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倫理維度

時間:2022-12-06 04:08:00

導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倫理維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倫理維度

三個代表”既有其真的維度,即它是中國執政黨建設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總結,又有其政治上的“善”的維度,即它內含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倫理追求和根本原則。在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過程中,不能不重視它的政治倫理維度

第一,從政治倫理價值觀的角度來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追求人民的利益與幸福。任何政黨都秉持著自己所特有的政治倫理價值觀,這是它對政治現象和政治行為的善與惡、好與壞進行評價的根本尺度。無產階級政黨是應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的解放需要而產生的,它的性質決定了它要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幸福作為自己最根本的政治倫理價值觀和道德理想。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因而也是現實政治價值的主體。由此,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幸福。在總結巴黎公社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經驗時,馬克思提出了無產階級在執政條件下的政治道德價值觀:人民公仆掌握無產階級政權,“應當為組織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代表,它始終堅持把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作為最高的政治倫理原則。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不斷對自己的政治倫理價值觀進行總結和提煉。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提出共產黨人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后來又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黨的根本宗旨。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并要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黨對自己所堅持的政治倫理價值觀的最新提煉和表述。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人民的愿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已經執政半個多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政治倫理上愈來愈成熟、愈來愈自覺。

第二,從政治倫理關系來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揭示出了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歷史上,有見識的統治者或者為其代言的思想家都懂得統治者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是“舟”和“水”的關系。“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統治者的江山必須依靠人民群眾。但是由于統治階級在利益上與人民群眾是根本對立的,即使他們在主觀上做多大的努力,都難以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中國共產黨與以往的任何政黨都有著根本的區別,它來源于人民,依靠于人民,并為人民所用。它除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然而,在執政條件下,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畢竟存在著領導與被領導,施政與施政對象的角色分工,而且由于腐敗現象的存在、社會結構巨大變遷等主客觀因素,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仍然存在著脫離人民群眾的可能與危險。早在八十年代,鄧小平同志就敏銳地指出,在執政條件下,黨脫離人民的危險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今天,這句話更加具有警示意義。如何保持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如何使黨不脫離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必須加以認真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對這一課題的一個科學解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給我們傳達出的一個主旨思想就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要通過自己的執政來促進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使中國共產黨成為最廣大人民利益和幸福的真正代表者和維護者。這是保持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根本。總書記要求中國共產黨要做到“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是對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政治倫理關系的鮮明而生動的表述。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政治倫理關系,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利益關系,利益是政治倫理的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權力關系,中國共產黨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是人民授予的,所以必須為民所用;三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利益和權力關系決定了他們之間存在著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沒有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監督,就難以保證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在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中,人民群眾是利益的主體,是權力的主體,是監督的主體,而中國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實現者,是權力的被授予者,是被監督者。

第三,從政治制度角度來看,實現“三個代表”的關鍵在于加強制度倫理建設。要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蘊含的政治倫理價值觀和這種政治倫理關系得到實現,就必須依賴于制度倫理的建設。鄧小平同志曾對制度倫理的意義進行了深刻的揭示,他指出:“這些方面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也就是說,制度倫理是政治倫理的首要問題,它決定著政治組織和個人的政治倫理狀況。因此,要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真正確實地得到貫徹,就必須把制度倫理建設放在重要地位。進行制度倫理建設,首先是要推進民主法治建設。在現代社會,一定社會政治倫理水平與該社會民主化、法治化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即民主化、法治化程度愈高,政治倫理水平愈高。其次是要加強一系列具體機制建設。要通過權力運行機制的建設,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要通過用人機制的建設,舉賢任能,實現政治的清明昌盛;要通過道德立法建設,把政治領域體現公共意志、表達公共利益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原則法規化,賦予道德以法律所具有的約束力和強制力;要通過道德監督機制的建設,使社會輿論和媒體行使其對政治決策和政治人物的監督功能,提高政治倫理的水平。再次是加強黨內民主建設,增強黨的活力,變革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使黨的領導和執政都轉到法治的軌道上來,實現依法執政。

第四,從主體角度來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呼喚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道德建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主體是中國共產黨人。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賴于中國共產黨人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這是實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觀條件。提升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道德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塑造共產黨人的新型政治道德人格。政治道德人格是個體所具有的穩定的、綜合的道德心理特征,是個體道德素質狀況的集中體現,是道德主體自律的前提條件。當前,我國政治領域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政治道德人格的缺失。一些政治行為個體不受政治道德約束,喪失了對政治道德價值和理想的追求,貪婪地追求利欲、權欲的滿足,其極端表現為政治人格的完全異化,即政治“雙面人”的出現。塑造新型的政治道德人格,有兩條根本的途徑,一是加強政治道德教育,在全黨尤其是領導干部中間進行系統的、科學的政治倫理價值觀的教育;二是加強政治道德修養,要求政治個體通過學習、反省和踐行,主動進行自我道德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培養道德理想,增加道德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