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普通話教育領悟
時間:2022-09-13 08:13:00
導語:開展普通話教育領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溝通情感、探討問題的重要工具。我一直認為,說好普通話,是個人素質的一種體現,作為現代人,必須說好普通話。
語言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以及學生交流、聯絡感情的重要工具。在幼兒園這個相對特殊的環境里,幼兒教師的普通話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架起與幼兒相互溝通的橋梁,也是幼兒進入知識海洋的一把鑰匙。它能夠在活動過程中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陶冶幼兒的情操。那么幼兒教師應怎樣說好普通話呢?
一、幼兒教師的語言應具有示范性
3~6歲的幼兒正處在語言的敏感時期,他們的語言大部分是通過沒有外界壓力的自然觀察和模仿而來的,他們缺乏語言的識別能力。如果沒有良好的語言示范,幼兒的語言就得不到正確的發展。在幼兒園,教師無疑是幼兒們模仿的對象,學習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腔一式甚至某種口頭禪幼兒都非常敏感,都樂于模仿。因此說教師的語言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就決定了教師在使用語言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力求標準性和規范性,克服方言化
教師的語言是幼兒語言的樣板,教師只有使用規范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幼兒產生正面的示范效應。所以教師必須使用標準的、規范的普通話,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國家普通話的要求。作到發音清楚、吐字準確、不念錯字、不使用方言。有的老師“n、l”不分,將“喝牛奶”念成“喝流來”;有的老師平翹舌不分,將“吃飯”念成“刺(ci)飯”;還有的老師將“小孩”說成“娃兒”(四川方言);等等。由于我們的教師來自不同的地方,語言的慣性使他們的語言方言化,所以出現上述的情況是難免的。這就要求教師應有意識地矯正自己的發音,用心學習普通話,克服方言土語的干擾,加強語言的基本功訓練,盡量做到順暢、準確地使用普通話。
2、力求邏輯性,克服隨意化
教師在使用語言時必須使其內容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必須根據思維的邏輯準確運用概念,避免前后矛盾的話。例如,有的老師表揚幼兒時喜歡說:“今天表現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實,一個“最”字表達的是獨一無二的意思,但教師卻隨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說出了好多個。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錯誤,時間一長也會對幼兒產生影響。因此,我們在使用語言時應謹慎,力求邏輯性,避免出現因隨意而犯的錯誤。
3、力求純潔性,克服粗俗化
語言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它與思想品德、文化素質等密切相關。一個品德高尚的教師,他的語言應該是純潔、文明、健康的,應該能夠促進幼兒的智力開發,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能夠培養幼兒健康向上的情感。反之,粗俗的語言只能給幼兒帶來負面的影響。
二、幼兒教師的語言應體現人性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科學家、設計師都給房子、車、家具等等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賦予了人性化的設計。作為人與人溝通的工具,語言的使用就更應該體現人性化的特點了。幼兒教師與幼兒是互動的雙方,作為互動一方的教師,其語言的人性化應表現在三個方面:
1、尊重幼兒
孩子雖小,但他們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教師說話時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的心靈或多或少地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所以,我們平時與幼兒說話是應盡量注意保護孩子的“面子”。
2、平等交談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請做好”、“請你跟我這樣做”等等。在這里教師是作為指揮者的身份出現的。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對教師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倡導“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即要求視幼兒為平等的合作伙伴。應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討論的方式指導幼兒的活動,支持幼兒的探索。
3、因人用語
教師語言的選擇和運用必須考慮幼兒現有的語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語”。比如,對性格不同的幼兒,語言的使用就應不同:比較內向、較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應更多的采用親切地語調,關懷的語氣對他們說話,以消除幼兒緊張的心理;對反應較慢的幼兒,教師要有耐心,在語速上適當地放慢一些;對脾氣較急的孩子,教師的語調要顯得沉穩,語速適中,使幼兒的急燥情緒得以緩和。
三、幼兒教師的語言應做到藝術化
1、“趣”化
就是要求教師的語言要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既不能太過“兒童化”將汽車說成“嘟嘟”,也不能太過“成人化”將早晨景色描述成“雄雞報曉”。教師趣味性的語言是應該能夠貼近幼兒心理的,能使語言更具活力,比空泛的說教更具效力。
2、“激”化
就是要求教師的語言應具有激勵性。鼓勵和支持幼兒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前提,當幼兒遇到問題不能正確解決,感到灰心與無望時,教師就要幫助幼兒,用積極的語言引導幼兒去探索。如在進行科技活動時,經常會有幼兒不敢自己動手操作,總想依賴教師,這時教師就可以說鼓勵的話來鼓勵幼兒。
3、“詩”化
富有詩意、具有韻律美、節奏明快的語言可以使教學出神入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小班幼兒自理能力比較差,經常將鞋子穿反,在教幼兒穿鞋子分清左右腳時,我沒有用枯燥的說教,而是告訴幼兒:“左邊的鞋是鞋爸爸,右邊的鞋是鞋媽媽,爸爸和媽媽一對好朋友,永遠不吵架。”這種“詩”化的語言不僅激起了幼兒繪畫的興趣,幫助了幼兒順利地完成了繪畫活動,而且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能力。可謂是事半功倍。
4、“簡”化
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較弱,這就決定了教師在使用語言時應當避繁求簡。教師在與幼兒交談時應使用句法結構較為簡短,詞匯涉及的范圍較小的語句。
普通話這一種語言是一門具有無窮魅力的藝術,作為幼兒教師要在掌握規范化語言的基礎上,做到人性化、藝術化,。同時還要盡量擴大知識面,吸取世界各種語言的精華,掌握幼兒教育的規律和發展,不斷搜集專業的信息,博采眾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專業素質,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使天真無邪、純真可愛的孩子們伴著我們的語言健康快樂地成長。
- 上一篇:詮釋國際經濟與國家安全
- 下一篇:我國勞動力市場構造轉型及供求拐點
精品范文
10開展調研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