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愛民為本體會
時間:2022-10-20 12:50:00
導語:為政以愛民為本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封建政治充斥著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尖銳矛盾與對抗,套用一句先哲的話,“官視民為草芥,民視官為寇讎”,是封建官民關系的常態。但問題還有另外一面。作為傳統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統治者常常宣揚“重民”思想,提倡關注民生,關心民瘼,強調“為政以愛民為本”。這種觀念在清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如康熙帝在上諭中就多次提到,“朕事事以百姓為念”,并要求各級官吏要“念切民依”,“必使家給人足,安生樂業,方可稱太平之治”;“但操守廉潔,念念從愛百姓起見,便為良吏。”(《康熙政要》,卷一、卷九)
這種看似矛盾的歷史現象,其實也不難理解。一方面,任何一個略有頭腦的統治者,大抵都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知道“天下之治亂系乎民”;另一方面,“民本”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著巨大的影響,從《尚書》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到清初王夫之的“君以民為基”,“無民而君不立”等等,這些思想一脈相承,在封建時代一直同“尊君”觀念并行不絕。而這不能不在傳統政治文明中得到強烈的反映。
在清代名目繁多的“官箴”類著作中,宣揚“國家根本在百姓”、“為官一方,必為民出力”的內容,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其中包含著相當豐富的思想內涵,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曰“愛民”。有的書中把“愛民”提到治國理政的根本出發點的高度,所謂“朝廷設官,原以為民。官必愛民,乃為盡職”(徐棟輯:《牧令書》)。只有從愛民出發,才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常懷一點愛民之心,時時刻刻皆此念充滿于中,自然事事為百姓算計,有一民不被其澤,便如己溺己饑,安得無不忍人之政?”(《朱舜水集?問答三》)有了愛民之心,便能實心任事,勤于政務,不因一己的利弊得失而顧盼彷徨。金庸齋《居官必覽》稱:“充我懇惻愛民之心,盎然天地之初意,氤氤氳氳,盈滿于胸中,發而施之于政事。凡世俗之毀譽利害,休戚得失,一毫毋使芥蒂于心,以雜我正念。”(喬立君編:《官箴》,第396頁)相反,如果為官者缺乏愛民之心,只知謀一己之私,則不但會禍害百姓,殘民以逞,而且將會動搖政治統治的基礎。該書尖銳地指出:“乃居官牧民者,逞志作威,嚴刑聚斂,賤民如糞土,疾民如仇讎。非但我之一身,罪孽山積,獨不為國家根本之計乎?”(同上書,第462頁)
二曰“利民”。為官不但要“存愛民之心”,更重要的是要“行愛民之政”,也就是要在政治實踐中為民謀利,造福百姓。“利民”的要義是一切政治舉措,要時刻注意為百姓興利除弊:“膺民社者,不必廣求施濟,但詢其利害所在,害民之事,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利民之事,早興一日,則民多一日之安。”(覺羅烏爾通阿:《居官日省錄》,卷二)前引《居官必覽》中有這樣一段話:“一為民牧,一方生靈,皆系于我,庶幾夙夜焦勞,靡解厥職。民之所樂,我則遂之;民之所苦,我則除之。縱不能智慮畢周,躋斯民于衽席,然我為官一日,自當盡一日之責。”(《官箴》,第397頁)有的提出“官必好惡同民”的主張,“凡百姓所利,官亦曰利”;“百姓所苦,官亦曰苦”(袁守定:《圖民錄》,卷四)。也有的說,“事關民生”,應該“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蔣士銓:《官戒詩》)。官員們要以百姓之苦樂為苦樂,以百姓之是非為是非。雖然由于政治立場的不同和利益沖突的客觀存在,真正實行起來絕非易事,但能夠提出這樣的命題,并且作為政治道德與行政良知的追求目標,顯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思想意義。
三曰“親民”。在封建政治下,官民之間尊卑懸絕,等級森嚴。官吏們常常“倚勢作威,儼以官府自尊,驅民如羊,縱吏如虎”;而百姓們“見里長則面色青黃,望公門則心膽戰驚”。這種情況,往往造成封建時代“上下之情不通”,不利于社會治理。《圖民錄》強調:“凡上下之情,通則治,不通則不治。”“如官有所行,不能達所行之意于民;民有所訴,不能面達所訴之情于官,此上下不通也,不治也。”(卷三)因為只有官員們“平易近民”,“而后民得以盡其情,上得民情,而后可言治理也。”(卷一)在這里,居官者能否去上下之隔閡,忘一己之威儀,真正做一個親民之官,是能否實現政通人和的關鍵。汪祖輝《學識臆說》認為:“治以親民為要”,“親民之道,全在體恤民隱,惜民之力,節民之財,遇之以誠,示之以信。不覺官之可畏,而覺官之可感,斯有官民一體之象矣。民有求于官,官無不應;官有勞于民,民無不承。”(卷上)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放下架子,走出衙門,輕車簡從,體察民情。《居官必覽》批評官場流行的“迎送欲遠,稱號欲尊,拜跪欲恭,供具欲麗,酒食欲豐,騶從欲都,伺候欲謹”,以至“行部所至,萬人負累,千家愁苦”的惡習,勾勒了下面這樣一個“親民之官”的生動形象:“時屏騶從,巡歷鄉村,與山農野叟,歡然講論,察訪輿情。不煩人迎接,不累人一啜一杯,務期民志常通,欲惡與共。”(《官箴》,第342、354頁)
四曰“畏民”。這里所說的“畏民”,不是指害怕老百姓,更不是說有關民生之事,一味畏葸不前,而是指對老百姓要時刻存有敬畏之心。晚清思想家王韜曾說:“勿以民為弱,民蓋至弱而不可犯也;勿以民為賤,民蓋至賤而不可虐也;勿以民為愚,民蓋至愚而不可欺也。”(《?|園文錄外編?重民》)只有對百姓心存敬畏,居官者才“不敢肆于民上,為所欲為”,也才能真正達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的境地。(方大??:《平平言》)《圖民錄》對這個問題說得更透徹一些:“居官臨民,以敬為本。”“敬則百姓受無窮之福,不敬則百姓受無窮之禍。凡貪婪暴虐,毒?j百姓,何一不從不敬生來?”(卷一)他們強調“畏民”的出發點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他們深深懂得,“民悅則久安長治”。有的書中還把“官不畏民”叫做“亂階”,意思是說,一旦官員失去了對百姓的敬畏,就必然無所顧忌,百計搜求,貪得無厭,弄得民不聊生。那樣,社會的動蕩也就要到來了。
上面所說的“愛民”、“利民”、“親民”、“畏民”,都是屬于封建意識形態范圍之內的觀念,都是對封建統治秩序的認知。那個時代官員的最高信條,不過是“為民作主”,做到“愚者覺之,弱者扶之,屈者申之,危者援之,缺者完之,隱然為一方保障,使一方之人,皆有所恃以無恐”(《圖民錄》卷一)。也就是替百姓當好主人,這與我們今天所要求的“民主”當然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但是,這些思想也有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沒有失去其現實借鑒意義。正如同志所說:“封建制度是壞的,但統治階級中也不是一無好人,盡管他們對人民的同情是有局限性的,但是那時的人民對這些人還是歌頌的。”
精品范文
1為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