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結構工廠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5 20:12: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鋼結構工廠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建筑工業化;裝配式結構;結構體系;設計方法
1 前言
我國正處在大規模建設階段,預計未來30年,我國需要建設的房屋總面積達600-700億平方米。因此,通過建筑工業化方式來度過大規模建設階段,保證建筑質量和耐久性,滿足建筑節能環保、綠色多功能和舒適性是我國建筑也發展的必由之路[1]。
建筑工業化就是指通過現代化的制造、運輸、安裝和科學管理的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來代替傳統建筑業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建筑工業化的基本內容是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科學合理地組織施工,發展施工專業化,提高機械化水平,減少手工勞動和濕作業;發展建筑構配件、制品、設備生產并形成規模經營,為建筑市場提供各類通用建筑構配件和制品;制定統一的建筑模數和重要的基礎標準,合理解決標準化和多樣化的關系,建立和完善產品標準、工藝標準、企業管理標準工法等,不斷提高建筑標準化水平;采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優化資源配置,實行科學的組織和管理,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和信息管理系統,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2]。
2 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歷史
建筑工業化在國外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建筑工業化,注重數量和效率。表現為二戰結束以后,在巨大的社會需求下建造了大量的建筑。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民要求的不再是建筑的面積或規模,而是多樣性。“標準化”開始向“多樣化”轉變,這就是第二階段。現在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重點轉向節能、降低物耗、降低對環境的壓力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階段。
我國建設部于1979年頒布實施了行業標準JGJ 1-79裝配式大板居住建筑結構設計和施工暫行規定,后又于1991年10月1日修訂為《裝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設計和施工規程》。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建筑工業化的步伐曾一度停滯[3,4]。目前,中國仍處在第一階段,但是,建筑工業化,尤其是住宅工業化已經引起了國內各方面的重視。
3 建筑工業化的優勢
建筑工業化相對現有的現澆混凝土濕作業有著極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施工效率的提高
幾乎建筑的各部件均在工廠預制完成,甚至裝修也在工廠完成,現場只是完成吊裝和拼接。國外的經驗表明,采用預制裝配式建造方式與現場手工方式可節約30%的工期[2]。
3.2 施工質量的提高
工廠預制則是在穩定的工廠環境中,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使得各部件都有相似且可靠的質量,從而有利于結構整體的可靠性保證。
3.3 設計的簡化
當建筑工業化實現時,建筑的構件也會標準化,結構設計不再需要對每一種荷載都設計一種截面,也不再需要畫出很多的圖紙,而只要選擇合適型號的構件就可以了。
3.4 方便施工現場的管理
建筑工業化要求的機械化程度很高,需要的人工就相對減少了。更少的人員和更多的機械化使得現場更接近于工廠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現場的管理。
3.5 環境的影響減小
大部分建筑部件都在工廠內預制完成,現場作業大大減少,其帶來的噪音、粉塵等污染也得到很好的控制。工廠的加工速度快,整個工期也較短。
3.6 成本節約
據萬科工業化實驗樓建設過程的統計數據顯示,與傳統現場施工方式相比,工業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積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減少47.35%,垃圾減少58.89%,污水減少64.75%,對資源節約的貢獻非常顯著[3]。
綜上所述,建筑工業化會是我國建筑行業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在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高,大量的需求要求快速高質的建筑方法。另一方面,在西北等內陸經濟不發達區域,基礎建設任重而道遠,也提出了對建筑工業化的要求。
4 建筑工業化對現有結構體系和設計方法的影響
現有的結構體系按照材料可以分為磚混結構、木結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等。
磚混結構的實現方法是由配筋砌體構成。通常在混凝土空心砌塊局部空心處澆筑配筋混凝土芯柱和水平灰縫中配置一定數量鋼筋。磚混結構的工業化程度不高,嚴格來說不屬于工業化的住宅體系。
木結構適用于矮層的結構,多是裝配式的是施工方法,工業化的程度相對其他體系較高,但是在國內大規模推廣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我國住宅等多向著空中發展,而木結構用于矮層;另一方面,我國森林資源有限。
鋼結構目前是我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結構體系。鋼結構以強度高、自重小等優點在國內和國外都得到了普遍的發展。但國內外資源保障程度低,嚴重地影響和制約著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
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我國一直以來都受到相當的重視,技術等各方面也比較成熟。目前這種體系較為實用,而且工程經驗和技術也更成熟,在我國會有較大的發展前景。
由此可見,現有的結構體系都可以進行工業化改造,使其適應大規模高效高質量的建設生產。在我國,最合適的體系仍然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我們應當利用我們在這種體系中積累下來的豐富的經驗和技術,推進建筑工業化在我國混凝土結構體系中的應用。
5 結語
建筑工業化的優勢和可行性在國外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同時也為我國的建筑工業化的發展起到了借鑒的作用。我國的經濟社會環境提出了對建筑工業化的需求,在傳統作業方式缺陷的推力和社會需求、新技術的優勢的拉力下,中國也正走上建筑工業化的道路。現在我國的建筑工業化還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我們應當針對這些問題,把握科研和其他工作的方向,切實地推動建筑工業化在中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長發,等. 日本建筑工業化考察報告(節選一). 21世紀建筑材料,2011.01.
[2]劉長發,等. 日本建筑工業化考察報告(節選三). 21世紀建筑材料,2011.02.
[3]李宗明,王三智,曹保平.裝配式住宅與住宅工業化.山西建筑,2011.04.
[4]范悅.中國住宅生產工業化的動向.中國住宅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