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考試學習的感悟

時間:2022-05-16 10:03:00

導語:歷史考試學習的感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考試學習的感悟

考試說明是教研室對今年的中考命題的要求進行詳盡說明的重要文件,它包括以下四項內容,(1)考試范圍(2)考試內容及要求,(3)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4)題型示例.考試說明簡單概括就是:中考考試范圍是什么中考考什么中考怎么考中考的難易程度怎么樣

一,考試說明有什么用

1.考試說明是中考命題人的命題依據.它對命題人有約束力,命題必須嚴格依據考試說明加以命題,中考試題原則上不能超越考試說明要求的范圍.

2.考試說明對教師平時教學有指導作用,它是老師在總復習時制是復習計劃的指導文件,老師必須在研讀考試說明的基礎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復習計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嚴格落實考點,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3.考試說明是學生是中考復習的指南,例如年中考歷史考試內容總計108個知識點,作為考生就必須掌握這108個知識點,命題將從這108個知識點中出題,學生復習教材時可以邊看說明邊看書,考點內容中沒有的,那么中考原則上就不考了,也就是不用復習了.

二,年中考說明有什么變化

年歷史考試凸顯五點改變:

1,分值的變化.

2,是考查范圍的變化,范圍有所擴大,知識點增加25個,知識點上再提高要求的有14個.結合考點舉例.

3,能級要求的變化.用能級要求的ABC替代了原來的識記,理解,運用.

4,題型的變化,考試題型的微調,非選擇題部分增加簡答題.中考題型除選擇題外,中考非選擇題部分有1道簡答題,2道材料題,1道分析說明題(政史綜合題)

5,題型示例的變化,選擇題部分5道選擇題,1,2,4題3道是情境題,第3題比較題,第5題歷史時序題,從能級要求看,有2道屬于A,3道屬于能級AB,選擇題題例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信息,

(1)選擇題會有一些基本題,

(2)比較注重情境題,學生還要有一定的理解材料的能力,如第1和第4題.(3)會有比較題,如第3題俄日改革的比較.

(4)會有多項選擇,如第4題.

非選擇題部分,題例共5題,其中材料題3題,簡答題2題.非選擇題部分題例提供了以下信息:

(1)材料中會提供一些圖表,如第1,第5題,復習中要關注教材中的圖表.

(2)學生需要有一定概括材料的能力,要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第1,第2題都有涉及.

(3)材料題中會有一定的開放性提問,如材料1中的第3問.

三,年考試說明考試要點和能級要求的學習

《考試說明》的編寫原則是根據《課程標準》來確定考查內容與標準.考試要點和能級要求的確定都是源自歷史課程標準.1,能及要求A:了解歷史的基本史實和基本線索;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均屬此類要求.

2,能級要求B:能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準確解讀,能對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比較,歸納和整理,能正確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比較"行等為動詞的,均屬此類要求.

3,能級要求C:能初步分析歷史事實的因果關系,利弊得失及作用影響;初步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運用史論結合的表達方法,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能作出自己的判斷,解釋和評論.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認識,"分析","評價","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均屬此類要求.

舉例如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變革,有美國內戰,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考點上要求不一樣,為什么會這樣定了其實依據了課程標準.

總的來看,考試要點的范圍比課程標準范圍有所縮小,也有一些地方的能級要求低于課程標準,如,華盛頓拿破侖,中東戰爭(課標描述簡述中民主法制和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的主要史實,認識給國家人民帶來了嚴重災難.講述華盛頓拿破侖的主要活動,評價資產階級政治家的歷史作用.)

因為《考試說明》的編寫原則是根據《課程標準》來編寫的.所以教師在研讀考試說明時一定要仔細的研讀《課程標準》,如洋務運動及其地位和作用能級要求ABC,課標表述(1)列舉洋務派為"自強""求富"而創辦的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評價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覺得學生需要掌握洋務派的代表,所屬的派別;洋務運動的口號,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在什么口號下創辦的各有哪些由誰創辦洋務運動的目的,性質,內容,評價,評價過程中要理解洋務運動為什么不能讓中國富強以及在近代化過程中的作用.

如一戰,二戰,看考試說明只知道是能級要求AB理解層次,比較籠統,具體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看《課程標準》的表述一戰的課程標準為:(1)簡述"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的組成國及相關條約的主要史實,了解歐洲兩大軍事對抗集團形成的嚴重后果.

(2)講述薩拉熱窩事件的主要過程,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

(3)以凡爾登戰役為例,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二戰的課程標準:(1)以慕尼黑會議為例,說明綏靖政策的實質和惡劣影響.

(2)簡述德國進攻波蘭和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等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和逐步擴大的主要事件.

(3)通過聯合國家宣言和雅爾塔會議等史實,了解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4)簡述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和攻克柏林戰役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

依據課程標準"一戰"學生應該掌握:(1)"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的組成國及相關協約(締約結盟),"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形成的根本原因及性質,"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形成后的嚴重后果(世界局勢日趨緊張,巴爾干地區成為歐洲的火藥桶,大戰一觸即發);(2)一戰發生的原因(根本,具體,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如何看待該事件,認識到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3)交戰雙方,轉折點凡爾登戰役,大戰開始,結束標志;大戰的性質及影響.

再如對三次科技革命的把握,前兩次工業革命都是ABC三個層次同樣依據課標解讀,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兩個層次AB,課標的描述(1)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學生需要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核心,含義,帶入的時代,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影響結合日常生活,生物工程技術中核心工程基因工程,克隆技術;另外我們還需要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像這樣的教材上沒有,但課標做要求的我們需要補充給學生.若出題沒有超課標.

四,復習建議:

1,三輪復習法,第一輪按考試說明系統復習,夯實基礎,完善知識框架.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復習,過程中可以結合復習指導,復習指導具有引領作用,要充分發揮復習指導的作用.這輪復習的主要對象就是基礎知識,主要強調"全面","系統"兩點.抓好了第一輪復習,對尖子生的沖刺,中等生的跨檔,后進生的提高,都有好處.第二輪專題復習,綜合提高在專題復習階段,主要進行專題訓練,主要訓練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這個階段的復習要求比第一階段高,接觸的主要是一些綜合題.這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許多工作,從課上的復習到練習的編制.第三輪復習是回歸課本,查漏補缺,進行一些模擬考試,增加學生實戰經驗.

2,關注時事熱點.復習時要重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注意歷史的時代性,重視歷史的史鑒作用.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時政問題,做到學以致用,能聯系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分析,比較,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時事熱點一:年歷屆三中全會見證中國改革歷程經濟騰飛.

時事熱點二:中美關系(建交周年),美國崛起,中美經濟合作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將成為年中考的命題熱點.時事熱點三:全球金融危機年是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周年,每年各地中考命題中,大多對"周年話題"很是親睞,中考命題不回避學生身邊的生活及國際社會的熱點問題,時政熱點和周年類問題的結合也會成為中考命題的側重.

時事熱點四:兩岸關系問題.時事熱點五:奧巴馬:從黑人草根到政治精英.時事熱點五:西藏設"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重大事件的周年紀念也是關注的重點,比如虎門銷煙周年,周年,渡江戰役勝利周年,建國周年,巴黎和會召開周年,二戰爆發周年等.

3,融會貫通,注重古今中外歷史知識的聯系.

復習時應盡可能地將中外歷史知識相結合,相互呼應聯系,做到復習中國歷史時,把歷史現象,事件置于整個世界背景之下(如鴉片戰爭與英國工業革命,南昌起義秋收起義聯想到俄國十月革命等等);復習世界歷史時,把教科書中的中外歷史知識有機地整合(蘇聯的改革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比較,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比較),這樣在解題時就能觸類旁通.復習時應該注意加強古今中外歷史知識的聯系,逐步形成較為整體的歷史觀來觀察歷史現象,分析,解決歷史問題.

4,基礎知識要進行一定的記憶.開卷考試時間有限,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必須進行一定的記憶,否則時間根本來不及.教師復習中要不斷強化考點上的一些重要知識點,如近代化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戰爭條約等等,通過強化許多知識學生要做到熟記在心,這樣考試時只要偶爾翻翻書.

5,加強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掌握答題技巧,規范答題語言.

在復習時候,需要一定的練習來配合以鞏固復習的效果.中考復習的效果最后要反映在答題上.雖然不同試題具有不同的答題方法,但都講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要認真編制中考復習的檢測題,讓學生了解試題類型,掌握解題方法,思路,技巧等.在練習和考試中培養學生養成注意審題習慣,積累解題,答題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在審題過程中,要審題型和要求,審關鍵詞(有效信息),審時空范圍,必要時可以在試卷上圈點勾畫.然后確定解答思路和答題方法,問什么答什么,不要繞彎子.組織答案時還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規范化,要用規范的歷史語言回答問題.如科技革命的啟示,一定要表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