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綜合改革工作匯報

時間:2022-07-31 04:44:36

導語:供銷社綜合改革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銷社綜合改革工作匯報

一、 整體情況和推進舉措

我市2016年被確定為全省綜合改革試點縣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部署,穩步推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順利實施。經市委常委會通過試點改革方案。2016年12月按照正科級建制成立監事會機構,任命了監事會主任;成立資產管理委員會,啟用了市供銷總公司;組建了聯合社;把市“三名”組織建設交由市社管理并全省領先的成立了“農合聯”;改造升級基層社3個,恢復重建2個。

(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我市確定為試點縣以后,市社明琦主任多次主動向我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匯報國家、省、市改革精神。我們高度重視,市改革辦牽頭成立了由我任組長,供銷社、農業局、扶貧辦、市場監管局、財政、土地等部門領導為成員的供銷社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起草修訂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經多次征求意見后,上報省社綜合改革辦公室審定后,我們以兩辦的形式下發了我市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為了切實抓好試點改革工作,我們每年把供銷社綜合改革工作納入了全市重點工作考核指標體系,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在市長辦公會上專題研究討論供銷社綜合改革工作。并責成市督查室,每季度對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督察,年底進行考評,有力地保障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高質高效的穩步推進。

(二)政策上給予支持。近年來,為了扎實推進改革試點工作,我們在明確市供銷社為全市“三名組織”管理部門的前提下,相繼出臺了《市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市成立農合聯領導小組的通知》、《關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獎補資金的使用分配實施方案》《市供銷社成立資產管理委員會的通知》等這些政策的出臺,為我市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壓茬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資金上給予扶持。市委、市政府充分考慮到供銷社資產收益低、改革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的實際困難,2017年協調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為29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了12.245萬元貼息貸款,極大緩解了合作社發展資金不足的困難;我們在市財政資金特別緊張的情況下,每年額外為供銷社增加了一部分辦公經費;同時,每年單列200萬元獎補資金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創新實踐 穩步實施,三大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按照吉發[2015]18號文件《關于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實施意見》中“聯合社要履行基層社改造、強化市場運營等職責,組織、指導、服務并構建新型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要求,我們有序推進基層社分類改造,加快體系建設,以組織管理體系、行業指導體系和經營服務體系“三大體系”組建主線初步形成。

1、組織管理體系有所創新。一是健全了監事會機構。按照綜合改革文件要求,經市社請示上報,我們批復組建了監事會,配齊了監事會領導組織,充分發揮項目監督、重大事項決策等作用;二是提升了管理職能。明確了監事會管理職能,重點突出了對社有資產的監督職責,確保社有資產不流失;三是優化了機構職能。創新管理體制,優化了機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改進了管理方式,逐步形成了科學合理、協調規范、運轉高效、公正透明的組織。

2、經營服務體系有所創新。我們在市供銷社成立了社有資產管理委員會,重新啟用市供銷總公司,強化資產經營,實現了社企分開、政企分開,完成了從管資產到管資本的轉變,掃除了體制機制層面的發展障礙,為確保社有資產保值增值提供了有力保障。市資產管理委員會成立后,積極開展工作。對20個基層社、15個市以上公司進行了清產核資,進行登記造冊,建立資產臺帳,做到了產權清晰,為以后盤活社有資產擴大資本經營夯實了基礎;積極引進合作伙伴,通過聯合合作,推動農資服務網絡建設,以市供銷社農業物資配送中心為依托,在鄉鎮設立農資銷售服務站。目前已在18個鄉鎮聯合當地經濟人、和經營業主建立了農資服務站點,年銷售化肥4.2萬噸。

3、行業指導體系有所創新。一是成立了縣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2017年9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18個鄉鎮黨委書記及100名合作經濟組織管理人員參加的我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成立大會,我主持了會議,彥峰市長代表市委、市政府講話,省社于國庭主任對我市農合聯的成立表示祝賀并對農合聯建設提出了希望。農合聯的成立標志著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了“家”,有了自己的管理組織,真正讓農民主體“聯”起來,合作經濟組織運作“實”起來,涉農資源“統”起來,使“聯合會”成為農村家庭經營和商品流通的服務綜合體、農業一體經營和服務產業的利益共同體、農業公共服務和政策實施的供給中介體,為進一步促進我市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發揮積極作用。二是開展了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大調查。按照《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標準》,我們開展了一次全市合作經濟組織大清查,逐鄉、逐村、逐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情況進行全面摸排、梳理,把全市253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劃分4個檔次,為全市規范管理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奠定了基礎。三是出臺了考評獎勵辦法。為了加強我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管理,我們制定了《獎補資金分配實施方案》對管理規范、經營狀態良好、行業信譽優良、帶動能力強、扶貧參與度高的優質“三名”組織給予一定的扶持資金獎勵,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以此來帶動、鼓勵、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四是開展新型農民社員培訓。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我們市加大農民社員的培訓力度,去年舉辦培訓班6期,300人次,今年計劃培訓400人次。通過培訓農民社員實用種植技術水平得到了提升,開闊視野,增強脫貧致富信心。

(二)夯實基礎 提升功能,基層組織服務能力得以加強

1、分類改造,激發基層社活力。一是項目資金扶持改造。我們大力支持市供銷社積極爭取國家、省級項目扶持,借勢改造有資產、有經營、有服務的基層社。市舍力鎮供銷合作社通過對外合作投資300萬元,開展日雜、百貨、農副產品等的經營,2017年實現銷售額1200萬元;新建的平安鎮供銷社,投資500萬元,新建交易大廳一棟3000平方米、庫房兩棟1440平方米,改建辦公室840平方米、硬化地面1320平方米、建圍墻260延長米、電子交易、電子監控設備各一套、打深水井一眼、電動大門一處,2017年,供銷社收購高粱3000噸、玉米5000噸、笤帚糜子350噸,交易額達1700多萬元;二是與能人合作新建基層社。以玉龍笤帚糜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重新成立的新荒供銷社,利用新荒泡、月亮泡水資源開展農副產品經營活動,2017年收購蒲黃10噸、蒲絨200噸、笤帚糜子100噸,高粱100噸,銷售額達150多萬元。三是開放辦社引進項目恢復重建紅崗子供銷社。引進民營企業合作重建了紅崗子供銷社,合作方先期投資1000萬元,新建的綜合服務大樓已完成了主體施工和整體裝修。近期再投資500萬元開展農產品收購、農資超市、科技服務、代繳代辦、文化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服務站,全力打造一流的新時代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通過對基層社不同方式不同重點的改造,使供銷社部分傳統業務得以恢復,基層組織體系更完善,進一步激發了為農服務活力和動力,增強了為農服務能力。

2、因勢利導,組建聯合社。我們以新平安鎮艷峰笤帚糜子農民專業合作社、安光鎮玉龍笤帚糜子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聯合兩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平安鎮笤帚糜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玉龍笤帚糜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懸掛了統一標示,實現了“統供、統銷、統控”,有力推動農民專業社實現了二次聯合和產業橫向聯合,進一步強化了供銷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提升了為農服務能力。通過二次聯合合作,規模種植面積從原來的490畝發展到現在4500畝,帶動農戶220戶。

3、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推進農村規模經營。2017年,我們依托龍頭企業領辦創辦、能人帶辦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立足本地資源特色經辦各類專業合作社49個,帶動6351戶農戶參與規模經營,全年土地流轉面積17140畝。安廣鎮粘玉米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10060畝,金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200畝、訂單水稻種植面積3萬畝,安廣民意專業社流轉土地1880畝。通過土地流轉,部分專業社實現了規模經營,為創造特色業、品牌效益奠定了基礎。

4、興辦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服務能力得到加強。結合基層社改造工作的開展,我們在改造基層社基礎上積極創辦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目前通過專業社和日用品超市等興辦村級綜合服務站,全市各渠道興辦村級服務站105個。立足傳統的農資供應和農產品購銷服務,不斷拓展莊稼醫院、農機維修、科技咨詢等系列綜合服務,不斷滿足農民多樣化生產生活需求,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贏得了農民信任、社會認同的良好社會效益。

三、經驗模式

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我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明確市供銷社為全市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部門,通過不斷探索和完善推進,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的組建,為搭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指導服務新平臺,探索出一條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指導服務的新模式。

四、問題和不足

雖然我們在綜合改革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實力,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為農服務能力有了明顯提升,但仍存在基層社改造成員單一,農民參與度不高;底子薄、基礎差,發展投入資金嚴重不足;更新慢,人員老化,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這些都制約了綜合改革進程,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決。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綜合改革試點推進以來,有成功有不足,遇到的困難也不少,但改革不能停,還要繼續推進下去。要振作精神、堅定信念,加深精神領會、轉變工作思路,本著先易后難的思路把供銷事業做強做大。

(一)以問題為導向,完善農合聯功能和體系建設。在農村合作組織發展較快、運行較好、商業信譽較高、帶動能力較強、扶貧參與度高的2至3個鄉鎮試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加快農合聯鄉鎮體系建設;立足地域特色產業,適時組建水稻、香瓜等行業協會,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務共享,推動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帶動特產產業、品牌農業的發展。同時圍繞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需要,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入手,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增強服務能力。加快構建連接城鄉、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運轉高效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二)基層社廣開“社門”,充分吸收農民社員、專業社等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入社,真正辦成農民社員的基層服務組織。結合基層社改造,延伸拓展服務功能,開展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社)的組建工作,改造一個基層社就建設一個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社),把基層社建設成為服務范圍更廣、服務能力更強、服務方式更便捷的為農服務平臺。

(三)發揮社有企業作用,積極探索運作新模式。切實發揮供銷總公司資產運營、做強企業、為農服務的作用,圍繞打造龍頭企業、骨干企業,加快構建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探索引進社會資本,優化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推動跨區域橫向聯合和跨層級縱向整合,加大和域內外涉農龍頭企業合作,實現聯合發展和服務的系列化、專業化、規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