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領導選拔理論之十九:生死抉擇的考驗——我們黨有決心有能力解決腐敗問題

時間:2022-05-01 05:01:00

導語:06年領導選拔理論之十九:生死抉擇的考驗——我們黨有決心有能力解決腐敗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06年領導選拔理論之十九:生死抉擇的考驗——我們黨有決心有能力解決腐敗問題

十九生死抉擇考驗——我們黨有決心有能力解決腐敗問題

2014年8月,一部名叫《生死抉擇》的電影開始在國內上映。該片上映時間不長,便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在國內的票房收入超過同期所有進口的“美國大片”。《生死抉擇》為什么會如此吸引觀眾?這主要是因為它成功塑造了清正廉潔、勇斗邪惡、一身正氣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反映了我們黨反對腐敗的堅強決心,鼓舞了廣大干部群眾同腐敗作斗爭的堅定信心。

腐敗滋生不可忽視

腐敗是什么呢?腐敗,就是利用公共權力為個人或小團體謀取私利。腐敗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從本質上說,腐敗是剝削制度的產物,是腐朽沒落的剝削階級思想的反映,體現的是剝削階級的道德觀、價值觀。我們熟知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黑金政治”等,就是剝削階級社會腐敗現象的真實寫照。

古今中外,因廉而興、因腐而衰,是一個基本的規律。我國歷史上雖然也有勵精圖治的皇帝、清正廉潔的官吏,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本性,決定了歷代封建王朝都不可能解決腐敗問題,從而也逃不脫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規律。對這個問題,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有明確的認識,并高度重視。1926年,我們黨就制定了第一個反腐敗文件《關于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嚴肅查處了劉青山和張子善貪污案,對于黨員干部反腐倡廉、拒腐防變起了很大的警戒作用,使我們黨樹立了清正廉潔的光輝形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的工作、生活和所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黨的隊伍總體是好的,但也滋生了一些腐敗現象。黨內之所以會出現腐敗現象,是由各種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引起的。我國現在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和監督制約機制還不夠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還不夠完善,行政行為、企業行為和市場行為還沒有受到嚴密規范和有效約束。再加上我國幾千年的封建主義思想殘余沒有徹底消除,對外開放又使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在上述多種因素交織存在的情況下,一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忘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的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貪污受賄;有的作風敗壞,生活糜爛,驕奢淫逸;有的任人唯親,拉幫結派,貪贓枉法;有的欺壓群眾,魚肉百姓,橫行鄉里;有的甚至與犯罪分子相勾結,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等等。

腐敗好像人身體內的毒瘤,任毒瘤擴散,生命就難以維持。腐敗會葬送黨,葬送人民政權,葬送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經濟搞不上去要垮臺,腐敗問題不解決也要垮臺。鄧小平告誡全黨:“要整好我們的黨,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的腐敗現象,確實有失敗的危險。”同志也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聽任腐敗現象發展下去,黨就會走向自我毀滅。”并反復強調,反對腐敗是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重政治斗爭,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警鐘長鳴。

措施有力成效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反對腐敗問題上態度是堅決的,措施是有力的,成績也是巨大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從戰略的高度,進一步加大反腐敗斗爭的力度,取得了重大進展。

一是加強了對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潔從政教育。要把黨員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初步建立起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二是不斷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的力度,堅決懲處腐敗分子,純潔黨的組織。1997年10月至2014年9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861917件,結案842760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846150人,其中開除黨籍137711人,被開除黨籍又受到刑事追究的37790人。特別是查處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克杰、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公安部原副部長李紀周、沈陽市原市長慕綏新等一批腐敗分子,查辦了湛江和廈門特大走私案,維護了黨紀國法的嚴肅性,為國家挽回了大量經濟損失。

三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取得良好效果。近些年來,反腐敗斗爭正在逐步從側重遏制轉到標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上來。黨中央作出一系列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重大決策和部署。如:軍隊、武警部隊和政法機關與所辦經營性企業徹底脫鉤,中央黨政機關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直屬企業脫鉤;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行政審批、財政管理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普遍推開,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工作逐步開展,政府采購制度開始實行;等等。

堅定信心懲治腐敗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敗,是全黨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不堅決懲治腐敗,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會受到嚴重損害,黨的執政地位就有喪失的危險,黨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毀滅。”社會主義制度同腐敗水火不容。無論反腐敗的任務多么艱巨,中國共產黨反腐敗的決心和信心都不會有絲毫動搖。

我們有信心,是因為我們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黨中央把反腐敗斗爭作為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來抓,旗幟鮮明,態度堅決,提出對任何腐敗分子都必須徹底查處,嚴懲不貸,決不手軟。

我們有信心,是因為我們正在筑起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有效防范和懲治腐敗的“天網”。注重教育和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加強思想修養,提高精神境界,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保持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鞏固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通過加強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權力的制約機制和監督機制。抓住那些容易產生腐敗現象的環節,推進體制創新。特別是通過人事、財政、分配等方面的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相互制約的權力運行機制。

我們有信心,是因為反對腐敗順應民心,得到人民強有力的支持。反腐敗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我們正在探索新的歷史條件下組織動員群眾參與反腐敗斗爭的途徑和制度,開拓群眾廣泛參與的形式和渠道,讓人民充分行使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切實保護群眾舉報、控告、舉證的合法權利。只要實現人民對國家權力活動的監督,腐敗分子就會失去藏身之地,我們黨就一定能夠消除腐敗這個痼疾。

之二十:時代主題舉世關注——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2014年9月,聯合國舉行“千年首腦會議”,150多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聚集一起,共同探討關系人類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問題。這是聯合國成立以來各國領導人出席最多的一次盛會。這樣的主題,自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關注;這樣眾多首腦的聚會,必然引起人們對和平與發展的期望。然而,“9·11”事件震驚世界,阿富汗戰爭炮火連天,巴以沖突血流不斷……這一切說明,世界還很不安寧,人類面臨著嚴峻挑戰。

時代主題的變換

每個歷史時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決的根本任務。這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就是那個時代的主題。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時代主題。

20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世界處于激烈的動蕩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世界霸權,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促進了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的覺醒,社會主義革命風起云涌,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運動如火如荼。戰爭與革命相互交織,構成了這個時代的主題。

20世紀后期,世界形勢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形成了有利于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總趨勢。面對國際形勢的這種新變化,鄧小平以敏銳的洞察力深刻地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

當今世界,和平問題與發展問題相互交織、密不可分。發展離不開和平,和平也離不開發展。一方面,世界和平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另一方面,各國的共同發展是保持世界長久和平的重要基礎。鄧小平關于“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的論斷,十三大以后被我們黨概括為“時代主題”。這一概括對于我們黨正確認識國際形勢,制定正確的內外政策,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志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進一步明確指出:“追求和平與發展……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

世界進步的主流

從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問題以后,世界經歷了許多深刻變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但是,時代的主題沒有變,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

第一,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明顯增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整個世界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997年,發生在泰國的金融風波,如一股來勢兇猛的旋風,迅速掃遍整個東南亞國家,并波及全世界。由此可見,世界各國的利益相互關聯和相互依賴日益加深。

第二,世界形勢總體趨緩。冷戰結束后,雖然世界上地區性沖突和局部戰爭不斷,但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是可以避免的。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坐下來進行談判協商,以解決糾紛。美國雖然霸氣十足,但能力有限,無法主宰世界。政治多極化雖然步履艱難,但仍然為各國所追求。絕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的一些盟國,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越來越不滿。社會主義中國日益強盛,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這些說明,世界范圍內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因素的增長。

第三,重視發展戰略已成為各國的主要政策取向。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舞臺上能不能站穩腳跟,能否對人類發展有所貢獻,關鍵取決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不論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意識到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實力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作用。正如同志指出:“經濟優先已成為世界潮流,這是時代進步和歷史發展的必然。當前對每個國家來說,悠悠萬事,唯經濟發展為大。發展不但關乎各國國計民生,國家長治久安,也關系到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第四,和平與發展是解決世界許多問題的根本途徑。在全球性問題中,除了和平與發展問題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問題。比如,戰后世界人口急劇增長,資源開發盲目無序,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歸根到底都要取決于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的解決。

第五,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戰爭曾給人類帶來了太多的不幸和災難。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把整個歐洲及西亞、非洲和遠東拋進了硝煙和死亡的陰影,15億人卷入戰爭漩渦,3000多萬人傷亡,無數的財產受損。第二次世界大戰,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17億人卷入戰爭,9000多萬軍人和平民在戰爭中傷亡,經濟損失高達4萬億美元。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財富和資源而發動的世界戰爭,給許多國家經濟社會造成極其巨大的破壞。正因為如此,各國人民都不愿看到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再推行新的霸權和強權,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間發展的差距、貧富的懸殊再擴大下去。各國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過上穩定安寧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渴望實現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渴望促進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共創人類美好的未來。

步履維艱的進程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但這并不意味著戰爭已進了歷史博物館,也不意味著世界已實現共同發展。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目標,解決這兩大問題的進程仍然坎坷曲折。

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近幾十年來,雖然世界范圍的大戰沒有打起來,但小規模的地區性沖突乃至局部戰爭時起時伏。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上發生過120多次較大的戰爭,死亡人數約1200萬。近年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局部戰爭,使成千上萬的無辜平民顛沛流離,無家可歸。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了新的表現,是危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根源。某些國家大肆鼓吹“新干涉主義”,妄圖建立由西方價值觀主導的世界,竭力推行單邊主義,四處插手,干涉別國內政,導致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矛盾激化,局勢緊張。

世界的發展很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還沒有根本改變,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一些地區的沖突和爭端此起彼伏,國際恐怖主義危害著人們的安寧生活,貧困、環境惡化、等非傳統安全問題更加突出。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擴大。據聯合國2014年統計,在過去30年間,最不發達國家的數量從25個增加到49個;世界絕對貧困人口從5年前的10億增加到12億;工業化國家與30個最窮國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世界上3個最富有的人的財富,超過了60個窮國國民生產總值之和。這些極端懸殊的差別,既暴露了極不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又成為各國共同發展的障礙,同時也構成危害世界和平的潛在因素。

不懈追求的目標

當今世界,國際局勢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雖面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但前景光明。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具有熱愛和平的傳統美德。早在春秋時代,中國的先人就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并曾出現過許多“化干戈為玉帛”的歷史佳話。飽受侵略和傷害的中國人民更能感受到這一思想的重要,深知和平之彌足珍貴。今日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了推進現代化建設,尤其需要一個穩定和諧的國際環境。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自由的人民一道,共同致力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并將努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新中國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為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以獨立自主為對外政策的根本立足點,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遵循,以加強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發展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為對外工作的重點,全面對外開放,同西方國家發展平等互利關系,積極倡導建立一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主張各國有權根據本國國情,獨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別國無權干涉;主張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任何國家都不應該謀求霸權;主張既反對恐怖主義,又反對霸權主義,不能因為反恐而放棄反霸,也不能因為反霸就放棄反恐;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一切分歧或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通過對話協商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通過雙邊、多邊協調合作,逐步解決彼此間的矛盾和問題;主張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同各國加強和擴大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反對經濟貿易交往中的不平等現象和各種歧視性政策與做法。這一系列正確的外交政策,使中國贏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尊重與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