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事跡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29 08:4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孝子事跡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33歲的張聞斌是縣城管大隊市容管理中隊的一名普通干部,愛人是義堂鎮十里鋪鄉衛生所護士,女兒在讀小學。母親于20__年去世后,家里還有一位患有間歇性自閉癥失業的弟弟、一位患精神分裂癥輟學的妹妹和一位70歲高齡的老父親。作為唯一的頂梁柱,維系這樣一個普通且不幸的家庭,張聞斌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他以一顆善良感恩的心,一份孝親敬老的愛,一份關愛殘疾弟妹的情,詮釋了為人子女、為人兄長的全部價值。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兄妹中排行老大的張聞斌從10歲開始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在家里幫助體弱多病的媽媽做家務,照顧弟弟、妹妹的生活、學習,課余還要幫爸爸料理水果攤上的小本生意;在學校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勤奮好學、樂于助人,深受師生的喜愛。
1993年,媽媽經確診身患癌癥,父親販賣水果的微薄收入只能勉強貼補弟妹讀書和母親高額的醫療費用,還是學子的張聞斌沒有被噩耗擊垮,堅持寒暑假打工掙錢順利完成學業。1994年,張聞斌廣水中專園林綠化專業畢業,以優異成績被云夢縣城管大隊錄取。張聞斌參加了工作,國家每月發工資這一喜訊給多災多難的一家帶來了希望。剛參加工作的張聞斌第一次領到工資290元,一分不少的全部貼補了家用生活和母親醫療。從這時起, 19歲的張聞斌就挑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擔。
在張聞斌母親身患頑疾久臥床榻的9年中,他差不多花光自己所有的積蓄,可是他沒有半句怨言,而是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為母親尋醫問診、扶伺年事已高的父親、給予弟弟細心的照料,家中柴、米、油、鹽、醬、醋樣樣都被他打點得有條不紊,自己卻拖到28歲才成家。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母親洗臉擦身、換洗衣服;中午,匆匆買好菜趕回家為母親做飯、喂飯;晚上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母親病榻前問候照顧,為老人翻身、洗澡,倒屎倒尿。三伏天里,老人因為天氣太熱睡不著覺,他就為老人買來電風扇,讓老人睡得安穩;到了冬天,為了不讓老人受涼,他就會給老人鋪上電熱毯,灌上幾個暖水壺,放在老人的手邊、腳邊,每晚還堅持為老人洗熱水腳、按摩,保持老人血脈通暢,使老人天天都干干凈凈、天天都心情愉悅,從未因照顧不周而感染褥瘡。母親住院期間,他每天都是盡職盡責的處理完辛苦繁重的城市管理工作后,拖著一身疲倦的身體打足精神來陪母親,向醫生細致的咨詢治療情況,為老人端水送藥,有好吃的東西總是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給女兒吃,總是送來讓老人吃。為工作操勞、為家庭操勞,張聞斌頭發掉得厲害,人也瘦了,曾有人嘆息他說:“你太累了,給病母請個保姆,你也輕松點”。他聽后總是笑著回答“也不是怕花錢、圖輕松的問題,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母親把我養大,我做這些事,盡這點孝道是應該的,再說請別人照顧我還不放心呢,要是虧了老人可是補不回來的啊”。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母親癌癥晚期已完全喪失了行為能力,但張聞斌一如既往地和妻子天天坐在老人身邊給予安慰,講身邊發生的大小事,給老人講以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不管老人能否聽懂,只為老人能開心地笑一笑,直到母親去世,認識他的人都說;“久病床前他是孝子”。
1999年,張聞斌的弟弟張聞彥患上間歇性自閉癥失業,之后不久,妹妹張海燕也因家庭負擔等諸多原因患上精神疾患,放棄了學業。9年的時間,他費盡心思,四處求醫問藥,利用休假時間跑遍了省內各大醫院,向專家教授請教,自己卻省吃簡用,壓縮開支為弟弟和妹妹籌備醫療費用。醫生告訴他,說弟弟、妹妹的癥狀治愈的希望很小,你已經盡心盡力了,張聞斌卻固執地說:“兄妹情深如同手足,只要有一線的希望,我就要盡到做兄長的全部責任,哪怕傾家蕩產”。20__年,病情稍有好轉的妹妹經張聞斌一手操辦遠嫁外地。至今,弟弟一直留在身邊同吃同住,生活上給予盡心照料。
母親在世的幾年,弟弟和妹妹精神上的疾患無疑給這個家庭雪上加霜,壓力和重擔全由張聞斌一個人承受,父親看在眼里疼兒在心里,他不愿意增加兒子的麻煩和負擔,執意不顧年事已高,要去武漢當搬運做苦力,想為妻子和兒女治療出點力。作為一個孝子,張聞斌死活也不答應,和妻子一道苦勸父親打消顧慮,把老人留在身邊安度晚年。母親去世后,他對父親更加盡孝了,他每天都噓寒問暖,耐心服侍,從不馬虎。擔心老人寂寞,特意買回收音機,還在他床邊放置了一臺電視機,節假日還安排妻子、女兒和弟弟陪父親聊聊天、逛逛街、做一手可口的飯菜改善下老人的生活,和老人相處得其樂融融。老父逢人便夸:“聞斌也不容易啊,我這個家全虧了他”。
張聞斌不僅對自己的父母盡孝盡心,他還經常關心看望岳父岳母,每逢節假日,他總要接老人到家里玩,遇到有老人那邊有事情,他經常是忙完這邊的家,立即趕往那邊的家。岳父岳母逢人就說:“女婿比自己的姑娘還要孝順”。
篇2
姓名:楊紫琴
性別:女
所屬地區:利州區大東英才學校
簡介:楊紫琴,女,12歲,現就讀于廣元市利州區大東英才學校。她心地善良,勤勞節儉,尊敬師長,勤奮好學。一直以來,她本著孝親敬長,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努力做好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既是爸爸媽媽的好女兒,爺爺奶奶的好孫女,外公外婆的開心果,也是老師的好幫手,同學們的好榜樣,新時代的好少年。
【孝心故事】
打小起,楊紫琴就是大人眼里最為懂事的孩子。上小學后,她越來越懂事了。她把爸爸媽媽對她的愛轉化成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尊老敬老的動力,深受鄰里親友的夸獎。她每天一放學回家就認真地做作業,做完作業就開始幫外公外婆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洗菜,燒火,掃地,收拾房間。晚上,外公外婆做完了一天的活,累得腰酸背痛,她就拉他們在椅子上坐下,先送上一杯熱騰騰的茶水,再幫他們捶背揉肩,接著說故事,講笑話,唱歌給他們聽,讓他們的勞累因為有了紫琴的關心而減輕了許多。
篇3
申報人 孫相杰 單位 郯城縣重坊鎮中心小學 (審核蓋章)
申報方式(普通/10年/20年/30年) 10年
申報級別(中級、高級、基層高級、正高級、基層正高級) 中級
請以此頁為封面按順序裝訂以下材料
1、畢業證書、學位證書…………………………………………………………………………………………………… 份
2、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證書………………………………………………………………………………………… 份
3、專業技術職務聘書或聘任文件………………………………………………………………………………….... 份
4、教師資格證…………………………………………………………………………………………………………………… 份
5、事業單位考核表或年度考核結果證明……………………………………………………………………….... 份
6、繼續教育證書……………………………………………………………………………………………………………… 份
7、任現職以來的科研成果及獎勵(含專利)證書……………………………………………………….... 份
8、師德考核檔案………………………………………………………………………………………………………………… 份
9、教務部門任教經歷證明………………………………………………………………………..………………………… 份
10、其它材料………………………………………………………………………………………………………………………… 份
注:將上述證件用透明膠分別粘貼在A4紙中間位置,然后用訂書機在裝訂線處裝訂成冊即可 論文論著不需要裝訂.
附件:
簡易裝訂 注意保護原件
…………………………………………………………………………裝 訂 線………………………………………………………………………………
市中專中小學教師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評審材料裝訂目錄(市)
申報人 單位鎮中心小學 (審核蓋章)
申報方式(普通/10年/20年/30年) 10年
申報級別(中級、高級、基層高級、正高級、基層正高級) 中級
請以此頁為封面按順序裝訂以下材料(不易裝訂的材料可不裝訂)
1、展示課教案、評價意見表……………………………………………………………………. 份
2、六公開監督卡……………………………………………………………………………………….. 份
3、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兼職審批表…………………………………………………….. 份
4、個人承諾書……………………………………………………………………………………………. 份
5、市鄉鎮學校職稱評審申報承諾書…………………………………………………… 份
6、市鄉鎮學校從事教學工作公示表(10年20年) ……………………………… 份
7、三齡兩歷一身份……………………………………………………………………………………… 份
8、市中專中小學教師近四(五)年任課情況公示表……………………… 份
9、職稱材料審核責任人簽字表………………………………………………………………..... 份
篇4
地動山搖,他弓著身子,張開雙臂緊緊地趴在課桌上,伴著雷鳴般的響聲,冰雹般的磚瓦、灰塵、樹木紛紛墜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熱血頓時奔涌而出;他咬著牙,拼命地撐住課桌,如同一只護衛小雞的母雞,他的身下蜷伏著四個幸存的學生,優秀教師事跡演講稿而他張開守護翅膀的身軀定格為永恒……5月13日22時12分,當搜救人員從四川省德陽市漢旺鎮東汽中學教學樓坍塌的廢墟中搬走壓在他身上最后一塊水泥板時,所有搶險人員都被震撼、落淚。
他叫譚千秋,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被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譽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村里有名的“大孝子”
1957年8月,譚千秋出生在祁東縣步云橋鎮巖前村。他的父母老實善良,有5個兒女,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貧寒,每頓飯都是以紅薯、豆子等雜糧為主,只有一點點米飯,他總是將米飯讓給弟弟妹妹吃,自己和父母吃紅薯。
譚千秋深信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他學習非常刻苦,村民都將他作為“勤學楷模”教育孩子。為學好英語,他將英語單詞寫好貼在墻上,睡覺時就記,記不上就點亮燈看一下再記。1975年夏,他高中畢業回家務農,但他沒有放松學習,白天跟大家一起出集體工,晚上學習到次日凌晨,勞模事跡演講稿困了就用毛巾沾點冷水敷在臉上。兩年后,他成了一名代課教師。
1978年夏,譚千秋考上了湖南大學。1982年大學畢業,主動報名到四川東方汽輪廠職工大學當了一名“支邊”教師。
譚千秋成家立業后,考慮到三個弟弟都在農村,他一人承擔起贍養父母的義務,還花錢為家里裝了電話,并竭盡全力幫助弟弟妹妹。
大弟弟譚繼秋在家種地收入甚微,便借了幾千元買了一臺三輪車跑運輸。1993年夏季的一天,不慎車翻人傷,花去了幾千元醫藥費。舊債未還,又添新債。譚千秋聞訊后,立即給弟弟寄來20__元錢,還寫信安慰弟弟,只要人沒事就好,并要弟弟到他那去散散心。車禍對譚繼秋身體影響很大,但為了生計,不得不到云南打工,譚繼秋便寫信鼓勵弟弟,還在信中夾寄了40元錢。譚繼秋和二弟都沒房住,兩兄弟建了房,譚千秋給每位弟弟資助3000元。
20__年6月,父親不幸患上骨髓癌。教師先進事跡演講稿譚千秋立即回老家召開家庭會,他體諒弟弟都在農村,家境不好,便主動要求負擔父親的醫療費。他怕弟弟和弟媳不同意,便找了個借口:“我在家時間少,平時你們照顧父母很辛苦,就給我一個盡孝的機會吧!”兄弟們拗不過他,只好同意,父親住院花去醫療費2萬多元,他一人承擔。譚千秋工資不高,生活非常節儉,他衣著樸素,大熱天連冰棒和礦泉水也舍不得買,口干了他便到附近找井水解渴。他幾年才回家一次,因車費太貴,來回一次要20__多元,他便將這些錢省下來支援家里,幫助別人。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譚千秋為人正直,富有愛心,很有正義感。還在念小學,他就特別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在放學時下雨,他一定會把雨傘讓給沒帶傘的同學,自己則淋著雨回家。
巖前村現任村支書譚永生與譚千秋是小學同班同學,關系很好。一次,譚永生和另一個同學打架,他正好路過,譚永生叫他來幫架。沒想到他跑過來,不但沒幫譚永生,反而將他們拉開:“都是同學,不好好相處,打什么架啊!”隨后,耐心地做兩人的工作,直到他們握手言和。
高中畢業后,村里許多村民不識字,他便向村干部建議,辦起了掃盲夜校。優秀干部事跡匯報會演講稿他主動當起了教師,白天出工,晚上義務為村民上課,手把手地教村民寫字,學文化,他讓不少一字不識的村民能看懂報紙,懂得如何科學種田。
譚千秋多才多藝,會吹笛子,拉二胡,寫歌詞……為活躍村民的文化生活,他與幾個年輕人組成村文藝宣傳隊,晚上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表揚村里的好人好事,批評賭博、不尊老愛幼等社會不良現象,成為村民喜愛的一道“文化大餐”。有一天晚上,他和譚永生參加村里的文藝表演,來不及吃晚飯,便帶上兩個紅薯:“來,快吃,我剛從家里吃過了。”第二天,譚永生才從他弟弟那里得知,他當晚在家里根本沒吃晚飯。
譚千秋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村里修路、建校,他都捐了款。他對學生非常關心,哪怕是操場上有一顆小石子,他都要撿開,怕學生玩耍的時候摔倒。哪位學生有困難,他就盡力相助;學生沒吃飯,他會將學生叫到自己家里做飯給學生吃;學生身體不舒服,他會掏錢帶學生去醫院看病,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他經常教育弟弟妹妹要樂于助人,在他的熏陶下,弟弟妹妹總是去幫助別人,妹妹和妹夫曾一年供養了五個貧困孩子上學!他的人格魅力還深深地影響了下一代,他的大女兒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學院,她說一定要用法律為眾多受害者討回公道。
譚千秋經常教育學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會責任感。”檢察院機關集體先進事跡材料1982年6月大學畢業后,學校準備讓他留校任教。當學校領導征求他的意見時,他主動請纓:“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學校也需要人才啊。”領導反復做他的工作。當他得知四川東方汽輪廠職工大學急需教師時,便立即申請到那里去,一個月后,他如愿以償地分配到該校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20__年。
1996年,一個朋友準備把譚千秋調回衡陽,待遇從優,被他婉言拒絕。父母見他離家太遠太孤單,極力勸說他回來,他便耐心地對父母說:“湖南培養了我,四川養育了我,還是在四川多干幾年再說吧。”后來,汕頭、韶關有關單位高薪聘他去工作,他還是選擇留在四川,直到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了這片熱土。
張開守護的翅膀
5月12日,一個黑色的日子!
清晨,天空陰沉沉的。
下午2點多鐘,譚千秋在教室上課,他正講得起勁時,房子突然劇烈地抖動起來。地震!譚千秋意識到情況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沖出教室,往操場上跑。房子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還有四位同學已沒辦法沖出去了,譚千秋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自己弓著背,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蓋著四個學生。轟轟轟——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13日22時12分,譚千秋終于被找到。“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人民醫生先進事跡演講稿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他說,譚老師誓死護衛學生的形象,是他這一生永遠忘不掉的。“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回憶當時的情景,獲救的學生神情仍然緊張。
同在一所學校任教的妻子張關蓉終于在次日清早見到了自己的丈夫。她拉起丈夫的手臂,要給他擦去血跡時,丈夫僵硬的手指觸痛了她脆弱的神經,她輕揉著丈夫的手指,痛哭失聲……張關蓉仔細地擦拭著丈夫的遺體,蓬亂的頭發被細細地梳理成丈夫生前習慣的發型:“我的愛人,讓我給你細細擦去手上的污泥,就像你曾經溫柔地擦去我臉上的淚水。我的愛人,你寬闊的臂膀給了我棲息的港灣,更給了大震中四個孩子生命的新岸。男子漢也會累嗎,衛生局長先進事跡演講稿你怎么躺下就不再起來?讓我跪下來,依然和你保持最近的距離,讓我為你溫暖冰涼的手指……”
張關蓉和譚千秋曾相約相親相愛到地老天荒。地震前一天,丈夫給小女兒買了兩雙鞋子、一條褲子,她還問丈夫為什么一下子買了這么多,誰知,這似乎就預示了陰陽永隔。
“他肯定舍不得我們一家。”張關蓉說,將丈夫送到殯儀館火化時,鞭炮響了兩下就熄滅了,似乎丈夫還在眷顧著她們母女。如今,一歲半的女兒還不能理解這一噩耗,她一直喊著要爸爸。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譚千秋不少在湖南的老同學都焦急地與他聯系。當大家從媒體上得知他救人獻身的事跡后,既感到悲痛又為他自豪。同班同學、湖南大學學院院長柳禮泉追憶說:“1978年,我們一道考進湖南大學。他同我一樣來自農村,都是享受國家助學金完成學業的。他經常對我說,沒有國家的助學金,我們這些農村的孩子哪能完成學業?畢業后,他主動要求去邊遠不發達的地區,一干就是20__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篇5
愿把老人當作自己的親爹娘
她,叫郭瑩萍,是**縣**鎮福利院院長。20xx年以來,她把全部青春精力都奉獻在社會敬老愛老事業上,用自己的汗水譜寫出一曲感人的奉獻之歌。院民由建院初的8人增加到目前的60人,福利院的發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強。20xx年被省、市驗收為“合格福利院”和“示范福利院”。她本從多次被縣、鎮兩級政府及民政系統表彰為先進個人,并當選了鎮人大代表。今年又被由民政部全國老齡辦、教育部、國家廣電總局、、和全國婦聯共同舉辦的第三屆“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中評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幾年工作的實踐,她確實做到了以身作則,當好表率;以人為本,抓好管理;以院為家,抓好建設,真正做到情系福利院,甘當老人的貼心人。愿做老人的親兒女,老人稱贊她為孝親敬老的好院長和好女兒。
以身作則,當好孝子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帶頭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福利院工作,簡單粗暴是對老人的不敬、對孤兒的不愛;怕苦、怕臟、怕累是對養老、扶小的職責不明。作為院長,她身體力行,作出表率,帶領大家干,用實際行動和真情給老人換來一片晴空。福利院是一個特殊的大家庭,其成員都是由癡、呆、傻、盲、聾、啞、孤、寡、獨等弱勢群體組成,他們的性格怪僻,生活習慣各異。一下子將這些人組織到一塊過集體生活,建立兄弟姐妹般的情,父母般的愛,談何容易。光靠說服教育和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是不行的。她把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把孤兒視為自己的子女,爭取他們的理解。在入院的老人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殘疾,雖然每人都備有盛尿器具,但由于年老體弱,總是尿濕滿地。稍有忽視,便是臭氣熏人,難以忍受。為了去掉臭味,她每天早晨必須親自為他們拖地板、折被蓋,整理內務,教他們洗臉梳頭;每天晚上幫他們洗澡、洗腳,帶他們上廁所。白天為他們刨菜煮飯,縫補漿洗,使老人隨時生活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她給自己訂下規矩,每年每天必須做到:老人們病了,她親自請醫生給他們治病,給他們煎藥,給他們做病號飯,給他們清洗衣物;夏天來了,為老人買好防暑藥給老人解暑;冬天怕老人受凍,幫老人買好烤火的木柴,每天清早就為老人燒好火盆,晚上給每一位老人灌好熱水袋暖被窩,幫老人蓋好被子;為了老人的安全,每晚堅持到老人房間查看是否有老人把火盆拿到房間;逢年過節,她親自下廚房,弄上十個香甜可口的菜和老人歡聚;老人過世后,按照當地習俗,給死者穿上新制的老衣,告知生前親朋好友及臨近鄉親,請紅白理事會來鬧夜,熱熱鬧鬧送他上山。院里的老人逢人就講,郭院長日夜操勞,我們雖然無兒無女,可她比親生女兒還要親。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用親情感化老人,用真情關愛孤兒,與院民融為一體,贏得了院民的充分信任。
以人為本,強化管理
作為一個大家庭,福利院在抓各項管理上有著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共性,但更有特殊性。為此,她按照 “管好服務的,扶好弱的,教好小的,養好老的”的工作思路,憑借外地的先進工作經驗,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情化管理。通過召開院民會,共同討論,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堅持民主管理,公開辦事。
一是在抓院民管理上,把院民和睦相處作為辦好院、發展院的基礎,大力實施幫教計劃和親情感化工作。根據院民的身體條件和特長,把院民組編成生產勞動組、后勤服務組、環境衛生組、安全保衛組,每個小組選出小組長,院民吃飯設席長,讓院民自我管理,尊敬院民的人格。堅持為院民過生日,逢年過節給他們送來禮品問候。經常召開院民會,指出不良習慣,表揚好人好事。與他們拉家常、談心,一起讀報,看電視,組織一些適應院民特點的文體活動,在活動中拉近與院民的距離。使老人們親身感受政府、社會對他們的關愛,換來院民對干部的理解,對院民間相互的關心和幫助,自覺改掉不良習慣,維護整體利益,共創舒適和諧的生活環境。
二是強化財務管理。在院民食堂管理上,實行全額報銷,成立了由院民參加的院務會和理財小組,監督并參與管理福利院收入情況和實物支付情況,做到日清月結。實行與院民一起就餐制,對院民食堂的生活監督管理。在行政管理上,堅持厲行節約,把資金用在刀刃上,發票審批堅持附詳細說明。全面實行院務公開、民主理財。每月向院民公布一次,接受院民監督,同時接受民政部門的定期檢查。
以院為家,盡心竭力抓建設
在福利院工作是一種意志的磨煉和心靈的升華。行動是無聲的命令,是最好的約束,是最直接的要求。她自當院長起她就樹立以院為家的思想,從未放過節假日,從未出現過無故曠工離開的事情,從未出現過職工打罵院民的行為,過年過節都是與院民在一起。她的女兒已經上了三年級,可她沒有送她上過一次學,給她送過一次午飯,女兒 求她參加學校召開的家長會她都沒去,全靠女兒的外公外婆照顧,節假日才能帶著孩子在福利院和院民們在一起,職工之間與院民之間已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