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愛親個人事跡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29 15:49: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孝老愛親個人事跡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女,漢族,出生于1953年6月,**市**縣**鎮**村村民。

35歲時,**丈夫因心臟病去世,兩個孩子還小,公公患腦血管病,婆婆患類風濕病,手指、腳趾嚴重變形,2人均生活不能自理,長期需要照顧。**義不容辭地擔起了家庭的重擔,與婆婆一起生活,一步不離、精心照顧,從未跟老人頂多嘴,紅過臉,不管刮風下雨,從未間斷過給老人洗衣做飯。為了給公婆看病、供孩子上學,她欠了不少債務,嘗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面對如此生活窘境,她不管有多苦多累,總是一個人默默地付出,沒有向任何人訴苦、抱怨過。30年來,**從未放棄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她用那并不厚實的肩膀、強撐起了一個在風雨飄搖的家,用執著和堅韌、勤勞與善良度過了一個個難關,詮釋了中華兒女孝老愛親的美德。如今**已年過花甲,他對親人的思念,對家人的關愛絲毫沒有改變。每天清晨6點,依舊能看到**為家操勞的身影。

用孝心和堅強撐起一個家

**,女,漢族,出生于1953年6月,**縣**鎮**村村民。

今年68歲的**,是**縣**鎮**人,每天清晨6點,她就開始忙碌了。30年來,為了照顧年邁的公婆,拉扯兩個孩子,她用那并不厚實的肩膀、用一片孝心和一份堅強撐起了一個在風雨中飄搖的家。

以前,**有著七口人的大家庭,后來各種不幸,只剩下她和一雙兒女。在她兒子不到10歲的時候,年僅43歲的愛人因為患有心臟病不幸去世,35歲的**撐起了家庭的重擔。失去家庭主心骨對她心理造成巨大的打擊,可她只把苦水咽到心里,面對一雙剛懂事的兒女,她選擇了堅強活下去。

當時的生產生活條件普遍不好,家里條件也很差,公公婆婆又年邁,公公患有腦血管病,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因為體弱和多年的類風濕病,手指和腳趾關節已嚴重變形,別說干活,就連照顧自己都是問題,生活不能夠自理。為了撐起這個家,剛剛13歲的女兒,小學沒讀完,就回家里務農,這樣一來,照顧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全都落在了她和女兒的身上。她家地少,每年收入不多,但也是全家的唯一經濟來源,她每年都整出一小塊地種雜糧,來解決一家人的糊口問題,家里大小事務就靠她一個人起早貪黑地務農扶持。

為了給公婆看病、供孩子上學,她欠下了鄉親們不少債務,她在這樣的苦日子里煎熬著、打拼著。公婆由于沒有走出失去唯一一個兒子的痛苦和疾病的折磨,脾氣大變,時刻要求她陪伴在身邊。她每天除了按時做飯,還不厭其煩地扶公婆坐起、躺下,坐起、再躺下,天氣好的時候,將他們扶到院子里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的空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忙活到很晚才能休息。俗話說“久病無孝子”,但她不管多苦多累,總是默默地付出,從未向親戚鄰居訴苦、抱怨過。

屋漏偏逢連陰雨。不幸的是,在愛人去世后的第二、第三個年頭,**的公公婆婆也相繼因病去世。一次次的打擊壓得她喘不過氣來,面對孩子懂事的面孔,她又一次次堅強地站起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悲痛,繼續為這個家日夜操勞著,她始終沒有放棄這個曾經人口興旺的大家庭,沒有拖累鄉里鄉親,更沒有放棄供孩子上學的信心和希望。

失去親人的巨大打擊接踵而來,2014年,唯一的女兒因腦出血不幸身亡,這讓**心力交瘁。2017年11月,她因心臟供血不足和肺栓塞在**心腦血管醫院住院治療,期間醫院多次下病危通知,出院后,醫生囑咐她千萬不能勞累,要定期檢查。至今她仍然在吃藥治療。

苦盡甘來,30年過去了,如今兒子兒媳參加了工作,2018年10月家里又添了一個小孫女。每天清晨,依舊能看到**忙碌的身影,以及時不時傳來的爽朗笑聲,她對一切都充滿信心,繼續為這個家操勞著。

孝老愛親個人典型事跡材料

**,男,漢族,出生于1979年1月,**市**縣**村人,**小學教師。

從教23年的XXX,年齡較小的時候,他就知道端湯送藥,侍奉母親。在他十五歲時,父親病危辭世,他就休學照顧母親,打理果園。2016年,母親病情加劇,他四處借錢,帶母親到處尋診問藥,足跡遍及省內許多大醫院。2017年,母親手術失敗,臥床不起,為了方便照顧,他將母親帶至身邊,悉心照料,但他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學校的工作兢兢業業,一刻也不可懈怠;母親的一日三餐、熬湯喂藥、吃喝拉撒都要他一人操勞。久病的母親,褥瘡嚴重,他費盡周折打聽并買到褥瘡墊,在他的精心照顧下,母親的褥瘡痊愈。母親臥床數年,他總是這樣騰挪翻身、洗衣做飯、端屎倒尿、推出推進、聊天解悶。他從不喊累、不叫苦、不抱怨,他的默默付出,贏得周圍人群和社會人士的廣泛稱贊。閑暇時,他喜歡用文字表達生活,寫出的《果農賣果難上難》網上點擊量58萬,偶爾制作小手工藝品,成為學校小有名氣的手工制作藝人。

他2014年榮獲**縣“師德標兵”稱號。

“XXX是孝子。”一提到**老師,認識不認識的人,因了這句話,就有了同一的話題,娓娓而談。于是一傳十,十傳百,**三個字就成了十里八鄉臧否兒女的標尺。

**,男,**市**縣**村人,**小學教師。無論是工作,或者家庭,都因他而為人稱贊。從教23年,多次受到學校表彰獎勵,2014年獲**縣“師德標兵”榮譽稱號;家庭中,“孝子”是群眾的口碑。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并傳承著傳統孝文化的故事。

孝敬父母,想他們之想

XXX自小家貧,兄弟姐妹五人,僅靠父親微薄的工資養家糊口,“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他排行老五,但是用父母的話說“他醒事早”,從小就似乎懂得孝敬父母、愛憐兄姊。小小年紀,遇到節假日,他便幫父母做做家務,或者下地干活。父母從小小的他身上看到了家庭的希望。1995年父親病危,老人辛苦一生,噙著淚花,總是不舍:一則老伴常年患病,藥不離口;一則小兒尙小,未有家室。重病在身的父親,總是一萬個不放心。此情此景,年僅十五的小XXX,強打精神,安慰父親:“爸,你不是常說男大十五脫父子,我都十五啦,你放心養病,還有哥哥姐姐幫襯,我能照顧好你和媽媽的。”回天乏術,抑或一語成讖,父親還是離他而去,但是小小年紀的他,總歸是給了父親些許的安慰。父親的辭世,使他承擔起他承擔不起的重擔。他唯一的選擇便是休學回家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雙眼垂淚:“苦了我兒!”家庭的變故并未使他頹廢,相反更激發了他的雄心。

孝敬父母,憂他們之憂

父親去世后,母親和其他人一樣靠果園謀生。本就孱弱多病的身體,風里來雨里去,艱辛備至。他揪心母親,隔三差五總要回家看看母親。節假日,一頭扎進果園幫母親料理農事。他心里琢磨自己多干一點母親就可以少干一點,吃苦受累,只要母親幸福,自己吃點苦受點累,心里也坦然了。然而,天意弄人,2017年,母親還是被病魔擊倒了,需要手術治療,難以讓人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是,手術失敗,母親無論如何再也站不起來了,余生只能躺在床上。悲痛不已的他,不能不接受這樣的現實,含著淚把母親接回家里。本已雪上加霜的他,要工作,要照料母親,要料理果園,即便鋼鐵之軀,恐也難以承受,但是他依然艱辛備至的承受著。只要母親的病痛不再發展,不在遭罪,他就心滿意足了。母親一躺不起,時間一長,身上的褥瘡越來越厲害,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到處尋醫問藥,偏方驗方,弄了一大堆,總不見好。母親疼痛不已,倔強的她,心疼兒子,母親皺眉咬牙忍者,實在疼痛,輕輕幾聲。他到處打聽,皇天不負,褥瘡墊效果較好,他趕緊上網購買。看著母親的褥瘡一天天好起來,他如釋重負的長出一口氣。當人們稱贊他時,他只是附和著笑笑,他心里清楚,只要心里有母親,辦法總比困難多。有一次他回到家,看到母親身下的糞便,他心里不是滋味,他默默地給母親清理干凈。他看著母親的淚花,心里盤算這不是辦法。于是她把母親帶到自己身邊,只要自己在,就不讓母親遭罪。X老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影響著他的兒子,只有三歲的孩子都知道給奶奶洗襪子。母親帶到學校,方便照顧,但**老師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學校的工作兢兢業業,一刻也不可懈怠;母親的一日三餐、熬湯喂藥、吃喝拉撒都要他一人操勞。2017年,天不作美,氣候持續高溫,健康的人尚且受不了,何況久臥病床的母親。為了使母親度過酷暑,四十多天的暑假,偌大的校園除她和母親一個人也沒有,校園靜的可怕,但他在孤寂中還是堅持下來。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X老師顛覆著人們的“三觀”。母親臥床數年,他總是這樣騰挪翻身、洗衣做飯、端屎倒尿、推出推進、聊天解悶。不管任何時候看見,他都是笑呵呵的照料癱瘓的母親,他明白困難再大,也不能把壞心情帶給母親,一方面影響母親的病情,一方面自己的辛苦就會前功盡棄。

孝敬父母,做他們所做

X老師的故事感染感染著周圍的人。就連學校的學生都被感動著,他們用稚嫩的話說:“X老師真好!”他的言行給學生們演繹著生命至情,小小年紀的學生都知道孝敬老人、尊敬老師、關愛同學,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工作中,X老師一絲不茍,兢兢業業。他是學校后勤主任兼學生食堂管理員,幾百號人吃飯絲毫馬虎不得。食堂的事情,事無巨細,他都親力親為。雖然眾口難調,卻也有條有理,師生稱心。當人們談及他的故事,他都謙遜地笑著說:“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禽獸尚且如此,何況人呢。父母一生不易,生兒育女,歷盡艱辛,為人兒女理當盡心盡力。”“咱是教師,為人師表,學生都看著咱呢。”樸素的語言,折射的是X老師的良知,他不僅侍母勤勉,且育人唯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X老師能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何嘗不是用言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何嘗不是為構建和諧家庭,和諧國家添磚加瓦?

孝老愛親個人典型事跡材料

**,女,漢族,出生于1944年2月,小學文化程度,**縣**鎮**村村民。

1974年**回到**村,在自己已經生有一女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收養了出生不到70天生來癱瘓的兒子**,至今已照顧50年。**由于生來智障自己無法吃飯,他的一日三餐都靠**親手喂飯,并且每日給他梳洗,同時,由于**無法移動,大小便無力,**時刻注意定時幫助他上廁所,每月4次定期擦拭身體,多年以來,**的胳膊在她的精心照顧下,現在已經可以做簡單的動作,同時還能自己簡單的進食。1972年**丈夫身患肝癌,患病期間,嘔吐不止。她每日為丈夫擦拭身體2次,定期給他換衣服,丈夫行動不便,她又在床前伺候他大小便,從未讓丈夫身著濕衣,丈夫身患重病5個多月,她盡心服侍從未有過半句怨言。丈夫去逝后,迫于巨大的經濟壓力,1991年**選擇了再婚,婚后**又承擔起照顧年幼繼子的重任,直到其成年結婚,現在的自己面臨著年邁且患有腿疾,丈夫生病而喪失勞動能力,兒子離異孫子無人照顧的困境,她靠傳統手工,供養倆孫子上學,可謂盡心竭力。但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小孫子因一場車禍住進了醫院,**盡心照顧小孫子,錢不夠了,她四處奔走籌錢,小孫子哪疼了,她必定第一個沖上前去詢問,沒日沒夜照顧了2個多月。這種不是親人卻勝似至親的愛,贏得了周圍群眾的一致好評。

村里的楷模,家里的脊梁

**,女,1944年2月出生,小學文化程度,**鎮**村村民,1957年任**市糧村蘭家塔村大隊長、婦女主任26年。2012年被評為**市孝老愛親道德模范。

牽頭計劃,成為全村“典范”

擔任村大隊長、婦女主任期間,**犧牲小我,顧全大局,起到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她牽頭計劃,逐門逐戶走訪群眾,改變婦女思想,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全村的計劃生育工作順利開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她積極發動全村婦女投身農業生產,為村上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帶領婦女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作物,為當時村上爭取糧食3000多公斤,同時,**改變傳統種植,帶頭發展養兔場,為村發展開闊了思路,她積極宣傳法律法規知識,身體力行踐行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用自己的言行宣傳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成為全村效仿的榜樣。

一針一線,“穿”出幸福生活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堅持自力更生,對美好生活充滿著無限向往,依靠自己的精致手工,為整個家撐起了一方天地。她擅長傳統手工制作,利用農閑時間制作老虎枕頭、手工鞋墊、老式布鞋等,同時,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帶頭剪紙,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傳承傳統藝術,帶領村民向美好生活前進,累計制作老虎枕頭3000余個,老式布鞋8000余雙,鞋墊600余雙,依靠制作手工賺錢,建起了自住的3間窯洞。與此同時,**主動給村上姐妹們現場指導手工制作及傳統剪紙,把自己的手工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們。在她的幫助和帶動下,村里向上向美的人多了,群眾更加堅信依靠自己辛勤勞動能過上好日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彰顯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她的帶動下,全村游手好閑、賭博斗毆的不良風氣逐漸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