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6 13:45: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馬歇爾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年的馬歇爾計劃,是由美國政府出資重建歐洲經濟,130億美元奠定了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奠定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同時馬歇爾計劃,為戰后的美國剩余產能找到了出路。從這個意義上,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似乎與現在中國的實際情況頗為貼近。

然而,當年美國是第二次大戰的勝利者和全球的盟主,同時東歐西歐兩大陣營壁壘分明,使得美國在設計、執行馬歇爾計劃時候幾乎沒有遇到多少阻力。今天中國的國際地位、國家實力均無法與當年的美國相比,今天的歐洲盡管遭受歐債危機的蹂躪,亦非當年廢墟上的歐洲,政治因素無可避免地會成為中國資金大規模進軍歐洲的障礙。

更重要的是,馬歇爾計劃的資金哪里來。中國在經歷了“四萬億”和影子銀行兩輪擴張之后,債務GDP比例已經由十年前的110%上升到240%,公共財政已經亮起警號,不少地方政府瀕臨破產邊緣。這種情況下,政府是否有能力再搞一次財政擴張,其實值得懷疑。過去的財政擴張,效果并不理想,但起碼“肉爛在鍋里”,本國經濟和就業受惠。盡管部分中國企業可以受惠,拿著納稅者的錢去救援比中國人富庶許多的歐洲,于情于理都有一點說不過去。靠燒錢來維持過剩產能,更屬無稽之談。

如果由中國民間資金投資海外項目,投資回報一定重要。筆者相信歐洲有好的投資項目,不過以歐洲的監管環境、政治障礙和員工工作態度,投資風險還是比較大的。

最有可能出現的是,國家級的資金援助,展開以中國技術和工程建設為主體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問題是這筆資金最終如何償還。馬歇爾計劃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美國根本沒有打算讓歐洲還錢(德國自愿還了一部分)。如果是一個很好的投資項目,其實今天在資本市場是可以集資成事的。為什么全世界都沒有看到,惟有中國政府獨具慧眼發現了投資機會呢?

當年令馬歇爾計劃成功的三大要素是,1)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主導性和歐洲政治的弱勢,2)美國政府不求財務回報的經濟援助,3)歐洲的重建需求。以目前的形勢看,除了跨國基礎建設投資需求存在外,中國并不具備第一、二個要素。

篇2

【摘要】

目的觀察麻痹性斜視患者血清SOD,MDA的變化以及斜視康泰方對其的影響。方法80例患者被隨機分為斜視康泰方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組加服斜視康泰方,1劑/d,兩組均給藥4周統計療效。并于治療前后取血測定患者血清SOD,MDA含量。結果麻痹性斜視患者治療前血清SOD水平在正常范圍的低值,MDA水平高于正常值。治療后,治療組血清SOD水平提高,MDA水平下降,并在總有效率、主癥療效改善方面優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斜視康泰方對麻痹性斜視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可能與提高患者血清SOD,降低MDA有關。

【關鍵詞】 斜視康泰方 麻痹性斜視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Xieshikangtaifang on the change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malondialdehyde in paralytic trabismus patients. Methods8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n=40)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Xieshikangtaifang was given to the therapy group (n=40) in addition to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Peripheral blood was taken from every pati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SOD and MDA in serum. ResultsBefore treatment,the level of SOD in serum in paretic strabismus patients was at the low level of normal range,the level of MDA was higher than normal value. After treatment Xieshikangtaifang elevated the level of SOD and reduced the level of MDA in serum. The therapy group showed a higher effective rate and better improving of main symptom tha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Xieshikangtaifang; Paralytic strabismus; SOD; MDA

麻痹性斜視(paralytic strabismus)是以一條或數條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而引起的眼位偏斜,眼球運動受限,復視,眩暈,惡心嘔吐等為特征的眼病。為眼科臨床常見病,多為一眼發病,起病突然,患者往往因嚴重的自覺癥狀而影響工作及生活[1],屬“風牽偏視”“視歧”“目偏視”“視一為二癥”“瞼廢”等范疇。本研究于200103~200602觀察了40例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變化以及斜視康泰方對其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對象80例患者共分兩組,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組,信封法隨機隱藏。①斜視康泰方組40例 , 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5歲,平均年齡42.7歲;病程最長4年,最短7 d,平均30.5 d;上直肌麻痹6例,下直肌麻痹3例,內直肌麻痹6例,外直肌麻痹20例,上斜肌麻痹1例,動眼神經麻痹4例;右眼26例,左眼14例;病因為糖尿病者5例,高血壓動脈硬化4例,腦梗塞5例,感冒后患者6例,外傷者4例,腫瘤術后2例,原因不明者14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最大64歲,最小7歲,平均年齡41.9歲; 病程最長4年,最短7 d,平均29.6 d;40例中上直肌麻痹7例,下直肌麻痹3例,內直肌麻痹5例,外直肌麻痹21例,上斜肌麻痹1例,動眼神經麻痹3例;右眼25例,左眼15例。原因:糖尿病者4例,高血壓動脈硬化6例,腦梗塞4例,感冒后患者6例,外傷3例,腫瘤術后4例,原因不明者13例。

以上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2]

①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②眼球運動障礙,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運動受限;③第2斜視角大于第1斜視角;④復視,雙眼視一為二(復視象檢查確定麻痹肌);⑤頭暈目眩,或有惡心嘔吐。

1.3 排除標準

主要排除共同性斜視(發病逐漸進展,眼球運動無異常,第2斜視角等于第1斜視角,無復視及頭位代償)與屈光不正。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維生素B1 100 mg,肌肉注射,1次/d;維生素B120.5 mg,肌肉注射,1次/d;連用10 d后,改用口服藥物:維生素B1 20 mg,3次/d;腺苷輔酶維生素B120.5 mg,3次/d;ATP20 mg,3次/d。有糖尿病者配合使用降糖藥物,有高血壓病者配合使用降壓藥。治療組在西醫常規的基礎上,加服斜視康泰方(由黃芪、黨參、鉤藤、羌活、防風、川芎、雞血藤等組成)1劑/d,水煎2次,30 min/次,共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兩組均給藥4周統計療效。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觀察依據療效標準,觀察判定療效。

1.5.2 主癥療效觀察主癥療效采用主癥記分法[3]。主癥記分原則:重度6分,中度 4分,輕度2分,無癥狀0分。

復視:根據復視象檢查,以復像與真像距離確定復視程度。大于30 cm為重度;15~29 cm為中度,14 cm以下為輕度。

眼斜:角膜映光法測斜視度>30°為重度,15~30°為中度,15°以下為輕度。

頭暈:需遮蓋患眼方能步行為重度;經常頭暈為中度;頭暈但無需遮眼為輕度。

惡心:需遮蓋患眼為重度;惡心但無需遮眼為中度;間斷惡心為輕度。

代償頭位:明顯偏向麻痹肌側為重度;中度偏為中度;間斷偏頭為輕度。

1.5.3 血清SOD及MDA含量測定分別于治療前后,清晨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 ,3 000 r/ min , 5 min 離心取血清,-70℃冰箱保存,待測。分別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羥胺法)測定SOD 活力,硫代巴比妥( TBA) 法在532 nm 波長處測定吸光度以測定MDA。試劑采用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產的SOD 試劑盒,MDA 試劑盒。均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轉貼于

1.6 統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兩組療效比較和主癥積分比較均采用χ2檢驗,血清SOD,MDA含量兩組之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各組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2]

2.1.1 總標準眼位正,眼球運動自如,復視消失為治愈;患者眼偏斜度減輕,復視像距離縮小,眼球運動受限部分恢復為好轉;眼位仍偏斜,病情無好轉,癥狀未減輕未愈。

2.1.2 主癥療效標準治療后比治療前癥狀記分減少60%以上者為顯效;治療后比治療前癥狀記分減少30%~59%者為有效;治療后比治療前癥狀記分減少29%以下者為無效。

2.2 兩組療效對比

結果見表1。表1 兩組有效率比較(略)

由表1可見,總有效率經χ2檢驗,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

2.3 兩組主癥積分療效比較

結果見表2。表2 主癥積分療效比較(略)

2.4 兩組患者血清SOD含量的比較

結果見表3。表3 兩組患者血清SOD含量的比較 (略)

由表3可見,治療前后比較,兩個組均有統計學差異(均P<0.001),血清SOD含量明顯提高。治療前后差值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01)。

2.5 兩組患者血清MDA含量的比較

結果見表4。表4 兩組患者血清MDA含量的比較(略)

兩組治療前后差值比較t=18.85,P<0.001;治療組前后比較t=53.59,P<0.001;對照組前后比較t=31.62,P<0.001;由表4可見,治療前后比較,兩個組均有統計學差異(P<0.001),血清MDA含量明顯降低。治療前后差值比較,治療組的降低優于對照組(P<0.001)

3 討論

關于麻痹性斜視的發病原因,一般認為本病主要由風中經絡所致。如《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目偏視候》說:“目是五臟六腑之精華,人腑臟虛而風邪入于目,……睛不正則偏視”。但課題組在臨床病例觀察過程中,發現該病不僅有風邪侵襲,而且多有脾胃虛弱,氣血不暢。正如黃庭鏡《目經大成》“瞼廢”所云:“此由……脾虛所致。……兩胞絲絡之間,為邪所中,氣血不得相榮,而作此狀”,認為是由于脾虛邪氣阻滯,氣血不能上榮所致。“五輪學說”認為胞瞼在臟屬脾,眼球運動和眼瞼開合舉止,與脾氣之盛衰關系密切,故脾胃健運,氣血調勻,則眼瞼和眼球運動自如;反之,脾胃虛弱,則易招致風邪外襲,眼瞼、眼外肌麻木不仁,眼球運動受限。因此,課題組認為該病乃因脾胃虛弱,風邪外襲,氣血不暢所致,針對該病的基本病機,以健脾益氣、疏風散邪、活血通絡立法,經臨床反復篩選黃芪、黨參、鉤藤、羌活、防風、川芎、雞血藤等,研制成斜視康泰方。方中以黃芪、黨參等健脾益氣,鉤藤、羌活、防風等疏風散邪,川芎、雞血藤等活血通絡,治療麻痹性斜視療效顯著。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在總有效率、主癥療效改善方面效果優于對照組(均P<0.05)。

研究發現[3],麻痹性斜視患者存在血液流變學異常,即“血淤”狀態。陳長勛等[4]研究發現鉤藤所含主要成分鉤藤堿對血小板和紅細胞具有明顯的藥理作用,濃度為0.325~1.30 mmol/L時鉤藤堿對ADP所致兔血小板聚集有明顯促進解聚的作用,可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劑凝血酶及ADP所引起的血小板內cAMP濃度下降,具有明顯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的作用,即具有改善血瘀作用。川芎嗪對腦缺血損傷時的腦神經元組織有保護作用,可以保護神經組織的功能[5]。黨參皂苷L1對缺血再灌注損傷后神經細胞的壞死和凋亡過程均具有抑制作用,這種作用可能與其能降低細胞內Ca2+濃度有關[6]。羌活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7]。以防風為主要成分的防風湯具有抗炎作用[8]。雞血藤可刺激小鼠骨髓細胞增殖,并能提高IL-1,IL-2,IL-3的分泌能力[9]。藥效學研究表明,斜視康泰方大、小劑量均可減輕小鼠耳廓二甲苯所致炎癥反應,明顯延長小鼠負重游泳時間,能增強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吞噬指數K值和吞噬活性α值,具有抗炎、抗疲勞、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作用[10]。這些可能都是斜視康泰方發揮作用的主要機制。本研究還表明,麻痹性斜視患者血清SOD水平在正常范圍的低值,MDA水平超出正常,斜視康泰方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損傷能力,并在總有效率、主癥療效改善方面優于對照藥。這提示斜視康泰方的臨床療效可能還與其能提高血清SOD,降低MDA,抗氧化損傷有關。

研究中還發現,病程、年齡、斜視度、不同病因均與療效的關系密切。病程短,治療及時則療程短,恢復較快;就診較晚,病程長,特別是多處輾轉治療不佳的病例,療程偏長,恢復緩慢。年輕患者較年老患者多療程短,恢復快。凡斜視度大則療程長,斜視度小則療程短。不同病因者療效不同,以動脈硬化、感冒及外傷者療程短,而糖尿病特別是血糖控制不良及腫瘤術后者療程長,另外尚有部分原因不明患者與療效關系尚難定論。

【參考文獻】

[1]楊景薦.眼外肌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及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謝立科,黃少蘭,張明亮,等.正斜丸治療麻痹性斜視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1999,9(4):208.

[4]陳長勛,金若敏,鐘 健.鉤藤堿對血小板解聚作用及紅細胞變形運動的影響[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1995,12(1):13.

[5]胡 勝,陳紹洋,熊利澤,等.彌散加權磁共振掃描評價川芎嗪對局灶性腦缺血損傷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2):134.

[6]張 壯,閆彥芳,韋 穎,等.黨參皂苷L1抗缺氧缺糖再給氧誘導大鼠皮質神經細胞凋亡的作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5):341.

[7]郭晏華,沙 明,孟憲生,等.中藥羌活的抗病毒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3):198.

[8]劉智勤,陳鵲汀,蔣玉鳳,等.防風湯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6,8(1):92.

[9]余夢瑤,羅 霞,陳東輝,等.雞血藤煎劑對小鼠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的影響[J]. 中國藥學雜志,2005,40(1):27.

篇3

1.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志是

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北約的形成 D.華約的形成

2. 雨果曾預言“總有一天……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1993年,歐洲建立的“高一級的整體”是

3. 中國漫畫家華君武創作了漫畫《黃鼠狼給雞拜年的結果》。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鐵幕演說” 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C. 馬歇爾計劃 D.北約成立

4.歷史復習課上,李老師在幻燈片上呈現如下兩幅圖片。本節課復習 的歷史主題應該是( )

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B.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C.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D.多極化格局下的世界

5.某同學以“冷戰局面的形成”為主題進行探究學習,以下是他選取的部分素材,其中不適合這個學習主題的是( )

A.丘吉爾的鐵幕演說稿 B.杜魯門在1947年國會的演說稿

C.北約和華約對峙示意圖 D.《聯合國家宣言》文件

6.20世紀以來,世界風云瞬息萬變,國際關系格局不斷變更調整,影響著世界局勢的發展。下圖¬¬——“不平衡的蹺蹺板”對世界歷史發展有何積極意義?

①各種力量相互競爭相互制約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③有利于世界的安全與穩定

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與發展

A.①② B.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四幅圖片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歷史,它們反映的同一主題是( )

A.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B.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C.美蘇冷戰中的對峙 D.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8.1999年,歐盟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問世。2002年,歐元在歐盟大多數成員國投入使用。這表明歐盟( )

A.各國政治聯系日益密切 B.各國的經濟差異不復存在

C.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加深 D.力求在外交方面步調一致

9.2010年12日4日《廣州日報》消息:韓朝炮擊事件發生后,中國為避免局勢惡化,多次敦促有關方保持克制,建議12月上旬在北京舉行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緊急磋商。“六方會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

A.兩極化 B.單極化 C.多極化 D.全球化

10.下圖漫畫形象地反映了

A.蘇德戰爭 B.巴以矛盾 C.美蘇爭霸 D.海灣戰爭

11. 2013年張華同學與其父母一起到國外某地旅游,發現那里不同國家的人持有統一的護照,使用統一的貨幣。請你判斷他們去的是

A.西歐 B.東南亞 C.非洲 D.南美洲

12.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趨勢是( )

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B.兩極格局

C.一超多強 D.多極化

13.二戰結束后不久,出現了美蘇長達40多年的冷戰局面。冷戰結束的標志是( )

A.杜魯門主義 B.馬歇爾計劃

C.華約的建立 D.蘇聯解體

14.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往。這個組織是( )

A.國際聯盟 B.歐洲聯盟

篇4

近日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從經貿出發,但影響會無比深遠。

中國需要“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并非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旗幟,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肩負三重使命:一是探尋經濟增長之道;二是實現全球化再平衡;三是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顯然,中國需要“一帶一路”!因為每一個崛起的大國,都需要發現或打造自己的新市場來實現更長久的增長與繁榮。當年的英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美國在二戰后通過“馬歇爾計劃”振興了歐洲經濟,進而通過“東方的馬歇爾計劃”振興了日本與東亞四小龍的經濟,也因此贏得自身更長久的發展空間。中國也不例外,也需要發現“新大陸”、打造“新市場”,以實現中國經濟更長久的增長與繁榮。

同時,“一帶一路”要致力于尋求全球化再平衡以及探索新的地區合作。正如說的:“一帶一路”建設根植于歷史,但面向未來;“一帶一路”源自中國,但屬于世界。

全球化進入中國主導的4.0時代

過去500年,海洋文明主導了全球貿易,世界也進入到所謂的“海權時代”。如果說,大航海時代主導的全球化為1.0,英國主導的全球化為2.0,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為3.0,那么,“一帶一路”將歐亞重新連成一體,高鐵所構建的交通樞紐不僅大大提高了歐亞貿易的效率,還將極大降低成本,這必將推動全球化進入中國主導的4.0。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世界將重回大陸時代,而中華文明也將重回世界主流。

為什么是世界經濟第二的中國來推動“一帶一路”戰略,而不是世界經濟第一的美國?這并非意識形態或思維的差異使然,而是因為兩國國情不同。“一帶一路”涉及眾多發展中國家,其所急需的并非資金的銀彈,而是真刀實槍的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美國經濟已經空心化、“去工業化”,金融和相關產業才是美國經濟的主導,故美國雖攜金融優勢卻缺乏建設力量。相比之下,中國經濟既有強大的外匯儲備,又以實體經濟為重,這使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擁有諸多必備條件。

篇5

產能過剩是世界經濟運行中面臨的矛盾之一,在當前經歷國際金融危機后出現緩慢復蘇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從工業化水平、投資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特征和面臨的問題來看,中國目前非常類似于70年代中期的日本。戰后日本經濟主要經歷了戰后恢復、高速增長、穩定增長、泡沫經濟及蕭條時期四個階段,產業結構依次經歷了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三次明顯轉換。

基于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經驗,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1)淘汰落后產能;(2)通過擴大內需特別是啟動民間消費;(3)擴大對外投資推動產業向海外轉移。接下來我們就這三個方面進一步、詳細地探討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方法。

(一)通過強化產業政策和制定相關法律,淘汰落后產能

日本從政策和法律法規兩個方面對落后產能治理問題進行了硬性限制。具體內容有:實行政府補償;鼓勵使用節能設備,由政策性銀行給予低息貸款等等。為此,日本先后制定了《特定蕭條產業離職者臨時措施法》和《特定蕭條地區中小企業對策臨時措施法》。

近年來,我國政府為淘汰落后產能出臺了很多政策措施,總的來說,現行措施很大程度上只強調了懲罰與限制,而少有正面鼓勵,尤其在解決落后產能問題后缺乏對相關人員安置問題的深入探討。

(二)通過擴大內需特別是啟動民間消費,化解產能過剩危機

日本在1946至1955年通過確立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和戰后恢復需求實現了經濟的復興,一系列措施的采取順利實現了經濟的振興起步。在這種背景下,日本推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開始了向內需主導特別是民間消費主導型發展模式的轉型歷程。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經濟增長方面,1961-1970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到10%,大大超過7.8%的計劃目標。

同日本相比,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總體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還不高,特別是廣大農村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需求。如果潛在需求大量釋放,則產能過剩問題會發生很大變化。

(三)通過擴大對外投資推動產業向海外轉移,消化過剩產能

日本企業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了國際化的步伐,分析其發展過程及具體做法將有益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進入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增長相對平穩。日益成熟強大的經濟使本國消費市場顯得相對狹小。因此,日本大規模進行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開拓海外市場。同時,由對外投資帶動的產業轉移也加快了日本內過剩產能的消化進程。

從日本的經驗看,應對產能過剩僅僅依靠擴張國內市場是遠遠達不到的,因此必須發展對外投資,在某個地區甚至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目前,我國企業要“走出去”具備很多優勢,比如政策支持優勢、技術經驗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優勢以及海外華人網絡優勢等。“走出去”有利于緩解國內產能過剩,轉移長線生產能力和彌補國內能源資源不足的劣勢并且能夠消化過剩產能,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促進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

二、美國治理產能過剩的做法及啟示

二戰以后,美國治理產能過剩主要通過馬歇爾計劃。二戰結束后,歐洲遭受戰爭重創,倚重歐洲市場的美國出口急劇下降,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1947年,美國時任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援助歐洲經濟復興方案,即“馬歇爾計劃”。計劃實施后,鞏固和擴大了美國在歐洲的政治影響,更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及時消化了美國的過剩產能,為保持戰后美國經濟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美歐經濟和戰略合作打下根基。

在美國國內則通過企業破產、重組來消化過剩產能或淘汰落后產能,但也不排斥采取管制、稅收等政府干手段。美國具有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體系。技術創新在推動美國產業轉型升級、先進產能替代落后產能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實施減稅政策,包括降低稅率和縮小稅基(如提高起征點、增加免稅額等)。在擴大短期需求的同時,美國財政政策還著眼于調整長期供給結構。

美國產能過剩治理的國際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從國外治理產能過剩的經驗來看,基本上都是依賴于市場經濟發揮主導作用,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自行調節投資,政府職能起到引導作用。

(二)引導技術創新淘汰落后產能,鼓勵兼并重組

淘汰和整合產能是我國目前運用較多的政策,淘汰和整合落后產能政策調節產能利用率的作用效果較快。要建立嚴格的、不可逾越的、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推進生產單位環保成本內部化,防范高消耗、高污染產業的過度配置投資。

(三)積極推進自貿區和投資談判,加快走出去步伐

轉移產能是指將國內產能過剩的行業通過出口或擴大對外投資,將產能轉移到國外。自從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對外投資逐年擴大。

(四)內部消化產能,擴大內需

擴大內需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居民消費的直接拉動,另一方面是投資的間接驅動。

參考文獻:

[1]呂鐵.日本治理產能過剩的做法和啟示[J].傳承,2011(7):68-69

[2]董高峰.轉型期的市場方向及行業配置--日本戰后企業結構調整的經驗與啟示[R].長春:東北證券,2011-1-10.

篇6

【關鍵詞】日元國際化 美元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 一帶一路

一、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背景

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給各國的經濟帶來巨大的沖擊,隨后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使得美元大幅度貶值,對國內的金融市場造成了較大的損失。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地暴露出以美元為世界貨幣的種種缺陷,引發世界各國對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因此中國應該抓住這次機遇,努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而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恰恰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了契機,通過與中俄蒙經濟帶、新亞歐路橋經濟帶、中國―南亞―西亞經濟帶等國家的密切合作,可以為人民幣創造了更多投資機遇,是實現人民幣“走出去”的重要舉措。除此之外,回顧日元、美元國際化進程可以借鑒許多有益的經驗,這對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日元、美元國際化進程的借鑒意義

(一)日元國際化進程的停滯不前,主要源于日元匯率的不穩定性和國內金融市場的落后

日本經濟在上個世紀70至80年代異軍突起,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體,政府當局完成了從日元的可自由兌換到可開放資本項目的轉變。在此期間,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加大了日元國際化的步伐,但是在1997年東南亞危機之后,日本泡沫經濟的破裂使得日元的國際化道路停滯不前,尤其是日元匯率大浮動的波動,對日本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一些進出口企業為了規避匯率風險都傾向選擇美元代替日元進行支付結算,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弱化了日元充當計價貨幣的職能。除此之外,日本中央銀行還實施了降低利率、量化寬松的政策,以此來刺激國內經濟,但是日本長期低迷的經濟使得其他國家的央行減少了日元作為其儲備貨幣的數量,又進一步地弱化了日元作為儲備資產的職能,從此日元國際化的勢頭減弱,發展不前。

人民幣在國際化進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日元有著許多相似點,例如對外貿易占GDP的比重都很大,均為世界經濟大體,常年貿易順差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給本國貨幣帶來了升值的壓力等情況,但是日元失敗的原因主要在于日元匯率的頻繁波動和國內不發達的金融市場。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日元兌美元匯率的大幅度波動,使國內的金融體制遭到嚴重威脅,造成了日元國際化滯后的后果。尤其是在1985年,美國聯合英國,法國,德國與日本在紐約簽訂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升值,以此來平衡美日貿易中的國際逆差。其次,日本國內金融的落后制約了日元國際化的發展。日本國內的金融市場和美國,西歐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并且日本的票據,債券和外匯市場也很落后,使得日元不能在金融市場上進行回流,即政府對金融市場的嚴格保護,導致國內的金融體制建設達不到日元國際化的要求。

(二)美元的國際化進程主要依靠于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的經濟實力就遠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后又因為遠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美國通過向盟軍提供軍火而大發戰爭之財,戰后其工業制成品占世界的一半,對外貿易總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3以上,黃金儲備約占資本主義世界的60%。美元的強勢直逼英鎊,最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確立了“二戰”后黃金與美元掛鉤、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隨后,美國政府在1947年推出戰后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該計劃總出資約130億美元以此幫助歐洲各國經濟恢復戰后重建。“馬歇爾計劃”一方面向其他國家提供美元貸款,不僅可以減少國內過多的外匯儲備,還可以幫助美國促進國內產業轉型,消化戰后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美國和歐洲各國貿易的密切聯系使美元成為結算貨幣,從此,確立了美元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從美元的國際化的進程可以看出,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是以強大的綜合國力和雄厚的經濟基礎作支撐的。只有當一個國家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增強其他國家對本國貨幣的信心,該國貨幣則更容易發揮國際儲備的職責。綜合國力的提高往往伴隨著更加密切的貿易往來,可以有效地加大本國貨幣的對外輸出,進一步落實一國貨幣國際化的方針。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奠定了美元在全球的主導地位,首先布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與黃金掛鉤,使得國際儲備和國際清算支付手段主要依附于美元,隨后牙買加體系的形成進一步鞏固美元作為穩定資產價值、規避風險的硬通貨的地位,再有“石油美元”和戰略能源物資相掛鉤,美元的國際化地位無人能及。

三、“一帶一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作用

(一)“一帶一路”可以促進國內企業的轉型,加速GDP的增長

顯然,一國雄厚的經濟實力是實現本國貨幣國際化的基本保障。在國內,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為“消費”、“投資”“出口”,其中國內的消費率低,GDP的增長主要是依靠投資和出口的增長。并且由于人民幣升值、我國勞動成本的上升以及歐美經濟的衰退等原因,我國的出口形勢不容樂觀。我國自2000年以來,對房地產、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投入了巨額資金,但是隨著這些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在其領域的投資也趨于飽和,因此轉變國內的投資方式是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舉措。“一帶一路”不僅緩解了重大投資領域的產能過剩,促進企業的改革升級,并且通過對亞洲國家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在海路港口以及各地區的互聯互通等方面為人民幣提供大量的投資機遇。例如中俄雙方在石油天然氣、加工制造業、農業畜牧業等方面存在投資合作機遇,中蒙雙方在鐵路、燃氣管道、公路等領域存在投資合作機遇。

(二)“一帶一路”可以擴大人民幣的影響力,加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

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在區域上可分為周邊化、區域化和國際化三個路徑,在功能上可以分為計價、投資和國際儲備三個職能。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還處于初步階段,隨著我國經濟迅速地增長,人民幣在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和韓國等國家。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就2009年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而言,銀行累計為企業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金35.8億元,后來至2010年增為5063億元,2011增為2.08萬億元,2012年增為2.94萬億元,2013增年為4.63萬億元。并且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數據,2014年12月,全球有2.17%的支付以人民幣結算,其比例首次超過加元和澳元,位列第五。從交易來看,人民幣現在僅次于日元,與英鎊、歐元和美元共同組成全球五大支付貨幣。以上數據都表明人民幣在國際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落實,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可以向區域化邁進。對“一帶一路”的沿路國家而言,將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不僅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提高支付效率,還可以有效地規避匯率風險,因此,人民幣將可以被更多國家、地區所使用。

(三)“一帶一路”可以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

要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必須要擁有發達的金融市場。美元之所以成為世界貨幣,是因為它擁有領先世界前沿的金融市場,而日元國際化失敗的原因也在于不發達的金融市場。目前,中國國內的金融市場不能滿足人民幣國際化的要求。但是“一帶一路”對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投資,有助于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例如2013年分別與巴西,英國,歐盟簽署了1900億元人民幣,2000億人民幣,3500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互換協議。2014年又分別和俄羅斯、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瑞士等國簽訂了人民幣清算協議;并且2014年英國政府已成功發行首只規模為30億元人民幣,人民幣國債在香港全年共發行280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將會衍生出更多的金融產品,提高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為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契機。

四、結論

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人民幣國際化面臨著諸多困難,我們仍要耐心地等待機遇出現。而“一帶一路”的對外開放政策就為人民幣“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通過投資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以解決國內企業產能過剩、外匯資產沒能有效利用等問題,還可以為人民幣創造大量的投資機遇,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除此之外,人民幣和日元在國際化的道路中都面臨著貨幣升值、外匯儲備過多、國內金融市場不發達等原因,鑒于與日元國際化高度的相似點,我們可以從日元國際化失敗的原因中汲取經驗,制定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而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強大的綜合國力與制定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尤為關鍵。中國的GDP有著很大的增長潛力,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貫徹落實,可以加快企業的產業升級,創造出更多的GDP,在海外市場也會擁有更多的競爭力,伴隨著大量的投資機遇,人民幣會被更多國家地區所接受,最終也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占有更多的主動權。

參考文獻

[1]郭佳,范智勇.美元國際化及其啟示[J].西南金融,2013(11).

[2]熊園.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的新引擎.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J].2014(12).

[3]于澤.日元國際化進程反思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J].商業時代.2014(33).

[4]張國慶,劉駿民.日元國際化:歷史、教訓和啟示[J].上海金融.2009(8).

[5]文馨.淺談人民幣國際化現狀及美元、日元國際化對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啟示[J].改革與開放.2015(3).

[6]保建云.論“一帶一路”建設給人民幣國際化創造的投融資機遇、市場條件及風險分布[J].天府新論.2015(1).

篇7

“我們應該關注兩點:一點是我們一定要把我們在全球的比如說教育的傳遞系統變得更加簡單,有創新,而且更加直接。包括醫療還有公共服務等等這些傳遞的系統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點就是我們的這種創新不會在發達市場完全出現,更多來自發展中國家,因為他們有很多的問題,而且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一樣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而對于教育的傳遞系統,他接著談道:“目前來講,我們希望能夠在未來創新一個如何來傳遞的系統。現在這些人才已經在我們手上了,給他們一些技術,給他們一些靈感,給他們更好的流程。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需要有一些生產力的改善,也就是要把這些真正的人才賦予他們更好的能力,把人才放出去解決這些問題。”

Speeches at a Glance

公司實際上需要的是少數幾個聰明人和眾多不那么聰明的人,后者干勁十足,擅長做事。

—《金融時報》管理專欄作家。Lucy Kellaway在回答讀者一封詢問“如果這個公司這么難進,那為何大多數員工如此平庸?”的來信時給出了如上解釋。事實上,她指出,在大公司里聰明人往往是麻煩制造者。

今天的世界需要新的“馬歇爾計劃”,促進全球范圍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以打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瓶頸,并給高收入國家的結構性改革提供空間。

—中國金融40人論壇的最新一期研究周報提出了這一構想,其主要思想來自林毅夫在研討會上的演講。

在公眾眼里,尤其是在我們科技企業的圈子里,融資的意義被過度地放大了。在他們眼中獲得融資似乎變成了一種榮耀,對我而言這卻是個負擔。思考融資的意義往往讓我思緒混亂,心神不安,渾身不適。

—創意商品在線集市Quirky的創始人Ben Kaufman在近日完成C輪融資獲得 6800 萬美元后,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寫下這句話。他覺得創業者獲得融資就好比廚師在市場上買到菜,這沒什么值得慶賀的。

篇8

關鍵詞:瀝青路面;標準密度;壓實度;檢測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對瀝青混凝土路面壓實度的檢測做出了詳細的規定,是在已經施工結束的瀝青混凝土路面中鉆取芯樣,按照我國頒布的《公路更成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程》里面的相關規定及方法進行密度檢測。將檢測完成的瀝青混合料的密實度數據與從廠家的馬歇爾試件進行比對,結果要與馬歇爾試件相符,所使用的檢測方法也要與馬歇爾試驗的檢測方法一致,也就是所測得的馬歇爾試驗的密實度將瀝青混合料按照馬歇爾標準進行測定的,我國要求試驗壓實度的標準在96%以內。

在公路施工中,壓實度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它是路面質量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因此,是我們施工管理中的重點內容。我國《公路路基路面現場測試規程》(JTJO59-95)中給出了壓實度定義式為:

式中 K-瀝青面層某一測定部位的壓實度,%;

Pt-瀝青混合料芯樣試件的實際密度,g/cm3;

Po-瀝青混合料的標準密度,g/cm3。

在我國《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中對瀝青混合料的參照標準作出了規定,是以從廠試驗中提取樣本的馬歇爾密度為標準。如果混合料中以粗粒狀瀝青混凝土和瀝青碎石子為主,可以根據試驗中提取的密度來作為實際的施工中的密實度。理論上說,實際檢測出的密實度在一定條件下和標準密實度的數值都是相對固定的,因此,壓實度的數據也就不會變化。但是,由于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提取標準密度的過程與實際檢測密度的過程有所區別,因此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對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2 瀝青混合料標準密度

2.1 馬歇爾試驗標準制件密度

2.1.1 取樣的偶然性

進行馬歇爾密度檢測時我們首先需要在取樣時注意在上午和下午分別取一組進行試驗,所檢測的結果作為當天的馬歇爾密度。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并非只有那么簡單,比如TITAN3000型拌和樓在進行馬歇爾檢測時,因為它的正常產出是每小時240t,如此大量,如果只取兩組,那么所得的馬歇爾密度的數據就缺乏一定的準確性,偶然性很大。除此之外,人為因素對于馬歇爾檢測結果的影響也極為重要,并且存在的人為因素也有很多,這些人為因素對試驗結果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一般在檢測過程中以馬歇爾密度為標準施工出來的路面壓實度一般都不會出現問題。

2.1.2 制件溫度

依據以往的經驗,模擬的通過車輛壓實和實際施工中所得到的壓實度是不一樣的。在馬歇爾計劃的方案里試件成型選擇壓實的手段,這樣在一方面可以把一些瀝青的碎石子壓碎,升級成為混合物的配料;在另一方面來講,擊實手段并不能得到利用壓路機和過往車輛的碾壓做得到的壓實度。在室內進行馬歇爾試驗,瀝青混合物的密度會受環境的影響,成型的溫度越高,密度就會越高,空隙則會減少;反之,成型的溫度降低,密度就會變小,空隙度就會增加。在實際的建造中,考量瀝青混合物在室內馬歇爾試驗中的空隙度是一項重要的標準。在實際建造的過程中也是這樣,在馬歇爾的很多試驗情況中,都是只有空隙度會與標準不符合。所以有很多建造的公司為了達到空隙的要求的標準,在進行馬歇爾試驗的時候,當試驗品成型后人為的對環境溫度進行改變或者忽略對溫度的掌控。因為馬歇爾試驗中的密度會因為認為的改變而受到影響,操作的最簡便的手段就是只要降低一點攪拌和在壓實時的溫度所得到的馬歇爾密度就會比較低,假設以這種情況下得到的馬歇爾密度當做標準的來參考,那么就算在工程建造中得到了百分之九十六的壓實度,路面的實際瀝青壓實度還是很低,空隙度會很大。

2.2 試驗路段路面芯樣的密度

在正式對路面進行攤鋪之前都要對實驗路段先攤鋪,這樣做的目的有三個:第一明確要使用的材料配合比怎樣才合適;第二明確攤鋪的系數;第三明確需要輾壓的次數和遍數。只要明確了以上三個條件的數據,就可以正常的生產瀝青混合料。在明確以上三個條件的數據時,壓實度也是作為其中一項評價目標的。當然,假設在實際建造的時候,試驗路段的數據和要鋪設的路段數據都相符的話,標準密度也可以采用試驗路段的密度。其實,生產瀝青混合物的活動是動態的,在地面上攤鋪的瀝青表層的密度是一直變化的不是一個定值,密度的大小會根據生產瀝青混合物時的油和沙礫比例以及建造過程時環境的不同而不同。日常的生產里,實際的生產情況跟實驗路的基本不會一樣,某些范圍里幾乎都會有多多少少的變化。所以,將實驗路段密度用來做其標準大部分情況下是行不通的。在現實基本不會用實驗路段密度當做標準密度。

2.3 最大理論密度

最大理論密度我們可以運用計算法、真空法或溶劑法來獲得,溶劑法和真空法最能夠反應出鉆孔取芯的真實情況,但是它們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沒法進行芯樣的保留,并且操作也很麻煩,與之相對應的,計算法就比較簡便,易于操作。通過計算能夠得出需要的最大密度,然后就能夠在實際施工中進行使用。

3 確定標準密度和壓實度標準

當前很多企業已經不僅僅使用壓實度作為公路質量的評價指標了,他們又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空隙率,也就是說不僅僅要計算馬歇爾密度,還要要求其空隙率達到標準要求。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來控制瀝青路面的質量,不過,在實際使用中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不一致的現象,比如一種滿足要求,另一種卻不符合要求。這種情況下是很難判定施工單位不合格的。我們在用理論密度作為標準密度時,像前面所說的因為空隙率和壓實度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即W=(1-0.01K)×100%。在這種情況下控制了壓實度其實也就控制了路面的實際空隙率。

標準密度值就相當于最大理論密度,這樣的好處就是最快的判斷出來空隙率的多少。空隙率小會引起乏油,而大會引起水損害,最好就是保持在93%到98%。

4 瀝青面層實際密度

檢查瀝青表面密實度的方法遵守測試規程的話有核子儀技術以及鉆孔取樣技術。核子儀技術的優點是不會破壞瀝青表層形狀,但是因為每種瀝青的型號在材料的粗細上不是同的,經過核子儀技術獲得的密度和實際的密度數據差別很大,而且測試的結果和瀝青的真實密度缺少相關性,所以在測試過程中就很明白的提出最好不要使用核子儀法作為驗收瀝青路的密度是否達到標準的措施。鉆孔取樣技術就是在瀝青路攤鋪完工后,從瀝青路的地層中提取樣本,這項技術具有代表性,也是驗收瀝青路密度是否合格時經常用的方法。檢測瀝青混合物密度的措施有很多,譬如水中稱重法、表干法、使用蠟油密封法和按照體積重量法,到底選擇哪一種措施更適合測量鉆孔取樣的密度,在這里我們有必要研究一下。在測試規程中對瀝青表面的建造壓實度計算方法是有所規定的,選擇的取樣毛體積密度和標準密度之比,按百分數顯示。《公路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程》中提出,在瀝青混合物遇水不吸收的前提下,使用水中稱重法,所以在測定I型瀝青混合物的密度時,技術人員習慣性的使用表干法測量瀝青混合料的密度,這種做法測量出的并不是最準確的。

5 結束語

在壓實度檢測中,我們可以以目前的程度為標準,再用最大理論密度進行監督,將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逐漸將原先的基礎轉變為最大理論密度的路面壓實標準,以此來保證公路建設的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l]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JTJ032-94.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2]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JTJ059-95.公路路基路面現場測試規程[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l995.

篇9

一個市場能持續的上漲必定來源于資金的推動和信心的入場意愿。資金的推動來源于2個方面。一個是國家宏觀流動性寬松;二是微觀場內新增資金入場。而信心也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國家政策紅利。一個是盈利效應。把握這4個方面,基本上,就能把握后面大的趨勢。

國家宏觀流動性寬松,目前從資金價格,以及央行的動作看,已經凸顯端倪。我們可以看到,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3.6%左右,下行了近100BP;上周五消息,央行首創MLF(中期借貸便利),在9、10月短短2個月內釋放了7695億元。這將有效的解決市場流動性缺口,利于保持適度的流動性水平。

對于后期,隨著美元上漲,外匯儲備增速預期將下滑,基礎貨幣增速也將下行,加上目前我國通脹率較低,因此降息降存準的概率仍存。從微觀場內資金入場看,現券商營業部開戶數激增,連續三周突破20萬戶,而且高凈值客戶增多,其中不少是千萬級現金入市,從房地產、理財產品中慢慢抽出來,入市。這就是賺錢效應。

案例:身邊朋友聊天,一個說去年做固定收益賺了10%;另外一個朋友說,俺一周在股市就賺了10%,隨即第一個朋友就要去開戶炒股。這或許就是當前的生動寫照,增量資金推動了市場的上行。筆者前期反復強調,不缺錢的市場,何愁不漲。滬指2444點后,也必將再創新高。

再從政策方面來說,目前市場的權重股發力,低價股猛漲,筆者前期研判的馬鋼股份更是驍勇,從遴選到目前接近翻倍,近期選的中國建筑等大藍籌也表現不錯。背后的邏輯就是中國夢,預期2015年這些藍籌漲的大家瞠目結舌。前期我們看到國家對法治的高度重視,中國的經濟是社會主義法治經濟,這個定位是了不起的。

如果踐行,中國夢將在A股得到體現,A股將是中國夢的載體。再看中國對“一帶一路”正在逐步推進,這個也是管理層特別重視,在這次APEC會議上獲得了體現,而新聞聯播也花了7分鐘時長來闡述這個主題。因此這個板塊的走向將會影響資本市場甚遠,不亞于軍工板塊的漲幅。從盤面看,高鐵、核電、建筑工程等板塊崛起,就是順應了這個趨勢。

篇10

二戰過后,柏林被一分為四,隨著冷戰的開始和進行,德國的東部和西部分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主德國跟隨著蘇聯走了社會主義道路,而聯邦德國則追隨著歐美等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從此,一個德國成了兩個國家,處于兩種制度之下,隨著冷戰的加劇,民主德國修建了一條柏林墻,使東西德人民心中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在蘇聯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制度發揮了自身的優越性,軍事,政治和經濟都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而在美國和歐洲的很多國家,比如,英國,法國,都是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通過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尤其是美國,由于在一戰和二戰中,沒有太大損失,卻通過銷售武器等戰爭物資發了戰爭財,二戰過后,成為了能與蘇聯抗衡的頭號強國。一山不容二虎,不論是制度之爭還是利益之爭,美蘇爭霸如火如荼的展開了。就在德國的土地上,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在冷戰的初期針鋒相對,成為美蘇爭霸的前沿陣地。民主德國通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多成就,而隨著蘇聯在美蘇爭霸中的地位的變化,民主德國在面對獨立發展國內政治,經濟問題上猶豫不決。社會主義如何發展,適不適合當時民主德國的國情,是每任民主德國總理所要面臨的難題。現在看來,民主德國的成立只是二戰一個結果,而不是建立在無產階級革命基礎之上的,如果蘇聯無力支持德國,德國必然會對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反思。就德國的國情來說,德國人勤勞,忠誠,有紀律,有存在社會主義的土壤,也有過以某種社會主義方式進行的嘗試,只不過被人利用發展成了法西斯主義,雖然民主德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考慮到德國長時間的分裂的歷史,西方啟蒙運動的影響,歐洲的地緣政治等,民主德國想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步履維艱。當然,一種社會制度的建立或取消不是三言兩語的空談,需要太多的嘗試和努力,至少在當時看來,兩德統一是遙不可及的。

戰后初期的西德,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由于屬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在經濟發展上與東德相比優勢更大,首先,與英國,法國等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經濟聯系密切,再者,美國為了鞏固資本主義陣營,以與蘇聯爭奪世界霸權,在戰后推行了旨在促進恢復歐洲經濟的馬歇爾計劃,這樣的經濟援助對歐洲戰后各國,尤其是西德無異于雪中送炭。加之德國人的勤勞,務實,西德經濟迅速崛起,出現了“經濟奇跡”,一躍而起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工業強國。在政治上,受冷戰的影響,西德推行哈爾斯坦主義,不承認東德政權,不與同東德有外交關系的國家建交(蘇聯除外),堅定地站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一邊。而隨著美國在與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較量中,地位不斷變化,西德漸漸感到,政治,經濟上的獨立勢在必行。而歐洲的發展也超出了美國五球不落游戲的設計,典型的表現是歐洲煤鋼聯營的成立,以及之后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立,歐洲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美蘇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

1969年,勃蘭特當選聯邦德國總理,在美蘇爭霸的國際環境中,在歐洲發展出現新的機遇與挑戰的外部環境中,在國內政治,經濟政策舉棋不定的內部環境中,在前無古人的歷史長河中,在德國命運誰主沉浮的關鍵時期,他通過積極推行新東方政策,推動兩德統一,改變德國戰敗國形象,使德國在歷史的漩渦中回到正軌。

一、新東方政策背景

任何國家的國家政策都是為本國統治階級服務的。聯邦德國不例外,美國也不例外。隨著以勃蘭特為首的社會上臺,開始推行新東方政策,是與當時的國際環境密不可分的。美國為了與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積極維護資本主義陣營,推行杜魯門主義,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勢不兩立,對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馬歇爾計劃”實施經濟援助,促進他們的經濟恢復,同時,通過均衡戰略,保持自己的政治優勢,成立北約,擴大政治軍事聯系,積極與蘇聯對抗,比如1950年發動朝鮮戰爭,1962年,發動越南戰爭,與蘇聯開展軍備競賽,推行星球大戰計劃,可蘇聯本身就是政治軍事大國,擁有和美國一較高下的資本,這種不明智的對抗,反而拖累了美國,隨著冷戰的進行,美國開始在與蘇聯爭霸的過程中力不從心,并不是蘇聯多么強大,而是這種爭霸的方式阻礙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當然對蘇聯的傷害更大,因為世界形勢的變化,逐漸超出了這兩位世界霸主的控制,使他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世界戰略。蘇聯的政治軍事大國地位毋庸置疑,可在經濟領域卻一直發展重工業,輕工業的發展嚴重滯后,政治,軍事領域的強大并不意味著經濟的發展同樣如此,僵硬的國家體制和不利的國際環境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貿易的發展,隨著冷戰的緩和,改善與發展西歐關系看起來并不是不可能。聯邦德國在一系列經濟改革下,加之美國的經濟援助,經濟發展迅速,隨著國內市場趨于飽和,出口貿易在聯邦德國經濟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1952年,聯邦德國的出口貿易額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12.4%,1960年占15.9%,1970年占18.3%,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出口貿易依賴程度最高的國家。而且德國是一個資源較貧乏的國家,石油和工業原料大部分依賴進口,這就使改善國際貿易環境變得尤為迫切。在政治上,實現政治的獨立和兩德統一一直是各屆聯邦政府的執政目標,隨著經濟的發展,聯邦德國試圖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在處理和歐洲各國的關系上,認識到了聯合的重要性。這些變化對新東方政策的出臺起了很重要的影響。

二、新東方政策的內容

正如該政策的主要推行者維利勃蘭特所言:“我們的東方政策實際上有三重目標:改善與蘇聯關系;同東歐各國關系正常化;暫時解決德國兩部分的關系”。由于該政策旨在與蘇聯和東歐國家緩和,諒解和合作,完全有別于前任聯邦政府推行的以“冷戰”為特征的東方政策,故被人們稱為“新東方政策”。

1.聯邦德國從法律上承認和接受戰后德國領土和邊界現狀,主要是承認民主德國和波蘭之間的奧德-尼斯和邊界,與蘇聯和東歐國家簽訂互不使用武力條約,保證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通過這種妥協的方式,創造了相互諒解和合作的氣氛,改善同蘇聯關系,實現與東歐各國關系的正常化。大力發展與蘇聯、東歐各國的經濟貿易關系。

2.通過事實上而不是國際法上承認民主德國為一主權國家,緩和了兩個德國長期存在的緊張關系,并增進交往,在歐洲造成了一種和平的局面,以和平求發展,求統一。

3.在西柏林問題上,力促美、英、法、蘇四國達成協議,找到解決西柏林問題的適宜辦法。

4.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以鞏固和平。

過程:

1.1970年8月,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即《莫斯科條約》。

2.1970年12月,與波蘭簽署雙邊關系正常化的基礎條約,即《華沙條約》。

3.1971年9月3日,美、英、法、蘇四國達成關于柏林問題的協定,1972年12月,東西德簽訂兩德基礎條約。

4.1973年12月簽署德捷條約,即《布拉格條約》,不久,聯邦德國分別與匈牙利、保加利亞發表建交公報。

華沙之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