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長建立服務型鄉鎮政府工作心得體會
時間:2022-04-14 05:19:00
導語:鎮長建立服務型鄉鎮政府工作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鄉鎮政府管理理念的現狀;建設服務型政府是群眾的迫切愿望;怎樣建設鄉鎮服務型政府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其中,主要內容包括:鄉鎮政府的管理長期以來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的,存在著政府就是家長,行政就是監管的管理理念。我們的政府無論大小都是人民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怎樣建設鄉鎮服務型政府,實現鄉鎮公務員的轉型,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前提和保證;加強社會事務的管理工作,把人民群眾需要辦的具體事務作為我們的工作重心;加強誠信政府建設,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強公務員隊伍的學習,努力提高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制訂適應本地區、本政府職能轉變的相關制度和服務體系;把新農村建設作為服務型政府的實質內容來抓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2004年4月20日,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要經過十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目標。現在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工作已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它的建立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解放思想,全面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強制度和機制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鄉鎮政府管理理念的現狀
鄉鎮政府的管理長期以來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的,存在著政府就是家長,行政就是監管的管理理念,把政府管理的手腳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政府用行政手段指揮群眾栽種、養殖,退耕還林要求群眾種這種那,油茶基地、養殖,這些不擔沒有做好,反而適得其反,導致國家集體財產的巨大損失。這些現狀無論是出于自生利益的需要,還是政績的需要,在經濟體制改革已市場化的今天,都反映出我們的政府和政府官員的監管方式、執政理念、權力觀、政績觀等方面沒有轉變觀念,不具備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政手段去監管社會和維護社會的管理模式,這些都是各地鄉鎮政府錯位的主要管理方式。是我們今天必須要改變的。這也是要建立鄉鎮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趨勢。
二、建設服務型政府是群眾的迫切愿望
我們的政府無論大小都是人民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的公務員,是人民的公仆,是為人民辦事的,不是領導者更不是統治者。而當今鄉鎮政府還普遍存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相互推諉扯皮,效率低下,權大責小的相互爭,權小責大的相互推的現狀。有一則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天上級下發了一個責任文件,領導批閱:“已閱,請某某分管領導閱辦”。分管領導批閱:“已閱,請某某經辦人員閱辦”。經辦人員簽閱:“已閱,請領導指示,我該怎么辦。”雖是小事,卻嚴重影響著鄉鎮機關的形象。像這樣的現狀,在各地政府已屢見不鮮。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的加快,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不斷增強,對政府的要求和希望值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必須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我們人民服務的首選目標。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
三、怎樣建設鄉鎮服務型政府
1、實現鄉鎮公務員的轉型,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前提和保證。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鄉鎮公務員必須實現從管理型到服務型的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鄉鎮公務員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轉變觀念,實現轉型。
(1)從權利型到服務型的轉變。鄉鎮公務員,長久以來都以領導者、管理者的身份出現在人民群眾中,在人民群眾中享有一定的特權和威望。人民群眾對我們的干部都有一種有意無意的畏懼感,使公務員與人民群眾之間形成一道鴻溝。這正是我們的公務員長期用權的結果。要達到與人民群眾的魚水相融,我們的公務員就必須從權利型轉變到服務型上來。
(2)從領導型到公仆型的轉變。以前,我們是領導者,是管理者,是家長。現在,我們要實現從領導者身份到公仆身份的轉變。我們的公務員還很不適應這種轉變,而且大多并不愿意這么做。他們認為這是對他們身份和地位的剝奪,要他們當群眾的仆人,是對他們身份和地位的降格。這就要求公務員必須加強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學習,認真領會其精髓,把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無限期搞下去,時刻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不是一時,而是永恒的。公務員必須把為人民群眾養成習慣,實現領導型到公仆型的轉變。
(3)從管理型到引導型的轉變。我們的政府長期以來都是對社會生產進行直接管理,特別是在鄉鎮,好像政府不去管,人民就不知道怎么做,認為栽種、養殖等方面的工作,都要政府部門指導,不僅鬧出了許多笑話,而且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樹立了一個瞎指揮的形象。人民群眾所需要的是各種科學技術、科技信息、科技人才等,因此,我們的工作必須實現從管理型到引導型的轉變。
2、加強社會事務的管理工作,把人民群眾需要辦的具體事務作為我們的工作重心。
社會事務是鄉鎮政府為人民做實事做具體事務的一項工作,是鄉鎮政府實現社會管理職能的具體表現,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現今各鄉鎮政府都把工作理心放在了完成上級任務和目標考核上,忽略了人民迫切需要辦理的具體的日常社會事務。社會事務工作是我們鄉鎮政府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中心工作。在做好這一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好為人民提供所需的公務服務。進一步做好農村醫保、農田水利建設、農村的道路交通建設、農村電力網絡改造建設、新農村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離任村干部和農村養老保險等公共服務工作。
農民的矛盾紛紛長久以來得不到解決,形成的原因不外鄉鎮干部不負責任,沒有把人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做。要做好這一工作,必須徹底轉變工作作風,把調解民事糾紛作為我們鄉鎮干部年終的考核任務來抓,以達到為人民服務的目的。
3、加強誠信政府建設,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
現階段的各鄉鎮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信任危機已越來越嚴重,這一現象的存在,主要因為鄉鎮政府在工作中存在的以下問題:
(1)辦事拖沓,相互扯皮。人民要求我們辦的事,我們總是因各種原因不能及時辦理,今天推明天,今年推明年,你推我,我推你,直至換屆,也沒有給人民解決,人民對我們的工作失去信心。
(2)大話連篇,不能兌現。我們的一些干部,無論是就職宣言還是平時工作,都愛講大話,放空炮。一年到了,一屆滿了,他們的諾言還沒有實現。他們說過的話,放過的炮,他們也許忘了,人民卻記著。把誠信二字丟到一邊,人民對我們又怎么信任得起來。
(3)下屆不管上屆事,工作連續性差。我們的政府工作,上屆沒有完成的,下屆就不愛去管,在人民群眾中失去信任。
因此,加強誠信政府的建設,已經到了關鍵時刻。這更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
4、進一步加強公務員隊伍的學習,努力提高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強公務員隊伍的學習,是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的前提和保證,讓全體公務員明白什么是服務型政府以及服務型政府的職能,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養成為人民服務的習慣。
5、制訂適應本地區、本政府職能轉變的相關制度和服務體系。要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首先要制訂適應本地區、本政府職能轉變的相關制度。這些制度包括“首問責任制”、“權責制”、“責任追究制”、“辦事公開透明制”、“群眾監督制”、“群眾辦理流程圖”等。服務體系包括上門服務體系、信息服務體系、開辦信息和技術培訓班、建立市場導向系統、燎原服務體系等。
6、把新農村建設作為服務型政府的實質內容來抓。新農村建設要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原則下進行,政府切不可自作主張,要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性,引導農民建立自治性組織,充分發揮農民自治組織的作用,讓農民參與農民的管理,讓農民管理農民,政府應該從直接管理轉移到為村民營造建設環境中來,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服務型政府的實質所在。
總之,鄉鎮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任重而道遠,不是某個人和某個部門所能辦到的,必須要靠全體政府公務員的共同努力。
- 上一篇:社區和諧鄰里關系建設心得體會
- 下一篇: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現狀及應對思路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