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社區古城學習考察報告
時間:2022-06-24 11:18:00
導語:獨家原創:社區古城學習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全體人大代表和婦女代表共30人組成考察團赴楚雄彝人古鎮、大理古城進行了歷時3天的學習考察。針對我們社區打算建集資房、飲食城的計劃。對兩者的各個方面進行考察。
一、大理古城
古代
一千多年前,茶馬古道就是漢藏民族之間進行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而大理就位于茶馬古道的核心位置,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代的南詔國、宋代的大理國均建都于此,那時的大理就已經是中國同東南亞諸國進行文化交流、通商貿易的重要門戶,商業繁盛、脈搏強勁。
近代
清代的大理古城,最有名的便是西門外的“三月街”,也是大理延續千年的商品交易會,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會期七至十天,結棚為市,萬商云集。“三月街”起源于唐代南詔國時期,到宋代大理國時期,段譽的兒子段正興將三月街發展成為當時中國南方最大的馬匹、藥材交易市場。到了清代,有詩云:“昔時繁盛幾春秋,百萬金錢似水流,川廣蘇杭精巧貨,買賣商場冠亞洲。”足見其繁榮景象。
現代
再往后,大理古城的商業脈搏緩慢起來。一方面,茶馬古道早已被新興的交通運輸方式所替代,大理“對外貿易”的黃金地理位置被忽略掉了,“三月街”騾馬市場的繁榮不再。另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的大理,將煙草業作為了當時的骨干產業,當時的區域經濟發展主要來自現代煙草業的帶動。當時大理古城商業消費更多的是“內部消化”而非“對外貿易”,城小人少,古城商業脈搏一度低迷。90年代初,大理政府認識到將煙草業作為骨干產業,并非長久之計,開始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1995年,政府規劃,大理古城的建筑將統一建造在3層以下,其中大部分將以2層為主。到1999年,大理旅游業已初具產業規模,古城的業態構成也從這一時期開始發生轉變。由于游客到古城,一般都是從南門進入的,因此從南門進入,沿復興路,一路向北,賣生活用品的商店不斷被賣旅游產品的店鋪所替換。
到了21世紀,旅游業正式成為大理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并通過《天龍八部》、《蝴蝶之夢》等品牌大力宣傳,突出了古城的文化氛圍,使古城游客快速增長,也帶動了古城商業脈搏高速跳動。2002—2005年,是古城商業發展最迅速的4年。昆明世博會后的4年間,古城復興路臨街1層的門面,銷售價格一路由20—30萬元/間暴漲到50—100萬元/間,每平方米售價也從幾千元暴漲到2—5萬元不等,門面租金也從30—50元/m2/月漲到現在的100—200元/m2/月。古城的商業業態,零售以銀器、玉器、茶葉、民族文化商品(披肩、蠟染、羊皮畫、牛皮制品)為主,休閑以酒吧為主。在古城投資的,多為當地人,也有一部分老外。
現在
到2006—2007年,古城的租金略有下降,原因是商業氣氛太濃。民族+商業,洋人+酒吧,古城商業被這兩種形式所左右,旅游觀光業沒有跟上旅游商業的腳步。人們到大理古城,大多把這只當作一個去麗江的中轉站,逛街、走人,最多到洋人街再小泡一會,僅此而已。
用行內人的觀點,大理古城現在的商業份額已經接近飽和,或者說,當前主流業態已經接近飽和,缺乏高端的、精品的、時尚的商業元素,過度重復的商業業態讓所有參與的人都失去了競爭力,整個市場顯得疲態有加、后勁不足。
二、楚雄彝人古鎮
楚雄地處“彝族文化大走廊”的中心部位,是“滇西旅游黃金線”上的門戶,具有“一州連三市”(昆明、大理、攀枝花市)的區位優勢,是全國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
彝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有文字、歷法和獨特傳統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人口多達820多萬。彝族歷史人文資源十分豐富、博大、精深。在語言和文字方面的種類就有十種之多,用彝族文字寫下的文獻浩如煙海,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天文、歷法、歷史、地理、醫學、藝術等。十月太陽歷、虎宇宙觀、萬物雌雄觀、尊左尚黑、火崇拜、畢摩畫、畢摩經、史詩《梅葛》等對人類的科學史、思維史產生過重大影響。彝族支系多達50多個,每個支系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民俗文化、節日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因開發滯后,缺少一個展示平臺,致使這么豐富的民族人文資源,處在中國著名的“滇西黃金旅游線”上而不為游客所認知,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響應省、州市政府關于加強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需求,建設“中國彝族文化大觀園”的構想,于2004年底實施開發,在開發區原(宋)大理國“德江城”舊址上,率先拓建“彝人古鎮”旅游文化地產項目。
一、彝人古鎮的定位
彝人古鎮位于云南楚雄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永安大道以北、太陽歷公園以西、龍川江以東、楚大高速公路以南。占地約1740畝,總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總投資25億元,集商業、居住和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文化旅游地產項目,是可旅游、可商住、可經營、可買可賣、可賺錢的地產。彝人古鎮是以古建筑為平臺、彝文化為“靈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地產項目。該項目整體設計,分期實施,互為依托,分為前期(1、2期),已在2006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期(3、4、5、6、7期)的開發于2007年春動工,預計于2011年底全部竣工。“彝人古鎮”總體規劃設計要達到的效果:
1、展示彝族的人文文化。
2、展示彝族的建筑文化。
3、滿足旅游和居住的需要。
4、成為中國彝族文化大觀園的核心景區。
5、打造成一個中國西部影視城(拍攝基地)。
二、彝人古鎮居住要素
1、彝人古鎮西邊靠龍川江部分規劃為高擋別墅區,布置了云南民居半顆印、一顆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北京三合院、北京四合院一進院、北京四合院兩進院等,每戶面積230-900平方米。另外還布置了聯排別墅、雙拼別墅、獨棟別墅,每戶面積230-300平方米。共有三十多種戶型供客戶選擇。
2、彝人古鎮東邊靠太陽歷公園部分規劃為高擋多層住宅區,每戶面積80-150平方米,有四十多種戶型供客戶選擇。
三、彝人古鎮前期(1、2期)的旅游文化要素
彝人古鎮前期(即1、2期)占地243畝,總投資3.2億元,于2005年初動工已于2006年底如期開發成功,獲得了一致好評,成為楚雄旅游文化的新亮點。其旅游文化特色主要有:
1、水源廣場:水是生命之源,景因水活,廣場展示了彝族水的文化;
2、梅葛廣場:通過雕塑形式,再現了彝族創世史詩《梅葛》的精髓以及彝族先民太陽歷文化;
3、桃花溪:溪水碧流貫穿古鎮(1、2期)中部,通過溪上各式石橋、欄桿、水景設施等展示了彝族歷史上重要的史實和對歌習俗。
4、望江樓:是(宋)大理國“德江城”的標志性建筑,薈萃楹聯文化及書畫藝術,還可登高遠眺;
5、火塘會廣場:彝族是一個“尊左、尚黑”,崇拜火的民族,主要展示了彝族的火文化,是彝家兄弟踏歌娛樂的最好去處;
6、古戲臺:又名“彝風園”,主要用來展示彝族原生態的歌舞、畢摩特技及飲食文化;
7、德運廣場:通過“德運石”、《德運碑》等表述了(宋)大理國高氏相國的功績,突出了以德治國的理念,也號召世人不忘祖訓,以德為人,同時,為后期開發德江城找到了歷史依據;
8、咪依魯廣場:通過雕塑講述了《咪依魯》的傳說,展現了彝族人民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精神;
9、整個古鎮的建筑外觀集中展示了滇、川、黔、桂等省區彝族土司頭人的建筑文化。
四、彝人古鎮后期(3、4、5、6、7期)的旅游文化要素(品質)
由于“彝人古鎮”是一項大型的文化旅游地產項目,3、4、5、6、7期旅游文化要素主要展示為:
1、彝文化主題園(彝人部落):
(1)、展示彝族原生態建筑文化:如瓦房、土展房、垛木房、閃片房、毛草房等彝族民居建筑。
(2)、展示彝族原生態市井文化:在正大門入口規劃一條市井商業街展示彝族原生態市井文化,布置酒鋪(釀酒(白酒、米酒)工藝展示、彝族酒具展示、游客品酒活動);豆腐房(豆腐制作工藝展示及其它特色食品制作。刺繡房(織布、染布、刺繡工藝展示);木器、竹器、樂器、銀器、漆器、鐵葫蘆等工藝品制作和展示;藥鋪(制藥、看病)展示彝族的醫藥文化;茶鋪(制茶、品烤茶)展示彝族的茶文化等。
(3)、展示彝族原生態生活文化:在市井商業街北面規劃一個原生態村落,布置民居、打谷場、姑娘房、婚房、土主廟、村社廣場等生活環境,并通過碾米、磨面、紡織、刺繡、婚禮等活動展示彝族原生態生活文化。
(4)展示彝族歷史文化:采用雕塑的形式展示彝族歷史文化,如用一組從猿進化到人雕塑展示楚雄是東方人類發源地的歷史;用一組六祖雕塑展示彝族六祖分支的傳說歷史;用一組馬邦雕塑展示楚雄是鹽馬古道和茶馬古道的歷史等;
2、威楚樓(彝王宮):用于展示彝族大型的歌舞文化和服飾文化,與之配套的還有戶外火塘會廣場的原生態的歌舞,這將是中國彝文化歌舞藝術的精華所在。
3、畢摩文化廣場:即大型“火塘會廣場”。廣場設立畢摩文化長廊,廣場將集民俗文化和園林為一體,主要用于展示彝族的各種節慶活動。
4、土司府:土司是歷代封建王朝用于少數民族地方統治機構,也是上層文化較為集中之地,用于展示彝族的土司文化,是電影基地室內戲拍攝的場所。
5、德江城:為(宋)大理國名門望族相國高明量封地,在修建威楚城時,在西北二里建的德江城(外城),后成為“儼如山中宰相,后理國的政治中心”,現恢復“德江城”的風貌,展示(唐)南詔、(宋)大理國宮廷和民俗文化。
6、高氏相府:為二進院布置建筑,前院展示高家的相府文化和宗祠文化,后院用作婚宴館。
7、祖廟:彝族、有“六祖分支”、“九隆神話”之說,彝族民間有“土主崇拜”的習俗,設“六祖廟”用于彝族民眾對先民、對祖先崇拜,成為廣大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場所。。
8、廟會廣場:廣場東邊是祖廟,西邊是高氏相府,廣場邊設有戲臺,該廣場是室外戲曲和歌舞活動場所。也是廟會活動場所。
9、清明河:河寬8-12米,可劃船,水較深流速較慢,主要展現江南水鄉風韻。
10、茶花溪:溪寬2-2.5米,水較淺流速較快,主要展現西部古鎮水鄉風韻。
11、游客酒店住宿接待區:在“彝人古鎮”中規劃一個酒店住宿區,該酒店區規劃五星級會務酒店300個標間、三星級產權式酒店300個標間。另外三期和四期德江城中布置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客棧式40院,每院客棧式“會員酒店”標間25-30間,共計1100個標間。加上一、二期已建成的400多標間,建成后的彝人古鎮每天將能夠接待4000多游客住宿。
12、大型彝族特色飲食區:在三期規劃一個大型飲食接待區,布置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餐館8院、獨棟式餐館三至五家,主要接待旅游團隊。另外德江城內每隔一定距離布置一家中小型餐館,接待旅游散客。
13、旅游商品集散地:彝人古鎮的部分街區將打造成云南最大的旅游商品集散地。古鎮的部分街區建成后,將集旅游商品加工、批發、直銷、零售于一體,每年在該區域舉行二至三次全國性的旅游商品展銷會,成為今后云南乃至全國旅游商品交易的最佳區域。
14、各種文化雕塑:彝族民間的很多生活情趣及很多民間傳說故事用雕塑的形式來展示。
15、其他旅游要素:飲食文化街、古鎮水系、水系兩邊的酒吧、茶室、小吃街、洋人街、民族手工藝品街、旅游商品街、彝人競技館、彝人水療館、彝家婚宴(可在高氏相府考慮)、彝族醫藥一條街等旅游元素都要在彝人古鎮中體現。
五、彝人古鎮總體建成后的前景
1、彝文化唯一性:古鎮建成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展示的人文文化會讓游客流連忘返。人文旅游資源與自然風光旅游資源不一樣,人文旅游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具有重復性,而自然景觀景點對游客的吸引具有單一性。“彝人古鎮”要突出彝文化并在古鎮薈萃與展示,讓商住和游客體驗博大精深的彝文化,集中體現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唯一性,彝人古鎮必成為“游云南必到之地”。
2、彝人古鎮的無限魅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旅游資源會象礦產資源一樣的緊俏。特別是人文旅游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據經濟學家考據,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均GDP(中國2005年的人均GDP已達到1740美金)的不斷提高,有專家預測中國的游客在未來6至8年內將由現在總人口的17%增至30%(2011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金),可想而知,就目前的旅游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游客增長的需要,彝人古鎮的建設具有超前性。
3、區位優勢:昆明的后花園、“滇西旅游黃金線”上的第一站。目前,這條旅游線上的旅客已達到1000萬人次,按目前的增長態勢,到2010年,該黃金旅游線上的游客將達到1800---2000萬人次。
4、符合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古鎮建設響應了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正在大力推廣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彝人古鎮”建成后,每年游客可達到200萬人次,“彝人古鎮”旅游文化與商住相結合的“高爾夫球場”開發模式,將為云南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很好推動與示范作用。
綜上所述,我認為楚雄彝人古鎮更具有商業價值。各方面環境比較適合我們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