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社情民意學習體會

時間:2022-06-12 11:26:00

導語:政協社情民意學習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協社情民意學習體會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政協委員、各派和工商聯成員,通過政協反映社情民意的專門渠道,圍繞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向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及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和提出意見和建議的一項重要的經常性、基礎性工作。

1、社情民意信息的編輯特點和基本要求

全國政協社情民意信息的服務對象是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候補委員,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和全國政協主席、副主席、秘書長等。目前,政協信息主要有《政協信息》和《政協信息專報》兩種基本刊型。

“講話做文章要看對象”。全國政協信息特定的服務對象,決定了其編輯特點和基本要求。從形式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要求“一事一報”、“短小精悍、原汁原味”。“一事一報”,即一期信息反映一個方面的問題或內容,清楚明了。“短小精悍”,即不作長文章,行文開門見山,每期信息一般不超過1500字。“原汁原味”,即對信息只作文字和邏輯方面的整理,充分保持信息的原意;但也不是簡單的原文照搬。

從內容上,政協信息要求具有“宏觀性、建設性、時效性”。“宏觀性”,即反映的情況和提出意見、建議,要有宏觀的、全局的意義,而不是一般化的街談巷議,或個別人個別單位的具體問題。“建設性”,即提出意見或建議批評,不是簡單地發牢騷、挑毛病,即使是尖銳的批評,也是中肯的、建設性的,要符合派成員的角色和身份。“時效性”,即要跟蹤形勢,及時反映中央需要了解或需要中央了解的重要情況和意見建議。《政協信息》和《政協信息專報》內容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專報是向主管某領域工作的領導人反映情況和提出建議,針對性更強,內容要求更精練,領導人熟悉的情況應少講或不講;普刊的對象包括了各領域、各行業的領導人,領導人對非主管工作領域的情況了解未必詳盡,提出意見、建議時還應有適當的情況說明。

2、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應講求內容質量

加強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工作,關鍵是樹立信息意識和責任意識。機關具體負責信息工作同志要與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政府及司法部門任職人員、擔任特邀(約)職務人員保持密切的聯系,注重發揮他們的作用。要主動與他們保持經常性的信息溝通,注意收集他們在參與調研、座談以及各項會議活動中的意見和建議。要把反映社情民意工作與民革各種形式的活動最大限度地結合起來,經常不斷地發現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一是與民革的各種會議相結合。民革的全會、常委會、各種座談會召開以后,信息工作者要認真整理會議記錄,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如:2007年春,全國政協委員莊威在一次座談會提出“政府部門負責人不宜擔任政協委員”問題,他認為:一是難以履行民主監督職能。二是依托政協平臺為部門謀利益。三是提案自提自辦。為此,他建議:新一屆政協委員組成人員中,政府組成部門的負責人不宜安排擔任政協委員,而應吸納更多的人民團體和群眾組織的負責人加入到政協組織中。這條信息報送后很快被《政協信息》采用。

二是發生一些重大和突發事件時,主動地收集并反映信息。如,去年1月,民革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深圳證券交易所培訓中心高級經濟師何杰反映的一條題為“我國資本市場推出創業板的時機和條件已趨成熟”的建議提出:“新《公司法》和《證券法》頒布實施,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積極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后備資源豐富以及監管隊伍和經驗發展積累,都為創業板的推出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保證。”這條信息也被采用。

三是與調研視察活動相結合。調研考察活動是民革尋找信息的好時機。近幾年,民革中央每次撰寫調研報告時,都有意識地總結有哪些內容可以作為“社情民意信息”向全國政協信息局反映。如:2004年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周鐵農反映的“建議盡快解決鄉村債務問題”和“加快新疆引額供水工程建設,重視國際河流開發利用工作”的建議;民革中央副主席朱培康反映的“關于推動我國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等信息,以及2007年報送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建議”都是將經過深入調研、去粗取精、加工提煉以后形成的調研報告轉化為社情民意信息向全國政協信息局報送的。這些信息也很快被《政協信息專報》采用,并且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批示。

四是與各專委會活動相結合。幾年來,中央每年都召開經濟和科教文衛委員會議,在這些會上委員們就社會各個領域的熱點問題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稍加整理后,我們都作為社情民意信息報送全國政協。

五是將聯系黨員與了解民情相結合。廣大黨員長期工作生活在基層,對人民群眾想什么盼什么最了解,也最有發言權。通過黨員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是民革信息工作的最大特色和優勢。只有廣大黨員的積極參與,社情民意信息才能有源頭活水。

如:幾年前,一位原民革領導人的兒子邵大平同志給民革中央來信,反映“太湖污染嚴重,希望引起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民革中央領導指示,立即以社情民意信息形式報送全國政協信息局,被《政協信息》采用后,很快得到總理的批示,收到極好的效果。

六是不斷提高從事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同志的自身素質。民革中央領導同志要求信息工作人員要提高自身素質,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時,要多看一些報刊、文件材料,多關心中共和政府的大政方針,努力提高政策水平和綜合分析能力。信息工作人員雖然不一定各種知識都很精深,但知識面要廣,做到“四個勤于”、“五個善于”,即“勤于學習、勤于觀察、勤于思考、勤于作文”;善于將各種例會、提案、調研、視察、走訪等得來的情況轉化為社情民意信息;善于小中見大地去思考問題;善于將有限區域、有限空間發生的現象和問題,放到全市、全省、全國的范圍內去琢磨其普遍意義所在;善于從事物的各個不同角度捕捉住有利于履行參政黨職能的東西。

3、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要突出亮點

幾年來,民革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參政黨履行職能要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相對于豐富的信息資源而言,我們的工作還有潛力可挖。反映社情民意、向中共和政府部門提供信息,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信息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對決策參考價值的大小。因此,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要把質量放在首位,要優中選優。

目前,民革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是:大量信息比較一般化,比較零碎,令人“眼前一亮”的信息不多。如何提高社情民意信息質量,如何有準備、有組織地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努力探索。

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一件鄭重、嚴肅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提供“有價值、夠分量”的信息,也是提高民革參政黨信息質量的一個基本要求。所謂“有價值、夠分量”,我個人體會是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反映信息人物的政治分量。即信息反映者的黨派性、界別性、權威性等。因為代表性人物講話與普通人講話效果不一樣,專業人士講話可信度更高。另一方面是信息內容的分量。即真知灼見,確有參考價值。應重視收集反映其他渠道不易掌握、不易反映、難以得到的社會情況和群眾意見;重視收集反映生動鮮活、有獨到見解的言論。各級政協委員、包括民革省級組織委員、專委會委員有不少有代表的人物,他們平時在一些場合發表的看法,雖然不是長篇大論,但意涵深刻,有思想性、代表性而且語言生動鮮活,對決策有參考價值。應注意收集反映帶有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有些苗頭性問題看似很小,但如果不及時防范就有可能演化成為大問題而影響全局。

總之,只有提供有價值、夠分量的信息,才能引起中央重視、發揮作用,體現民革信息的質量和特色。因此,編輯整理社情民意信息要注意“突出亮點”,我個人體會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首先應學會換位思考。要吃透“上情”,及時反映工作“重點”。吃透“上情”,就是要準確把握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圍繞實施落實這些“上情”來提出意見和建議。要了解決策需求,適應決策需要,設身處地為黨政決策出主意、想辦法,避免簡單化、一般化的傾向。這要求我們加強時事政治的學習和研究,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政治水平,增強大局意識。同時,還要掌握“下情”,抓住工作“難點”。掌握“下情”,就是要面向基層,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悉心體察民情,及時反映民情,認真集中民智。有時不妨“小題大做”。一些省、市集體參政議政成果如調研報告、大會發言等,可能篇幅較長,內容周詳。但如果轉化成社情民意信息可以從中選擇一些有新意、有見解的話題,在民革信息要求的篇幅內把一件事說清楚,就可以避免冗長空泛。派履行職能關注的一般都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其實“小題不小”。

二是編輯整理信息要注意內容簡短精練,忌諱平淡空泛。目前,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稿件有一個共性問題,是一般化,而且比較零碎,令人“眼前一亮”的信息不多。大多數信息內容空泛、缺少新意,提出的意見建議往往比較老套。比如:“一要提高認識,二要加強領導,三要成立機構,四要加強法制……”,這樣的信息稿件報上去肯定不會被政協信息采用,也很難引起中央領導人的重視。因此,我們編輯整理社情民意信息時一定要注意“突出亮點”,把其中有價值、有分量的內容凸顯出來。

三是報送社情民意信息要提高時效。社情民意信息如果沒有時效性就沒有決策參考價值。前年,民革有一篇信息《臺灣著名人士對兩岸關系的看法》就是因為報送晚了沒有被采用。因此,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應盡量加快節奏,減少環節,急事急報,提高政協信息的時效性。

4、撰寫社情民意信息要掌握技巧

社情民意信息作為一種公文,在寫作上有特定的要求。首先,標題要醒目。不要用標語式、口號式,標題語氣要用勸諫式,用希望、呼吁、建議;少用必須、應當。其次,行文要規范。一要意真。內容要真實,切忌聽風就是雨。提煉、整理也應注意“原意”。二要詞切。要貼切,反映的情況或問題是傾向,還是現象,都要字斟句酌。“注意這種傾向”與“糾正這種傾向”、“扭轉這一現象”,都是不同的,前者表示事情初起,未形成氣候,后者代表情況嚴重,成了氣候。三要理當。理由正當,有理有據,不能想當然。四要品貴。要講政治,從大局出發,遣詞造句要有品位,要與政協、黨派這樣層次較高的協商機構或組織相稱。第三,結構要清晰。一般先把事說清,把全文核心內容作提示,不要面面俱到;接下來再說結果;最后提出建議或希望。

5、撰寫社情民意信息要搞清提案與信息的關系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政協工作題中應有之義,提案和信息都在反映社情民意,但各有其特點。有的同志,特別是政協的新委員和黨派的新成員往往搞不清提案和信息的不同作用,對什么情況運用提案,什么情況運用信息這種形式還不是很清楚。為了更有效地、更充分地發揮提案和政協信息的各自作用和它們的整合作用,有必要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明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之處。

我個人體會提案和信息有共同點:都是政治性很強、事關全局的工作;都是履行參政點職能的重要方面;都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都是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的重要形式;都是對派工作影響較大,成效顯著的工作。

提案和信息也有不同點,具體表現在:

一是在發展過程上,提案具有悠久的歷史,從人民政協建立開始就有了提案工作,至今已有60年的歷史,并伴隨著人民政協工作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政協的信息工作過去僅僅局限在簡報的范疇,而簡報與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盡管有著一定的聯系,但基本上還是相對獨立的兩項工作。

十屆全國政協進一步明確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工作思路,加強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在政協履行職能中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對政協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地位、作用認識的一次突破、一次飛躍。如今政協信息的地位和作用已完全不同于過去的簡報,而是隨著形勢發展,被納入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范疇,成為重新定位的一項老工作,或者是人民政協發揚老傳統的一項新工作,在政協工作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二是在時間上,提案征集相對集中在全會期間,社情民意信息采集時間相對均衡。

三是在受體上,提案分辦范圍明確,有主辦單位、協辦單位、會辦單位,盡管黨政領導同志對提案辦理很重視,對重點提案辦理作出批示,但提案辦理的運作過程主要還是在部門運作;社情民意信息報送的對象就是全國政協研究室信息局,被《政協信息》采用后,報送中共中央領導同志。

四是在緊迫性上,提案往往不明顯,從提出、立案、交辦,到辦理、反饋,須用幾個月時間;社情民意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緊迫性,對時間要求較高,從提出、編發到領導批示往往就幾天時間。

五是在篇幅上,提案往往情況比較詳細,分析比較透徹,建議相對全面,文字較多;社情民意信息則較短,千兒八百字簡要說明情況,直截了當提出建議、呼吁或希望。

六是在提交方式上,提案以書面形式提交;社情民意信息的編輯報送主要通過電子文稿提交,報送政協信息主要有《政協信息》(普刊)、《政協信息專報》兩種基本刊型,有一些內容比較敏感的信息,采用“白頭打印稿”形式專報全國政協領導。

七是在文字表述上,提案除個別需請提案人補充完善外,基本上原文交付辦理,提案工作機構不對文字進行修改、加工;而社情民意信息是以內刊形式上報的,盡管其觀點不代表黨派組織,但黨派組織不能把與事實不符的信息、與現行政策相悖的信息、文字不順的信息,往領導同志案頭上報,以免給工作造成被動。這就需要編輯人員對信息進行篩選,核實查詢,并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對文字作技術性處理。

八是在核定程序上,提案要經提案委審查立案,社情民意信息原則上須經各地民革組織分管領導審定,才能報出。

九是在反饋要求上,提案應件件有答復,而社情民意信息不一定件件領導都批示。提案和信息各有特點,相互補充,不能相互替代。

總之,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一項很難做好的工作。正因為它具有挑戰性,所以它也最能鍛煉人的一項工作。如果我們不想過得平平庸庸、碌碌無為,就應該把壓力變為動力,在工作中去磨煉自己、不斷摸索經驗,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換取參政議政的果實,為多黨合作事業作一點貢獻。讓我們以此來共勉,爭取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