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值周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9 17:5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夏季值周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夏季值周總結

篇1

關鍵詞 氣候變化;氣溫;降水量;甘肅肅北;1973―2010年

中圖分類號 S1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190-02

Abstract Using annu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 data of Subei General Weather Station during 1973-2010,the decadal,inter-annual,seasonal and month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f Subei County were figured out by Excel,SPSS,Matlab software,linear trend estimation,the running average method and wavele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past 38 years,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Subei County had a upward trend,and a slight downward trend in rainfall. Among the four seasons,the trend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was obvious in winter and summer,followed by spring and autumn.The precipitation of spring,autumn and winter increased every year,and that in summer decreased.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temperature;precipitation;Subei Gansu;1973-2010

天庀低潮浠不僅是全球性的,而且具有局地特征[1]。目前,全球異常天氣常規化,氣候變化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2-3]。天氣要素中的降水量和氣溫的周期變化會極大地影響氣候變化。肅北縣具有悠久的養畜歷史,農業生產的主體是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95%以上,南山片區河流與泉水較多,水源充足。境內4條常年河流均發源于祁連山區,且落差很大,年總徑流量達14.5億m3,水能資源蘊藏量達50萬kW,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因此,分析研究本地區的氣溫、降水量變化特征,不僅可以得到肅北縣氣候變化的時空變化特征和規律,而且對該地區進行氣候預測、氣象資源合理應用及保障農牧業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對肅北國家一般觀測站1973―2010年氣溫資料(四季平均氣溫、年均氣溫)和降水資料(四季降水量、年總降水量)進行研究,對該期間的季節進行定義(冬季為12月至翌年2月,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

1.2 研究方法

對1973―2010年氣象資料進行研究時,利用數學方法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利用線性氣候傾向估計法[4],對氣候趨勢變化進行分析,線性傾向趨勢系數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5],降雨和氣溫變化規律使用一元線性回歸方程來演示:

y(t)=a0+a1t(1)

其中t為時間(t=1,2,3,…,n),單位為年,a0為常數,a1為回歸系數,當a1為正(負)時,表示相應的氣象要素在該時段內線性增加(減弱)。

運用小波分析法分別對氣溫、降水量進行小波分析,獲得氣象要素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變化特征,從而總結出氣溫、降水量的變化周期,以及對未來的變化趨勢進行預測。

2 結果與分析

2.1 氣溫變化

2.1.1 年平均氣溫變化。從總的變化趨勢來看肅北縣年平均氣溫整體呈現震蕩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5 ℃/10年,也就是說1973―2010年肅北縣年平均氣溫上升1.9 ℃。利用5年滑動平均法對年平均氣溫距平時間序列進行平滑,可以看到氣溫升高較快的時段分別為1983―1990年、1994―1998以及2003―2006年,其中年平均氣溫最大值出現在2009年,達到了8.4 ℃;而氣溫呈現比較明顯下降趨勢的時段只有1998―2003年,年最低氣溫出現在1976年,為5.6 ℃。從平均氣溫距平曲線可以看到氣溫變化波動較大,1987年以前氣溫距平值基本為負值,之后的年份氣溫距平基本為正值。分析1973―2010年逐年平均氣溫距平Morlet小波變換圖(圖1)可以發現研究區域近40年年平均氣溫變化有2個尺度的結構,其中4~6年的周期性變化為小時間尺度,大時間尺度存在著10~20年上的周期振蕩非常明顯,期間經歷了氣溫低―高的交替。1992年以前年平均氣溫表現為低值期,1992年之后表現為高值期。

2.1.2 各季平均氣溫變化。肅北縣氣溫變化也存在著隨季節變化不同程度升高的特征:其中夏季平均氣溫增加最為明顯,氣候傾向率略高于年平均氣溫,達到了0.7 ℃/10年,表明夏季增溫貢獻最大;冬季與春季次之,氣候傾向率均為0.5 ℃/10年;秋季氣候傾向率等于年平均氣溫氣候傾向率,為0.4 ℃/10年。冬季平均氣溫5年滑動平均曲線波動最為明顯,特別是1980年之前,說明冬季平均氣溫年際變化最為突出;春季、夏季、秋季平均氣溫5年滑動平均曲線較平穩,表明年際變化較小。

2.2 降水量變化

2.2.1 逐年降水量變化。根據肅北縣1973―2010年年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能夠清晰地看到降水量隨年代變化的波動性比較大,其中波動頻率較大的時間段主要有1979―1988年、1994―2002年,從總的變化趨勢來看降水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較弱的下降趨勢,氣候傾向率為-1.0 mm/10年,也就是說1973―2010年肅北縣年降水量下降了3.8 mm。降水量在1991―1993年增加速率較快,而年最大降水量就出現在1993年,達到了252.3 mm;年降水量最小值出現在2009年,為73 mm,較歷年平均降水量少了52%。

由圖2可知,降水量變化有2個較為明顯的周期:5年和15年。在15年時間尺度上,降雨量變化周期為2002―2010年為降雨偏多期,1994―2001年為降雨偏少期,1983―1993年同樣為降雨偏多期,而1982年以前為降雨偏少期,所以15年時間尺度降雨量變化為4個變化周期。同時分析圖2還可發現2002―2010年這個降雨周期的降雨等值線已經完全閉合,這表明2010年以后的下個10年間降雨量變化可能為偏少期。在5年的時間尺度研究肅北縣降雨量發現,在1998年之前降雨量化明顯存在相關的變化周期,共有7個周期,分別為1988―1990年、1983―1984年、1977―1979年3個降雨量偏多期和1991―1994年、1985―1987年、1980―1982年、1973―1976年4個降雨偏少期。

2.2.2 各季降水量變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氣候傾向率分別為7.9、-14.0、5.1、0.6 mm/10年,可以看到四季降水量變化趨勢差異較大:夏季降水量呈減少趨勢,春季、秋季、冬季平均降水量均呈增加的趨勢。秋季、冬季曲線的波動比較明顯,說明這兩季降水量的年際變化特征突出,春季、夏季曲線較平滑,表明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趨勢不明顯。

經過統計分析,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量分別占全年降水總量的20%、63%、11%、6%,由此可見,肅北縣降水量的60%~70%都集中在夏季,對該地區水資源的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3 結論與討論

(1)1973―2010年肅北縣氣溫整體呈現震蕩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5 ℃/10年;降水量呈現下降的趨勢,降水量氣候傾向率為-1.0 mm/10年;同時,氣溫、降水量均存在著季節性的變化。氣溫在四季具有不斷升高的特性,具體表現為:夏季平均氣溫增加最為明顯,氣溫氣候傾向率為0.7 ℃/10年;冬季與春季次之,為0.5 ℃/10年;秋季氣溫增加最緩慢,氣溫氣候傾向率為0.4 ℃/10年,與年平均氣溫氣候傾向率相等。

(2)四季降水量表現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氣候傾向率分別為7.9、-14.0、5.1、0.6 mm/10年,說明四季降水量變化趨勢差異較大,其中夏季降水量表現為減少的特征,春季、秋季、冬季平均降水量均表現為增加的趨勢。通過降水序列的小波分析發現2002―2010年等值線已閉合,由此預測未來10年降水量有可能減少。四季中春季降水量增加趨勢最為明顯,降水量氣候傾向率高達7.9 mm/10年,由于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比重僅次于夏季,為20%,這可能是導致肅北縣春季易發生雪災的主要原因[6]。

4 參考文獻

[1] 鄧自旺,林振山,周曉蘭.西安市近50年來氣候變化多時間尺度分析[J].高原氣象,1997,16(1):81-93.

[2] 丁麗佳.潮州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對策[J].氣象科技,2009,37(2):190-195.

[3] 黃向榮,葛紅衛.合肥市近55年日照時數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20):8723-8725.

[4] 魏鳳英.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篇2

[關鍵詞] 高血壓;不同時段;動態血壓監測;指導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4(b)-142-01

動態血壓監測(ABPM)應用于20世紀60年代初,近幾年已較廣泛應用于臨床。ABPM是監測患者24 h內的血壓,較偶測血壓相比,能體現日常生活及晝夜變化規律,因此,更能客觀、全面地反映患者真實的血壓水平,為病情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客觀信息,是臨床高血壓診斷、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評價治療效果和判斷預后的重要手段[1]。同時,能診斷隱匿性高血壓和排除白大衣高血壓,避免了漏診或誤診給患者帶來的不必要痛苦及經濟損失。

1 ABPM的方法

采用MOBIL-O-GRAPH無創便攜式血壓監測儀,選擇血壓偏高、皮膚完整、肢體功能正常的一側上臂,根據患者的體重選擇合適的袖帶,傳感器固定在肱動脈搏動處,袖帶下緣約距肘窩2.5 cm。測量的間隔時間是:早晨6:00~晚上11:00每小時3次,晚上11:00~次日早晨6:00每小時2次。監測儀開始測量血壓時,要求患者停止活動,被測量側上臂自然下垂,不要說話,等測量完后再活動。佩戴監測儀期間要求壓力管不能有死節,睡眠時應將監測儀置于身體的一側,不能壓被監測肢體及壓力管,要求患者記錄生活日記,這樣有利于分析血壓突然改變的原因。ABPM記錄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壓和心率4個數據,有效監測次數必須≥總血壓記錄次數的95%。記錄時間不少于23 h。

2 高血壓患者(>140/90mmHg)初次就診時佩戴ABPM的意義

高血壓患者(>140/90mmHg)初次就診時佩戴ABPM至關重要,其可以反映患者最基礎的血壓趨勢圖。生理狀態下正常血壓的晝夜節律變化規律呈雙峰和一低的勺型(夜間血壓下降15%~20%),這種血壓晝夜變化對機體活動、保護心腦血管正常結構與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2]。非杓型(夜間血壓下降不足15%)血壓節律是增加高血壓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的禍首。同時非杓型動態血壓趨勢圖也為臨床優化高血壓個體化治療方案、有的放矢地指導降壓藥的合理應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為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打下了基礎。例如深杓型(夜間血壓下降超過20%)高血壓患者夜間睡前2 h是不宜服短效降壓藥物的,因為2 h后正是藥物的高效期,這樣就可以導致血壓下降幅度過大,影響心、腦血流供應,誘發心絞痛及缺血性腦卒中,故應在睡前3~4 h服用降壓藥。反杓型(夜間血壓不下降,反升)高血壓,夜間血壓持續升高,導致心、腦、腎長期處于過度負荷狀態,靶器官損害更大,這部分患者睡前需服用足夠劑量的降壓藥,合理控制夜間血壓,對保護靶器官和預防心血管臨床突發事件的發生起重要作用。另外,對部分懷疑高血壓的就診者,經過ABPM監測正常的,可以確診為白大衣高血壓,降低原發性高血壓的誤診率,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

3 高血壓患者在接受中、長效降壓藥物治療2周后佩戴ABPM的意義

高血壓患者在接受中、長效降壓藥物治療2周后佩戴ABPM,可以根據24 h監測趨勢圖,詳細地觀察患者服藥后不同狀態下的血壓晝夜變化情況,幫助了解藥物是否24 h有效,是否治療過度或治療不足等,為臨床調整服藥時間和劑量提供確切依據[3]。

4 輕度高血壓(

筆者通過長期觀察發現,由于夏季氣溫高,周圍血管擴張,人們夏季的血壓通常比冬季下降15mmHg左右。所以輕度高血壓患者夏季可以停服降壓藥。患者應在停藥1周后佩戴ABPM,根據24 h血壓變化情況選擇是否繼續服藥。筆者通過對60例輕度高血壓患者夏季停服降壓藥后ABPM監測結果的觀察,發現輕度高血壓患者夏季血壓均在正常范圍,可以停服降壓藥。

5 中、重度高血壓患者夏季佩戴ABPM的意義

對中、重度高血壓(>150/90mmHg)患者,在夏季減少降壓藥用量1周后也需要佩戴ABPM,以便于觀察降壓藥物用量是否適當,依據ABPM結果調整用藥量及用藥時間,爭取在有效降低晝夜平均血壓水平的前提下維持接近生理狀態的血壓節律模式,可最大限度地減少高血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4]。

6 總結

高血壓患者在不同時段佩戴ABPM都有不同意義,患者通過在不同時段佩戴ABPM可以得到最佳治療效果,最大限度地延緩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減少心腦血管臨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維君.動態血壓監測在高血壓診斷及治療中的地位[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6,27(5):546-550.

[2]何川,燕純伯.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關于高血壓防治意見[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4,25(5): 401-404.

[3]鄧亞安.動態血壓監測對33例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療效的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9):557.

篇3

關鍵詞:文竹;栽培;管理技術

文竹(Asparagus setaceus Jessop)為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常綠藤本觀莖植物,葉片輕柔,常年翠綠,枝干有節似竹,且姿態文雅瀟灑,葉片纖細秀麗,密生如羽毛狀,翠云層層,株形優雅,獨具風韻, 深受人們的喜愛,是著名的室內觀葉花卉。置1盆于居室中,清新淡雅,意境深遠,為古往今來的人們無比鐘愛。筆者經幾年的培育摸索,并與同事們常常切磋,也悟出了其中的一些要領,現總結如下:

1 生態習性

文竹又稱云片竹、山草,屬百合科天門冬屬常綠亞灌木。原產于非洲南部,其莖細、圓柱形,莖綠色,叢生多分枝。葉狀枝纖細,葉長3~5mm,6~12枚兩側水平簇生,葉狀枝平展,形為羽毛狀,主莖上鱗片葉多呈刺狀。花小,1~4朵生于短柄,花兩性、白色,略有香氣,漢中花期在每年6月上旬;果實為漿果球形,12月份成熟時紫黑色,內有種子1~3粒。

文竹不耐寒、不耐旱,喜溫暖、半蔭環境,忌霜凍。漢中生長適溫為15~25℃,夏季忌曝曬,室內越冬溫度不得低于5℃,通常居室有一般取暖設施均可滿足。

2 種養栽培

2.1 幼苗繁殖 常用播種方法繁殖,播種繁殖首先要培養能夠結種文竹。一般家庭愛好者盆栽多不能開花結種,所以種株培養應將2~3年生的健壯植株放在溫室半陰處種植,搭好支架,任其自然攀援,開花結果;將成熟的種子收集后于春季播于淺盆中, 加蓋薄膜,注意通風,并保持土壤濕潤。 漢中當地在20~25℃時30天左右即可發芽,待苗高10多cm高時, 即可定植。

2.2 幼苗定植 幼苗定植選擇稍深一點的觀賞盆,盆內土壤用腐殖土、沙質土、粘土各1/3混合均勻,將幼苗栽植在盆內并適度澆水,以表層土壤濕潤為宜。配土是關鍵,疏松和富含腐殖質且排水良好的土壤透氣性較高,有利于文竹根系呼吸,使幼苗正常生長。

2.3 成苗管理 夏季的漢中,氣溫高而濕度大,文竹生長明顯加快,此時要從光、熱、水、氣、肥5方面進行控制:一是文竹喜半陰半陽的環境,不可放置在室外長時間曝曬,以防葉子變黃卷曲。二是文竹喜溫暖濕潤的環境,應使文竹保持一定的濕度,夏季采用噴壺進行葉面噴水。三是待文竹盆內表層土壤變干發白,則應澆水,水量以表層土壤全部濕潤為宜。四是應掌握在1月左右進行1次松土,松土深度以不破壞根系為度,以利根系更好呼吸,更利于土壤營養物質的吸收。五是文竹對肥料要求不高,可以在每月松土后,在土層5cm深度施適量尿素(每盆幾十粒就行了),或將尿素溶解后噴施,以助葉子生長。

文竹生長到了秋季,隨著氣溫下降,土壤水分蒸發減少,澆水宜少,如澆水過多,造成盆土長期過濕或積水,會使根系生長不良而引起爛根。到了氣溫低于10℃時,應將文竹移到室內,以防凍害。冬季氣溫低,在室內更應少澆水,室內要通風良好,少煙無塵,否則也會造成葉子枯黃,生長不良。

3 修剪定形

文竹室內定形修剪一是控制其過旺生長,二是保持良好的外觀形態,常用以下幾種修剪定形方法。

3.1 塔式 選2~3條稍粗壯的莖干為保留主枝,摘去莖尖和生長點,定株高為30~35cm。其余的枝干和新生的莖干依次低于主枝。對新生芽,可視其莖的粗細來決定是否摘去生長點。若其莖比主枝的莖粗,應摘去,若比主枝的細,則不必摘,任其生長。與此同時,還需利用物遮法和其本身的趨光性不斷調整株形。

3.2 雙叢式 在盆中栽植一高一低2株文竹,高者30cm,低者18 cm左右,生長期間再像塔式文竹那樣造型即可,也就是立2個稍細的塔式。

3.3 自然式 以文竹自然生長的株型為主,仍采用摘去莖尖和生長點,物遮和利用具趨光性等基本方法,使枝葉舒展,給人以自然的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文竹的整形要與控制肥、水結合進行。即在室溫15~18℃時,每周澆1次透水,使盆土保持濕潤,不施肥或少施肥。在室溫20~25℃時,除每周澆1次透水外,平時也要2天噴1次水。

據觀察自然式和塔式比較常用,雙叢式因人為修剪幅度大,成年文竹很少采用。

4 日常養護及病蟲害防治

4.1 土肥管理 文竹小枝發黃但不脫離,主要是盆土養分不足,營養不良而造成的。有的則是因為盆土硬實,通氣差根系的活力減退,而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所致。除了應該在春季以富含有機質的培養土換盆之外,還要經常疏松盆土表面,并注意加強施肥。

4.2 水分管理 文竹葉尖枯黃或脫落,主要是因澆水少,盆土偏干,或相對濕度過低所致。應經常保持盆土濕潤,并經常向植株噴灑水分,水溫最好和室溫相同,并將文竹放置在空氣濕度大的地方。生長季節應適當施用混合肥料,促使植株健旺,抵抗力增強。文竹根部腐爛,枝梢焦黃脫落,主要是因在炎夏季節遭大風侵襲,或花盆長期積水所致。所以夏季要勤挪動盆,惡劣天氣時要將盆放置在背風遮雨處。

4.3 光照管理 文竹枝梢顏色暗黃或呈黃綠色,是因強光照射或澆水過多所致,應將其移至蔭蔽處或是有窗簾的窗邊,避免強光照射,同時注意澆水不要太多。

4.4 病蟲防治 夏季易發生介殼蟲和蚜蟲危害,可噴灑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灰霉病和葉枯病危害葉片,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注意勿使藥液觸及皮膚。

(收稿:2014-04-25)

參考文獻:

[1]張光琴,許宇恒.文竹的栽培與造型[J].廣西林業,2005(06)

[2]華義勝.盆栽文竹怎會變黃[J].江蘇綠化,1994(05)

篇4

【關鍵詞】養老院;庭園;微氣候

中國早在1999年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65歲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1.2億,占人口8.9%,按照專家的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進入到重度老齡化的階段。到這個階段以后,單純依靠家庭來養老是不現實的,養老社會化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家庭結構和思想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養老院為養老居所。因此,養老院的建設,是我們不能忽視的社會發展中重要的一環。聯合國有兩個重要的社會養老的基本原則,一是“照顧原則”,二是“尊嚴原則”[2]。由于老年人普遍身體狀況弱于中年人,在空間設計上需要更加充分細致的考慮其身心需求。目前,我國的養老院的制度相對完善,服務較為人性化,且建筑的質量與硬件設施有很大提升,但戶外環境單一、空間舒適性不足這些方面仍然還有不足[3]。養老院的庭園是老人開展戶外活動的最重要的空間。李樹華等人的研究表明:養老院的庭園能為老年人創造放松身心、開展社交、獲得獨立性和自尊的場所;庭園在促進健康、延緩衰退的作用上明顯強于建筑室內[4]。然而,由于老人對戶外環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阻擋了老人選擇庭園活動的意愿。因此,營造適老、舒適的庭園微氣候是吸引老人進入庭園、開展戶外活動的第一步。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關于養老院戶外庭園微氣候適老性營造的研究報道。植物是改善周邊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庭園中的植物景觀不僅可以調節庭園微氣候,還可以進一步影響和改善人們的心理狀態。因此,植物景觀是提升環境舒適性,豐富空間和滿足老年人雙重需求的關鍵一步。然而,國內現有的養老院的植物景觀研究主要針對植物景觀美學和心理療效,對庭園微氣候的營造還未曾涉及。目前,成都市65歲及以上人口為136.43萬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增長52.47%,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2000年的7.96%上升到9.71%[5]。據最新統計,成都市現有養老院共196家。筆者在全面踏查的前提下選定7個主城區內的8家養老院(四家公辦,四家民辦)進行研究。通過對其庭園四季微氣候因子(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的研究,以期獲得現有成都市養老院庭園的微氣候營造的基本水平和特點,并嘗試通過尋找庭園圍合方式、綠地覆蓋率與微氣候的關系,為成都市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養老院庭園營造良好的微氣候提供依據。

1研究區域概況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平原面積占36.4%,丘陵面積占30.4%,山區面積占33.2%。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日照時數1071h,年平均降雨量945.6mm[6]。

2調查內容與方法

2.1調查內容與范圍

在綜合考慮養老院性質、位置、整體規模、庭園規模和植物景觀成熟度后,課題組在成都市主城區中,各選取了4所公立和私立養老院進行全面踏查(圖1)。養老院分散在成都的各個區域,保證了數據的普遍性,具體規模見表1。此外,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是影響人體舒適度最重要兩個微氣候指標,也是老人感覺最敏感的兩個指標。因此,本文選擇溫度和濕度其作為養老院庭園微氣候研究的重要考量對象。

2.2調研方法

為了突出對比庭園對養老院戶外微氣候的調節作用,調研時間需要選擇一天中的沖突點,如選用一天中老人活動時間區間中溫度最高的13:0015:00;冬季選用一天中老人活動區間里最冷的8:0010:00;春秋季是冬夏的過渡,因為成都為內陸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多濕,所以將調研時間定位14:0016:00,與夏季延續對比。使用進口Kestrel4000測量空氣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使用GARMINEtrex20測量養老院庭園面積、綠地面積,隨后計算各區域綠地率。實測的養老院基本數據見表2。根據問卷調查以及行為記錄,總結老人的主要行為活動與趨向位置。其主要行為活動有散步、曬太陽發呆、閑聊、打麻將等;通過趨向位置決定出四個主要測量地點:休憩空間、中庭、運動場所和主要人行道路。將所有的測量位置與養老院結合,確保測量地點貫通整個場地。分別在位置中心取陽光與陰涼點同時測量,重復三次,每次數據采集的時間間隔3min。第一天測量的各項微氣候的三組數據先求平均值,然后再與第二天的平均數據平均,最后利用多次測量的平均值進行分析。利用表格工具Excel對原始數據進行歸納整理。所有的數據收集、整理及分析工作,均使用表格工具Excel和數學分析軟件Origin8.0進行分析并制作圖表。

3結果與分析

3.1成都市養老院庭園微氣候現狀研究

3.1.1養老院四季微氣候變化現狀特點測量數據表明:成都市養老院的夏季均溫度為27.125℃,相對濕度具體數值是63.008%,基本高于60%,使體表皮膚汗液蒸發受阻礙,顯得悶熱;冬季養老院均溫為11.4℃,相對濕度為73.378%,均高于72%,春秋的溫度是21℃。通過查閱資料,老人的最適溫度區間為24~26℃最佳,不宜低于16℃或高于33℃;相對濕度45%~65%最佳,30%~70%體溫易維持。比較得出目前成都市養老院庭園冬季溫度較低,相對濕度較高,其他季節溫度與相對濕度基本處于這個區間較為適宜。將每個養老院四季的微氣候變化作比較,數據顯示,養老院庭院在四季都能實現降低溫度與增加相對濕度的效應。其中春秋兩季溫度調節作用較為明顯,最高可降低2.33℃,春冬兩季濕度調節作用較為明顯,最高可增加7.56%,反而夏季的溫度與相對濕度調節作用于其他季節相比都不夠突出(圖2)。3.1.2養老院不同功能分區的四季微氣候變化特點運動空間、休憩空間、行道樹下與中庭從四季趨勢上比較,春秋二季四個功能分區差距不大,但是夏季與冬季成了明顯的分水嶺,功能分區之間的差異較為顯著。總體上,運動空間夏季溫度最高,相對濕度最低;中庭夏季溫度最低,相對濕度最高;冬季人行道樹下溫度最高,相對濕度最低;運動空間溫度最低,相對濕度最高。夏季中庭相對濕度雖高,但是只有稻麥院養老院與銀發老年公寓相對濕度超過了70%,其他養老院基本處于55%65%之間,是最適宜老年人停留的室外空間。冬季行道樹下相對濕度基本保持于80%下,溫度基本保持9.911℃,是養老院溫度最高的地方,適合老齡人散步。不同種類的功能分區的植物配置不同,每個季節顯出的調節作用各不相同。(1)人行道。人行道一般培植高大喬木,行道樹下適量種植灌木與草本植物。除第二社會福利院外,其他養老院行道樹下的灌草數量相對較少。行道樹下全年溫度高,濕度低。很多情況下行道樹下陰涼處比光照處溫度更高,在冬季這種情況最為明顯,保溫差值平均值為0.7℃,起到了保溫的作用,適合老人散步。(2)休憩區。休憩區主要為植物與庭院小品的結合,有些結合水池布置,植物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因為形式復雜,休憩空間的整體數據離散性很大,最大值與最小值基本存在在這個功能區里,不能單一而論。(3)運動區。運動區一般植物較少,兩旁有高大喬木遮陰,有些條件較好的養老院會配置灌木。因為植物數量較少,運動區對于整體區域的微氣候調節差值較小,沒有其他區域強烈,甚至夏季還出現了增溫減濕的效果。由于運動空間夏季溫度最高,相對濕度最低;冬季溫度最低,相對濕度最高,并不適宜老人們運動。(4)中庭區。中庭主要為圍合型庭院,周圍有房屋圍繞,以灌木、草本植物為主,間植高大喬木點綴。四合院型的養老院房屋低矮,反而以種植高大喬木為主形成一定氣候。中庭區夏季平均溫度最低,相對濕度基本處于55%65%,適合老人休息談天。中庭區冬季的保溫性比較明顯,植物下的保溫差值達到了0.4,比人行道稍次,但是相對濕度相對較高,平均值為77.2%,是冬季的第二選擇。3.1.3庭園微氣候影響因素分析(1)庭園基底。長濟醫院養老部、荷塘花邨養老院與銀發老年公寓都是庭院內部有較大水景。特別是荷塘花邨養老院內部有一塊面積為1666m2的荷花池。三個養老院每個季節溫度按高低排序都在前五名,由此可以推測水域對養老院主要起到保溫作用,這點應與成都本身多雨潮濕的氣候有關。同時相對濕度從高到低排列中,三個養老院均屬于底部,使養老院相對濕度維持在宜人的范圍,這一點在春秋兩季更為明顯。(2)庭園布局。將養老院通過建筑空間布局對比,稻麥院養老院、頤樂村養老院與武侯區壽而康老年中心都是四合院圍合封閉形式(圖3),而其他養老院則是庭院圍合建筑形式。夏季時三個養老院溫度按高低排序均為末尾;冬季時頤樂村養老院與武侯區壽而康老年中心溫度按高低排序為前兩名。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空間布局對于養老院的溫度調節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同時,三個養老每個季節院陽光處的溫度與陰涼處的溫度差值按高低排序基本處于前列,可以推測封閉形式的建筑空間布局對于植物的溫度調節有加強作用。(3)綠化率。養老院綠化覆蓋率只有壽而康頤養院與稻麥園養老院達到50%,荷塘花邨養老院28.49%,其余都在10%20%徘徊。通過數據對比,養老院綠化覆蓋率超過25%的三個養老院是壽而康頤養院、荷塘花邨養老院和稻麥院養老院,微氣候調節差值同時也是前三名。但是這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將養老院綠化率與庭院綠化率相減,得出一個普遍規律:二者相差值越大,庭院微氣候調節能力越差;二者相差值越小,庭院微氣候調節能力越強。這一點從頤樂村養老院可以明顯看出,雖然頤樂村養老院庭院綠化率高達98%,但是養老院綠化率只有18%,相差80%,是所有的養老院中相差值最大的。溫度微氣候平均調節值0.24℃,濕度微氣候平均調節值1.29%,二者都是養老院中最低的。

4討論與建議

根據問卷分析,老人幸福度感受高的功能分區為休憩區,同時在各養老院中幸福感受最高的為荷塘花邨養老院與成都第二社會福利院。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老人更喜歡植物種類繁多、顏色層次豐富的區域。根據此次調研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植物調節作用是一種相對作用,不是單純的減小溫度、增加濕度這么簡單,不能以此為借口減少植物的數量與豐富度。所以在營造庭院景觀應該將當地的氣候、庭院的基地、庭院的布局以及養老院綠化率與庭院綠化率的差值考慮在內,結合老人的心理需求營造出適合老人生理與心理的庭院。

參考文獻

[1]李毅.基于960943家政服務網絡平臺的“虛擬養老院”運營模式研究[D].蘭州大學,2013.

[2]徐立楹.養老院建筑及環境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0.

[3]劉博新,黃越,李樹華.庭園使用及其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以杭州四家養老院為例[J].中國園林,2015,31(4):85-90.

[4]王耀梁.城鎮化背景下新農村社區養老居住空間環境設計探究———以成都地區為例[D].西南交通大學,2016.

篇5

一、成立領導小組加強對活動的組織領導

為加強對競賽活動的組織領導,我局成立競賽活動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和競賽活動的任務與目標,強化對單位所屬人員和轄區文化企業負責人的安全管理教育,嚴肅執行各項安全法律法規,按照活動的時間、節點開展好各項安全管理工作。

二、廣泛宣傳營造“人人講安全”的良好氛圍

活動期間,我局在每周一的局務工作會議上,安全管理工作是必議內容之一,按照條線匯報、研究分析、部署安排,加強對兩館、文體站和文化企業單位的安全管理,不斷強化各條線負責人抓安全管理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同時要求局執法人員在日常的安全工作檢查中,要廣泛宣傳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要時時督促和鞭策文化企業負責人嚴格按照行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生產技術要求,規范企業安全生產經營活動,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活動中,要求有條件的文化企業單位懸掛、張貼夏季安全生產工作宣傳標語,或利用黑板報等形式宣傳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等內容,營造“人人講安全,人人重視安全”的安全生產工作環境。

三、競賽活動中安全管理工作

篇6

關鍵詞:雷暴活動;最小二乘法;離散小波分析

0 引言

雷暴是一種產生于強對流天氣系統下的常見災害性天氣現象,關注氣候變化,如今成為當今世界的幾大議題之一。國外Changnon[1]等利用86個臺站100年的雷暴觀測資料,將美國雷暴活動劃分為12個不同的區域,歸結于6種雷暴活動變化類型,整體雷暴活動在變化中呈現減少的趨勢。國內張敏鋒,馮霞(1998)利用國內104個臺站,研究發現近30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雷暴頻數在波動中減少,上世紀60年代前期雷暴頻數有所增加;往后至70年代,呈緩慢減小的趨勢;80年代中期雷暴頻數減少幅度明顯加快,頻數現在正處于劇烈減少[2]。局部地區如廣州雷暴日數平均每10年減少15.5天,月平均雷暴日數1至7月逐漸增多,8至12月急劇減少,呈現單一峰值[3]。德州市年雷暴日數呈減少趨勢,平均10年減少1.28 天。月平均雷暴日數最多值出現在7月[4]。昌都地區雷暴日年際變化大,從上世紀80年代起呈遞減趨勢[5]。湖南省近35年(1971~2005年)來雷暴在不斷減少,年際間變化特征是成加速度減少,其中夏季雷暴數百分比隨著年際間變化是逐步減少,而冬季和春季雷暴發生比例均有所增加[6]。另外在特定的區域內,雷暴年際變化趨勢還呈現一定的變化規律,主要表現在以大小不一的周期呈現不同的周期性震蕩變化。徐桂玉,楊修群(2001)根據我國南方62個氣象觀測站1971~1995年近25年雷暴日數統計資料,研究南方雷暴的氣候變化特征發現:我國南方雷暴25年變化的總趨勢是逐漸減少的,并具有2年、4年、9年較短周期和21年長周期變化。較短周期存在著70年代以2年周期為主、80年代2年、4年周期都較明顯、90年代以3~4周期為主的年代變化規律[7]。張美平、敖淑珍等利用廣州白云機場1956~2001年46年的逐時觀測資料,通過小波分析發現46年來廣州白云機場雷暴日數的年際變化有著較好的9~12年振蕩周期,而且雷暴的發生有逐漸減小的趨勢變化[8]。孫麗、于淑琴等人利用1978~2007年遼寧省59個站常規地面觀測資料,對雷暴日數的時空變化進行分析,結果表明: 1978-2007年雷暴日數總體呈逐漸下降趨勢[9]。經國內外資料分析研究表明,大部分地區雷暴活動在年際變化上都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

香港地處亞洲大陸南緣華南沿岸,地形丘陵起伏,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占59.9%。由于海陸面及地形差異的存在,易于地形雷暴的產生。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夏天炎熱且潮濕,冬天涼爽而干燥。受熱帶氣旋、強烈冬季和夏季季風、季風槽等重要天氣的影響,易形成鋒面雷暴和切變線雷暴,經常在四至九月發生狂風暴雨[10][11]。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使得香港地區多年雷暴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分布都極不均勻。據此,本文利用香港天文臺常規氣象觀測站的觀測記錄資料,分析1950~2009年香港地區雷暴活動及異常情況,總結60年來該地區雷暴活動的變化特征,有利于提高防御雷電災害能力,為香港地區的雷暴預測和雷電防護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來源和分析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文資料來源于香港天文臺氣象觀測數據資料庫 [12],經過仔細訂正的完整雷暴日觀測資料,為保證分析資料具有代表性,文中選用其中60年(1950~2009)記錄作資料處理,分析香港地區的雷暴活動特征。

1.2 分析方法

1.2.1 最小二乘擬合

最小二乘估計是德國科學家Karl Gauss(1777~1855)提出用最小化圖中垂直方向的誤差平方和來估計參數,其主要思想是用最小二乘法擬合因變量與自變量間的回歸模型,從而把具有不確定關系的若干變量轉化為有確定關系的方程模型來近似地分析,通過自變量的變化預測因變量的變化趨勢。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擬合雷暴活動與時間的關系,分析香港地區近60年雷暴日年際、季節變化趨勢,以此反映香港地區長期雷暴活動變化情況。

1.2.2 小波分析

小波分析方法是一種窗口大小(即窗口面積)固定,但是其形狀可改變,時間窗和頻率窗都可改變的時頻局部化分析方法,即在低頻部分具有較高的頻率分辨率和較低的時間分辨率,在高頻部分具有較高的時間分辨率和較低的頻率分辨率,這正符合低頻信號變化緩慢而高頻信號變化迅速的特點。因此,小波分析能將交織在一起的不同頻率成分組成的復雜的時間序列分解成頻率不相同的子序列[13],低頻部分信號的重構可以發現時間序列的發展趨勢及規律,高頻部分信號的重構可以發現時間序列的突變特性和循環周期[14],以此觀察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變化情況。小波函數定義為:如果ψ(t)∈l2(R)(l2(R)表示平方可積的實數空間,即能量有限的信號空間滿足允許性條件:

(1)

那么ψ(t)叫做基小波,式中ψ(ω)是ψ(t)的Fourier變換,由基小波函數ψ(t)進行伸縮和平移,本文選用Daubechies (db) 小波函數,對香港60年雷暴日數離散序列進行分析,更清晰地反映雷暴日序列的細微變化情況。

2 雷暴的時空分布特征

2.1 雷暴日數的年際變化特征及趨勢分析

香港長達60年的雷暴日變化趨勢(圖1中曲線1)呈現年際差異較大的變化,其中雷暴日數最多高達53天,出現在1997年、2005年;最少年份為20天, 出現在1962年、1963年、1967年,與60年來香港年平均雷暴日比較少了15.69天。采用最小二乘擬合60年雷暴日數線性變化趨勢(圖1中曲線2),香港雷暴活動隨時間增加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

最小二乘線性擬合氣象趨勢函數為y=0.17433x

-309.05,反映香港近60年平均雷暴日數以1.74 天/10a 的趨勢增加。對60年雷暴日數進行最小二乘5階多項式函數擬合(圖1中曲線3),發現香港60年雷暴日變化呈現如下變化趨勢:雷暴活動自50年代中期急劇下降至60年來的最小值,該最小值處于60年代,而后的時間里一直呈現兩個穩步上升的趨勢,先緩慢增加至70年代末,在80年代的10年間呈現平緩下降,往后急劇增加。

為更清晰地了解雷暴日序列的細微變化情況,將香港地區1950~2009年雷暴日數變化序列轉化為Matlab 環境下的離散信號,利用Daubechies小波(db5)將這一由不同頻率成分組成的雷暴日時間序列分解成頻率不相同的子序列(見圖2),包括一個低頻部分a5和5個高頻部分d1、d2、d3、d4、d5。低頻部分a5表現的是信號的主要特征,是主要的穩定特征表現,表征了60年來香港地區雷暴日數的主要變化趨勢。原序列s中雷暴日數絕大部分分布在50天以下,第5級的大尺度低頻分量a5一般在35天以上,最大為40天,最小值大于32天,序列存在長期增長的變化趨勢,以1984年為突變點,分為兩個階段,即1984年以前為雷暴日數偏少年,1984年以后為雷暴日數偏多年。1950~1984年與1984~2009年比較,后者增長趨勢較為迅猛。從第1層高頻信號d5的重構可以看出3個明顯的突變點,分別是1967、1984和1999年,并存在不太明顯的30年大尺度。從第2層高頻信號d4的重構可以看出3個明顯的突變點,分別是1959、1967和1992年,存在不太明顯的20年尺度。從第3層高頻信號d3的重構可以看出8個明顯的突變點,分別是1957、1959、1962、1967、1971、1995、2003和2005年,且在1975年以前存在7~8年左右的震蕩周期。從第4層高頻信號d2的重構可以看出60年來呈現出3~4年左右的震蕩周期。

2.2 雷暴日數的季節性變化特征及趨勢分析

自1950年到今,香港地區60年來共記錄了2162次雷暴事件的發生,雷暴事件季節性變化最多發生在夏季,占60年雷暴日總數的55.14%;春季次之,占全年總數的29.18%;秋季占13.64%;其中冬季最少,發生了44次雷暴天氣,占2.04%。圖3中~四個圖分別反映香港60年來雷暴日的季節變化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擬合分別線性擬合和n階多項式擬合所得的變化趨勢圖。采用線性擬合得到春、夏、秋、冬四季雷暴日隨年變化的氣象系數趨勢方程為:

(2)

香港位于亞洲大陸的東南緣,整個地區受季風環流控制,在時間上分別受到冬季風和夏季風的影響,年內季風交替明顯干濕季分明,在氣候分類上本地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季3至5月份,地面的冷高壓開始衰退,鋒區逐漸北移,西太平洋副高北抬,高空南支西風小槽小脊活動頻繁,地面冷空氣常與副高西側偏南暖濕氣流相遇,冷暖空氣頻繁交匯,鋒面天氣異常活躍,易于鋒面雷暴的產生,因此雷暴活動也日趨活躍。香港春季雷暴活動情況如圖3中所示,80年代以前臨近年份雷暴波動范圍較后期大,后期在小范圍的波動過程中隨年際增加而逐漸減小。用最小二乘5階多項式擬合60年活動趨勢發現,呈現正弦波形狀變化。自1950年開始急劇減少至60年代中期,為60年間的春季雷暴活動最小值,在1963、1964兩年的春季三個月里僅發生了一次雷暴活動。然后增加至80年代出現峰值為22天,再而減小。擬合60年來香港春季雷暴日數隨年際變化y1=-0.022x+54.2428,雷暴活動以0.22天/10a的趨勢隨年份呈現減少。

夏季6至8月份,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溫度升高,亞洲熱帶環流出現調整,大陸熱低壓形成,海洋高壓不斷加強。6月香港受印度低壓影響,過赤道的西南氣流北進增強,南海西南季風建立。6月以后西太平洋副高不斷增強,香港處在副高南緣,同時,南海熱帶輻合帶、東風波、熱帶低壓等熱帶天氣系統活動頻繁影響香港,冷暖空氣頻繁交匯,海陸面差異明顯,對流極其活躍,各種天氣活動頻繁,迎來了全年雷暴最活躍的時期。夏季雷暴活動趨勢如圖3中所示,香港60年來都在小范圍內緊湊的波動中呈現隨年際增加先減少后增加的變化趨勢,特別是在20世紀末,夏季雷暴活動異常活躍。擬合夏季雷暴活動隨年際變化y2=0.1706x-317.841,雷暴活動以1.7天/10a的趨勢隨年份呈現增長。

秋季9至11月,香港地區是干燥的冬季風逐漸代替暖濕的夏季風的過渡季節,西風急流的季節性南移, 對流層中層的副高迅速退出,雷暴活動逐漸減弱,低層夏季風南撤,隨后便是東北季風開始建立,香港出現了短暫晴朗、干燥的天氣。秋季雷暴活動趨勢如圖3中所示,60年長期在大范圍無規則的震蕩中隨年際增加呈現上升的趨勢,采用多項式擬合發現活動趨勢隨時間呈現兩谷一峰的變化趨勢,擬合變化趨勢函數為y3=0.018x-30.7792,雷暴活動以0.18天/10a趨勢增加。

冬季,在每年12月至翌年2月,強大的蒙古高壓控制著整個亞洲大陸。本地常處于大陸冷高壓脊的東南緣,盛行東北季風,中高緯度東移的槽線常引導冷空氣南下,地面冷鋒隨之南下影響香港,南海暖濕氣流在沿海一帶對峙,出現準靜止鋒引起的低溫陰雨天氣,不易形成對流性天氣,雷暴活動極弱。張鴻發[15]等利用TRMM衛星探測到18~38°N、74~123°E閃電資料,對中國區域年、季、日發生閃電頻數和隨經緯度變化,閃電密度分布和閃電氣候特征進行了計算分析,發現冬季只有很少閃電出現在中國30°N度以南地區,且每年發生100次左右。圖3中所示香港冬季雷暴活動情況,雷暴活動60年來其中44年出現整個季節無雷暴天氣,基本不出現雷暴活動。但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冬季雷暴活動異常活躍,擬合發現香港地區冬季雷暴活動以0.07天/10a的趨勢隨年份增加。

3 結論和討論

本文以香港天文臺60年雷暴日觀測資料為基礎,采用一系列數理統計方法探討香港地區雷暴活動趨勢得到如下結論:

1)香港地區年平均雷暴日數為35.69d,按雷暴日數劃分屬于多雷區。60年來,雷暴絕大部分始發于全年的3、4月份,分別占40%和28.3%。極少數年份在5月份才出現雷暴天氣;主要終止于10、11月份,10月份占據50%以上。60年間雷暴日最晚均終止于12月份,從未出現過全年12月均有雷暴天氣。

2)香港地區雷暴年際變化差異大,年平均雷暴日數相差在10日以上;年際變化在大尺度上與大部分地區完全相反,以1984年為界呈現兩個時期穩定上升的趨勢,1984-2009年增長較前一時期更為迅猛;與之對應在小尺度上呈現各式各樣的波動,較為明顯的是出現3-4年和7-8年振蕩周期。

3)近代香港雷暴活動逐年增加,香港雷暴日的月頻率變化顯現雙峰單谷的拋物線變化。季節變化呈拋物線型,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為雷暴的高發期,春秋次之,冬季發生的概率小。近60來夏季雷暴占55.14%,而冬季則不足3%,夏季、秋季和冬季雷暴日數均呈增長的趨勢,尤其以夏季雷暴日數增長最為顯著達到以1.7天/10a,而春季雷暴日數以0.22天/10a的趨勢隨年份減少。擬合雷暴活動與年紀增加的線性函數為y=0.17433x-309.05,香港雷暴活動以1.74天/10a的趨勢隨年際增長而上升。

本論文對雷暴日作數據分析,在數理統計軟件的基礎上得到一些結論,但鑒于觀測數據資料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對某些問題分析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有待于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Changnon S A,Changnon D.Long-term fluctuations in thunderstorm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Climatic Change,2001,50(4):489-503.

[2] 張敏鋒,馮霞.我國雷暴天氣的氣候特征[J].熱帶氣象學報,1998,14(2):156-162.

[3] 張金,聶長春,陳玉華.廣州市雷暴日數變化特征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9,2(1):58-60.

[4] 石慧蘭,賈漢奎,陳德英等.德州56 年雷暴日數變化及相關因子分析[C]//中國氣象學會編.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583-587.

[5] 李白萍,倉決,潘貴元.昌都地區近52年雷暴氣候統計分析[J].科技,2007,(7):61-63.

[6] 陳濤,吳嵐,韓波,等.湖南省雷電特征及閃電數據分析[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10(3):38-42.

[7] 徐桂玉,楊修群.我國南方雷暴的氣候特征研究[J].氣象科學,2001,9(3):299-307.

[8] 張美平,敖淑珍,劉翔,李念英.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近46 年來雷暴氣候的統計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04,15(1):66-73.

[9] 孫麗,于淑琴,等.遼寧省雷暴日數的時空變化特征[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0,26(1):59-63.

[10] 張景奎.香港的地形和氣候[J].香港知識縱橫談,2000:73-74.

[11] 胡東洋,王金崗.香港概況.明珠·香港[Z],1996:14-15.

[12] 香港天文臺,氣象數據庫. http://hko.gov.hk/cis/statis

tic/tsday_statistic_c.htm,2010-3-17/2010-5-22.

[13] 高瑞華,申培魯,高慧,等.渤海海峽大風日數的變化趨勢分析[J].海洋預報,2010,(1):39-43.

篇7

【摘要】對本次真情服務社區義診活動進行總結,召開一次總結交流會,讓積極參加本次活動的志愿者暢談感想收獲,進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思想認識;總結本次活動開展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就如何開展好下一次志愿活動聽取研究生的意見和建議,有效實施夏季學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學活動。

隨著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實施夏季學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學活動計劃,是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對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我院從以下幾方面著力推進本項工作,逐步形成有特色的醫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有效實施夏季學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學活動。為進一步鼓勵和促進研究生深入社會、了解民情,培養研究生服務社會、關愛他人的社會責任感,搭建研究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平臺,每年暑期集中開展若干項社會公益實踐活動。

研究生暑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的內容可包括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公共福利、幫助他人、社會援助、社會治安、緊急援助、青年服務、慈善、專業服務等方面,并直接或間接服務于經濟社會活動和居民生活。要充分考慮研究生群體的特點和實際,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形式創新的社會公益活動。要立足長效,著力建設一批長期合作的研究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基地。

本活動由專人負責組織管理,事前做足準備工作,結合實際情況,抓緊制定好詳細的工作方案及具體分工安排,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爭取青協和社區的支持,多方籌集活動經費,準備必備的義診器械,印制相關的宣傳資料,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認真做好醫療隊隊員的動員,分組和培訓工作,提高隊員的思想認識,增強隊員的服務意識和主動意識,使他們能積極主動投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去。

組織我校研究生志愿者開展義診服務活動,大力弘揚志愿者精神,使廣大青年志愿者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主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幫助別人,誠心誠意為人民免費提供各項義診服務,從而使青年志愿者在為群眾提供義診服務的實際行動中增強為人民服務意識,不斷增強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的意識。一方面,通過開展巡回醫療,向廣大居民提供免費義診,有效緩解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就醫難問題,開展健康教育、防病治病宣傳活動,使居民對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衛生、個人保健和自然科學知識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有效提高居民的衛生意識。另一方面,在為居民服務的過程中,通過所有參與義診活動志愿者們的努力,體現我校學生良好的醫療服務素質,宣傳我校學生的醫療業務范圍和醫療服務精神,提高中山大學在本地的知名度,擴大其在本區的影響。通過為居民義診,強化對我們學生的醫療知識的培訓,為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實踐機會以便他們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有力地促進了我們學生更好的熟悉掌握醫療知識技能,提高技術水平。醫院領導非常重視科學研究及我院醫學研究生社會公益活動,擬在活動通過后即從組織機構、人員配備、資金保證、制度落實等方面確保研究的順利進行。

指導思想:為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進一步完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貫徹落實《中山大學“三學期制”實施方案》(中大辦〔2009〕8 號)和《關于實施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粵教高〔2009〕76 號)的文件精神。進一步鼓勵和促進我校研究生深入社會、了解民情,培養研究生服務社會、關愛他人的社會責任感;同時為方便珠海市非城區廣大人民群眾就醫,普及醫療健康知識,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病治病意識,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求,深入社區,服務人民,宣傳普及衛生防病知識,為廣大群眾送醫送藥送知識,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方針,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營造健康、和諧的社區環境。

組織協調機構:由中山大學研究生院主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科教科、團委承辦,面向全校研究生開展,采取志愿者形式,在珠海市非城區社區或農村開展社區衛生慈善義診活動。

活動具體內容安排:圍繞提高社區醫療衛生水平,按照不同社區,不同人群的不同特點,緊緊圍繞“關注居民健康,共建和諧社區”這一主題,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組織我院各專業研究生醫護專業技術人員入社區內開展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內容為一體的義診、咨詢、健康教育活動,為居民提供健康服務。

1、開展衛生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知識宣傳活動。通過向社區周邊人民群眾發放衛生健康知識手冊、宣傳單以及現場宣傳講解等方式宣傳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關系的醫療衛生保健知識,對公共衛生、傳染病預防、醫療保健等知識進行宣傳,重點做好常見疾病及一般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工作。

2、開展現場義診活動。組織以研究生醫護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的義診隊伍進入社區開展義診活動,義診內容包括量血壓、血糖、身高、體重、視力、按摩,貼耳穴,拔火罐,針灸等,對居民的可疑病癥進行免費初診。 3、現場醫療衛生知識,健康知識咨詢。開設醫療咨詢小組,主要由醫護人員及研究生醫護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在義診的同時給予健康知識建議及回答居民基本的醫療知識,健康知識咨詢。

利用假期時間,組織醫療隊進入社區開展義診活動和宣傳活動,現場為社區居民免費提供各項義診服務,接受群眾的咨詢,開展健康教育、各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等內容的宣傳。

對本次真情服務社區義診活動進行總結,召開一次總結交流會,讓積極參加本次活動的志愿者暢談感想收獲,進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思想認識;總結本次活動開展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就如何開展好下一次志愿活動聽取研究生的意見和建議,有效實施夏季學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王戰軍.基于省級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6)

[2]袁珂.志愿者價值解析.中國研究生,2010(5)

篇8

摘要: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由于其能夠利用蘊藏在海水中的巨大熱能資源,近年來在許多沿海城市,正逐漸受到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本文主要針對可同時為多棟建筑供冷/熱的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的具體應用形式進行討論,提出按熱泵機組的設置地點不同而分為集中、分散和雙級耦合式三種方式,并同時討論了各種方式在冬、夏季的可能運行方式,總結各自的優缺點,為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的具體實施及更深入地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海水源熱泵熱泵空調集中供冷供熱

1引言

目前,能源問題已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建筑能耗占到全國總能耗的近四分之一;因此,節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就成為研究重點。我國海岸線較長,一些沿海城市已開始計劃利用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為建筑提供冷、熱源,以節約能源,減小污染,服務于生態城市的建設。本文將主要針對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的具體應用形式及特點進行討論,旨在為有關工程的具體實施方案和運行管理提供參考。

2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概述

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就是利用海水做為熱源或熱匯,并通過熱泵機組,加熱熱媒或冷卻冷媒,最終為建筑提供熱量或冷量的系統。海水中所蘊含的熱能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因此,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也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種利用方式,是一種具有節能、環保意義的綠色供熱空調系統。

巨大的海面時刻接受太陽的輻射,并受大洋環流,海域周圍具體氣候條件的影響,故海水溫度數值會因地、因時而異。為盡量提高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的供熱/冷的效率以及整個系統的經濟性,有必要研究在不同的海水資源條件下,為滿足熱用戶的需求,可供選擇的各種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形式及其運行模式。

3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形式

本文所討論的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是指能夠同時為多棟建筑提供冷/熱源的系統。海水源熱泵空調系統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類,這里只討論按海水熱泵機組的設置地點不同而進行的分類,可以分成三大類:

3.1集中式海水熱泵空調系統

所謂集中式海水熱泵空調系統,就是將所有的海水熱泵機組集中起來設置于統一的熱泵機房內(熱泵機房根據需要可設置于海邊或用戶區域附近),制備的冷/熱水通過小區外網輸送至各用戶,如圖1所示,故也可稱之為海水熱泵集中供冷供熱系統。

3.1.1冬季系統運行模式分析

(1)集中熱泵站將網路回水直接加熱至用戶所需的溫度后(如60/50℃的供回水溫度),依次輸送給各熱用戶,用戶與外網采用無混合裝置的直接連接方式。

(2)集中熱泵站將網路回水加熱至比用戶實際所需的供水溫度略高后送出(如65/50℃的供回水溫度),用戶與網路可采用有混合水泵的直接連接方式(如圖2所示)。與前一種方式相比,它雖然因網路供水溫度略有升高而使得熱泵機組的COP值略低,但此時網路的循環水泵因不必考慮最不利環路的末端用戶阻力損失,揚程有所下降;同時,由于網路供回水溫差的增大,還使得輸送同樣能量的網路循環水量減少,從而節約水泵的輸送能耗;另外,還可減少熱源近端用戶因節流而帶來的能量損耗。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此種網路運行方式,還允許用戶根據自身需要在一定范圍內調整自己的供水溫度,比前一種方式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圖1集中式海水熱泵空調系統圖2有混合水泵的直接連接

3.1.2夏季系統運行模式分析

(1)集中熱泵站直接制備各用戶夏季實際所需的冷凍水(如7/12℃的冷凍水)后,依次輸送給各用戶,用戶與外網采用無混合裝置的直接連接方式。

(2)集中熱泵站制備比用戶實際所需略低的冷凍水(如5/12℃的冷凍水),再輸送給各用戶,同樣,此時用戶與網路可采用裝有混合水泵的直接連接方式。此種運行方式所具有的特點與前面冬季時對應的情況相同,不再重復。

3.1.3集中式海水熱泵空調系統的優勢分析

與目前通常采用的各建筑單獨設置電制冷機組制冷和鍋爐房熱水供暖的方式相比,此種系統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優勢:

(1)可以充分利用各用戶負荷分布多樣性特點(即并非所有的用戶都在同一時刻達到峰值負荷),減少設備的總裝機容量,也有利于降低自身的初投資。

(2)大型熱泵機組的COP值比小型機組的要高(一些具體數值可參見[1]),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

(3)雖然熱泵機組通常仍需要用電實現制冷/熱,但由于它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在較高的COP值下運行,仍然具有節能優勢(類似的計算分析參見[2]),這也是海水熱泵空調系統之所以受到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

(4)各用戶內的冷熱源機房,以及位于室外的冷卻塔都可以取消,這樣既節省了許多寶貴的建筑面積,增加了業主的收益,又可以減輕由設備的布置而給結構專業帶來的設計負擔,和降低結構施工的成本;同時,也消除了由這些設備所產生的噪聲;另外,取消了通常置于樓頂的冷卻塔后,美化了建筑的外觀,使屋頂綠化的方案更容易實現。

(5)由于大量使用海水,故可節約有限的淡水資源。淡水資源的缺乏是世界性難題,我國許多沿海城市都是嚴重缺淡水城市,節約淡水資源的意義重大。

(6)熱泵機組集中布置后,有助于專業人員的集中管理與維護,既節約了運行成本,又能夠提高供冷/熱的可靠性。

(7)環保效果明顯。前面提到的節能、減少噪聲等都對提高系統的環保性能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3.2分散式海水熱泵空調系統

此種海水熱泵空調系統的形式如圖3所示:所有的海水熱泵機組都分散至各用戶,室外管網系統只為各用戶機組提供所需的海水。

與集中式海水熱泵空調系統相比,該系統的熱泵機組分散,容量相對較小,初投資會相應增加,機組的COP值也會比集中放置的大型機組的略低,并且各用戶仍然要有冷熱源機房;但該系統中各用戶的熱泵機組相對獨立,增大了用戶的靈活性,如各用戶可根據自身的特定需要來調節熱泵的進出水溫度的高低,或如稍后將提到的可用作水環熱泵空調系統的輔助冷熱源。

圖3分散式海水熱泵空調系統圖4帶冷卻塔的用戶與海水外網的連接

3.2.1冬季系統運行模式分析

對于冬季只有熱負荷的建筑來說,熱泵機組按制熱工況運行;如果同一建筑內既有熱負荷,又有冷負荷,可以考慮在建筑內部采用水環熱泵系統以實現節能,此時,海水熱泵機組只作為輔助的冷熱源設備來調節建筑內部不平衡的冷、熱負荷。

3.2.2夏季系統運行模式分析

(1)室外管網中的海水作為循環冷卻水,提供給各用戶的熱泵機組,以制備用戶自身需要的冷凍水,雖然此時用戶機組的COP值會比集中的大型機組的要略低,但仍然會比用戶使用冷卻塔時的COP值略高。

(2)各用戶仍然保留冷卻塔,外網內的海水提供冷卻塔的冷卻循環水及其補水,如圖4所示。

盡管用戶仍然使用冷卻塔,但海水冷卻塔仍然節約了大量的淡水資源,而且只為冷卻塔服務的外網內的海水流量要遠比用海水直接冷卻熱泵機組時所需的水量少,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海水的輸送能耗。

3.3雙級耦合式海水熱泵空調系統

該系統的示意圖見圖5。此系統的突出特點就是既有集中熱泵站,又有分散至各用戶的熱泵機組,所以也可稱之為聯合式海水熱泵系統。很明顯,這樣設計會提高系統的初投資,但它有一個最大的優點:當冬季海水的溫度過低(如北方寒冷地區的近海水溫度接近0℃)時,仍可以完全由此系統為各用戶供熱(詳見下述),而無需額外的輔助熱源(鑒于目前的熱泵技術,前面的兩種系統形式遇到此情形時,須有輔助熱源),真正實現單獨由海水熱泵為建筑提供冷熱源。

3.3.1冬季系統運行模式分析

該系統冬季可能會有四種運行模式:

(1)在海水溫度很低時(通常此時的室外氣溫也很低,用戶熱負荷較大),集中海水熱泵站內的一級海水熱泵機組制備15~20℃的溫水,通過外網輸送至各用戶,然后每個用戶內的二級熱泵機組再把水溫提升到用戶實際所需的溫度。

(2)當海水溫度較高時,可由集中熱泵站一次制備各用戶可直接用于供熱的熱水,用戶內的熱泵機組不工作,此時的工作模式與2.1節的集中海水熱泵空調系統的運行模式相同。

(3)當海水溫度較高時,只有分散至各用戶的熱泵機組工作,向建筑供熱,而集中熱泵站內的機組停止工作。此時的工作模式與2.2節的分散式海水熱泵空調系統的運行模式相同。

(4)當然,在海水溫度較高時,也可以使

一、二級熱泵機組同時工作,外網內的水溫會比15~20℃略高。

至于

一、二級熱泵機組間的外網環路內的水溫最佳取值范圍,兩級熱泵是串級工作,還是單級工作,以及它們之間的轉換條件,應由更詳細的理論分析與實驗驗證來確定。

圖5雙級耦合式海水熱泵空調系統

3.3.2夏季系統運行模式分析

除夏季一般只需單級熱泵制冷外,其余的運行模式與上述冬季時的情況相類似,不再贅述。

4總結

本文針對利用海水作為冷熱源的熱泵供冷/熱系統,按照熱泵機組的設置地點不同,將其分成集中式、分散式和雙級耦合式三種類型,歸納總結了集中海水熱泵系統的諸多優點,并對各種類型系統在冬、夏季的可能運行模式與特點進行了簡要描述與分析。需要指出的是,三種類型的系統都有直接利用海水直接供冷的可能。

另外,本文只是討論各種類型的海水熱泵空調系統及其可能的運行模式,對于任一給定的具體實際工程,還要從系統能耗特性、經濟性以及系統供冷/熱的可靠性等方面進行更詳細的計算與分析,才能得到最終滿意的結果,筆者將在這方面進一步地開展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T.T.Chow,W.H.Au,etal.Applyingdistrict-coolingtechnologyinHongKong.AppliedEnergy79,2004,275-289

篇9

 

商(市)場、展館名稱

Xx商場

計劃人

 

計劃周期

計劃項目、內容及完成結果

第一季度

1、將2017年的各類記錄整理和歸檔;

2、對項目各崗位工作進行嚴格的檢查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

3、做好節前安全檢查工作;

4、提前做好春節前的商場環藝布置;

5、認真做好分公司的月檢及周檢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6、組織每月四次例會,學習公司下發的各類相關制度及文件;

7、做好每月的基層人員的績效考核;

8、認真做好商場各區域的環境消殺工作;

9、做好春節期間的工作安排;

10、積極做好公司繳費送好禮的宣傳及2018年各項費用收繳工作;

11、根據辦公需要上報辦公用品的采購計劃;

12、認真做好與商戶的親情走訪及溝通工作;

13、加強雨雪天氣的應急防范及清掃工作;

14、做好春節期間值班人員的慰問及工作的督查;

15、做好2017年度優秀員工評選工作;

16、做好空區合同的續簽及服務費的收取;

17、每月做好代收電費的核算統計裝訂工作;

18、隨時關注業主群的報修情況及輿論動向;

19、認真按時完善各類內業資料;

20、認真填寫2018年項目財務預算報表;

21、做好物業辦公室的裝修計劃的申報工作;

22、做好商戶建議更換商場門頭意見的上報工作;

23、認真做好公司季度檢查和月度檢查問題的整改回復;

24、積極參與安防人員的考核培訓及消防演練工作;

25、積極協調商戶與顧客的投訴糾紛與回訪工作;

第二季度

1、繼續收取2018年1-6月物業服務費,完成目標應收的50%。

2、做好裝修督察驗收及保證金的收取與退還工作。

3、及時錄入樂天軟件,與財務核對票據及收費情況。

4、檢查商戶占道經營,清理門口貨架。

5、每月核對商戶的用電情況,檢查電表是否正常。

6、處理業主商戶與顧客間的各種投訴并及時進行回訪。

7、督促做好室內、外圍的清潔及垃圾房的沖洗消殺工作。

8、監督檢查各崗位的日常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9、巡查商場設施設備的運行、保養及衛生狀況。

10、組織每天的晨會工作,學習公司文件及相關制度,總結上周問題,安排本周工作。

11、做好每月工作計劃及落實工作。

12、根據物料消耗上報辦公用品的采購計劃;

13、做好每月親情走訪工作。

14、夏季來臨,加強大風暴雨天氣的應急預案及各類突發事件的處理工作;

15、做好遮陽布面料的選購及懸掛工作。

16、督促月檢、季檢問題的整改與回復。

17、提前做好五一期間商場的環藝布置。

第三季度

1、春季加大對外圍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

2、做好保潔人員的招聘工作;

3、加強對主管人員和保潔人員的培訓,每月至少培訓兩次;

4、加強對原有保潔員和新聘保潔員的禮儀和業務技能培訓;

5、加強室內地面、外圍地面和門頭的清洗;

6、督促區域主管做好日檢的工作;

7、配合院方做好各類檢查和每月的衛生考核;

8、根據物業服務合同特別要求進行環境清潔工作;

9、組織每月一次的月綜合檢查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10、組織每月四次例會,學習公司下發的各類相關制度;

11、做好每月一次管理人員和保潔人員的績效考核;

12、按院方要求做好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分類及各項消殺工作;

13、每月與院方確認結算物業服務費;

14、根據物料消耗上報保潔物品和辦公用品的采購計劃;

15、每月及時與院方巡檢人員做好溝通;

16、對新型保潔工具進行專項培訓學習;

17、做好新入職員工的各項培訓工作;

18、做好護士節慰問工作。

第四季度

1、做好2017年7月-12月物業綜合管理費的收繳工作,收繳率達100%。

2、收取下半年空區、廣告位租金,收繳率達100%。

3、做好收取裝修保證金和退裝修保證金的登記工作。

4、及時錄入樂天,與財務核對票據及收費情況。

5、督促檢查商戶占道經營,清理門口貨架。

6、督促每月電費的收繳,做好核算和裝訂工作。

7、督促每月核對商戶的用電情況,檢查電表是否正常。

8、處理業主、商戶、顧客的各種投訴并及時進行回訪。

9、督促做好每月的消殺工作。

10、監督檢查保潔清潔的工作。

12、巡查商場設施設備的運行、保養及衛生狀況。

13、巡查客服、工程、安防、保潔上崗情況。

14、組織每月一次的月綜合檢查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15、組織每周晨會,學習公司下發的各類文件及相關制度;總結上周問題,安排本周工作。

16、督促做好客服人員每月工作計劃安排。

17、隨時參與安防人員的培訓及考核。

18、督促協助配合消防演練、培訓及考核。

19、督促檢查自檢記錄、培訓記錄、投訴記錄、檢修記錄等各種記錄。

20、根據物料消耗上報辦公用品的采購計劃。

21、督促做好夏季門簾的清洗及收藏工作。

22、督促做好冬季門簾的安裝工作。

23、做好中秋、國慶節的環藝布置工作。

24、做好平安圣誕節的環藝布置工作。

25、做好每月親情走訪工作。

26、做好冬季雨雪天氣應急預放及清掃工作。;

27、考核評選2017年優秀員工。

28、做好年終總結工作和2018年度的工作計劃。

29、配合公司做好客戶滿意度調查。

30、督促月檢、季檢問題的整改與回復。

篇10

論文關鍵詞:運用“八字口訣”,巧讀等溫線圖

 

等溫線是將某一平面或某一空間區域內溫度值相等的點所連接的平滑曲線。在近年來的高考中對等溫線圖的考查屢見不鮮。通過幾年的教學經驗,現將等溫線的關知識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論文服務。

一 “北減為北、南減為南”——南北半球的判定

因為太陽輻射是地球表面熱量的主要來源,而低緯度區的太陽輻射量遠大于高緯度地區的太陽輻射,從而導致全球氣溫存在很大差異教育教學論文,總的來說全球氣溫分布規律是:在南北半球,無論七月還是一月,氣溫都是從低緯向兩極遞減。因此,等溫線由南向北遞減的為北半球,由北向南遞減的為南半球。如圖(一)所示,甲為北半球,乙為南半球。

二 “點南陸南、點北陸北”——同緯度海陸位置、季節(月份)的判定

點------太陽直射點,即若太陽直射點在北(南)半球,無論南北半球的大陸等溫線都向北(南)凸出教育教學論文,海洋上向南(北)凸出。這是因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不同,使同緯地區陸地較海洋增(減)溫快,導致了海陸間氣溫的差異,即在同一緯度上,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夏季大陸比海洋熱,這種現象就直接導致了等溫線的凸向。全球等溫線彎曲如圖(二)所示:

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適用于全球等溫線的分布規律:按月份說,1月大陸等溫線向南凸出,7月向北凸出教育教學論文,海洋上正好相反;按季節說,冬季大陸等溫線向低緯凸出,夏季向高緯凸出,海洋上正好相反論文服務。如下所示:

據上述歸納,只要我們了解海陸差異,以及南北半球季節相反這一點,我們既可以根據等溫線特點判斷海陸分布,也可以根據海陸氣溫特點判斷季節(月份)。

三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閉合等溫線區域內溫度值的判定

位于兩條等溫線之間的等溫線閉合區域,如果其溫度值與兩側等溫線中的較低溫度值相等,則閉合區域內的溫度低于其等溫線的溫度值;如果閉合等溫線的溫度值與兩側等溫線中的較高溫度值相等,則閉合區域內的溫度比其等溫線的溫度值更高教育教學論文,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圖(三)中,P地溫度值小于120C,Q地溫度值大于140C。

另外,在對流層大氣中,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海拔高度不同,氣溫不同,根據等溫線分布特點,可以判斷其地形、地勢。如圖(三)中教育教學論文,P地氣溫應由外到內逐漸減小,即中間氣溫低,四周氣溫高,則P地為山地;同理,Q地為盆地。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閉合等溫線中,“里大為盆、外大為山”論文服務。這將指導我們對閉合等溫線中地形、地勢的判定。

四 “凸高為低、凸低為高”——等溫線高低值的比較、判定

凸高為低,所謂高低是指等值線的彎曲部位向高值凸出,即每條等值線彎曲的凸出部分指向等值線數值遞增的方向,這時彎曲所示部位為低值(相對)區域;凸低為高與凸高為低相反,即每條等值線彎曲的凸出部分指向等值線數值遞減的方向教育教學論文,這時彎曲所示部位為高值(相對)區域。如圖(四)所示,B點氣溫高于A、C兩點氣溫。

根據該規律,我們可以確定等溫線的彎曲方向,比較溫度的高低。如圖(四)中,圖中B點氣溫高于A、C兩點氣溫,所以B處等溫線向低溫度一側彎曲,即等溫線中的“凸低為高”的規律。同時,在海陸位置或季節條件之一確定時,也可用該規律來判定海陸或冬、夏等:如果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明該地區比同緯度其他地區要高(夏季的陸地、冬季的海洋);如果某地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明該地溫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要低(夏季的海洋、冬季的陸地)論文服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教育教學論文,該規律也可用于判定海陸位置或季節(月份)。

另外,在海平面等溫線圖中,根據該規律可以判定寒、暖流。如圖(五):

由圖可知,200C等溫線凸向160C等溫線,根據“凸低為高”這一規律,我們可以判定該洋流為暖流。

五 “延伸八方、按向索因”——影響等溫線因素的判定

由于全球海陸位置、地形狀況等因素并不單一,因此使等溫線在實際上形成各種各樣的形態。分析等溫線的延伸方向,我們不難看出影響等溫線的主要因素:若等溫線的延伸方向與緯線大致平行,說明等溫線受緯度(即太陽輻射)的影響顯著;若等溫線與緯線斜交(或者說與海岸線大致平行),說明受海陸位置影響較大;如果等溫線與山地或高原的邊緣(或等高線)平行,說明氣溫受地形、地勢影響較大。如圖(六)中教育教學論文,造成我國山東半島等溫線這種分布趨勢的主導因素是海陸位置;

在圖(七)中,等溫線走向特征的描述和原因分析為:西部走向為南北走向,因為西部有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脈,使氣溫偏低;所以受地形地勢的影響,等溫線大致與山脈走向平行;東部走向為東西走向,因為東部為海洋,下墊面性質單一,主要表現為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所以大致與緯線平行論文服務。同時,由于受洋流(馬爾維納斯寒流)的影響,近海岸等溫線向北彎曲。由此可見教育教學論文,影響等溫線走向因素中,有時是一個因素,有時是多個因素。

總之,在梳理知識體系過程中,我們要注重指導學生加強對知識的整理與總結,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知識分析、解析問題,注重地理原理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進行多個層面知識點的意義、滲透和整理,逐步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以適應高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