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培訓體會

時間:2022-02-03 07:48:00

導語:赴港培訓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赴港培訓體會

學習借鑒思考

-----赴港培訓體會

2005年9月6-12日,我有幸參加了省婦聯、省人事廳組織的婦聯主席高研班,赴香港理工大學進行短期的培訓學習。在港期間,我們聽取了香港的政治、經濟環境及社會情況,走訪了香港廉政公署和平等機會委員會,與香港各界婦女協進會、新婦女協進會、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等婦女團體進行了座談,所見所聞,得到很大的教益,也受到很多的啟發。下面就香港婦女社團等有關情況談點認識和體會,并就借鑒香港經驗做好婦女工作,提出一些粗疏的思考。

一、香港婦女團體特點:

(一)、運作社會化。香港的婦女團體運作模式是基本建立在社會化基礎上,是不牟利的非政治團體。我們訪問的香港各界婦女協進會、新婦女協進會等完全是婦女自發成立的組織,資金來源基本是社會募集、捐助、發售彩票及開展培訓等活動收入和會員會費等組成。全港最大的婦女組織--由林貝聿嘉女士發起成立的香港各界婦女協進會資金有大部分就由首席名譽會長、名譽會長、副會長捐助。在人員組成上,領導層全部是熱心婦女事業的香港女性,她們大多由社會各界的優秀女性兼任,而很多的社會工作更是由義工擔任,有3萬多會員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就有6700多名義工。“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宣傳開放化。香港婦女團體的公益宣傳活動針對性強、生動活潑、直觀易懂,具有很強的感染效應。工作的人性化和針對性。在香港,我們所聞所見的、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宣傳方法便是發放宣傳資料。在我們所參觀的團體中,每個團體的辦公室門口,都放著隨意索取的免費宣傳單及培訓資料。宣傳資料的形式多種多樣,圖文并茂,但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在香港大街、地鐵、碼頭、公車上時處可見寓意深刻、美觀大方、引人注目的公益廣告宣傳畫,讓大家知道有困難可以找那些組織或團體得到幫助,希望獻愛心的人也都知道去什么地方捐款。各婦女團體還積極創辦各類雜志、刊物,如"新婦女協進會"創辦了《女流》,出版了《香港婦女檔案》、《婦女事務新里程──性別觀點主流化》等幾十多種書籍。

(三)、工作細致化。在對香港婦女團體的訪問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她們工作的人性化和針對性。她們根據不同社群的需要,如青少年女性、老年婦女、單親婦女、失業婦女等來開展服務活動,并且細分到新移民家庭、假單親家庭、雙殘家庭、低收入家庭、女勞工等。在組織內部設有對外開放的女性資源中心、會員服務中心、劃分細致的各類熱線輔導專室等等。在幫助提升婦女自信,使婦女的自我價值方面,一是開展各種團體輔導、成長小組的活動,幫助她們在心理上成長。二是開辦各種培訓班,幫助她們掌握職業的技能及生活、健康、溝通等多方面知識,培訓的內容都很新,如物業管理、社工工作、電腦操作、法律工作、心理輔導等。這些培訓班,有的收費很低廉,有的是得到政府資助的,如"自在人生自學計劃"就是由香港婦女事務委員會、香港公開大學、商業電臺和各婦女組織培訓機構共同承辦,鼓勵她們從封閉的家庭中走出來,幫助全港婦女活得更精彩。

(四)、手段科技化。在香港,幾乎每個女性團體都有自己的網絡組織。她們將各自團體的信息上崗,并同社會其它各資源網絡相聯系,利用網絡,互相交流,傳遞信息,互通有無,形成了一個資源廣大的社會支持系統,為團體或部門共同配合、相互協作來形成工作合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代化的網絡系統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務手段,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電子化婦女法律咨詢服務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它透過網絡鏡頭,執業律師在各自律師事務所就能為婦女提供法律咨詢和幫助。

二、借鑒和啟示

通過幾天的學習參觀,我們對香港的婦女團體工作有了大致的了解,結合工作實踐,我認為至少在以下幾方面對我們有所借鑒和啟示。

(一)、構建社會化工作格局。婦聯作為群團部門,需要黨委政府的重視,更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當前,面對社會轉型期的重重矛盾,資金的不足、手段的欠缺、年齡的老化往往成為困繞我們工作的問題。如何創新工作方式,我認為香港的社會化運作體系就具有很強的可借鑒性,社會資金的運作、項目化的課題研究、開放性的義工服務都可結合各地實踐進一步進行探索。

(二)、更新宣傳推廣理念。宣傳的聲音直接關系工作的實效性、影響力和覆蓋面,我們的宣傳工作往往重視了對上的匯報,忽視了對下的呼應,如何利用各種方式各種媒體來宣傳我們的工作,擴大我們的影響,取得婦女的信任,讓婦聯的號召和聲音在各個社會層面,在每一個女性,在每一個社會成員中都有回響,應是我們努力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服務貼近婦女所需。"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是我們工作的宗旨,如何為廣大婦女提供她們真正所需、切實可行的服務,是我們每一個婦聯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找準她們需求,提高服務的針對性,用體貼細致的工作為每一名婦女提供形式各異、豐富多采的服務,真正讓女性的人生價值在學習中得到提升,讓婦聯組織成為女性的娘家。

(四)、注重培養青年人才。人才是事業的根本,婦女事業發展需要在領導層面有影響的女性聲音,需要大批熱愛執著于婦女工作的女性,在香港的各婦女團體都有"年青女性領袖培育計劃",通過培訓提升25歲以下年輕女性的性別意識和兩性平等的意識,提高她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競爭力,擴展國際視野。我們婦聯組織開展了多層次的女性人才培訓,但著力于培養未來的新生中堅力量仍有薄弱,可有意識加強。

(五)、增強維權可操作性。維權是婦聯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香港,最大的感觸是法律條文的可操作性非常強。如性騷擾在《性別歧視條例》中就有明確的定義,在釋義中詳細列明。而如何取證?法例固然沒有做出規定,但是平等機會委員會做了這方面的介紹,用通俗的方式告訴市民,如果遇到相應的情況如何求助:1.說''''不要'''';2.記錄下所有發生過的事情;3.取得朋友、家人或同事協助;4.如果有工會代表,可以與工會代表商量;5.向非政府組織的婦女團體尋求協助;6.把事件告知你的僱主;7.保留你的工作紀錄;8.向平等機會委員會作出投訴;9.認識更多你的法律權利,你可以找律師商量或向區域法院提出法律訴訟程序。這些資料不僅在網上有,而且印成了小冊子,供市民取閱。個人認為很值得我們婦聯組織借鑒。“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