益。使我鎮變成環境發展鎮。三是加快生態發展。積極培育生態服務鎮,啟動了生態建設,規劃建設專業生態配送中心,發展壯大生態農業,積極開展生態服務,優化生態環境,以生態帶動物流。四是搭建開放生態發展平臺,形成全方位合作新格局。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充分發展生態資源優勢,推進園區生態建設。真正做到遠抓林果近抓牧,當年抓好經濟作物,全力發展生態農業。

二、推進生態互動,增強發展活力

新型城鎮化是一個城鎮向經濟強鎮跨越的必由之路,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關鍵,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引擎,是財政增收的重要保證。一個地方的發展,必須有一批經濟項目作支撐,沒有項目就沒有投入。我們鎮堅持以城鎮化、生態化和農村現代化為載體,實施“生態興鎮”戰略,促進了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一是“生態互動”成效明顯,重點項目取得突破。抓住產業加快轉移等有利時機,實施“生態互動”發展戰略,制定落實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建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工業企業,扶持生態企業發展,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提升生態興鎮競爭力。三是引導扶持全民創業,我們鎮出臺各項優惠政策,營造尊重、崇尚創業的社會氛圍,鼓勵引導生態企業專長創業,做到了公司+農戶+基地,引導城鄉居民開拓創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激活內動力;教育引導創業者圍繞產業上項目、創大業,向“專、精、特、新”方向邁進,逐步把小產品融入大產業。同時選準保護地、經濟林、牛羊禽的發展,結合實際上項目,結合市場做文章。

三、水土保持工作開展及綜合效益情況

近年來,我鎮廣大干部群眾和水利部門認真貫徹“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堅持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與治窮致富相結合,長、中、短期效益相結合,工程措施、林草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相結合,共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條,累計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平方公里,其中條小流域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平方公里,整修水平梯田萬畝,壘谷坊壩萬道,挖魚鱗坑萬個,造林萬畝,其中經濟林萬畝,水保林萬畝,用材林萬畝,風景林萬畝,種草萬畝。

一是經濟效益。在小流域治理中,通過興修梯田、條田、改造灘地、發展經濟林,實行果糧間作,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產出率和商品率,全鎮治理程度達70%、年人均糧食產量公斤、年人均純收入元以上的優質高效小流域已達多條,其土地利用率和商品率都分別達到80%和60%以上。大規模植樹種草和封育治理促進了養殖業的蓬勃發展;隨著治理區綜合治理開發初級產品基地的建立,促進了地方果品加工廠、飲料加工廠、肉食加工廠等企業的興起,形成了“市場連企業、企業連基地、基地連產品”的水保產業鏈,經濟效益非常顯著。

二是生態效益

經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植被覆蓋率顯著提高,林草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比例由治理前的30%提高到90%,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0%提高到40%。水保工程的興建、林草面積的增加、涵養了水源,保持了水土,提高了有限水資源的利用率,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攔沙減洪效益顯著。

三是社會效益

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解決了農村“三料”俱缺的問題。環境的改善,物質的豐富,收入的增加,農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質也得以普遍提高。水保產業的形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城鎮就業及再就業提供了更多的崗位。隨著農村經濟的增長,購買力的增強,消費檔次的提高,激活了農村消費市場,小流域治理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F在出現了山綠水清、經濟繁榮、安定團結的新景象。為解決鎮村人民的貧困問題。近些年來,在水利部門的支持下,利用本村大面積荒山資源,開展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人均糧食由治理前的公斤增加到公斤,人均純收入由元提高到元。

四、主要措施

一是領導重視,真抓實干

領導重視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關鍵,縣委、縣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了水土保持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各級政府每年兩次向同級人大專題匯報報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有水土流失治理任務的鄉鎮明確規定,把水土保持工作納入鄉(鎮)、村三級領導干部任期內的政績考核內容,層層簽定責任狀使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落到實處,年終由縣委、縣政府組織考核,依據考核結果論功行賞,決定領導干部的降免升遷。

二是科學指導,提高質量

我鎮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加大水土保持治理開發科技含量。在工程措施上,注重坡改梯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并根據土質、土地類型等特點,使機耕路、田間道、林草帶、農用梯田、林草整地、水利工程有機聯系起來,形成蓄、引、漫、排相結合的坡面工程體系,并逐級修筑溝頭防護、蓄水池、谷坊壩、塘壩、截潛流、排灌渠系等蓄、引、揚、挖相結合的溝道工程體系;在生物措施上,充分考慮當地的水資源條件、群眾利益和生態環境的要求,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灌則灌,宜農則農,宜草則草,形成成網、成片、成帶的生物防治體系。創造和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如干旱陽坡水土保持造林技術、山區“三用路”設計與施工技術、山地微灌技術、地埂生物配置技術以及薄膜覆蓋、穴施肥水、毛根蹬瓶、固體水、營養袋等先進實用技術,使果樹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同時,積極推廣、引進和繁育贊皇金絲大棗、薄皮核桃、日本甜柿等名、優、特林草品種,為參與市場競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是樹立典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針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社會性和群眾性特點,我鎮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精品示范工程建設。針對山區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區域化分布的特點,在不同的類型區選出示范小流域,提出優化的治理模式,目前,全鎮已建成條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樣板,多個治理示范片,形成以小流域為代表的丘陵區治理模式、以小流域為代表的自然風景區治理模式共種治理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高科技、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精品工程。

五、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一是服務新農村建設,發展特色農業。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取得突破,破解了交通制約瓶頸。繼續加快“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組織指導好農戶和企業拓展農產品鎮,搞活農產品營銷。堅持重點推進、全面鋪開,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支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引導農民工參與生態互動項目,培育農業鎮主體,促進了全鎮生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