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6 22:1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挑山工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挑山工教案

篇1

重點難點:1、隨一位挑山工登泰山,解開心中不解之謎是本文的重點段落。了解課文是分幾層意思來表達中心的,從而理解作者悟出的哲理,懂得作者是怎樣把這個哲理一步一步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進一步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出示課題,介紹作者:

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的作家、畫家馮驥才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說《雕花煙斗》,中篇小說《?。 ?、《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

在泰山風景區有許多游人,還有——挑山工。

二、讀通課文

1、自由朗讀,思考三個問題:

①文中的不解之謎指什么?板書(生謎)

②作者是怎樣解謎的?(解謎)

③作者領悟出什么深刻哲理?(明理)

2、檢查朗讀。

3、課文就是按照“生謎——解謎——明理”的順序來進行敘述的。

三、生謎

1、觀察插圖,說說“挑山工”是怎樣的人?

2、自讀第1節,說說課文從哪三個方面介紹了挑山工?談你的感受。(同桌討論)

3、交流:

①肩搭扁擔,挑著沉甸甸的物品——說明擔子重;

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擔上,另一只胳膊垂著,伴隨著步子有節奏地一甩一甩——說明步履輕松;

③“折尺形”的登山線路——說明路程長。

4、引讀課文:

在泰山上,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們的擔子重——,他們的步履輕松——,他們登山的路程長——。這樣登山的原因是——,好處是——,擔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樣直上直下,膝頭是受不住的。但是——。

5、擔了重物,路程加倍,還是慢吞吞地向前走,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產生了一個不解之謎。

出示練習:

挑山工╱慢,╱慢。

走得其實并不

游人╲快,╲快。

交流完成填空,學生讀。

6、引讀課文: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約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你輕快地從他們身邊越過,以為——。你在某個地方——,或者——,或者——,他們——。等你發現,你會——,以為——。

四、熟讀第一段,背誦第一段

五、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背誦第一段。

2、誰能說說挑山工的不解之謎是什么?

二、解謎、明理

1、讀3-6節找出表現不解之謎的三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各種形式讀句。

六、解謎、明理

1、出示作者的疑問(第4節)

2、最后,挑山工的回答解開了他心中的謎。出示挑山工說的一段話。

三人分別讀這段話。

3、挑山工的這段話怎樣解開這個不解之謎呢?

出示閱讀提示:

任選一個內容進行學習,先讀懂這段話,再聯系上下文,進行小組討論交流:

1、是否同路

(出示)山下他們同時起程

回馬嶺一、二次……

山道上幾次相遇

最后匯合在極頂的小賣部前

2、游人走法:

挑山工走法:

隨機朗讀句子

3、游人東看西看,挑山工一個勁地往前走,理解時間長了,就走到前面去了的含義。

4、這些是挑山工的話,作者由挑山工的話語中悟出意味深長的做事哲理。

出示句子、讀句

那作者悟出了什么哲理(師舉例說一個內容,其余學生說)

出示:向著目標踏踏實實

不停攀登奮發努力

七、哲理升華

1、從泰山回來,作者深深記住了這些哲理,并且畫了這樣一幅畫。

出示圖與文讀句

2、作家馮驥才作為一個游客,聽了挑山工的話以后,如果再去游覽名山,會怎么走?

那為什么還要畫這幅畫并掛在書桌前,多年不曾換掉。

師小結。

八、課外延伸

出示課前,收集馮驥才作品目錄。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提問 設計 提問技巧

“課堂提問”是調動學生閱讀思考、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掌握提問的技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然而據本人觀察,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還存在著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

1、忌問而不導

教師提問后,沒組織學生討論和研究問題,沒有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給學生注入一些死知識,課堂氣氛死板,學思維僵化。課堂提問若能做到先啟后思,思而后論,論而后答,則能大大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2、忌多而不精

教師提問沒有抓住主要問題,眉毛胡子一把抓,沒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學習時難辨良莠,增加了學生負擔。如果找準文章的關鍵處進行提,讓學生從切入點入手,順藤摸瓜,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忌亂而無序

教師上課時想到什么問題,就問什么問題,就會忽視問題與問題之間的條理性和邏輯性。例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時,問“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點”,是為了先讓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問“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課文重點的基礎上突破教學難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目前已經深入到學校的每一間課堂,教師都注意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語文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放眼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許多語文課,由于老師啟發和提問不當,學生噤若寒蟬,氣氛沉悶,教師干著急,沒有辦法。可以說,課堂提問得不得法,直接決定了課堂氣氛活躍不活躍。提問不得法,其危害是使學生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轉,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那么,如何精巧設問,使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呢?下面就課堂提問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課堂提出的問題,課前要根據課文內容通盤考慮,做到環環相扣。

在上語文課之前,除了要鉆研教材,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教學目標外,還要在師生互動環節的提問上做通盤的考慮,既要考慮把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成一個一個的問題,又要做到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一定的銜接,一定的梯度,使整節課渾然一體,扣住學生的心弦。這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目標的定向。如果問題是一忽兒東一忽兒西,學生的思維不能集中到一個點上,很快就會失去興趣。一旦學生對問題失去了興趣,課堂氣氛又怎能活躍起來呢?

課前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設問。學生閱讀課文時,往往感到一讀就懂,但又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結構線索,因而對課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師課前設計教案時可以從全篇的主要內容入手,精心設計提問,做到問題環環相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親人指的是誰?再見了親人是誰說的?志愿軍把朝鮮人民當作親人,可見情誼非常深厚,課文是從哪些段落表現他們情誼深厚的?通過三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從整體上看清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

二、課堂提出的問題應簡明扼要,切忌繞彎子。

語文課堂提問與其說是一門技術,倒不如說是一門藝術。因為漢語言文字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同樣的意思可以用多種不同的語句表達出來。而語文課堂提問卻應該簡潔明了,少用專業術語和繞彎子。有時本來很活躍的課堂,因為一個問題問得不當,學生沒有弄懂意思,往往氣氛很快沉悶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不知什么原因。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對提問進行巧妙地設計,使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1、在關鍵的內容上設問。

所謂關鍵的內容,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詞句和章節。抓住這些內容設問,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一個蘋果》一文時,可以選取課文中蘋果的來歷和經歷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蘋果出發抓住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2、在內容的矛盾處設問。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會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很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挑山工》,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長一倍,而所用的時間卻并不長?在這里設問,能夠造成學生思維的起伏跌宕,讓他們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

3、在內容的重復處設問。

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復的修辭手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分析體驗作品的感情內涵。如《林?!分?,“感到親切、舒服”出現了三次,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這種感情的?又如《燈光》一課中,“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三、課堂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边@在語文素養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不但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上要設計提問,還要在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思維上提出一些問題,以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發展,在思維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課文會在結尾處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想象。這時教師可以在內容的拓展處設問啟發學生想象,促進學生的思維。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并做著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但夢總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會發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爺爺能收到嗎?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運又會怎樣?凡卡如果逃了出來,是流浪還是去找爺爺?通過這些問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