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拯救大佬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7 14:51: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生之拯救大佬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1年2月9日,倫敦交易所宣布收購多倫多交易所,將成為全球礦業和能源股交易最集中的平臺;
2011年2月15日,德國證券交易所宣布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組成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運營商,形成一 個跨越美國、德國、法國、荷蘭和葡萄牙的全球最大證券和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平臺。
金融全球化駛入高鐵時代?
當國內還沉浸在農歷辛卯年祥和的春節氛圍時,國際資本市場已然暗潮涌動、風生水起。一周之內,兩起重量級的國際證交所并購案相繼浮出水面,進入公眾視野。
其實這波并購風潮在去年即已端倪初現。2010年10月,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宣布以84億澳元(約合83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交易所,隨后是漫長的談判與審核。在此番“新澳”跨洲合并案尚未最終落地成型之時,彼岸隨之傳出大舉動。國際資本市場余波陣陣,漣漪重生。
倘若說百年老店紐交所將“委身”德交所刺痛了美國人的心,那么,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NASDAQ)聯盟洲際交易所(ICE)試圖阻截前者合并究竟是出于力挽狂瀾拯救美國金融驕傲的個人情緒,抑或是分食全球資本蛋糕恐落旁人后的戰略擴張,外界揣測不一。
美國證券交易行業風聲鶴唳,驚擾得國際市場也一片騷動。于是乎,不甘落后的其他國際證券交易所也都蠢蠢欲動,摩拳擦掌準備順勢攀上這趟已然開始提速的列車,在它呼嘯著將自己遠遠甩在身后之前。
眼下,這一波證交所合并潮呈現出跨國跨境甚至跨洲的新趨勢。全球化像一張蛛網,不僅讓實體經濟牽絲扯線有機聯合,也將國際資本的流動不斷推向新的廣度和深度。
不管最終誰執牛耳,都將再一次地改寫世界交易平臺版圖。這場資本盛宴過后,究竟會形成一個怎樣的全球資本市場新格局?
資本江湖里下一個大佬大佬養成記
五年前,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通過一份總價約100億美元的合并協議,將總部位于巴黎的泛歐證交所(Euronext)納至麾下,組建全球第一家橫跨大西洋的紐約-泛歐證券交易公司。
這次交易并不是簡單地體現在名稱的變化上。擁有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布魯塞爾交易所和巴黎交易所的泛歐交易所讓美國最負盛名的股票交易所NYSE擁有了真正的衍生品交易能力和廣闊的歐洲市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流動性的證券交易集團,進一步鞏固了自己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自1792年紐約24個證券經紀人在華爾街68號外一棵梧桐樹下簽署了梧桐樹協議,紐約證券交易所得以誕生。他們可能想象不到紐交所日后將成為華爾街乃至美國資本主義的象征,正如紐約人無法想象他們屹立百年的金融巨擘不得不和年僅18歲的德意志新秀齊眉并肩。
今年2月15日,紐約-泛歐交易所(NYSE-Euronext)和德意志證券交易所(Deutsche BÖrse AG)正式宣布,雙方已就業務合并事宜達成最終協議,將聯合組成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運營商。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樁并購案旨在加強歐洲和美國市場的整合度。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兩家交易所集團分別擁有德國和英國的債券期貨業務,而這兩項業務的整合將大大增強新交易所對歐洲利率期貨合約交易的控制力。另外,合并之后兩家交易所在美國股票-期權交易市場的地位也將有所增強。
意外的四六分
兩家公司當天在紐約和法蘭克福同時召開的視頻記者會上說,雙方董事會經投票決定,將聯合成立一家控股集團。新集團成立后將在法蘭克福、紐約和巴黎上市,德交所股票將按照1:1的比例轉換為合并后新集團的股票,而紐交所的每股可轉換0.47股的新集團股票。交易完成后,德交所的股東將持有新集團60%的股份,而紐交所股東持股份額為40%。
據雙方介紹,新集團總部將分別設在紐約和法蘭克福。紐交所首席執行官尼鄧肯?尼德奧爾(Duncan Niederauer)將出任新集團的首席執行官,而德交所首席執行官雷托?弗蘭西奧尼(Reto Francioni)將擔任董事長。根據雙方在新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董事會的15名成員將有9名來自德交所,6名來自紐交所。
2010年,這兩個交易所營業額總和為54億美元,利潤為27億美元,合并后將成為全球營業收入和利潤最大的交易所集團。不僅如此,新集團還將在全球衍生品交易、期權交易、上市公司市值以及市場數據及技術等多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知情人士透露,若合并,公司的全球衍生品業務將由法蘭克福總部領導,公司的技術部門和歐洲現金交易業務將設在巴黎,全球上市業務和美國現金交易業務將由紐約負責。
大佬不易當
這樁價值102億美元的友好并購協議包含了雙方怎樣的一種博弈與利益牽扯,外人不得而知。然縱觀近期全球經濟局勢,在這場資本角逐里,各取所需、優劣互補或許更多地替代了傳統大魚吃小魚的幸存者游戲。
就自身而言,在全球交易所競爭中,紐約-泛歐交易所也確實站到了危機的邊緣。根據路透湯森的數據及紐交所的財報顯示,在IPO數量上遭納斯達克直追猛趕;在IPO募資規模上落后于新興市場國家交易所;在指數創新上,芝加哥交易所又凌駕其上。此外,紐約-泛歐交易所最大客戶所支持的數十個競爭交易平臺也開始逐漸喪失昔日在股票交易商業中的主導位置。
縱有高盛前聯約翰?懷特黑德疾呼“收購之辱”,及納斯達克OMX集團和洲際交易所的試圖聯合競購,但紐交所走向整合似已是不可扭轉。
目前,德紐聯姻還需得到美國及歐洲監管部門的審查和批準,預期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但外界十分關注的新公司名稱問題,還無最終定論。
合并的嘉年華亞太新格局
新加坡證交所與澳大利亞證交所的聯合打著“亞太地區――全球增長的心臟”的口號。面對危機不斷和復蘇疲軟的歐美經濟,擁有高增長新興經濟體的亞洲市場充滿了吸引力。
去年12月15日,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為這項合并交易開了綠燈。目前,這項并購協議還等待澳大利亞的外國投資審核委員會的批準。
根據合并協議,新加坡交易所提出以每股48澳元收購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的股票,較后者最新收盤價溢價37%。新加坡交易所將為收購每股澳大利亞交易所股票支付22澳元現金外加3.473股自身股票。
目前,新加坡交易所和澳大利亞交易所分別為亞洲第二和第三大上市交易所。如果相關交易獲得批準,按照上市公司數量衡量,新成立的交易所將成為亞太地區第二大證券交易所,同時也將成為全球第五大證交所。
新交所首席執行官博可(Magnus Bocker)發表聲明指出,市場上的最新發展顯示交易所合并的必要性以及他們擴大規模的益處何在。
他說,長期來看,資金將只會流入現金流動性最高、營運效率最高的交易所,澳大利亞和新加坡交易所必須符合這個條件。
如果收購成功,新加坡交易所將創建價值約1.9萬億美元的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之一,并創建亞太區首個泛區域股票交易所。這將改變歐美證券市場的版圖,同時可能對香港和東京等其他亞洲交易所造成嚴重的威脅。同時,合并后的交易所還將擁有亞洲最大的房地產投資信托與交易所交易基金市場,以及最多的衍生產品。
跨越大西洋
倫敦交易所公布以約32億美元收購多倫多交易所母公司TMX集團,更表明要打造全球最大的商品、能源及資源企業上市基地。據統計,這樁交易將組建一個總市值達70億美元的跨大西洋運營商,以交易規模計將成為全球第五大交易所。
據報道,倫敦交易所已同意以換股方式與加拿大交易所母公司TMX集團合并。股東每持有1股TMX股份,將會獲得2.9963股倫敦交易所股份。合并后新公司市值約77億美元,倫敦交易所股東將持有新公司55%股權,TMX原股東則持有余下45%權益。
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新老板――羅睿鐸(Xavier Rolet)將與加拿大TMX集團的合并描述為“加拿大與歐洲的貿易紐帶”,后者旗下擁有多倫多交易所和多倫多創業交易所。
有分析員指出,目前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在倫敦交易所上市,全球最大的金礦企業則在多倫多交易所上市,后者還有過千家中小型礦業公司,兩家交易所合并后打正旗號強攻資源類新股。
倫敦證交所并購加拿大TMX集團的目標直指礦業和能源領域。一旦交易達成,新的證交所市值達7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礦業和能源公司上市平臺,增加礦業上市公司對投資商的吸引力。報道稱,合并后新公司的上市公司將超過6700家,成為全球第七大交易所及世界最大的礦業公司上市平臺。
多米諾骨牌
這三波頗具分量的國際證券交易所的跨界合并,猶如一張多米諾骨牌引發了一系列針對交易市場變化的連鎖反應。
2月21日,上海證交所宣布與巴西證交所合作,就兩地股票雙邊掛牌的工作簽署諒解備忘錄(MOU)。迄今為止,上證所已與全球約40家交易所簽署了MOU,除巴西證交所外,還與紐約-泛歐交易所、倫敦交易所和東京交易所等簽訂相關的諒解備忘錄。上交所的國際化之路似乎躊躇滿志。
3月7日,香港交易所公告從即日起正式延長港股市場交易時間。根據公告,港交所旗下證券市場的交易時段將改為上午9點半到中午12點,下午1點半到下午4點。這樣一來,港股市場早盤的開市時間就與A股市場同步且增加了交易時間的重疊,而總的交易時間也從4小時延長到5小時。
3月1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CEO齊藤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交易所計劃與大阪證券交易所舉行合并談判。據報道,收購大阪證交所將使東證所成為一家綜合股票和衍生品交易的實力強大的交易所,衍生品交易可能成為新交易所的重要驅動力。
3月15日,納斯達克又有新舉動。據報道,市值57億美元的納斯達克OMX集團將可能從銀行方面籌資50億向紐交所發起競購,以避免在證交所合并潮中被邊緣化。“程咬金”能否成功半路殺出,結果還未可知。
搶占全球資本高地 分享亞洲資本蛋糕
面對國際大型交易所的強強合并風潮,有分析認為,在未來的交易所合并浪潮中,亞洲或許會因其巨大的市場潛力而成為新的目標。
德交所總裁弗蘭西奧尼就曾說過,德紐并購背后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能更好地進入亞洲市場,新集團將進一步加大在亞洲市場的擴張,并加強與亞太地區潛在業務伙伴的合作。紐約-泛歐交易所CEO尼德奧爾也表明,兩家合并后會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平臺,將吸引新興市場企業上市,并使其通過現有的投資和技術協議,在亞洲市場表現更出色。
根據德紐雙方簽署的協議,合并后的實體將成為“邀請者、推動者”,并成為與亞洲國家交易所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交易召集人。
然在此合并之前,紐約交易所對進軍亞洲市場已經醞釀良久。據路透社報道,早在2008年5月,尼德奧爾就表示過紐交所曾考慮在上海證交所上市,他相信一旦紐交所成功上市之后,一系列美國上市大公司都會遵循這個方法。
尼德奧爾表示,“由于世界其他地區在快速發展,并在尋求一個有價值的、全球性、多元化的合作伙伴,我們希望成為他們的第一選擇。”
面對歐美交易所逐步走向規模化和多元化,新加坡交易所向澳大利亞交易所提出并購可算是近十年來亞洲交易所邁出最為大膽的一步。
成本考量與規模效應
有分析認為,此類交易所的大型并購是受成本壓力和監管法案變動的驅動。由于歐美對金融業的監管和調查日益嚴密,許多資產管理公司正逐漸傾向于通過暗池等另類交易平臺交易股票,導致傳統證交所的市場份額下降,迫使各國證交所紛紛通過合并降低成本、擴大經營規模和提高投資能力。
而經過金融風暴和歐債危機的滌蕩后,歐美傳統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腳步緩慢且踉蹌。目前,彭博社的全球交易所指數較之2007年高點低42%,全球股市低于其峰值約五分之一,發達國家的大交易所的銷售額和利潤也一直處于停滯狀態。
全球交易所前赴后繼地跨國聯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成本壓力加大,競爭日益激烈。電子交易蓬勃發展給交易所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同時,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老牌交易所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全球多個交易所新軍的不斷崛起并積極搶占市場,造成傳統老牌交易所不斷喪失市場份額。
德交所和紐約-泛歐交易所稱,合并完成后一年可以節省成本約4億美元,約相當于兩家公司稅前利潤的五分之一,公司還可能通過結算業務和交叉銷售產品獲得收入增長。倫交所和澳交所合并則能節省出7%的成本。這些數字已是相當可觀。
證券交易所好比一座“超市”,規模越大,品種越全,就越能吸引投資者,形成規模效應。倫敦證券交易所和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的合并,還將形成資源和清潔能源類最大的交易市場,以此分得更大塊的“市場蛋糕”。而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合并能夠給交易帶來更多的便利和更全的產品,使投資者享受一站式服務。
這波并購趨勢毋庸置疑是全球性的,這場競爭的目的是打造出服務于國際機構投資者的區域交易門戶。國際大型證交所紛紛跨境跨洲并購,無疑是希望將自己打造成一個更加國際化的融資平臺,不僅更有利于資本的進出,也將提高對上市公司IPO的吸引力。
不過,如何監管這些合并產生的“巨無霸”們以及應對全球化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也是將面臨的一個挑戰。
資料鏈接
2009年全球證交所市值排名:
No.1 紐約-泛歐交易所(美國)
紐交所-泛歐證交所分別在巴黎和紐約交易所上市。該證交所由紐約和泛歐股票交易所組成,擁有明顯的地域和資本優勢。其中,紐約泛歐交易所美國分部上市公司總市值133940億美元。
No.2 納斯達克交易所
納斯達克(NASDAQ)股票市場建立于1971年2月8日,是首家電子化的股票市場,將近有5400家公司的證券在這個市場上掛牌。該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38890億美元。
No.3 東京證交所
東京證券交易所總部位于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兜町。東京證券交易所發展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其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三大。該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38280億美元。
No.4 倫敦證交所
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四大證券交易所之一。倫敦證交所運作國際最強的股票市場,其外國股票的交易超過其它任何證交所。該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36130億美元。
No.5 紐約-泛歐交易所(歐洲)
紐交所-泛歐證交所分別在巴黎和紐約交易所上市。其中,紐約泛歐交易所美國分部上市公司總市值29300億美元。
No.6上海證券交易所
上證所是中國大陸兩所證券交易所之一,位于上海浦東新區。上海證券交易所創立于1990年11月26日。該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27160億美元。
No.7 香港聯交所
聯交所簡稱SEHK,是香港證監會所認可的交易公司,為香港、遠東、金銀、九龍四家證券交易所于1986年4月2日合并而成。該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27110億美元。
No.8 多倫多證交所
多倫多股票交易所是加拿大的主要股票交易所。籌集的股本額在世界上排名第五。有3300多家上市公司在其上市,占全世界上市公司的10%。該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21700億美元。
No.9 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
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位于印度孟買,是印度第二大證券交易所,交易量排名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該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15970億美元。
No.10巴西證券、商品及期貨交易所
巴西證券、商品及期貨交易所為南美第一大交易所,該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15460億美元。
2000年以來全球證交所重大并購案:
時間
被收購公司名稱
被收購
公司國家
發起收購公司
發起收購
公司國家 價值/億美元
2005年4月20日
紐約證券交易所
美國
群島控股公司 美國 23
2006年5月22日
泛歐交易所集團
荷蘭
紐交所集團 美國 100
2006年10月17日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控股公司
美國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 美國 110
2007年4月30日
國際證券交易所控股公司
美國 歐洲期貨交易所 德國 28
2007年5月25日
OMX集團
瑞典
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 美國 41
2007年8月17日
OMX集團
瑞典
DIFC
阿聯酋 33
2008年1月28日
紐約商業交易所控股公司
美國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 美國 75
2008年3月27日 圣保羅證券交易所 巴西 巴西期貨交易所 巴西 103
2010年10月25日 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 澳大利亞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 新加坡 83