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五大挑戰

時間:2022-03-10 02:40:00

導語:“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五大挑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五大挑戰

過去五年,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專家指出,今后五年,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能否經受住這些考驗,直接關系到“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能否繼續保持既快又好的發展趨勢。

挑戰一:資源成為發展“瓶頸”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國家電網公司20個省級電網的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華北、華東、華中電網最大用電負荷分別比去年全年最大用電負荷增長17%、24%和15.4%。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資源的基礎上,而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恰恰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

“如果不改弦更張,當前已經難以為繼,更說不上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現代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在“21世紀論壇”2005年會議上指出,中國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有許多有利條件,但也面臨資源約束的突出問題,必須走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挑戰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今年上半年,中國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2.5個百分點;同時虧損企業虧損額上升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57.8個百分點,創1999年以來最高水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權威人士指出,許多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低端產品比重較大,難以適應成本上升和市場需求變化。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中國發明專利授權中四分之三為外國人所擁有;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10家電子信息企業,其5年申請之和僅相當于美國IBM公司1年申請的專利數量。由于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少行業存在技術“空心化”危險。

“在經濟、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勢下,技術創新已經取代自然資源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科技部副部長尚勇在不久前召開的“自主創新與區域經濟結構調整高層論壇”上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必須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實現從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型向自主創新型的戰略轉變。

挑戰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最新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顯示,目前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個經濟區域的規模已經占到全國經濟總量的48.6%左右。從東部經濟三大板塊,到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區域經濟由非均衡增長到互動協調并非一路坦途。

“十一五”期間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仍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這一核心問題。目前東中西部人均GDP差距不斷擴大;外貿和利用外資不平衡,東部地區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不均衡,東部地區逐漸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在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上的調整緩慢等。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經濟運行與發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廣說,制訂區域協調發展規劃應從中部突破,承東啟西,使東中西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分工,各自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東部成為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生產和研發基地,中部成為各種專業化加工基地,西部發展基礎產業和旅游業。這樣,才能有利于區域間協同發展,有效發揮中國經濟整體效率,增強國家內在競爭力。

挑戰四:農民增收空間有限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1.5%,高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幅1.7個百分點。但是,由于今年農資價格上漲過快,糧食價格低于去年水平,農民種糧增收效果不明顯;再加上中央減免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稅等政策逐步到位,今后農民進一步增收將面臨一些新的困難。

目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局面并沒有改變,糧食再增產面臨著面積擴大、單產提高、財力支持、價格上調四個方面空間有限和氣候條件不確定的制約,農民收入的再增長,也存在缺乏新的增收渠道等問題。

糧食價格一直是影響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去年糧價出現較大幅度上漲,農民從中受益多達600多億元。今年糧食產量繼續增加,出現了“谷賤傷農”的隱患。對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指出,隨著糧食購銷市場的全面放開,國家應加強糧食宏觀調控,確保糧食價格基本穩定;發揮最低收購價的引導作用,加強價格監測,最大限度保護農民利益。

挑戰五:外部制約因素增加

國家統計局統計數字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024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3.7%,其中出口5464億美元,增長31.3%,進口4781億美元,增長16%。預計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38萬億美元。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貿易大國。但是,應當看到,我國還遠未成為世界貿易強國。同時,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后過渡期”,我國經濟將面臨更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和更多的“新貿易壁壘”,外部制約因素相應增多,可能影響我國的外貿增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部長盧中原認為,今后在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中,需著力促進外貿增長方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繼續實施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戰略,增強開拓國際市場和運用國際資源的能力。充分運用國際慣例,促進國內企業和產業增強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