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甘南興十四村考察報告
時間:2022-04-03 12:09:00
導語:赴甘南興十四村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
2006年3月21日,地委組織部組織了百人考察團,到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進行學習考察,我們**鄉一行6人參加了這次學習考察活動,學習考察活動安排的比較細致,既有參觀又有交流,使我們對興十四村既有感官認識又對他們發家致富背后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有所感悟,既學得了經驗又看到了差距,也對做好我們加北鄉今后一個時期工作充滿了信心。
一、興十四村的基本情況
學習考察期間我們參觀了興十四村的展覽館、花園別墅區、富華集團酸廠、農機基地和新工業園區。通過解說員的介紹,才知興十四村原是1956年山東移民到此地所創建的新村,全村190多戶,955口人。近半個世紀來,興十四村在國家、省市縣有關領導和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帶領村民們在這塊曾經十分貧脊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在實現生態農業、機械化、水利化的同時,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依托高新技術,發展高新技生物工程、精細化工企業,實現了大的飛躍——把一個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基礎薄弱的貧困村,建設成為擁有8.7億資產、33家企業、1800多名員工、年產值近8個億,利稅5000萬元的大型企業集團——黑龍江省富華集團,其中控股的華冠科技股份公司成為全省第一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2004年集團各業總產值實現6.36億元,利稅總額382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1.32萬元,“被稱作是東北地區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國農村改革第二次飛躍的成功模式”的興十四村在全國率先步入小康村,被譽為“龍江第一村”,1999年被國家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的稱號,2004年富華集團被國家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04年7月又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全國首批工農業生態游示范點。2004年12月被中國質量萬里行評為成員單位等榮譽。
二、主要做法
一是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和帶頭人。1972年,23歲的付華廷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付華廷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靠機械化多開荒地。買農機沒錢。付華廷和黨支部一班人帶領全村人養了2000只羊,靠賣羊毛攢了幾萬元的家底。硬是自己組裝了兩臺拖拉機,這兩臺拖拉機一年就開墾了六千余畝荒地,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9年,興十四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機械化解放了勞動力,種地用不了多少人。付華廷開始考慮農業基本建設。
當時,全村就兩眼井。付華廷領著全村人一口氣打了383口井。使全村1萬多畝耕地又全部實現了電噴灌溉。有了水澆地,興十四的糧食年產量以每年200萬斤的速度遞增。
興十四村的耕地過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華廷帶領全村青壯勞力,經過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畝貧瘠的耕地里,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沙土地變成了良田。
為了擋住風沙,30多年以來,付華廷帶領村民堅持植樹造林,累計造林1.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2%。萬畝人造林不僅成為萬頃良田的保護屏障,而且為子孫后代留下了一座“綠色銀行”,據估算,興十四的林木儲值已超過2億元。
2005年5月,興十四村被聯合國北北合作委員會冠名為“國際生態產業示范基地”。
二是興企辦廠增加農民收入。吃飽肚子并沒有使他們滿足。他們意識到,靠種地最多是個溫飽.興十四要想富就得辦企業掙錢。
70年代末,村子里辦個罐頭廠,把當地產的水果加工成罐頭。之后又辦起了酒廠、油廠、米面加工廠、農機具修配廠等小企業。這些小企業每年都能掙個幾十萬。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后,他們開始搞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的辦企之路。
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處理19噸鮮奶的乳品廠,這是當年全國第一家村辦乳品廠,投產當年就盈利65萬元。嘗到辦企業的甜頭后,1988年,建立了甜蜜素廠,用玉米生產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劑。投產后,產品供不應求;1994年,年產3000噸的檸檬酸廠,在興十四村落成。現在他們生產的檸檬酸產品已暢銷日、美等國家。
1996年興十四又利用檸檬酸廠的廢渣和作物秸稈,建起年產5萬噸的飼料廠;之后又建成啤酒專用糖漿廠等35家企業,組建了大型企業集團———富華集團,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其中有6項高科技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由于龍頭企業的拉動,不僅解決了周邊農民長期面臨的賣糧難問題,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興十四村和周邊村屯的玉米,富華集團以每公斤高出國家收購價2分錢的價格全部包銷。
興十四村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業收入只占全村總收入的5%,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都分別占到38%和57%。
三是依靠科技帶領農民致富。辦的企業越來越多,付華廷和村黨支部成員清醒的認識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礎,已無法把握現代企業的管理和市場的變化發展,必須借助“外腦”。興十四以10萬到20萬的年薪從哈爾濱、上海、浙江等地聘請了26位專家作科技顧問,投資60萬元在村里建起了兩座小別墅,供專家居住,使興十四村辦企業形成以生物工程產品和精細化工產品為主的高科技產品系列,多項新技術和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富華集團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富華集團還拿出上百萬元,選派幾十人到大專院校培訓進修。現在在富華集團工作的中高級技術人員有60多人。
四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現在興十四已經實現了“四化”:農業產業化。35家企業多以玉米精深加工為主;農區工業化,全村98%農民從事農副產品加工;農村住宅別墅化,80農民住上了20多萬的別墅;多數農民非農化。98農民不種地,2004年,興十四全體村民實現了農轉非。興十四村富了,僅有2%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其他人員均在村辦企業工作。全村116戶村民都住進了花園別墅,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100%。村民實行退休制和公費醫療,60歲以上的老人供給200斤大米,100斤白面,另外每月還享受80元的生活補貼。
三、下步打算
通過這次學習考察,使我們感覺到興十四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他們堅持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不斷增加科技含量,探索出了一條農副產品就地轉化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實現了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破解了三農難題。興十四村的很多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通過學習考察的經驗和我們加北鄉的實際,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我們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抓隊伍,建設一只帶領群眾致富的帶頭人隊伍。繼續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進一步提高基層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領導藝術水平,開展向付華廷學習活動,培育一批政治素質強、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能力強四強式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培養一批敢于吃苦,甘于奉獻、甘于吃虧、甘于為群眾謀利益的帶頭人。
——抓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一是農業方面。我們要進一步合理布局,壓縮秋菜面積,增加春夏菜保護地面積,加速結構調整的步伐,種植適應各村特點的時令蔬菜品種,發展商品薯基地,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保證綠色種植面積。對低產田進行改造,實施節水灌溉工程,達到雨天能排水,旱天能澆地,解決農民靠天吃飯的問題。二是畜牧業方面。實施“主輔換位”戰略,加快畜牧業發展步伐,充分利用現有的草場資源,積極為畜牧養殖專業大戶協調專項貸款和發展資金,使全鄉的畜牧發展逐漸成規模。發展特色養殖業,在五一村建一處100頭梅花鹿廠。三是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招商引資,興辦企業,培育財源,壯大集體經濟。結合**鄉實際,依托城區優勢,興辦凈菜加工項目,滿足城市人餐桌;依托養魚池和棚室小區,興辦休閑農業項目,成為城里人休閑度假體驗農村生活,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去處;依托農村獨有的笨字號產品,興辦禽畜精加工項目,對禽畜的各部位進行加工,形成品牌進入市場;依托加漠公路,興辦農副產品批發時常,成為各林業局的蔬菜集散地。四是土地實行產業化經營,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增加農民收入。2006年采取轉包等形式在**村進行試點進行集約化生產,總結經驗后在全鄉推揩。
——抓創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加北鄉被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試點鄉,重點加強鄉村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建設新鄉村;發展農村各項事業,開展“學比幫”活動,培育新農民;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打造服務型政府。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機遇,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修村級路37公里、農田路36公里、自來水入戶率100/100、住房改造1100戶、建老年公寓、休閑廣場等,經過努力把加北鄉建設為“功能分區日趨合理、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個性特色突出、生態環境良好、農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