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企業管理知識培訓心得體會

時間:2022-09-04 10:41:00

導語:獨家原創:企業管理知識培訓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企業管理知識培訓心得體會

這段時間,我參加了企業管理知識的學習培訓,接受了系統、全方位企業管理知識的學習和輔導,受益良多。我深刻領會到,作為一名合格的企業管理者,應該如何駕馭整個企業的運作機制。并領悟到,應該以管理促創新,以創新促效益,從而促使企業穩步健康發展。

一、企業戰略與財務管理

1、戰略是指企業最基本的長期目標

戰略決策有以下一些重要的特征:①戰略決策涉及企業主管人員關于企業發展方向的觀念和想法;②戰略決策要幫助企業處理好與外部環境的關系,使其盡量與外部環境的預計變化相一致;③戰略決策必須考慮到企業本身的資源,并協調好經營活動和資源之間的關系;④戰略決策涉及企業經營方式上的重大變化;⑤戰略決策極為復雜,不確定性程度高,要求企業根據不完全可靠的信息對未來事件做出預測;⑥戰略決策要求采取一體化的方法管理企業;⑦戰略決策著眼長期性發展,涉及的范圍大,影響長遠;⑧戰略決策涉及企業主要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觀和期望;⑨戰略決策涉及企業的資源和經營,將會影響企業的資源基礎,帶來大量的管理低層的決策。

2、企業戰略對手財務管理的影響

企業是處于不斷競爭的環境中的。抓好戰略管理,必須首先確定企業競爭的地位,而產品生命周期為競爭戰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①推出階段。②發展階段。③成熟階段。④衰退階段。

二、新會計準則與稅務籌劃

新會計準則將投資按照目的不同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

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新準則將長期債權投資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包括企業持有的對子公司、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的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

企業所得稅分立模式下的弊端:1.內外資企業稅負差異巨大,以致削弱內資企業競爭力、危及內資企業生存。原因即在于以往兩套稅制在稅收優惠、稅前扣除等政策上對外資企業偏松、對內資企業偏緊,使得內資企業的實際平均稅負遠遠大于外資企業的實際平均稅負,這一問題在我國未加入世貿組織之前,由于外資企業尚受到其他相關法律的限制、內外資企業競爭并不激烈,因此并未突現,但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的力度日益加大,外資進入的種種限制,諸如地域限制、市場準入限制、股權份額限制等等逐步被取消,上述問題使得內資企業將真正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2.稅收優惠政策存在漏洞,以致扭曲企業經營行為、造成財政收入減少。比如,有相當一部分外資企業在優惠期結束前不是撤資就是改頭換面,注冊新企業,將原企業業務注入新企業,照常享受政策優惠,繼續鉆政策的空子,并讓原企業“虧損”歇業或直接注銷;[2]而另一方面不少內資企業大肆效仿外資企業避稅,許多假外資企業也應運而生,比如一些內資企業通過將資金轉到境外再投資境內的“返程投資”方式,從而享受外資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3.普惠制稅收優惠政策影響我國利用外資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由于我國以往在涉外稅收上實行以區域性優惠為主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這種具有普惠制性質的優惠政策,一方面加劇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其更多體現的是規模刺激、而缺乏規模結構引導力,使得其并沒有對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產生明顯的引力作用,反而為那些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不高的投資項目帶來大量利潤,甚至一些外國企業把污染重、能耗高的產業轉移到我國。

三、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

1、中國企業風險管理的監管體系架構已具雛形

(1)、20**年以來國內監管部門相繼對其所監管對象提出了風險管理的要求——分散監管格局形成

風險古來有之,但對風險實施管理不足百年的歷史,對企業風險提出全面的管理還是近年來的事情。雖然導致百年老店巴林銀行倒閉的“李森”事件震驚了世界,但真正引起國人矚目的則是與之異曲同工的“陳久霖”事件,由此,國內監管當局開始制定指導性文件要求被監管的企業對風險進行管理。20**年以來,上海證券交易所制定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深圳證券交易所制定了《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中國保監會《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指引(試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等,各監管部門均出于自身的要求頒布了約束其監管對象的風險管理指引,對企業風險分散監管的格局形成。

(2)、20**年國家監管開始聯合發文對企業風險進行管理——集中監管體制形成。

20**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該基本規范共七章五十條,各章分別是:總則、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和附則。規范體系除基本規范外還包括具體規范和應用指南等。此次基本規范的印發,標志著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基本規范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業執行。至此,開啟了對中國企業風險實施全面監管的序幕。

2、中國企業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將全面展開

(1)、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開始融合

從由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共同制定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被專家稱為“中國版的SOX法案”,它的標志著對中國企業風險管理實踐開始從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方面取得突破,并將對公司、證券以及國有資產管理等相關制度產生深遠影響。基本規范規定企業內部控制的基本目標、基本要素、基本原則和總體要求,是制定具體規范和應用指南的基本依據。基本規范在形式上借鑒了COSO報告內部控制5要素框架,同時在內容上體現了其風險管理8要素框架的實質,構建了以內部環境為重要基礎、以風險評估為重要環節、以控制措施為重要手段、以信息溝通為重要條件、以內部監督為重要保證的5要素框架。賽迪顧問認為,風險管理要素管理與內部控制體制建設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整體,其構成一個統一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

(2)、專業的風險管理咨詢中介機構將成為企業長期依賴的伙伴

為了配合《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施行,財辦會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草擬了《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鑒證指引》等三個指引文件分別對戰略目標、經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目標、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目標、資產安全目標、合法合規目標等單個或整體控制目標的實現進行評價;對貨幣資金、采購與付款、存貨、對外投資、工程項目、固定資產、銷售與收款、籌資、成本費用、擔保、合同、對子公司的控制、財務報告編制、信息披露、預算、人力資源政策、計算機信息系統等17部分的關鍵控制點及控制措施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對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委托,對企業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鑒證提出了具體要求和規范。對鑒證報告的格式、鑒證結果的使用等提出了明確要求。賽迪顧問認為,接受專業的企業風險管理咨詢機構的服務,是中國企業落實《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必經之路。

(3)、信息化是企業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必要支撐

四、相關知識

所謂公允價值引起了連鎖反應,筆者不敢茍同。市場價格在金融企業應用公允價值后的確進一步下跌,但市場價格的下跌是對企業不良業績的反應而不是對應用公允價值的反應,只要企業的不良業績是真實的,就應該正視這種價格的下跌,否則會計的信息傳遞作用何在?所以說公允價值只是真實反映了企業的風險,從而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一種風險警示,并通過積極的措施(管理改進與業績提升)或消極的措施(重組或破產)得以釋放。如果摒棄公允價值,那么企業業績下滑將在會計信息中得不到反映,風險就會不斷聚集而導致價格泡沫的產生,一旦泡沫破裂,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證券市場是證券發行和交易的場所。從廣義上講,證券市場是指一切以證券為對象的交易關系的總和。從經濟學的角度,可以將證券市場定義為:通過自由競爭的方式,根據供需關系來決定有價證券價格的一種交易機制。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證券市場是完整的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和調節貨幣資金的運動,而且對整個經濟的運行具有重要影響。

國際金融與一國的國內金融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很大區別。國內金融主要受一國金融法令、條例和規章制度的約束,而國際金融則受到各個國家互不相同的法令、條例以及國際通用的慣例和通過各國協商制訂的各種條約或協定的約束。由于各國的歷史、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它們在對外經濟、金融領域采取的方針政策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有時會導致十分激烈的矛盾和沖突。國際金融由國際收支、國際匯兌、國際結算、國際信用、國際投資和國際貨幣體系構成,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譬如,國際收支必然產生國際匯兌和國際結算;國際匯兌中的貨幣匯率對國際收支又有重大影響;國際收支的許多重要項目同國際信用和國際投資直接相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