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實習自我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1 08:4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樂教育實習自我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音樂教育實習自我總結

篇1

【關鍵詞】高等師范 音樂教育 聲樂教學

關于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改革的問題是常談的老話題。聲樂教學作為主要專業學科也隨著改革進入一個新的臺階。新形勢下對高師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在知識儲備與應教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從高師聲樂教育教學內容設置上看,基本沿襲著傳統的音樂學院聲樂專業教學模式,缺乏聲樂技巧、歌唱理論相關學科的橫向聯系,師范與非師范教學內容劃分不明顯,存在重技能輕文化、重單項輕綜合、重單一輕多元的弊端。

一、新形勢下高等師范音樂教育

(一)我國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現狀

在全國的高等師范院校中,音樂教師教育專業出現得比較早,有完善的教學大綱和成熟的教學模式,但伴隨著基礎教育積極改革的步伐,以此自足、不求創新、因果循環造成音樂教育理念陳舊、模式僵化。我們要認真思考研究,不斷推進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標、新方法。目前有很多高等院校還是按照老的教學觀念模式,已經出現與基礎教育的要求脫節的現象,直接影響了音樂教育的發展進程。高等音樂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日漸突出,已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能力與實踐能力并存的良好發展,因此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發展應該與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有機地成為一體,既有共性也不失特性。

(二)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特色與培養方式

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是面向中專、中小學培養音樂教師隊伍,其教學特色在于培養音樂教學師資,具有師范性的功能。從廣義上講,音樂教育的教學,是從感性上感悟體驗,從理論上去認識把握音樂的本質。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與非師范性音樂教育不同的是讓學生真正意義上做到傳承,即學到手、用得好、傳下去,是實踐與理論并重的一項學習。

(三)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對社會的影響

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每年向社會輸出大量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是影響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血脈,也是從根本上改變本民族的國民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和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力量。音樂教育改革以來,眾多高等師范院校為弘揚民族文化,地方師范院校引入本土音樂資源是目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要求,從而突出強調國民音樂教育、業余音樂教育和學校音樂教育。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音樂藝術對城市文化的發展促進作用日漸突出,促進群眾文化繁榮,推動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現階段群眾聲樂文化已成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文化多元、藝術多樣的發展趨勢。群眾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歸根結底要靠音樂文化人的隊伍建設,依靠大眾喜愛的、有影響力的、有高素質文化藝術修養的文藝工作者來組織建設,這就給高師聲樂培養人才的要求帶來更大的挑戰。就業形勢的嚴峻也給高師聲樂人才培養和教學內容的發展帶來了考驗,高素質的聲樂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聲樂專業技術,又能進行聲樂藝術實踐操作,畢業生專業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市場崗位的競爭。

二、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聲樂教學

(一)我國聲樂教學的發展

我國聲樂藝術在古代就有很高的成就,如韓娥的“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禮記·月記》中關于歌唱氣息的運用、行腔、吐字以及情感抒發的記載;《詩經》將民歌匯集;屈原的《楚辭》;中國說唱音樂鼻祖《荀子·成相篇》等。高等師范聲樂教育在不斷改革,聲樂教學不僅停留上個世紀20年代受歐洲文化影響,以美聲方法演唱風格占據主要院校優勢,洋為中用。聲樂教學更好地借鑒了西方融合多元素的民族唱法,更多地融入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成多元共生的狀態。聲樂教學以獨特的個性跟國際接軌,聲樂教學研究的不斷發展,使之更科學化、系統化、理論化。

聲樂藝術雖不能通過具體的概念言語來形容,但可以結合聽覺,是用聲音與語言來表現音樂的形式。音樂教育是感性透過理性的認識,有意義且科學地傳遞給他人,從而得到體會的學習過程。聲樂教學也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二)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聲樂教學課程設置的思考

音樂教育相關課程設置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實踐課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課包括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大學外語、計算機基礎及應用、體育、教育學、心理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法規等課程,約占總課時的33%;專業必修課包括14門課程,其中師范必修聲樂、師范必修鋼琴、師范選修主科、學校音樂教學論與教材教法、合唱與指揮、鋼琴即興伴奏、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外國音樂史名作賞析、和聲、曲式等10門課程為核心課程(或稱為學位課程),課時約占總課時的44%;選修課包括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課時約占總課時的17%;公共選修課分為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科學、藝術素養類四個系列。要求學生至少選修10學分的公共選修課,約占總課時的5%,文科學生至少應選修2學分自然科學系列的課程,其他學分可以任選課程修讀,如意大利語、歌曲寫作、音樂課件制作、教師技能、形體、論文寫作等,課時約占總課時的11%;實踐環節構成主要包括教育實習、社會實踐、軍事課(含軍事理論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實踐活動,為必修學分,課時約占總課時的6%。其一,公共課門類多,缺乏彈性、開放性,學生覺得枯燥,很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修感興趣的課程。其二,占據了學生自主學習專業技能的時間。專業必修的設置雖然豐富,但是由于課程獨立性強,學生很難將學科與學科之間縱向貫通,比如曲式、和聲、復調的學習為歌曲分析、聲樂演唱打下堅實基礎,但是對于學生來講,很難去將這些學科之間進行橫向聯系。其三,音樂教育的理論課程更多的是對教育學、心理學和音樂教學法的導論,提出的是教育的共性問題,并沒有對聲樂藝術的個性問題進行理論教育,如聲樂教學法、聲樂藝術史、聲樂作品分析、聲樂心理學、聲樂美學的開設,理論基礎課程的缺乏,學生畢業后只會彈、唱,卻不懂如何教。高師音樂教育應該打破學科分割狀態,注重學科之間的縱向、橫向聯系,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高師聲樂教學不單單是教唱,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理論性指導,聲樂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培養學生能夠范唱中小學音樂教材歌曲的能力,還要有聲樂教學的能力以及根據音樂教育的發展能夠為社會娛樂實踐發揮特性的能力。必須掌握大量的聲樂理論知識與教學方法,還要具備一定的舞臺表演實力。

(三)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聲樂教學課堂上的幾點思考

1.課堂發聲的重要性

聲樂教學課堂大都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發聲,二是歌曲演唱。聲樂是一門長期積累、不斷練習的一個過程,考驗培養學習者的耐心與毅力。發聲對于初學聲樂非常重要,有助于訓練鞏固發聲肌體。由于現在高校低年級都是小組課,學生多,課堂練聲時間匆忙,忽略了學生的發聲時間,更側重的是學生歌唱作品的完成,這完全是一個誤區,好的歌唱習慣來源于基礎,通過練聲可以使發聲的各個器官不斷調節使之協調,更好地為歌唱奠定基礎。

2.培養良好的歌唱習慣的重要性

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歌唱氣息可以調節喉頭的穩定,以更好地打開喉嚨建立良好的聲音位置。初學者更多的是靠教師的聽覺感受及經驗,鞏固自己的聲音位置,通過長期的學習可以自我總結科學正確的發聲方法。

3.教師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歌唱是對演唱作品的二度創作。聲樂藝術的魅力在于有很強的表現力,一種情感的抒發,體現人類精神、文化、情感的豐富世界。這就要求聲樂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具備范唱能力,而且要具備對歌曲樂譜的演奏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音樂教育聲樂專業的鋼琴伴奏沒有專業的指導教師,考試或參加比賽時大都為學生相互伴奏,有利的是學生可以加強鋼琴伴奏能力,但畢竟學生的彈奏能力參差不齊,對歌曲的理解能力、演唱技法程度也不如專業聲樂教師,所以課堂上教師的演奏可以帶動學生歌唱的情緒,因此音樂教育系聲樂教師培養鋼琴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運用高科技手段的重要性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社會對聲樂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要適應科技化發展,運用數字化手段輔助聲樂教學,數字化就是把電腦、投影、錄像機、攝影機投入到教學課堂中,使原本抽象的聲樂教學變得更加科學,不僅能夠使學生清楚地認識歌唱原理的本質,還能運用軟件對歌唱作品分析數據,對完整的歌曲演唱進行數據分析,能夠使歌唱完美化,加強學生審美體驗,提高聲樂教學質量。

5.培養適應實踐的重要性

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檢測方式,注重理論技能實踐。在原有聲樂考核的基礎上增設小組唱、二重唱、表演唱、小型四聲部合唱歌曲的能力考核標準,完善教育實習的規劃體系,增加實習量,有針對性地建立自我實習檔案。

(四)高等師范音樂教師所具備的能力

在當今高師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對高校聲樂教師有新的要求,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相關學科基礎技能、自身專業修養、良好的師風師德并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勤于參加社會實踐跟上國家整體文化發展的同時,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作用,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高等師范樂聲樂教師更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根據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不斷豐富自身專業知識儲備,掌握聲樂相關領域的發展變化,以及國際國內前沿問題,加強自身藝術修養,與時俱進,以適應高師聲樂藝術教育改革和培養新時期藝術教學人才的需求。

三、對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聲樂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聲樂教學的發展要突出學科知識、技能技巧、相關文化的整合與融合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都是以器樂、聲音為在校主修必修科目之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很重視專業課的學習,但是有個師范特色問題,師范類的聲樂教學除發聲,演唱訓練外,還需有一定的聲樂教學理論知識,如聲樂發聲基礎原理或者歌曲的音樂分析等,這樣才具備科學的教育教學性。

(二)聲樂教學的題材要豐富,內容要具有全面性,側重體現本土音樂文化

學生在接觸演唱曲目上,不要像非師范聲樂專業那樣有嚴格的聲部劃分、音色劃分,著重演唱某種風格的歌曲。要多聽、多唱、多積累聲樂作品,增強范唱能力。同時,作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學習素材,接觸各種風格的音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三)在聲樂課程教學過程中各有側重、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學生不僅在獨唱中唱好,合唱中也要唱好。加強合唱、合奏課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作為合唱中的一員,要如何組織進行訓練,如何帶動整體,同時學到指揮技巧、排練方法等,開拓思維,有創造力,更好地運用于社會及畢業后工作崗位的自我發揮。

21世紀,高等師范聲樂教育培養的目標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單一的培養目標已不再適應社會的需求,多元的聲樂文化蘊涵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史學、人文科學等,使人們對聲樂的審美有更深刻的認識。高等師范聲樂教育聲樂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將以就業為導向迎合社會需求,使學生畢業以后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適應行業領域需求,提高組織能力與創造能力。高師聲樂教學研究的發展是要緊跟大方向,特別是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因為這是一個特殊的專業,其掌握著國家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的命脈,是培養音樂教師的源泉。

參考文獻:

[1]廖乃雄.論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2]黃小明.音樂教育理論與學科教學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楊瑞.高師聲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悅平.新形勢下我國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發展構想[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2(4).

[5]王安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起點[J].人民音樂,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