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人員建國60周年優秀征文
時間:2022-09-30 10:45:00
導語:辦公室人員建國60周年優秀征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78年5月19日,《新華日報》第3版的“讀者論壇”欄目刊發了我的一篇時評習作。事后聽人介紹,這是粉碎“”一年多來,該報首次發表的批評性時評。
那個年代,中國人仍生活于物質匱乏、供不應求的狀況之中,糧油鹽煤等許多生存生活用品得憑票證限額購買,衣食住行等許多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也是十分緊缺、求之不易,洗澡這一日常生活中的必須便是其中之一。
那時候的公共浴室條件不好,卻天天人滿為患。老百姓的住房狀況又差,夏天還能在家里湊合著對付,其他的大部分日子只能趕到公共浴室去扎堆,洗澡開后門的現象也就屢見不鮮了。
1978年5月的一個星期天中午,我去離家不遠的一家浴室洗澡。照例擠在浴室緊閉的大門外等候到點開門,進得門后照例見到了“紅光滿面”的主任、“熱氣騰騰”的科長等已從后門進入的“特殊浴客”……聯想到剛從報紙上看到的一則革命領袖不搞特殊化的故事,感概系之。洗完澡回到家,我一口氣寫下了時評《從列寧排隊理發所想起的》,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已被粉碎,黨報對此類批評性的時評或許可以開禁了——寄往了《新華日報》編輯部。文章從革命領袖列寧到理發店理發堅持排隊的故事說起,與我在公共浴室內外的所見所聞進行對比,批評了社會上的開后門現象。
老實說,我對這篇時評能在《新華日報》發表的期望是微乎其微的。按照我當時的思維定勢,在全國上下大力宣傳“抓綱治國”大好形勢的背景下,媒體上是一片鶯歌燕舞,我的這篇時評就不免有點兒不合時宜了。
沒想到幾天后的5月20日,同事打電話告訴我:“你的一篇文章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真是喜出望外!連忙找來報紙——《“特殊浴客”從何而降?》——醒目的標題極富沖擊力地撲向我的眼簾。標題改得太妙了,起到了畫龍點晴的效果,雜文的味兒也更濃了。再細看,除了末尾一小段被刪掉外,基本未作其他改動。文末還配了一則“編者的話”,其中寫道:編完了《“特殊浴客”從何而降?》,又聯想到一系列的“特殊”:“特殊旅客”、“特殊顧客”、“特殊病員”……諸如此類,在某些人看來,似乎無關宏旨。但是,想一想列寧為什么排隊理發,道理是不講自明的。不特殊是共產黨人、革命干部的特殊品質,報刊上已介紹不少,為什么有些人對此就無動于衷、我行我素呢?是不是開后門、鬧特殊成了癖好?須知這不是光彩,而是恥辱。愿一切喜歡扮演“特殊”角色的人們,處處、事事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出現。
文章及編者的話在泰州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文中所說的那家浴室的主管部門泰州市商業局黨委專門發出了《關于立即組織討論<“特殊浴客”從何而降?>一文的通知》,要求本系統職工正確對待批評,聯系本單位、本部門的實際對照檢查、開展討論,還研究制定了有關整改措施。對此,《新華日報》又進行了題為《舉一反三吸取教益》的跟蹤報道。
據時任泰州市委宣傳部通訊報道科科長的湯順培同志介紹,這篇時評及編者的話也在省內引起了反響。在新華日報社召開的通訊報道工作會議上,與會者對《新華日報》刊發這篇時評的識見予以充分肯定,認為這是新聞媒體撥亂反正的一個信號,是粉碎“”之后黨報推行輿論監督的一種新氣象,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這篇文章本身。
時至今日,一些當年讀過這篇時評的同志還和我打趣:“你文章中寫的‘紅光滿面’的主任、‘熱氣騰騰’的科長到底是誰啊?你的文章把后門堵住了嗎?”他們還說,若是放到現在,“特殊浴客”之類已經算不上什么了……
三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年來,我因工作關系和興趣愛好,陸陸續續地寫了不少新聞評論和散文隨筆,但記憶最為深刻的還是這篇時評。因為,它是粉碎“”之后我對輿論監督的一次嘗試,是我對黨的喉舌勇于撥亂反正的一次真切體味。
- 上一篇:制造業技術創新研究論文
- 下一篇:非貨幣性交易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