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真題及答案
時間:2022-03-31 04:22:00
導語:公務員申論真題及答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4年11月30日下午考的行測四點半已經結束了,考試大真誠的祝愿各位考生能考得好的成績,更多的交流請考生進入公務員論壇>>>。
糧食危機
一、要求:
1、時間150分鐘,其中閱讀40分鐘,答題110分鐘;
2、按規定答題紙張答題;
3、保持卷面整潔;
二、給定資料:
資料1:2014年,世界谷物價格大幅上漲,其中小麥上漲了112%,玉米上漲47%,大豆上漲75%。糧價暴漲對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和埃及,特別是非洲國家的居民生活造成了直接影響。
印度大米的價格如今是一路猛漲,1公斤大米的價格已由原來的20盧比(1美元約合40盧比)漲到現在的40盧比;小麥的供應情況更糟,去年下半年,印度已經開始進口小麥。印度著名經濟學家潘南第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過去一直對6000萬噸的糧食儲備感到沾沾自喜,但現在儲備糧倉快被掏空了,只剩下不到1800萬噸。”印度糧食短缺導致食品價格一路飛漲,使部分居民的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據印度《經濟時報》公布的數據:在過去一年里,印度食品價格普遍上漲至少30%。城市里已有很多貧民因食品漲價而揭不開鍋了。
自去年以來,埃及的生活必需品價格節節攀升,尤其是面粉、大餅、肉類、蔬菜等價格上漲的幅度很大,有的價格甚至漲到了以前的兩倍以上。埃及媒體形容物價“像得了神經病一樣瘋漲”。
整個非洲的形勢更加嚴峻。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稱,目前有數千萬人急需救濟,尤其是非洲南部的馬拉維、津巴布韋、莫桑比克等國已面臨饑荒,那里至少有1200萬人嚴重缺糧。干旱和農業經營不善原是非洲糧食短缺的主要原因,現在又遭遇全球性的糧食大漲價,這無疑使非洲“雪上加霜”。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的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所長布勞恩認為,從長期看,糧價上漲會導致更多的人營養不良,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人口到2020年將會翻上一番。
資料2: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迪烏夫曾在2014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那天說,“我們的星球有足夠的糧食為所有人提供充足的食物,但今晚仍有8.54億男人、女人和兒童空著肚子睡覺”。本可以成為食物的糧食去了哪里?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稱,生物燃料的生產近一段時間“吃掉”了近1億噸的谷物,成為谷物市場的重要消費源之一,其中用于生產燃料的玉米約為9500萬噸,占世界玉米消費總量的12%。由于目前生物能源生產主要以糧食為原料,例如,美國用玉米,歐盟用菜籽等,這對于世界糧食的需求和價格產生了顯著影響。2014年,美國生物燃料乙醇的產量為1700萬噸,使用了全國玉米產量的20%左右。研究表明,發展乙醇導致玉米需求量增加,使2014年美國玉米價格上升了73%。
目前,已有許多國家相繼制定了較為宏大的中長期生物燃料發展規劃:美國計劃到2014年使生物燃料乙醇的產量提高到3000萬噸,2017年達到1.2億噸;巴西計劃到2014年生產燃料乙醇3000萬噸,并計劃到2020年使其占到汽油總消費量的20%;2014年,生物能源占歐盟交通能源使用量的2%,歐盟計劃在2014年將這一比例提高到5.8%,2020年提高到10%。
生物燃料的發展已經使得糧食價格與能源價格的變化趨于一致,這將改變世界糧食價格不斷下降的趨勢。生物能源發展會不會導致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學術界目前對此尚無定論。然而,生物能源發展將顯著提高農產品價格卻是普遍共識。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的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2014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維持現有糧食產量的前提下,如果美國、巴西、歐盟和印度等國按預定目標生產生物燃料乙醇,到2015年,將導致世界農產品價格上升約30%。鑒于生物能源發展對世界農產品價格的顯著影響,美國愛荷華大學在2014年的研究報告中預言,“世界廉價農產品的時代將因此而結束!”
資料3:此次大米爭奪戰是由于糧食出口國的自然災害引起的周期性減產造成的。作為大米主產區的東南亞地區在2014年之后連續遭受著不同程度的干旱及其他自然災害。據統計,除柬埔寨外,東南亞其它國家農業年增長率都不超過5%,而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國泰國甚至還發生了負增長。亞洲農業的整體性放緩也使得全球大米產量在2014年以后只增長了5%(而全球大米產量在1990年—2014年間增長了30%)。但是,天氣因素不應該被過度“夸大”,就像中國的雪災對通脹的影響程度一樣。
資料4:隨著全球經濟復蘇、世界人口增加,各國GDP增長和居民收入提高,民眾有能力消費更多的糧食和食用植物油。許多國家和地區對肉蛋奶魚等動物蛋白食品消費量快速增長,從而導致消耗更多的飼料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2014年,世界谷物消費總量增長到20.43億噸。另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的糧食消費從2014年到2014年增長了17%,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糧食消費增長了25%左右。這對世界糧食市場增大了壓力。
資料5:方面,全球糧食總產量下降;另一方面,糧食消費量增長。兩種相反的作用必然導致全球糧食儲備量下降。2014年,全球糧食總儲備量下降到3.75億噸,比上年下降16.2%;糧食期末庫存只占當年總產量的17.1%,占當年總消費量的16.5%,低于FAO確定的世界糧食安全線。迄今,全球糧食儲備量已減少到30年來的最低水平,給世界糧食安全籠罩上陰影。
資料6:作為糧食主產區的東南亞國家近年來推行的“快速工業路線”,強行讓制造業快速“上軌”(例如泰國,經歷97金融風暴后的反思是,泰國沒有實體經濟,沒有好的工業基礎,導致大量貿易逆差,最終遭到了資產泡沫破滅的懲罰),在這個過程中,不惜讓農業作出巨大犧牲,也就是說,恰是亞洲國家風行大規模的“輕農傷農殘農”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以東南亞為例。東南亞上世紀70年代末專注電子產業,電子工業雖然形式上是高技術產業,但因為核心技術的缺失,與服裝制造等產業相比在技術上沒有什么壁壘。前期的超額收益很快便被新興的中國攤平,東南亞開始放棄實體,意在打造亞太金融圈(包括穆斯林金融中心),但遭受到金融風暴的打擊,隨后,反思新的經濟發展之道。在2014年以后,東南亞國家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對工業的重視度,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同時大力削減了農業的支持。隨后,農業總的生產率和產出水平一直保持下降狀態。2014年,大米主要出口國泰國、馬來西亞的農業占GDP總量下降到不足10%,印尼和越南也不到20%,國家的資源和人力集中于第二產業,農業發展不受重視而長期停滯不前。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菲律賓,在上世紀70年代,菲律賓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僅占全部出口額的7%,而到了2014年菲國的工業制成品所占比例達到了90.8%。與此同時,該國也由糧食出口國變為世界第一大米進口國。這樣該國將本屬于自身的糧食生產任務推卸到其他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建立在日漸薄弱的農業基礎之上。
資料7: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采取什么樣的糧食安全戰略對中國顯得尤為重要。過去關于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國內曾有過爭論:一種意見是靠自給;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糧食安全是指糧食的可獲得性,國內不夠可以到國際市場去買。從近期國際糧食市場短缺引發的動蕩,以及政府的反應來看,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將轉向自給自足。因為在糧食短缺可能引發政治和社會風險之時,中國政府不可能也不會把糧食安全寄托于動蕩的國際市場。
2014年4月6日,總理在河北考察農業生產時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資料8:那種“可以隨意在國際市場購買糧食”的書生之見是非常錯誤的,但卻在相當長時間統治了亞洲人的心智。自2014年以來漲了5倍。原本向國際市場出售糧食的產糧國(例如泰國、埃及和越南)紛紛停止出口或者征收緊急關稅,世界銀行甚至發表警告,認為糧價的繼續飆升很可能會產生區域的社會動蕩。國際市場的大米之爭愈演愈烈,不僅僅大米價格節節攀升,各相關國家同時也圍繞著大米進出口大動干戈。出口國緊急出臺政策限制大米流出,進口國則在焦頭爛額之余聲討對方違反了國際貿易法則。
實際上,糧食安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國際糧食價格往往是根據各國的糧食安全系數來反映的,一旦糧食安全依賴國際,系數降低,那么糧食飆升價格和國際要挾就“涌現”。
現在,中國糧食進出口成了國際糧食價格的晴雨表。我國一進口糧食,國際市場的糧食就漲價;一出口糧食,國際市場的糧食就跌落,這已經成為一條十分靈驗的規律。“如果依賴國際進口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一旦缺口較大,必然引起國際糧加上漲,給國家帶來巨大經濟負擔,況且人均只有100美元的外匯儲備,根本買不到什么糧食。”吉林省副省長楊慶才分析說。
資料9:我國糧食的統一市場還未形成,缺糧區和余糧區之間還未形成正常的貿易關系,缺糧區是“買貴不買賤”,余糧區是“賣賤不賣貴”,在糧食供給偏緊的情況下,各種地區貿易壁壘重新抬頭。
農戶對市場供求信號的反應也具有盲目性。供給趨緊時,農戶也會增加存糧。農戶賣跌不賣漲的行為經過同步放大,會迫使價格不正常上漲,使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困難。
此外,國有糧食企業的逆向操作會加劇糧食市場的波動。國有糧食企業和農戶一樣,也存在賣跌不賣漲的做法。在1993年以后糧食搶購和價格暴漲時,國有糧食企業跟著私商高價搶購,甚至把國家為平抑糧價拋出的專儲糧也拿去高價銷售,而1996年下半年以來糧價持續下跌時,國有企業不積極入市按保護價收購農民的余糧,反而虧本銷售糧食。
資料10:中國糧食商業協會前秘書長王自銘說:“糧食問題在中國永遠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發展非糧生物質能源,不會占用耕地,也不會對我國的糧食安全產生威脅,避免了在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問題上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的”現象。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曾在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上指出,中國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完全可以做到不依賴糧食,兩種主要原料可以由農林業(包括城市工業的有機廢棄物)和利用邊際性土地種植能源植物來提供。
國家能源辦副主任徐錠明認為,我國豐富的林地和沙地等邊緣土地資源,可以有計劃地發展為林木生物質能源的基地。全國現有森林面積1.75億公頃,森林蓄積124.56億立方米。同時,還有宜林荒山荒地5400多萬公頃和近1億公頃的鹽堿地、沙地和礦山、油田復墾地,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發生物質能源,對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存在大量的山地、灘涂、鹽堿地等邊際性土地。利用種糧難的邊際性土地種植能源作物將為生物質能源提供充足的原料,例如甜高粱、木薯等非糧農作物。上世紀70年代,我國在山東等地的灘涂大面積試種菊芋獲得成功,畝產上萬斤,果糖含量超過甘蔗。南方山地木薯種植前景也非常廣闊。
我國每年生產糧食5億噸,產生秸稈近7億噸,這都可以成為生物能源的主要原料。目前我國已經有利用秸稈制造生物燃料的技術。安徽豐原集團也成功突破了用秸稈生產乙醇燃料的關鍵技術,目前實驗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年將建成年產300噸秸稈生產燃料酒精的中試項目。中科大還實現了“秸稈變油”,利用“生物質熱解液化技術”成功用木屑、稻殼、玉米稈和棉花稈等多種農林廢棄物生產生物油,可以直接作為燃料使用。此外,農業生產中的畜禽糞便,森林中的枯枝腐葉,城市的工業有機廢棄物,城市生活中廢棄的廚余垃圾,剩余倒掉的泔水等等,所有的有機物質都可以轉化為生物能源。
資料11:受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損毀和非農建設占用等影響,耕地資源逐年減少。據調查,2007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8.26億畝,比1996年減少1.25億畝,年均減少1100萬畝。目前,全國人均耕地面積1.38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澇、鹽堿等多種因素影響,質量相對較差的中低產田約占2/3。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廢”污染等問題嚴重。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耕地仍將繼續減少,宜耕后備土地資源日趨匱乏,今后擴大糧食播種面積的空間極為有限。
資料12:盡管農民對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而且留下來種田的農民除了種田外,沒有別的選擇,所以土地撂荒并不嚴重。但是由于外出打工多、農轉非、糧價低、水源不好、生產資料價格高,土地撂荒在不同的地方還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樣導致當年糧食種植面積下降。種糧勞動者的素質下降,給糧食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外出打工增加導致“老人”農業、“婦女”農業,種糧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受到影響,大多數農民是憑經驗種田,別人怎么種田,自己就怎么種田。
資料13: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時期,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只有30%,而國際上一般此階段的城市化率至少要達到50%以上。如果我國要達到這個水平,城鎮人口要在現在的基礎上增加2.5億,將大大增加對糧食的需求。而城鎮化加快的時期,也是占地最多和耕地減少最快的時期。最近幾年來,盲目建設各種開發區、工業園、占用大量耕地,而有些開發區不具備招商引資的條件,盲目占用耕地,導致大量土地荒蕪,或遭破壞。據國土資源部統計,2014年上半年,全國各地在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工作中共查出各類土地違法行為十點一萬起。
資料14:近年來土壤肥力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特別是有機質含量下降甚為嚴重,造成土壤板結、團粒結構差,耕作層淺薄,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不耐寒,病蟲害發生頻繁,畝產量難以提高。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綠肥,自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至今,綠肥種植逐年減少,尤其是近十年來,綠肥生產幾乎是空白狀態。二是有機肥積造嚴重不足。目前農戶除施用自家有限的豬牛羊糞外,幾乎不再積造其它的有機肥,但自家養的豬牛羊有限;塘泥這種最好的有機肥全都被遺忘。三是看重施用化肥,種衛生田,造成對土壤掠奪性生產。
資料15:目前,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約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農業生產缺水200多億立方米,且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水土資源很不匹配。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東北和黃淮海地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的53%,商品糧占全國的66%,但黑龍江三江平原和華北平原很多地區超采地下水灌溉,三江平原近10年來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3米,部分區域下降3—5米,華北平原已形成9萬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開采漏斗區(包括淺層地下水和深層承壓水)。此外,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嚴重,不利氣象因素較多,北方地區降水持續偏少,干旱化趨勢嚴重。今后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我國旱澇災害特別是干旱缺水狀況呈加重趨勢,可能會給農業生產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將對我國中長期糧食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原有水利設施維護不足、老化嚴重,有效灌溉面積減少。現有水利設施大部分是在50—60年代修建的,經過40多年的運行,特別是承包制以來,由于維護不足,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水庫淤積,庫容和蓄水量減小。表現為病險水庫數量增加,水庫蓄水下降,現有水庫實際可蓄水量遠遠低于設計有效灌溉面積。其主要原因是庫區水土流失嚴重,人為地開荒種地等破壞植被。二是渠系老化、不配套、年久失修。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家和地方對小型水利設施的投資少,同時各中型水庫征收水費困難,對渠系維修資金極少,渠道清淤不徹底,渠系淤塞,許多渠道滲漏嚴重,下游渠系無襯砌,年久清淤不徹底,對渠系下游灌溉影響大。三是機井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逐年降低以及管理等存在問題。
資料16:“谷賤傷農,米貴傷民”。糧食價格一頭關系到種糧農民的切身利益,另一頭關系到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因此,糧食價格的波動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國家發改委強調,調控糧食市場的目標,是使市場糧價穩定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既不大漲,也不大落。
國家發改委2014年3月28日的公告稱,此前2月8日國家已經提高了2014年生產的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并向社會公布。考慮到今年糧食生產成本上升較多,為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產發展,國家決定從新糧上市起再次提高2014年生產的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其中,每50公斤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77元、79元、82元,提高后的最低收購價格均比2014年高7元;白小麥、紅小麥、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77元、72元、72元,提高后的最低收購價格比2014年分別高5元、3元、3元。同時,2014年生產的粳稻最低收購價執行范圍由黑龍江、吉林兩省擴大到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這意味著每斤稻谷最低收購價比上年提高7分錢,每斤白小麥最低收購價比上年提高5分錢,而紅小麥和混合麥最低收購價比上年提高3分錢。
據了解,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是國家調節糧食供求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農民種糧的“定心丸”。而今年以來國家對稻谷和小麥的兩次提價,累計使稻谷最低收購價提高9%-10%,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提高4%-7%.發改委官員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這主要是考慮到去年以來國內化肥價格上漲幅度較大,糧食生產成本增加,種糧比較效益下降,再加上南方遭受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北方旱情嚴重,為鼓勵農民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確保全年糧食豐收,而決定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價水平是綜合考慮了種糧成本、順價銷售、國內外差價等多種因素后慎重決定的。
目前來講,國家對農民的補償是直補,直接補償,有些是按照土地的數量,有些是按照其他的方式。其實農民的抗風險能力是比較弱的,如果是糧食太多,價格就比較便宜,就會傷農,政府的限價就是保證在大豐收的時候,糧食供給太多的時候,農民可以得到一個較好的價格。政府給的是一個最低的保護價格,如果是價格往下走,農民可以得到一個最低的保障,現在價格是往上走,在國家的限價之上,國家的機制就不工作。當然,是會產生預期價格還會繼續漲,但實際上這個機制不是一個膨脹的機制,是一個保護的機制。
資料17:目前城市居民、農民和用糧企業等社會儲糧量相對不足,糧食庫存主要集中在國有糧庫,因而顯得庫存龐大,包袱沉重。從庫存糧食品種質量看,陳化糧占10%,尤其是主要糧食品種的稻谷陳化數量較大。據了解,目前庫存中,還有20%左右的超期儲存糧(這部分糧食再過半年也將陸續轉化為陳化糧),陳化和超期儲存糧已達到30%左右。同時,庫存糧食中有相當一部分品種較差的春小麥等,市場上需要的優質、專用糧食庫存并不多,庫存品種結構、品質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結構。從糧食庫存地區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糧食主產區,僅東北3省就占1/3,而大部分糧食銷區庫存量相對較少。一旦出現糧食緊張,將加重運輸壓力,增加糧食流通和消費成本。由于庫存糧食成本價格普遍高于市場價格,如果需要拋糧調控市場,尚需中央、地方財政大量增加補貼。
資料18:近年來,由于化肥、農藥、農用柴油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和人工成本上升,農民種糧成本大幅增加,農業比較效益下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特別是糧食主產區一半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業勞動力呈現結構性緊缺,一些地區糧食生產出現“副業化”的趨勢。與進城務工和種植經濟作物相比,種糧效益明顯偏低,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難度加大。
在一定時期內,如果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低于非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則表明農業的比較利益低;相反,如果農產晶的價格上漲幅度高于非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則表明農業的比較利益高。農業的比較利益取決于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和非農業部門的技術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和非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產品的價格和非農產品的價格等多種因素。農業的絕對利益是指農產品的附加值價值或利潤多少,決定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所獲得的收入高低,農業的比較利益和絕對利益是相互影響的。
對于農民來說,必須有高于成本費用的收益,才會從事農業生產。當農業部門的絕對利益下降,農業生產無利可圖時,一方面更多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另一方面務農勞動力減少,使糧食的生產規模僅僅維持在滿足自家口糧的水平上。
參考資料:《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30年前,一場肇始于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30年后的今天,深化改革同樣從農村發力,2014年10月20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接下來的農村改革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
30年前的農村改革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特別是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改革為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然而,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速度相比,農村改革明顯慢了下來,“三農”問題比較突出。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小農經濟模式制約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正是基于這些現狀,此次農村改革將發展現代農業擺在了突出地位。《決定》明確提出了“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的要求,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生產不僅關系著糧食能否自給自足,還關系著國家安全。因而,我們一直把糧食安全放在國家戰略高度予以考慮。雖然以7%的土地養活了25%的世界人口一度讓我們引以為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的農業生產模式制約了糧食生產的進一步提高,較低的土地產出率不但造成資源要素的浪費,也影響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
那么制約著糧食生產的關鍵因素在哪里?農村改革已經給出了答案——允許農村土地承包權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土地作為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糧食生產的最基本保證。但分散承包經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使得農業生產難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在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一方面有利于實現適度規模化經營,從而推動傳統的耕作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另一方面還可以解放多余的勞動力,讓他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把土地流轉的獲益投入到其他經營中,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
反過來,土地價值提升了,單產水平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會相應地增加,發展糧食生產也就有了更可靠的保障。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為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提供了必要條件,而規模化經營又為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提供了基礎。當農業生產真正實現現代化了,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就有望穩步提高,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的目標也就有把握實現。
三、回答問題:
1、根據資料1-6給定的內容概括世界糧食危機產生的原因?(200字,10分)
2、結合資料9、11、12、13、14、15、17、18評價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狀況(400字,20分)
3、資料16談到“谷賤傷農,米貴傷民”結合資料談談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200字,10分)
4、結合資料6的現象,談談我國產業政策調整和發展應注意那些問題?(200字,10分)
5、結合資料7、8和總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談談我國糧食生產如何處理好自給與進口的關系?(300字,15分)
6、結合資料2、10的觀點,談談發展非糧生物質能源的意義與作用(200字,10分)
7、某省政府準備制定《關于糧食生產發展意見》,請你以省政府職能部門的身份,起草《關于糧食生產發展意見》(800字,25分)
1、根據資料1-6給定的內容概括世界糧食危機產生的原因?(200字,10分)
資料1、3:干旱、農業經營不善及其他自然災害
資料2:生物能源發展對世界農產品價格的顯著影響
資料4:全球經濟復蘇、世界人口增加導致需求量增加,肉蛋奶魚等動物蛋白食品消費量快速增長,從而導致消耗更多的飼料糧,糧食儲備量下降;
資料6:“輕農傷農殘農”造成農業發展不受重視而長期停滯不前;
2、結合資料9、11、12、13、14、15、17、18評價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狀況(400字,20分)
3、資料16談到“谷賤傷農,米貴傷民”結合資料談談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200字,10分)
4、結合資料6的現象,談談我國產業政策調整和發展應注意那些問題?(200字,10分)
5、結合資料7、8和總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談談我國糧食生產如何處理好自給與進口的關系?(300字,15分)
6、結合資料2、10的觀點,談談發展非糧生物質能源的意義與作用(200字,10分)
7、某省政府準備制定《關于糧食生產發展意見》,請你以省政府職能部門的身份,起草《關于糧食生產發展意見》(800字,25分)
- 上一篇:國際貿易平行進口論文
- 下一篇:淺論技術性貿易壁壘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