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七 人生之道(1)

時間:2022-04-21 09:00:00

導語:于丹《論語》心得之七 人生之道(1)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于丹《論語》心得之七 人生之道(1)

于丹論語心得

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他的這種人生軌跡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仍有許多啟迪意義。關鍵要看我們如何汲取這種智慧,來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價值。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

這種感慨在《論語》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著多少滄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長聯(lián)上聯(lián)一開始就說:“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下聯(lián)的對句呢,是“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孫髯《題昆明大觀樓》)。

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

杜甫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哀江頭》);劉禹錫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西塞山懷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這種強烈的反差,足以帶給人們強烈的心靈震撼,讓你愴然泣下。

難怪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發(fā)出那種無端之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在這天地幽幽,物序流轉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渺小的、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需要有一種什么樣的人生規(guī)劃呢?當然,這種規(guī)劃是艱難的,因為規(guī)劃本身已經意味著舍棄了很多。

就在孔夫子看著流水興嘆的同時,他也對自己,同時給他的學生,也給千年萬代的后人描述了這樣的一種人生軌跡: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

語·為政》)

這是一個粗略的人生坐標,在這個坐標上,有幾個重要階段被特別地強調出來。讓我們看一看圣人所描繪的這個人生坐標,看它對我們今天還有什么樣的借鑒意義。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每一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這一切要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guī)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孔子的“十五志于學”,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對學生的一種要求。

孔子自己經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說自己不是生下來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過是對古代文化、對古人所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

今天我們要建立一個學習型的社會,那么什么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呢?

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說法,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這顛覆了我們過去的認識。一直以來,我們以為導致思維改變的學習才是好的學習。比如一個觀點,一個理論,哪怕一個道聽途說的見聞,入乎耳,發(fā)乎口,可以再去講給別人,這就是一種學習。但是在今天,只有導致一個人整個價值體系重塑,行為方式變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會要求的學習,才是好的學習。

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現(xiàn)在的孩子已經不只是“十五向學”了,很多比五歲還要早就開始學習了。但是都學了什么呢?不少孩子會背圓周率,能夠背到小數(shù)點后很多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夠背長長的古詩,成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節(jié)目。但是這些對他這一生真的有用嗎?今天的向學還有多少是孔子所說的“為己之學”?還有多少能夠學以致用?

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最大的苦惱是信息太多,我們最大的難題是選擇的難題,因此就更需要有選擇、有規(guī)劃地進行學習。

“過猶不及”,這是孔子的觀點。再好的東西都有它的度,與其貪多嚼不爛,把自己的腦子復制成一個電腦的內存,還不如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一定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他所提倡的是這樣一種從容地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

我們現(xiàn)在的學院式教育有一個規(guī)范長度,但寬度卻可以改變。也許孔子提倡的這樣一種學與思結合的方式會給我們非常好的啟發(fā)。

經過這樣的學習、歷練,我們逐漸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這樣就走到了三十歲。

“三十而立”,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幾乎每個人到了這個年紀,都會捫心自問:我“立”起來了嗎?

那么怎樣才算立起來了?是否只要有車,有房,或者有了一個什么樣的職位就算立起來了呢?而立之年對于人的一生又有著怎樣重要的作用呢?

三十這個年紀,在今天,在這個心理斷乳期大大錯后的時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還被稱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樣判斷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否“立”起來了呢?對于“立”字,應該有什么樣的擔當呢?

大家知道,黑格爾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論。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比如在剛剛讀小學的時候,他相信太陽是明亮的,花朵是鮮紅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滿溫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終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沒有憂傷的。其實這就是正的結果。但是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比較強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歲剛剛步入社會時,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切都不盡人意,覺得成人世界欺騙了自己,覺得生活中滿是丑陋、猥瑣、卑鄙和欺詐。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小憤青”。這個時候,青春的成長有它特有的蒼涼,人必然表現(xiàn)出一種反彈。那么走到三十歲,應該是人生“和”的階段,就是既不像十來歲時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歲時覺得一片慘淡。

三十而立的這個“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會坐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