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魏書生報告有感
時間:2022-06-05 08:44:00
導語:聽魏書生報告有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中國,要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關注人際關系,要敏于研究“人學”,要善于采用一系列辦法讓大眾從較遠的地方欣賞自己,久而久之,使大眾在不經意中把自己搬到他們的心坎上扎根。應該說,這是一條制勝之道。當代初為人師者是否應從這里得到啟示,我想該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對于語文教學本身,魏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采取了出奇制勝的策略。一般常人教語文或研究語文教學往往從“同處”著眼,從如何趨同方面著手,未教或未研究之前,總習慣于先定下一個方針、一個框來,然后按力索驥,依樣畫葫蘆。這樣的教學與研究,一般不會產生多大的“轟動效應”。魏書生不同。他和常人一下子拉開了較大的距離。他常常讓別人對他產生一種撲朔迷離、時隱時顯之感。他的教學總是從“異”處著眼,從“立異”上著手。比如以下策略和做法:
(1)一般人都是一課一課地教,而魏書生是“一學期的教材”“只有30多節課就講完了”。
(2)一般人都是對學生的作業精批細改,至多只不過是研究如何改法,比如是少作多改還是多作少改等,從來就沒有想到“不改”。而魏書生則是“1979年以來,我沒批改過一本作業,沒批改過一本作文”。
(3)一般人都是注重于對學生的學習考評與測試的。依常理,測試是十分必要的;不單是應試,即使是抓素質,也無法離開或摒棄考試。“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已成共同認識。而魏書生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他說:“除統考外,我沒有搞過測驗、考試。”
(4)一般人都是遵循課程標準,十分注重課時的,教師不上課堂,怎么說都不對,這是普遍認識。而魏書生居然不管這一套,他徹底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了。他說過:“十年來,每年還是要有四個月以上時間外出開會。”除節假日不算,這四個月多少還要占去較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對于一般教師來說,這簡直不可思議。
(5)一般人教課都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逐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而魏書生也是一反常理,讓學生“自學整冊教材”。效果是怎樣的呢?居然是新學期一開學就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期末考試”。照常規來看,這實在讓人感到太越軌了。
還有很多奇特現象,這里就不一一枚舉了。現在要研究的是,這種奇特現象產生了什么影響?之所以如此的根源又在哪里?
從影響說,目前人們對魏書生大致有兩種看法:一是以之為“怪”,魏書生是“鬼才”,他的語文教學是“怪味豆”,有很多破綻和漏洞,不值得普遍學習。一是以之為“神”,魏書生有“神功”,語文教學有“神效”,想學而難以學到。不管是貶也好,褒也罷,有一條是值得肯定的,即魏書生這個人和他的語文教學都離我們比較遠。他是縱向地走到了21世紀了呢?還是橫向地誤入歧途走進了“異國他鄉”?我想,我們目前還不便于下結論。魏書生畢竟是一個銳意進取的改革者,他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目前似乎對于我們的意義還不算大,大的則是在我們的常規天地中,他刮起了一股“反常規之風”,至少使我們看到了“別樣的人們”在走“異路”到“陌生的地方去”。這是一種新鮮感。這種新鮮感,在目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魏書生的探索至少要比那些沒有什么探索就匆忙自詡為教育家的“跨世紀的人兒”來說要高明得多。因此我主張,今天提出學習魏書生,就要學習他的銳意進取,敢于創新,善于標新立異的精神,而不要去學習他的一招一式,更不能因了他的招式的神鬼而全盤否定這樣一個少見的奇才。在中國,奇才,鬼才,實在是太少了。
再從根源上探究。魏書生語文教學之“奇”,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的“人”“奇”。沒有這樣的“奇人”,就沒有這樣的“奇教”。我一直以為,魏書生所以能像上述那樣施展奇術,徹底放手讓學生自學,根本原因在于,魏書生把他的學生看作是一代“小魏書生”。魏書生不同常人之處是同時有兩個魏書生在。一個是凡身肉體魏書生,一個是意念魏書生。意念魏書生始終依附在凡身魏書生身上并時刻指揮著活生生的魏書生的一舉一動,一思一想。魏書生初三時就停學了,他的語文能力是如何提高的呢?他從未說過有什么名師從旁指路,事實是有一個意念魏書生在指使凡身魏書生行動。凡身魏書生的成功就得力于意念魏書生的指導。現在,魏書生是教師了,他要把自己徹底變成意念魏書生,用自己成才的經驗來指導新一代“小魏書生們”的學習。他的學習語文的多種“系統”和規則活動實際上就是他個人從前學習語文的切實經驗,他把自己的自學之路變成了眼下的教學之道。所以我堅持認為,“奇教”完全由“奇人”而來。從研究魏書生上說,我們實在有必要研究他的這種變“自學”為“教人”的巧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