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感想
時間:2022-07-14 05:17:00
導語: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感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順民心方能聚民力。從根本和長遠來看,惠民生方能順民心。保證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堅持經濟增長。兩會”只有不時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不時增進人民福祉,才干化民力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耐久動力,中國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會擁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得到怎樣解決,今年的兩會”恰逢“十二五”開局的歷史節點。新五年的民生藍圖”又將如何就此展開,給“兩會”注入了更深內涵,寄予了更多期待。也就是說,民生問題是最大焦點。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期待,已經從GDP財政收入轉到普通個體如何得到更多實惠,如何實實在分享改革發展效果上來。面對這樣的訴求,執政者兌現“今年給老百姓辦的第一件實事”將是未來更多、更大保證和改善民生行動的開端。
進入新世紀,實事求是地講。中國用10年時間完成了GDP翻兩番,連續逾越意、英、法、德、日,成為世界經濟規模第二大國,國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歷史性改變。而與此同時,一些和睦諧問題也擺在面前:房價攀升,物價走高,收入分配不盡如人意等。可以說,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現象依然突出,社會事業還存在不少欠賬,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領域仍有很多難題待解,特別是與2020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相比,與億萬人民不時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比,與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綜合國力相比,民生任務還很繁重,必需下更大氣力予以保證和改善。2010年,國GDP達397983億元,人均GDP達29748元,同期全國財政收入83080億元。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提升,既為保證和改善民生打下了物質基礎,也讓滿足人民合理的民生訴求、實現社會公平,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
黃金發展期往往與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的凸顯期、高發期相生相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一方面。意味著改革正逐步進入“啃硬骨頭”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大量的新問題新矛盾撲面而來。處于社會高速轉型期的公眾,也加速分化為不同的利益群體。另一方面,隨著公民意識、權利意識的不時覺醒,中國開始進入所謂“稅感”時代。從圍繞個稅起征點的繼續熱議,車船稅草案征求意見時的廣泛參與,再到社會輿論對小小“饅頭稅”高度關注,無不體現出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為自己爭取利益,積極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人們對改革發展的社會預期普遍提高,對分享改革發展效果的要求明顯增強的時代大背景下,執政者只有以更鮮明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回應民心所思所盼,讓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真正體會到民生的繼續改善,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和諧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干夠實現。
國的社會矛盾主要是發展過程中因利益訴求引起的人民內部矛盾,當下。解決好了民生問題,社會矛盾很大水平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問題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為導向的發展之路,就是要在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上下功夫。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績。
- 上一篇:入黨思想報告參考7則
- 下一篇:工商局黨建工作研討會講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